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凌绝:
“唐朝统一内地时,200多万户,估计1538万口。经过贞观之治,增长为360万户,根据后面峰值*1.5的比例,此处应估计为480万户。
“经过永徽之治、武周之治,增长为616万户,3714万口,平均一户6口人。根据后面峰值*1.5的比例,此处估计为924万户,即已超过隋朝峰值。”
“经过开元之治,增长为853万户左右,4891万口。但唐朝鉴于隋朝的教训,习惯藏富于民,不苛于查户口,根据《中国人口通史》估计,开元末已达6400万口,远远超过隋朝的估计值,也超过两汉的峰值。”
“在天宝承平,到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时,官方记载是962万户,5288多万口。但唐朝自己的学者都估计该1300多万户(也就是约7400多万口),而现代学者估计是7500万~1.4亿不等。”
“若以隋朝5032万/唐朝8000万=62.9%,即隋朝鼎盛只达到唐朝鼎盛的六成。”
“唐朝人口不同于隋朝的是,唐朝有大量的隐藏人口,除了长官一朝搜查了隐户后,后面几朝也很少搜查隐户,而隋朝是大索貌阅之后得到的人口,大索”即广泛搜索,“貌阅”即“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就是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进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从而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但这种情况百姓就会收到一定的负担,特别是王朝末期,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百姓更是生不如死。”
“在唐朝,从李世民开始就总结了隋朝的历史经验教训,登记户籍没有像隋朝那么严苛,采取的是“手实”,让百姓自己填写户籍资料。”
“在古代,人口就意味着赋税。所以一些大家族虽然实际上分家,但往往会算成一户。”
“这个户口只是纳税的户口,唐代蓄养奴婢十分盛行,这些隐匿在富豪商贾官宦子弟下面的大量人口,流失在官府的管辖范围之外,这些隐户没有单独户口,没有登记在册,也就是说唐代的人数要远多于历史记载的。”
“而且哪怕唐朝人口即便是在这种没有隐藏人口的人口数量他都有将近5200万人,比隋朝的全部人口多了600多万!”
““并且,隋朝的财富很大一部分来自之前的北周等王朝留下的丰厚遗产。”
“隋文帝篡位北周就得700万户,灭南陈得50万户,大量隐户找出来人口就上来了。隋文帝接的是即将到来的盛世,李唐接的百废待兴。”
“北周留给隋朝的疆域与人口,远多于隋朝留下的疆域与人口。而唐朝打败众多内外敌人,经过扩张,疆域远超过隋朝,后来经过发展,唐朝的人口、经济等方面也远超过了隋朝。”
“因此在唐初那个烂摊子李世民必须“放水养鱼”、“藏富于民”。”
“贞观时期人口增长并不算太快,这是什么原因呢?”
“隋朝大规模搜括隐户,但贞观没有”
“隋朝为增加税收,强制兄弟分家,“但是,子女都分家,父母就难以老有所依,这同传统的道德相悖。”
贞观限制分家。
隋朝是小户制,贞观一户的人口比隋朝多。
“隋朝在短短时间内实现户口的倍增,并不是人口繁衍的结果,而是朝廷严厉税收政策的产物,户口倍增就意味着税收成倍成倍的增加。”
“为了增税,隋朝还实行小户制,要求子女成年后成婚分家,官方可以增加新的户税”
“但是,子女都分家,父母就难以老有所依,这同传统的道德相悖。”
“如果(唐太宗)像隋文帝那样把官吏派到乡村挨户搜查,不就都找出来了吗?”
“可是,唐太宗没有这么做,他认了这笔糊涂账,真是“难得糊涂”。”
“而且,他还从法律上限制子女分家,规定父母在,子女分家要处罚。”
“这更是不利于税收的增加。说白了,唐太宗是在放水养鱼。”
“什么“以德治国”、“藏富于民”,国家是要让利的。这不是喊出来的,而是真金白银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