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七,久病的天子终于痊愈,为了庆祝,定于十月二十在未央殿举办朝会,文武百官皆要到场。
自然也包括宿在长安城外的太师董卓。
二十日清晨,董卓在少妻刘氏的服侍下穿上朝服,突然一个婢女失手将热水洒在董卓身上。
董卓大怒:
“你这婢子是怎么做事的?来人,拉下去杖毙。”
刘氏一边劝慰,一边小心的试探:
“婢女也是无心,往日都好好的,也不知为何今日出了纰漏。
或许是今日夫君运道不好。
不如夫君今日便不去了吧,左右不过是为了庆祝陛下病愈,也并无大事,在家陪着妾身可好?”
董卓不悦的瞪了刘氏一眼。
之前他的妻子病逝,他求娶皇甫规的少妻不成,便从宗室里随意选了一个容貌出众的女娘为妻。
本来看刘氏颇为温顺体贴,他也就给了几分好脸色,没想到这刘氏竟管到他头上了。
“分明是你这妇人治家不严,偏来怪罪到我身上!
还有朝堂大事,岂是你一个妇人可以妄议的?!
不是还有备用的衣服吗?替我换上。”
“妾知错,还请夫君恕罪。”
刘氏低着头,眼神晦暗不明,她是刘岱安插在董卓身边的内应。
王允刺董一事虽然隐秘,但是割据一方的诸侯各有各的消息路子,因此知道此事的也不在少数。
而且虽然全天下的人都恨不得董卓去死,但是对于各方诸侯而言,他们心里还是希望董卓能活着的。
而且最好多活几年。
因为只有董卓活着,他们才能继续“名正言顺”的割据一方。
不过这种事不能明说,他们更不能将王允刺董一事直接告诉董卓。
这无异于与天下士人为敌。
所以众人心照不宣的选择了暗示。
第一个出手的是汉中的张鲁。
他如今在汉中过着半割据的皇帝日子,自然不希望董卓死了皇帝小儿掌权。
因此前几日,便有天师道的道士将“吕”字写在布条上,缝在衣服上,穿着衣服在闹市行走。
一边走一边唱“千里草”的童谣。
这已经提示的够明显了。
缝在布条上的“吕”,就是吕布。
童谣的意思是要董卓死,所以此举的意思就是吕布要杀董卓。
当时有人将此事禀告给董卓,但董卓只是命下属处死那个道士,完全没明白其中的深意。
刘岱不知道在背后骂了董卓多少次蠢货,但也没办法,只能接着提示。
刘岱给刘氏下达指令:在董卓参加朝会这天想办法阻挠董卓参加朝会。
于是刘氏安排了那个失手泼洒水的婢女。
本想以此劝阻董卓,但没想到董卓不仅不听劝,还训斥了自己一顿。
刘氏能怎么办,作为一个妇人,她哪里能反抗董卓的意愿,因此只能替董卓换好衣物,目送董卓离开。
董卓坐上自己的专属车辇。
大车的四周都有金饰装饰,而上方是黑色的华盖,盖上的弓头为龙爪模样,看上去金碧辉煌,豪奢极了。
董卓看着黑色的盖子,喃喃自语道:
“若还是青色的就好了。”
一开始这车辇的华盖是青色的。
但按照古制,皇太子的车才能用青盖。
所以当时董卓这车又被人们叫做“竿摩车”,意为“和天子形制差不多的车子”。
董卓之心,路人皆知也。
不过也没冤枉董卓。
董卓本就是在关中独揽大权久了,生出了莽贼的心思,这才想用这青盖来试探那些大臣的态度。
一开始大臣并没有激烈的反抗,但是后来六月的时候长安发生了地震。
那些大臣可算找到机会了,都纷纷上书说这是董卓逾制造成的,那个“竿摩车”非常不妥当。
必须赶快换掉!
面对群臣的逼迫,董卓也只能无奈的把车辇上面的青盖换成了皂盖,不过盖子上的龙爪弓头董卓却不肯换了。
那是他最后的倔强!
莽贼精神永不灭!
随着车辇四周的景色不断变乱,董卓来到了长安城外,吕布早已候在此处,董卓便邀其和自己共乘车辇。
说实话,董卓不太喜欢吕布。
此人太过狂妄肆意,对他也不够尊敬。
但是董卓还是信任吕布的。
虽然吕布背叛了丁原,可丁原不过是故主。
他董卓还背叛了旧主袁隗呢。
而他和吕布除了君臣之别,还有父子之情。
在以孝治国的大汉,董卓不觉得吕布会背叛自己。
简单和吕布寒暄两句,看着四周长安的街道,董卓皱紧眉头。
长安的街道可以用一个字形容——“乱”。
乱糟糟的路面,乱糟糟的人流,配上灰败的景象,哪有半分都城的繁华。
这一切仿佛都在讽刺他董卓失败的治理。
董卓耳边似乎又响起那首诅咒他“不得好死”的童谣。
于是脸色越发难看起来。
一旁的吕布本就有些心虚,见董卓面色难看,更是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
莫非,是董卓知道了什么?!
吕布想起来前几日背着布条在闹市行走的道士,心中越发惴惴不安。
小心的试探道:
“义父,何故如此闷闷不乐?
若是有什么忧心之处大可告诉布,布愿为义父赴汤蹈火!”
告诉你有什么用,你一个武夫难道还懂治国?
董卓转过头看向吕布,心头不屑,面上却露出笑意。
“无事,不过是想起家中的蠢妇人罢了。”
吕布刚要松一口气,就听见董卓疑惑的问:
“奉先为何大汗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