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陶谦收到信的第三日到达郯县,刚一到地方就受到了陶谦的热烈欢迎,得知曹操撤兵后更是一头雾水。
这次是他强烈要求要来的。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当初孟德在他面前作出那首《蒿里行》,感叹民生疾苦的样子还历历在目。
虽然父亲死了孟德很愤怒他理解,但是百姓是无辜的呀!
他不信当初那个豪迈爱笑、忧国忧民的曹孟德会变成现在这个冷酷的屠城恶魔。
他要亲眼来看!
但是他怎么刚来孟德就走了?
他在孟德心里的分量那么重吗?
不太可能呀?他又不是寡妇?
“咳,陶使君,备自认并无殊能,曹孟德离去应该与备无关,或许是兖州那边出事了吧?”
“哦......这样啊,诶,刘使君,这位可是令郎?当真是芝兰玉树,风度过人呀。”
陶谦见刘备身边跟着一个仪容俊美,气质文雅的少年郎君,便转移话题。
陶谦仔细端详这位郎君,按年岁看,大概是刘备的长子刘修,只是俊是俊,就是不太像刘备......
“哈哈哈,犬子若是这般人物,我还有何可发愁的呢?
且让我为陶使君介绍一下,此人乃是阳都诸葛氏的郎君,名叫诸葛亮。
他叔父要去豫章做太守,如今兵荒马乱,我就顺便捎他们一程。”
刘备是路过阳都的时候遇见诸葛亮的,文质彬彬,知书达理,他一见就喜欢的不得了,很有眼缘。
而且他的理想的儿子就是这样,偏偏刘修那个混小子,不爱读书爱习武,给他愁的不行。
诸葛亮要是他儿子,他真是夜里睡觉都得乐醒。
不过当不了儿子,当个女婿总行了吧,他家兰儿的婚事还没有着落呢。
(孙权:我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
诸葛亮的父母都已经去世,刘备近来正和诸葛玄商量此事,他感觉诸葛玄要被自己说动了。
不过事情还没成,他就不便说出来毁了女儿的清誉。
“在下诸葛亮,拜见陶使君。”
陶谦见诸葛亮仪态端正,宛若青竹,也是颇为满意:
“原来是我琅琊诸葛氏的俊才,颇有其祖少季的风范呀!”
“使君盛赞,亮愧不敢当。”
东汉说一个人像他爸,像他祖先都是好评价。
诸葛亮本姓葛,有个老祖宗叫葛婴,是秦末陈胜的大将。
汉文帝时,因葛婴反抗暴秦的功劳,赐封葛婴孙子为诸县侯。
于是,葛家改姓诸葛。
在汉元帝时,诸葛家出了个两千石,叫诸葛丰,字少季,官至司隶校尉。
诸葛丰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后因弹劾权臣,被贬为庶人,再之后,诸葛家就没有两千石了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官至泰山郡丞,远远比不了司隶校尉。
更别说诸葛丰还有嫉恶如仇这个正向buff。
所以陶谦夸诸葛亮像诸葛丰,是一种很高的评价。
诸葛玄见刘备把诸葛亮带在身边引见给徐州高层,心中不禁生出一个想法。
刘备这么喜欢诸葛亮,又想把女儿嫁给诸葛亮,不如让他把诸葛亮带走,带去冀州。
如今自己要去豫章,但扬州还在战乱,不比冀州安定,刘备又是刘安信重的兄长,有他把诸葛亮带在身边,他也不用担心诸葛亮的前途了。
夜深,宴席散去,诸葛亮告别热情的刘备,回到诸葛氏在郯城的居所。
“二郎,你觉得刘使君为人如何?”
“直率热烈,为人坦诚,平易近人,爱惜百姓,当为仁主。”
“仁主?不低的评价,看来二郎很喜欢刘使君。”
诸葛亮面色微红,点了点头。
“刘使君欲让你聘娶他长女,不知二郎觉得可好?”
婚嫁之事乃是大事,诸葛亮以前从未想过此事,也还没见过那个未知的女娘,他无法评定好坏。
但是如果是刘使君的女儿,想来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而且他父亲已逝去,丈人便是他半个父亲,若是刘备那样的人做父亲,他其实也是有些期待的。
“婚假之事,乃是父母之言,媒妁之约,亮父母已逝,此事便全由叔父做主。”
滑头,若是不同意,早就各种托词来反驳了。
“既然二郎同意,那我便应下此事,不过我还有一事想要与二郎商量。
如今我远去豫章,前路未卜,不如二郎跟在刘使君身边,有刘使君的关照,我也能安心了。”
“叔父,”诸葛亮眼眶微红,“长兄留在祖宅看守祖宗基业,如今兄妹四人,我当为长,天下纷乱,我怎能抛姊妹幼弟独自一人去往冀州呢?我不走!”
“二郎,如今天赐良机,你莫要糊涂。”
“叔父莫非是逼我做那不顾兄弟姊妹的无义之人么?”诸葛亮态度很坚定,他不可能抛下亲人独自去冀州。
“唉,二郎为何如此倔强?你再想想吧。”
诸葛叔侄之间的氛围变得怪怪的,刘备敏锐的察觉到了,逼问诸葛玄后得知了真相。
刘备不以为然。
“我当是什么事呢?正好呀,一起都去我哪里,我又不是养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