隋炀帝余怒未消。
隋炀帝丝毫不理会一个君王应有的礼仪风采,一边拔自身的佩剑像个疯子一样嘶哄道:竖子怎么懂得我的宏图霸业。”
“隋炀帝气的直接在皇帝群里开启视频直播。”
隋炀帝愤愤不平地说道:“既然这样,就让朕的臣子来评一评朕到底是否有功于后世!”
“隋炀帝丝毫不考虑到自己的臣子评价自身具有拍马屁的可能并且不理会群里的皇帝的嘲讽。”
随即抬头向前方一个人说道“:苏威,你告诉朕,朕开科举到底有不有功?到底有没有寒门!哪怕就一个告诉朕!”
苏威表面不以为然心中暗笑道“:这昏君的科举推荐能来考试的全是我世家子弟,要说有功,当然对我世家垄断朝局有功,这怎么能不算功,桀桀,其次我朝科举有没有一个寒门,这昏君心里难道不清楚吗?呵呵。”
苏威先用手在自己正面衣服上拍两下,然后把两只袖子一甩,随后跪下仍然表面恭敬地说道:“陛下,这科举制可谓是天人之举,是您开创了那些苦读功书的寒门子弟的上升渠道,打破那些尸位素素的世家的庸才垄断了我朝官位。”
“此等功绩,便是尧舜禹,秦皇汉武也不及陛下万分之一啊。”
隋炀帝此时脸色稍微缓和说道:“如此,以一言而无法概全,在场诸位诸公,你们说说看,朕开科举是否有功?是否功在千秋?”
宇文述此时也先用手在自己正面衣服上拍两下,然后把两只袖子一甩,随后跪下仍然表面恭敬地说道:“陛下,自从由魏晋南北朝那些尸位素素的贵族来推荐人才,结果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社会就固化。”
“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单位也好,阶级固化之后很危险。因为固化意味着既得利益集团权力的做大,也意味着底层人士没有了上升的渠道,社会不满就会淤积,最后就会引发爆炸,如今陛下引进士,必将成为千古一帝,与尧舜禹并列!流传青史!”
隋炀帝此时也不再过问洋洋得意地说道:“@陆凌绝,看到没有朕的科举朕的臣子人人都说好,人人皆说朕有功于后世!人人皆说朕乃千古一帝!”
朱元璋忍无可忍地说道:“隋炀帝你踏马脸都不要了是吧?”
“你问自己的臣子有公允性吗?”
“实话告诉你吧。”
“你隋朝腐朽成什么样子,你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你自己不去看看你爹隋文帝诏书:
丙子,诏京官五品已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你爹好歹的科举是可以让寒门也能参加过来,虽然说你隋朝一个寒门都没有,世家也没有白痴到也不会推荐寒门打压自己的地位但理论上最起码是可以的。”
“再看看你隋炀帝诏书:
文武有职事者,五品已上,宜依令十科举人。”
你有脸说什么呢?
“你爹好歹是能让寒门参加,你这边直接断绝了寒门所有的联系,只能让世家参加!”
陆凌绝嘲讽道:“试问隋炀帝如果你是平民,你打算怎么让五品官员认识你、推荐你?”
“后面别的我不知道,但唐朝的吕諲、宋申锡是真的从穷苦平民做到了宰相。晚唐宰相柳璨虽然出身大族,但也是真的穷。”
“你哪里的脸讽刺唐朝抄你的?”
“皇帝聊天群里,众皇帝们都是心知肚明,杨广根本就对科举制没有贡献。”
“最关键的是,自己还喜欢吹,吹也就罢了,明明远不如唐朝还有吹自己贬唐朝。”
“这就是其他皇帝感到极度恶心的地方了。”
“朱棣一脸畅爽,看来怼隋炀帝这个奇葩,那必须得是自己和凌绝先生一起出马才行。”
“隋炀帝强忍着怒火退朝后。”
随即恼羞成怒地说道:“你们说朕不如唐朝,朕不如李世民,可无凭无据谁信?”
“你们有本事就说说看李世民是如何在科举这一方面做得比朕好;你们倒是说说还有其他皇帝在科举方面做得比朕好!”
陆凌绝不屑地说道:“科举制一共经过四大改革!你可知?”
隋炀帝嗤笑道:“陆凌绝你说的云里雾里,倒是拿出实证来证明啊。”
武则天看不下去了说道:“凌绝先生,你就告诉大家,来打打隋炀帝的破脸,告诉他真正对科举制产生重大影响的四次变革,到底是什么。”
陆凌绝神秘一笑说道:“从科举制创立之初,总共进行了三次重大变革。”
“这是四位皆是俱有极大的魄力,惊才艳艳的皇帝敢于和世家对抗的皇帝来进行的科举改革。”
“第一,便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大唐第一杰克苏天可汗李世民进行的改革。”
“投碟自荐是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的事了。”
“换句话说,唐朝的科举完全打开寒门上升的渠道,李世民在层层阻挠的条件下以一己打开了科举制度的大门,导致无论是世家还是寒门,只要苦读功书,大家都能考进。”
“隋朝的科举仅仅只是人才由地方官推荐,而李世民将科举改革后,天下考生皆可自愿报名,这样一变,将被动化为主动,由人才选拔的权力就由地方收归到了中央。”
“李世民开启了大唐百年盛世的开端!”
其二便是“而第2次,在李世民改革的科举制公平公正上,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
“也就是武则天发明的糊名制!”
(硬要来说的话,其实是封禅终结者宋真宗改革的,武则天是没有大规模应用糊名制,赵光义在科举制功劳和武则天差不多都是非常小规模应用的,而宋朝宋真宗是属于那整个朝廷带运用的。)
“何为糊名制?”
“简单来说也就是我们现在考试制度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常用的,密封考生姓名信息的行为。”
“糊名制的改革,科举制就再也不会世家公然舞弊行为,真真正正地做到了,只以分数的高低,才识的来录取人才。”
“同时也有利于客观评卷、公正选拔人才。”
“这才是对科举制有着重大贡献的第2次变革。”
“第三次科举制度便是朱元璋的科举改革,内容将科举公平公正推演到极致,也就是朱元璋的分卷考试,分榜录取制度。”
“南北分榜考试形成了南、北、中三卷“三足鼎立”格局。”
“明朝的科举一次共录取百名。”
“北卷包括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共35名。”
“中卷则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及庐、凤二府,徐、滁、和三州,共10。”
“余皆属南卷,共55名。后来,这一制度一直流传至今,遂为高考分省录取制度之缘起。”
“诸位皇帝们一听,顿间对科举制的发展与改革有了一个清晰准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