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独治大明余人 > 第三百八十三章 血染九族,至材当赏

第三百八十三章 血染九族,至材当赏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时至三月,明媚的春光从南到北洒满神州大地。

在谷雨前后,华夏的春耕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一望无际的田野充斥着辛勤的身影,老黄牛发出悠长的哞哞声。

随着京城成为世界的纺织中心,不说京畿之地,哪怕整个北直隶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种植经济作物棉花。

在需求和供给两端出现巨大变化的情况下,现在京城米价已经有所上升。

百姓其实并不傻,棉花市场现在仍旧是供不应求,种植的收益十分可观。哪怕米价再上涨一倍,棉花的收益完全可以抵消米价上涨这种不利的影响,故而大多数人仍旧选择种棉花。

这种结果对底层百姓其实是有利的,由于京城米价走高,亦给普通种植稻谷的农户带来可观的收入。

“种棉花能卖大钱,种粮食亦有人收,日子何其乐哉!”

“原以为朝廷不要年年加税便是好朝廷,但谁想到本朝还能给咱们吃饱穿暖!”

“何止吃饱穿暖,现在咱们村有近半的人家都翻修新房,越来越多孩童被送进了学堂!”

……

面对现在良好的经济大环境,而今越来越多的百姓有了盼头,正在劳作的农夫们亦是不由得纷纷发出了感慨。

生活在这个时代,飞机大炮对底层百姓其实太过于遥远,最好的日子还是能够吃饱穿暖。而今稳步发展的大明王朝,却是让他们心里越来越踏实,自然会更加爱戴现在的皇帝。

北京城,清晨的雾气笼罩着这座古城,而城西的街道正呈现一股肃杀之气。

一排排的囚车正往西市而去,身后还有一帮被绑着押送的囚犯,近二百号人正被押送刑场。虽然今日已经是斩首的第四天,但事情仍旧没有彻底完毕。

王增派人行刺皇帝未果,此举注定是要被株连九族,而其本人更是要接受凌迟之刑,照律应剐三千六百刀。

弘治朝的第一位受凌迟之刑的是原黎朝使者黎广度,只是那时仅是黎广度一人受刑,而今受王增牵连的九族人数近千人。

“王增当真是可恨至极!”

“幸好皇帝没事,不然真想生啖此人的肉!”

“大明好不容易出了明君,不想竟然有如此歹毒之人!”

……

面对这一阵规模空前的杀戮,正在街道围观的百姓并没有丝毫的同情,心里更多是一种侥幸,同时对王增进行谴责。

“行刑!”

行刑的流程早已经轻车熟路,刑部官员看到成百的犯人被押到刑台前,便一一核对身份,而后由临斩官丢下令牌。

“冤枉啊!”

“我们真的不知情!”

“王增并非我王氏族人,还请法外开恩啊!”

……

在看到落地令牌的时候,王氏族人却是大呼冤枉起来。

不论是在京城的王增九族之人,还是居住在北直隶辖内束鹿县的王氏宗亲,亦或者是张氏的家族,近千号人已经被押赴京师。

面对着这一场无妄之灾,王氏宗族却是不断地哭爹喊娘,同时爆出了一个大瓜。

张老太年轻之时生得花容月貌,其实是京城有名的大美人,受到众多勋贵子弟和年轻士子的追捧。

后来嫁进了王家,但张老太跟王瑛的夫妻感情并不好,甚至后来还一度传出红杏出墙之事。

原本这种传闻不该信,但王瑛当年因军务在外,结果大半年再归来的时候,张老太竟然生出了王增。

王增跟王瑛的相貌和体型简直两個极端,所以大家纷纷怀疑王增并非王瑛的种,甚至为此还出现过很大的纷争。

却不知其中是否真存在什么误会,还是靖远伯府顾及自己的脸面,最后这个事情是不了了之,甚至禁止大家再谈论此事。

十分诡异的是,王增明明从小十分聪慧,亦是早早考取了生员的功名,但竟然成为了驸马的重要人选。

本朝的驸马早已经风光不再,别说出身靖远伯府的嫡子王增,哪怕普通人家有考取进士功名机会的年轻人都不会选择入赘天子家。

结果在靖远伯的运作之下,王增竟然沦为政治联姻的工具,让这个很可能是野种的王增娶了嘉善公主。

现在旧事重提,王氏族人一方面是想要进行自救,另一方面亦将这件被隐瞒了二十余年的丑闻捅了出来。

这个事情其实已经传到了宫里,当朝首辅刘吉显得态度坚定地道:“这种事情是真是假并不重要,王氏一族的人不管知不知情,王增是否为王瑛的亲儿子,亦得株连王增九族以正朝纲!”

朱祐樘自然不可能开这道口子,若因为王增是私生子的身份便免除这九族的屠杀,那么难保有人效仿。

正是如此,哪怕王增真的是靖远伯府的野种,王氏一族同样难以逃脱被株连九族的下场。

噗!噗!噗!

