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家父隋炀帝 > 一九三章 霍邑丢了

一九三章 霍邑丢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杨勇被关在东宫禁苑,目前由太子杨昭看守,因为吃过一次亏,所以软禁杨勇的地方,禁卫森严,不得皇帝诏令,任何人不得入内。  杨铭也是从内侍省老大高野那里,拿到了老爹准备好的诏令,才能前往探视杨勇。  诏令是一卷微型圣旨,上面没写多少字,但却很有说法。  打个比方,上面每一个字的笔画,偏上或是偏下,偏左或是偏右,都有其作用。  杨广会和东宫这边的看守提前打招呼,其中某几个字会有特定的写法,一旦不符合原先约定,那就是有问题,等同于假的诏令,看守是不会认的。  眼下负责看守杨勇的,是杨铭的老熟人,就是当初在仁寿宫外围,负责率领那支杂牌军的郭嗣本,郭衍的儿子。  郭嗣本看了一眼诏令,确定无误后,在前引路,带着杨铭和杨丽华前往杨勇的关押之所。  等见到杨勇后,杨铭便要将郭嗣本打发走,后者起初不乐意,但是想了想,杨铭那是陛下的亲儿子,仁寿宫之变,也是杨铭谋划得当,才得以消弭大祸,所以他对杨铭还是放心的,于是老老实实的退了出去。  杨勇见到自己最亲的长姐,直接哭出声来。  这和杨铭以前对他的印象大相径庭,如今的杨勇看起来,脆弱无助。  杨丽华和杨勇的见面,就是正常的姐弟团聚,不过杨铭还是牢记他们说的每一句话,以防杨丽华真的有什么暗示藏在其中。  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杨丽华会帮助杨勇复辟,但是杨铭还是要小心一些。  两个时辰后,杨丽华又去了老四杨秀的住处。  杨秀或许是知道自己不会有生命危险,所以与杨丽华谈笑风生,除了抱怨眼下么得自由之外,也没有说什么过火的话。  太阳西下,杨丽华得离开了,  刚出朱雀门,杨丽华便在车厢内道:  “好了,你该去跟你的阿爷复命了。”

自己这位大姑母可不是一般人,城府深沉,细心通透,看事一针见血,所以自然晓得杨铭陪同,就是用来监视她。  杨铭也爽快,点头道:“那侄儿就回宫了,姑母走好。”

皇宫内,杨广反反复复,听杨铭将整个过程叙述了三遍,没有发现什么疑点后,这才点了点头:  “以后赴宴,莫要多酒,免得在人前出丑。”

尼玛啊.......又一个拿这事说教自己的,杨铭一脸无奈道:  “孩儿知道了。”

等杨铭离开之后,杨约从屏风后闪出,说道:  “好像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虽看似都是些家长里短的话,但陛下还是要早做打算。”

事实上,杨广在听完杨铭的叙述之后,心里很不爽。  因为他,吃醋了,心里酸的一批。  杨丽华非常特殊,十四岁便入宫做了旧周的太子妃,后来顺利成为皇后,可以说,杨丽华当年,是他们老杨家身份最尊崇的贵人。  所以兄弟姐妹,大多都希望能博得长姐的宠爱,杨广也不例外。  虽然他一直都清楚,长姐和大哥杨勇感情最深,但如今听了杨铭那番叙述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希望长姐心疼他,更多一点。  “该如何向天下人交代?”

杨广淡淡道。  杨约道:“废太子勇,忤逆父母,是为不孝,陛下今奉先帝遗诏,将其赐死。”

杨广叹息一声:“容朕再想一想。”

杨约点了点头,缓缓退了出去。  .......  八月末,  屈突通回来了,  他根本没有见到杨谅,也没有到达晋阳,而是在清源县(山西平遥)便直接折返回京。  因为他注意到,晋阳方向有大军调动,押送粮草的车辆一眼望不到头。  私下派人查探后,屈突通当时就腿软了,各州、郡、县并不在服役阶段的平民,已经应招返回军府。  路上所遇乡镇,全是给丈夫儿子送行的家眷。  这是要出大事。  朝廷并没有在并州征兵,而汉王如此大规模调动军府,很有可能是要造反了。  他知道,自己眼下再去晋阳,等于羊入虎口,八九不离十会被砍了祭旗。  但是一开始,他还不敢回去,因为他此番是奉旨召汉王入京,连汉王的面子都见不到,回去没法交代。  于是他带领禁卫乔装打扮,分散打探消息,直到确定无误之后,才返回了大兴。  在他回来的同时,蒲津关那边也有军情送到,说是探查到有晋阳方向大军开拔,正朝着霍邑挺进。  霍邑是蒲津关北面门户,霍邑如果丢了,蒲津关就得完蛋。  而蒲津关,又是关中以东的最重要门户之一,它丢了,并州之军便可顺利进入关中。  杨广临时召集诸臣,紧急商讨防御之事。  贺若弼皱眉道:“一张纸,两张纸,客量小儿做天子,此童谣,已昭示汉王谋反之心,陛下应立即部署平叛事宜。”

