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移步观稼殿
这句话让老朱一下子顿住了脚步,后面的迈着步子追逐的小宦官一下子没刹住车,一下子撞过去冲撞了御驾。
一下子闷头撞在老朱背后的两个武士身上,撞得两个小太监昏头转向,张以宁也被一下子丢了下来,在地上摔了个天昏地暗,好不容易爬了起来,看起来实在是狼狈的紧。
“你刚刚说啥?”
老朱面色阴沉的质问道。
张以宁浑身一震,忙内敛神情,将心里的不快给化解掉,而后扶正衣冠,仓皇道:“老臣方才……”
“陛下!”
詹同也是一脸的狼狈,有些凄楚的跪在地上,声音凄凉的颤声道:“陛下,老臣追随陛下多年,乃是不善言辞之人,这么多年虽未曾为国开疆扩土,却也招揽不少贤人义士!”
“朱青此人,臣望之不似人臣,两面三刀,试问趋炎附势之人又岂是善者?他以皇子之师自称,将我等老臣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压而下,我等……我等……不善攻心,自认不是其对手。”
“这其中曲折,当陛下您来辨别。”
…
朱元璋捏紧了拳头!
为什么这些大臣一个个对朱青的意见就这么大呢?
“朱青……为国立功。”老朱沉声道:“赈灾、北伐之事皆有他的远见,你们应当看到他的贤能,而不是盯着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去看。”
“可现如今二皇子连课业都不顾了,陛下,您难道看不到吗?”
“这……”朱元璋面色有些滞凝了下来。
他本想出言呵斥几个大臣几句,可转念还是想着老二近来确实是放肆了一些,也就索性懒得去骂了。
朱青现如今就是个靶子,要是哪天没人骂他他还觉得不习惯,骂就骂吧,反正有自己在后面撑着,朱青也能成为自己吸引他们下手的标靶。
老朱已经暗中吃过很多红利了。
朱青在前,他在后面出手,几次朝廷都是受益方。
老朱没继续朝着大本堂去,而是转头问道身边的朴无用。
“老二近来没去大本堂,在哪?”
朴无用快速的跟背后的人交涉了一下,而后小跑着到了皇帝的背后,垂首轻声道:“二皇子近来都在观稼殿,似乎是先前朱御史让二皇子照料的那批作物到了收成的时候,这两天正风风火火的带着一大批老农在观稼殿的地里准备收成呢……”
…
“这……”
其余几个大臣愣了下。
观稼殿的设立本就是为了皇室中人能够更加亲民而设立的一处地方,就在皇宫的边缘位置,算是皇宫,却又跟皇宫隔着宫门,朱樉带着一堆农民在观稼殿……
这事画风有点奇怪。
朱元璋暗自揣摩。
倒是旁边的张以宁来了坏心思,眼珠子一转,心想要是皇帝看到二皇子一身泥污跟一群老农厮混在一起的模样,还会不会如此恩宠朱青呢?
他倒也是实干派,说干就干,下一秒就上前道:“陛下,老臣请陛下移驾观稼殿!”
朱元璋挑眉。
这是要架咱?
老朱没直接回答,而是想着是不是能借着这个机会好好接触一下那些耕地的农民。
在他眼里农耕之事就是国之本源,要是一个国家连农耕都不重视了,那就是亡国的前兆!
想到这,他缓缓道:“那就请太子,还有百官,都去观稼殿!”
老朱要用切身经历好好告诉这些个只知道舞文浓墨的大臣们,粮食才是国之根本。
…
朱青正在大本堂受折磨,今天宋濂开始讲一些比较深奥的古文,他实在是听得一头雾水,加上老宋头这人吧,讲课节奏很慢很枯燥,没有半点趣味不说,还不准交头接耳。
熬了一会儿,这才听到老朱叫人去观稼殿的消息。
老三朱棡有些忧心忡忡的道:“莫不是二哥惹爹生气了?”
朱棣一边走一边沉吟道:“二哥都快一个多月没来上课了,宋师跟爹说了好几次,爹怕是早就生气了。”
朱棡有些无语的道:“老二也真是的,就几亩地,何苦天天泡在里面呢?”
朱青在旁边笑了笑,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就是对自我的追求,你们可曾见过二皇子对某件事如此上心着迷?”
一旁的老五笑道:“二哥向来是半壶水,做什么都是,骑马只学了上马不学下马,射箭就学了搭弓,连成语都只学两个字!可唯独这种地,二哥学的仔细极了。”
朱樉是草包,这是公认的。
很多事都是三分钟热度,热情很少,一遇到挫折就被打败。
可是在种地这件事情上,他却能够坚持很久。
朱青其实能够理解这种人。
这种人需要的是赞同和认可!他需要去眼睁睁看着一块地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期间要不停的鼓励他,认可他。
而不是在很早之前就下定论,用水浇灭他的热情,下个‘他不会喜欢多久’的定论。
到头来,他就会生出‘反正别人也觉得我做不到,那我做不到也是意料之中’的想法。
朱青没有半点担忧,红薯是迟早要面世的。
也就比历史早了一些,不算是很bug的存在。
…
到了观稼殿,朱青就看到老朱带着人站在殿外的平地上,看着不远处正在田垄边的二皇子。
二皇子……
朝臣们一个个面色有些奇怪。
这是二皇子?
卷着裤腿,双手开裂,脸色更是蜡黄蜡黄的,尤其是那一嘴的胡子,更是突出个放荡不羁,活脱脱一个不修边幅的老农形象。
朱元璋有些心疼儿子。
旁边的詹同脑子急速运转,和张以宁快速交换眼神之后点了点头。
张以宁道:“臣听闻,二皇子近来有创办学院的想法……”
这件事是他从坊间听来的,真假基本可以认定是真的,因为他也看到了朱樉手书的一些招揽学生的帖子。
朱元璋面色一抽。
开创学院?
张以宁干咳了一声,当着朱青还有百官的面,道:“老臣以为,二皇子年幼,这件事未必是他自己的想法,老臣怕就怕在若是有人误人子弟成了习惯,教坏了一批人……反倒是会坏了二皇子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