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玉对于这个时代所使用的火药还是不太满意,明朝这时候的火药主要是硝石和木炭,占得比值大概是1:3,项玉记得化学课上的火药的比值是一硝二硫三木炭,这些东西中医的药材里面都有,项玉让人去购置了一些回来,然后研磨成细粉,混合在一起,这种比例制成的火药便是早期的**了,它比中国传统的火药威力要稍稍大上一些,火药爆炸的原理就在于点火之后火药的主要成分燃烧之后会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大量的空气,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五百五十毫升的现代矿泉水瓶子装满了火药,那么点燃之后它可以产生多少空气呢?大概会产生17325oo升的空气,这么大的压力之下,空气受热会迅膨胀向外爆炸,从而带来巨大的威力,实际上爆炸的并不是火药,而是空气(我把化学式写在这里,有兴趣的自己算算看,2kno3+3net2+3netbsp;之所以**比传统的火药威力大就在于加硫磺之后化学反应的更彻底,产生的空气更多,所以威力也大一些,因为加了硫的缘故,爆炸后有硫化钾的产生,这是一种黑色的固体,爆炸时飘散在空气中看上去就是一团黑烟,所以被称之为**。
项玉在工匠们的帮助下试做了一些,然后又进行了一次实验,这一次爆炸的威力果然要大上许多,项玉自己也很满意,这个时候很多工业都跟不上,或者说基础太过于薄弱,后世的**甚至硝化纤维、**等待威力更大的火药这个时候都没办法生产出来,因为这个时代的化学跟不上。
由于只是在原来的配方中增添了一小部分的硫磺,所以军队的开支并没有很大的负担,基本上能够负担得起,但是上面是按人数拨付的军费,这样下来项玉很难自己扩充军队,虽然他可以像其他明军将领那样直接到四处村庄强行抓壮丁充军,但是这样并不是他所希望的,并不是因为他怀着什么仁慈之心,而是这样募集来的军队不能打硬仗,遇到强敌往往自己就率先乱了,临阵逃跑的大多是拉来的壮丁,这也是为什么郑成功北伐看上去军势极大,却没有多大的进展的原因(郑成功的军纪并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说很差,曾多次纵容手下士兵烧杀抢掠),这些军队后来也大多成了清军的俘虏,又被清军编入了自己的军队中,康熙十二年(1673年)时,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番作乱,清军南方多是以前汉人降卒和新编的绿营士卒,遇到三番的军队连战连败,一直被吴三桂的军队打到了长江,这才遇到八旗精兵的阻拦。
没有新军那就只有好好训练之前的军队了,明朝军队的训练量都不大,因为是屯田制,所以军户都是固定的,也可以看做是一种铁饭碗,所以明朝后期的军队数量看上去十分庞大正真能够作战的只有北方的边军,戚继光在南方抗击倭寇的时候就现了明军的战斗力太低,因此申报朝廷之后自行招募了戚家军,这才打的倭寇不敢横行。
项玉加大了军队的训练量,不仅是要每天出操,训练战法战阵,而且还要每天进行长跑,距离也是一点点的增加,两公里到五公里,再到十公里,到了后来身上还要背负一定的重量。
之所以要训练士兵的长跑,对于明军来说是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的,这个时代的交通工具基本上就没有,北方地势平坦还可以骑乘战马,南方山多水杂,马的作用要小得多,作战时大多要靠士兵的两条腿,因此训练士兵的脚力就有很重要的意义了,不仅可以更快的抵达战场,撤退时也能够更加快。
当然也不能一味的加大训练量,这个时代的伙食水平很差,食用油都是动物油,植物油还没有传入中国,因此军队的伙食大多是水煮的,炒菜的很少,士兵们的油水少了的结果就是饭量惊人,四百多人的队伍每天愣是要消耗掉两千五百斤粮食,平均算下来每人每天六斤,项玉这下子可算是理解力郑成功出兵台湾的迫切性了,军队耗粮实在是太惊人了,明军控制的地方减少了大半,老百姓跑了更多,这么多军队的粮食吃一天就少一点,但是又不能减少军队的人数,因为军事实力的下降意味着随时有被歼灭的危险,只有另谋出路了。
十月份很快就过去了,清军刚刚经历了一场惨败,也没有急着向明军进攻,郑成功一面下令各处军队坐好准备,一面让水军到南洋一带去征收商船的税赋,顺便购置一些粮食回来补充军粮。此时的南洋已经有西方国家的实力进入了,巴达维亚的荷兰人就是其中重要的一股势力,不过郑氏父子毕竟在南洋经营多年,势力庞大,短时间内还是盘踞在霸主的地位上面。
项玉自然不关心这些事,他所关心的是之前交给徐则清的那些燧枪的仿制工作,其实葡萄牙人装备的燧枪也是仿制而来的,当时欧洲主流的火枪已经从早期的火绳枪换成了燧枪,其中以法**队装备的燧枪最为先进,葡萄牙人的燧枪正是仿制法国人的。
这种枪械改变了早期火绳枪需要靠火绳点火的击方式,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在传火孔边有一击砧,如果需要射击时,就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点火药,这种击机构称之为撞击式燧机,装有撞击式隧机构的枪械称为撞击式燧枪。撞击式燧枪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到16世纪8o年代,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这种撞击式燧枪。
项玉将军中有经验的工匠都分配给了徐则清,让他在葡萄牙人的燧枪的基础上进行仿制,早期的燧枪对工艺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明朝时期的中国冶炼工业已经足够锻造燧枪所用的枪管,制作工艺甚至比之前的火绳枪还要简单一些。
徐则清他们第一批一共制作出了十把枪,今天正要进行测试,项玉带着军队的一些将领自然要赶过来观看。
测试是用葡萄牙人的燧枪作比较的,靶场也比较大,射击用的弹丸涂成了红色,方便寻找。
两名士兵站在同一条线上,向着一个方向开枪,然后靶场上的士卒会去寻找子弹的弹着点,然后做上标记测量出距离,这便是枪械的最大射程了,得出的结果是葡萄牙人的枪可以打一百二十步,大约有一百七十米,仿制的燧枪可以打一百一十五步,差不了多少。
这只是最大射程,意义并不是很大,之后测试的是穿透力,分别在五十步和八十步的距离上面竖上两个草人,草人身上都穿戴者清军的绵甲,用来测试两种枪械的子弹穿透力。
结果两种枪械都能够在八十步的距离上击穿草人,这样一来就表明这把仿制的燧枪的性能已经很好了,之后其他九把枪都做了测试,全部都达到了装备的要求,项玉自然十分高兴,不仅表扬了徐则清他们,而且还给了每人二十两银子的奖赏。
等到回了大营的时候,何安就苦着脸向项玉诉起苦来,原来军中刚刚购置了一批药材,已经没有多余的钱了,甚至是连刚才项玉做出的奖赏都拿不出来,何安这才苦着脸。
项玉揉了揉脑袋,没有钱真是不好办,厦门每个月定期拨付粮食和弹药,但是银钱已经很少了,一来是因为要用钱去南洋买粮食,二来军中除了高级将领以外,基本上都不再放军饷了,所以拨下来的钱也就变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