这首童谣,是屈突通带回来的,如今在并州地区颇为盛传,这句童谣当中,问题出在“客量小儿”这四个字。  汉王杨谅,小名益钱,但是他有个乳名,叫阿客,正好对应了四字当中的客。  而杨谅的谅,与“量”又是谐音,加上他又是家里最小的儿子,所以客量小儿,指的就是杨谅。  童谣这种东西,是用来糊涂老百姓的,朝堂诸公心里都很清楚,这是杨谅故意在民间传播,给自己造势。  杨广默不作声,聆听着诸臣之间的谈论。  他是最后那个拿主意的人,所以没有定论之前,他不会说话。  而军报则是一封接一封的,被直接送入大兴殿,几乎每隔半个小时,就有军情送到。  现在谁都不会怀疑,杨谅是真的反了。  因为刚有军报说,蒲津关的门户霍邑,已经丢了,朝堂瞬间哗然。  霍邑,隶属于晋州,也就是山西临汾一带,如今霍邑不守便丢,不用说,是晋州刺史出了问题。  霍邑一丢,紧接着就是河东县了,河东县往西,才是蒲津关。  所以很多人眼下,都在盯着杨铭脸上的表情变化,他是河东王,他的王府还在河东县呢。  杨铭着急,是肯定的,虽然杨坚驾崩之后,他第一时间便嘱咐李靖,务必加派河东与蒲津关的驻兵。  但是史书记载,杨谅造反,共领军三十万,单是针对蒲津关的,就有八万。  李靖就算提前察觉军情,临时征召也不过就两万人左右。  现在的朝堂,对杨谅大军动向,如同盲人摸象,逼近河东的叛军,主帅是谁,他们都还不知道。  杨谅这个并州总管,和秦王俊当年的并州总管,可不一样,而且区别极大。  秦王俊当年,是都督二十四州诸军事,而汉王谅,是都督五十二州诸军事。  也就是说,曾经的北齐旧地,山东河北山西大部,河南、安徽、江苏少部分,都在杨谅的管辖范围之内。  而并州之兵,一向强悍,由此可见,这场仗不好打。  会议一直从中午,进行到了晚上,期间军情仍是不断被送进来。  杨铭知道,大家今晚都不用回去了,老老实实回各部衙门守着,等候消息吧。  情形不明,无法用兵,不过今天杨广已经颁布诏书,征调关中地区大部分的军府,务必要在五日之内,凑出十万大军。  而大兴城,驻守的近五万大军,是不会随便离开京师的,所以这十万人,其中有一半,得临时从各地征调。  好在大隋是府兵制,男丁每年都会服兵役,战斗力还是可以的。  右领军府,大将军房,  杨铭与前来的裴矩商讨形势。  “殿下没有家眷在河东吧?”

裴矩关心道。  在他看来,河东县几乎是必丢的,因为霍邑都丢了,河东县的城防一向不怎么样,很容易会被攻破。  杨铭摇头道:“没有家眷,但是有二圣当年赐下的财物奴婢,还有一些部曲。”

一开始,杨铭是打算将河东县的财物都送回大兴,但是转念一想,留着给李靖用来招募军士,或许更为妥当。  而他也和房玄龄打了招呼,只要是李靖用钱,只管开库。  裴矩点了点头,道:“在我看来,河北山东,只怕也已经出乱子了,汉王举兵造反,必然会将河北山东做为大后方,以补给前线,所以河东将来,会成为决胜之场。”

他的老家也在河东,裴矩不着急是不可能的。  谁知道杨谅会做出什么些什么事来,万一扒他们家祖坟呢?  杨铭点头道:“既是造反,当是直取京师,河东为东面屏障,不容有失。”

裴矩点了点头。  今晚注定是个不眠之夜,两人都没有睡意,就这么聊着,等着第二天继续入朝,参议此事。  第二天的会议上,有河东郡的军报递来,郡丞李靖,临时征调军府及民夫,加上河东王府的部曲,布防河东县,而蒲津关,则是直接驻防了一万精锐。  大家都知道,河东县可以丢,但是蒲津关,万万不能丢,这两个地方的防御工事,也是天差地别。  蒲津关好守,河东县不好守。  按理说,一个郡丞,没有这个资格调兵,但是李靖手里,一直都有杨铭的调兵手令。  所以一开始,大家都很疑惑,直到杨铭解释之后,众人这才释然。  河东有兵可守,也是这两天来最让人安慰的好消息了。  杨广好奇看向儿子,询问道:“调兵手令,怎可随意予人?”

杨铭答道:“河东是儿臣的封地,做为京师屏障,儿臣一日不敢懈怠,常嘱咐李靖,要时常操练,以备不时之需,今次授予调兵令,不过是临时举措,谁知竟撞上汉王谋反?可知天意昭昭,父皇实乃承皇天眷命的明君。”

蒲津关只要能多守一段时间,关中这边就可以及时作出部署,所以别看李靖只在蒲津关放了一万人,但重要性和战略性非常巨大。  杨广嘉奖道:“吾儿勤于事务,方有此预见举措,朕心甚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