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介绍的老人是个生意人,他年轻时一直往返于澳大利亚和中国。在他的描述里中国的美好就像是毒药,一旦沾上了,他就戒不掉。
最终在中国和澳大利亚之间他选择了中国。
很多年前,他活跃于南京城各个英语角,那些角落里会有很多母语是英语的外国人在周末的时候出现,南京的家长会带着孩子去看,也去和他们说上几句话。
老人很喜欢这样的交流。
后来白人在中国没有那么稀奇了,他仍然处处得到中国的照顾。
“我叫mark,我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叫陈睿。”
“我叫施杞,您取的名字很好听啊。”
老人没有来安护家政公司,他常年的饮食习惯让他膝盖不太方便,施杞是去了他的家里给他填表格,顺便问问他有什么要求的。
“睿智的睿,这就是我眼里的中国人,勤奋又聪明。”
在这个屋子里除了伊丽莎白就是施杞和老人,老人在夸赞中国人,就像在直接夸赞施杞一般,施杞有点不好意思了。
“哪里的人都一样,都有好的和坏的,勤奋的和懒惰的,聪明的和愚笨的。”
“中国人大多数都很聪明,我很喜欢中国,所以我要在中国养老,中国太有趣了。”
施杞是有备而来的,她将准备好的阿姨照片给老人看,一共有七个阿姨,老人确实不太在乎长相,他说他觉得长得都差不多,让施杞选一个就行。
施杞选的阿姨老人满意,阿姨和老人见面之后阿姨也满意,施杞签下合同就以为完事的时候,老人问她,“我听伊丽莎白说,你想开一个养老院?”
“是。”
施杞更加不好意思了,老人的眼神睿智仿佛能看穿一切,她怕老人嘲笑她的梦想,开一家养老院太难了。
“我可以投资吗?”
“什……什么?”施杞没听错吧。
“我再老一点就想搬去养老院住,那里还有其他的老人,可以陪我下棋,跳舞,聊天,打牌,我觉得很开心。”
“如果您是想住养老院的话,我可以给您推荐南京的。”
“你不准备开吗?”老人再次问道。
“我要开的,肯定要开,可是我想开在南通,南通是我的老家。”
“那我就去南通好了。”
施杞觉得这老人不是想住养老院,他就是想给施杞送钱。
老人说他在网上看过施杞的事情,看过视频里那些雇主的呐喊,他能感受到他们的激动,这些激动都因为施杞曾经对他们的真心。
他自己是一个老人,他更能明白老人要的是什么,是整个社会都知道他们没有价值的时候,还能真心地希望他们好,真心地对待他们。
而不是敷衍,不是应付。
老人想让这样的真心能够触及更多的老人,他相信施杞能够做到。
“可是……我……还没有准备好,我还在南京念自考……”
“这些伊丽莎白都跟我说过,所以我决定先雇一个住家保姆,等你以后回家了,我就跟你回去开养老院。”
施杞望向老人身后站着的伊丽莎白,她正冲着施杞狡黠地笑。
施杞是她在中国的第一个朋友,有些话她从来没有告诉施杞。在她被黑人骚扰害怕的时候,是施杞给了她温暖,她也曾去过其他的家政公司,他们要么英语不过关,要么坚决不接待外宾,要么就是记下她的诉求应付差事。
只有施杞,她一下子就答应了伊丽莎白的请求。
伊丽莎白早就不需要施杞的接送了,但是她还是没有得取消这个服务,她喜欢施杞。在被施杞温暖的时候,她也想温暖施杞。
伊丽莎白听她的朋友说起父亲养老的选择时,她就立刻想到了施杞的愿望,她要帮施杞一把。
两年后,施杞顺利获得了自考本科证书,她和顾唯离开了南京,两个人回到了启东。
顾唯被启东人民医院聘用,施杞也在这个老龄化严重的地方,开办了一家小型的养老院。
启动资金当然是老人陈睿的,不过老人没有真的来住,他的膝盖暂时离不开南京的医疗。
林夏和傅新宇帮着养老院宣传,一个写文章,一个拉着台里同事去拍摄了新闻。
施杞再次感受到了新闻的力量,那天江苏台的新闻标题是《二十多岁的女大学生返回家乡开办养老院》。
施杞的名字也出现在了新闻里,这个名字也被和之前南京闹的沸沸扬扬的安护家政公司的事情联系上,一时间大伙都知道了施杞的事情。
陈洁后来也去了启东,她是带着父母一起回去的,她的父母就提前养老了,都住在养老院里。
陈洁担任和养老院的重要职位,还运营了养老院的账号,账号里每天都是各种的老人生活。
老年的生活有欢乐有苦痛,有享受也有病变。
人们通过账号更接近更了解了真正的衰老和老年的状况。
社会也更多地关注起了老年的群体。我们关注的是老年吗?我们关注的是未来的自己。
当黄昏将至,我们终会进入银白时代,愿我们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生命绚烂,生命残败,但生命也永远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