刀锋闪过,一道道鲜血高高溅起。

包括靖远伯王宪在内的王氏族人无一幸免,这场九族的大屠杀宛如王朝最恐怖的杀人机器,却是斩得人头滚滚。

王增需要被凌迟三日,凌迟之刑在今日结束。

面对这种非人的酷刑,他其实亦是后悔了,只是想要说些什么的时候,喉咙早已经发不出任何的声音。

他其实知晓自己极可能是私生子的身份,不过并不打算向命运屈服,一度成为可以颠覆政权的存在。

只是他终究低估了对手,亦是高估了自己,却是遭到了最为残暴的刑罚,亦连带着王氏一族和张氏一脉陪葬。

到了这一刻,他虽然亦是感到后悔自己拖累了王氏一族,想要做一个混吃等死的驸马,但一切终究还是太晚了。

在王增断气的时候,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悄悄地离开了,似乎是如释重负。

“咱们刚回到京城不想遇到这种事!”

“这种朝堂早就该肃清,只是没有想到这位驸马如何胆大包天!”

“要我说,这个事情恐怕不会这么简单,背后没准还有大人物呢!”

……

王守仁、武靖侯世子赵阔和李言闻同样来到这里围观,看到刑台人头滚滚,亦是纷纷发出感慨地道。

他们三人沦落到荒岛,原以为是在劫难逃,但很幸运地得到岛里女人的帮助,最后成功返回了内陆逃过一劫。

随着他们三个人平安归来,锦衣卫百户程壎的谎言是不攻自破,而他们亦是已经在顺天府衙公堂上指证了程壎的恶行。

程壎残害张鹤龄和张仑等人,亦是被判处了斩立决。只是现在时逢株王增九族,所以程壎是侥幸地多活几日,过几日同样会被推到这里砍头。

虽然此次归来看到眼前的滚滚人头,但一路北上明显感受到大明百姓的日子正在慢慢变好,而很多百姓都拥戴着时下的弘治皇帝。

三月中旬,大明王朝出现令人震惊的一幕。

满朝文武大臣来到承天门前,皇帝亦是乘坐龙辇出现,而迎接的人竟然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地方官员。

“臣湖广总督回京交旨!湖广田亩黄册所载3000万亩,然经臣核查,所隐田亩9000万亩,共计1亿2000万亩。”

刘忠一直有着一颗忠君之心,显得十分激动地上前跪下呈上黄册朗声道。

他是弘治元年前往湖广清丈田亩,而今花费了整整三年的时间在湖广清丈田亩,终于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效。

只是三年的辛苦,非常人所能承受。明明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人,但两鬓已经发白,他的脸庞更是被晒得宛如黄土般,整个人像是五十岁的小老头。

多年的风霜没有击倒他,他的眼睛仍旧犀利,而今再度见到皇帝的时候,顿时眼睛已经温润了。

他之所以能够做成这个事情,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正是全拜眼前这位明君所赐,亦让他刘忠无愧于朝廷和天下百姓。

朱祐樘抓住刘忠满是老茧的双手,竟然宛如老农般,显得情真意切地道:“刘卿,这三年辛苦你了!”

“臣生性愚钝!幸得陛下器重,方从小小户部员外郎出任封疆大吏,替大明朝廷清丈湖广田土。今不辱使命,每一口田皆由臣亲自督量,请陛下收此黄册!”刘忠亦是时时刻刻感激弘治帝的重用,显得十分感动地呈册道。

整整一省的黄册,自然只是一份总纲,郭镛则是上前收下了这一份来自刘忠整整三年的辛勤成果。

“宣旨吧!”朱祐樘接过总纲看了一眼,便是淡淡地吩咐道。

此时此刻,满朝文武百官都聚集在这里,虽然知晓朱祐樘十分器重刘忠,但万万没有想到给予刘忠如此高的礼遇。

郭镛将准备好的圣旨展开,便是进行朗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湖广总督刘忠利民所谋、为朝廷沥胆堕肝、忠直不贪,于任期亲至田间,清丈湖广田土……今功绩斐然。奉职循理,为政之先。褒有德,赏至材,今特升任刑部尚书一职,赐大公至正匾,恩荫一子,钦此!”

“这直升刑部尚书?”

“什么鬼?大公至正匾?”

“早知道这么多好处,我也可以!”

……

在场的文武百官看到刘忠得到的赏赐,原本还同情刘忠被晒成农夫,但此刻却是满满的妒忌之心。

朱祐樘敏锐地感受到一些人的妒忌,只是这是他千金买骨所要的效果,同时亦是知晓刘忠所做的事情看似简单实际十分困难。

想要亲力亲为做好这个事情,恐怕不知经历了多少次风餐露宿,又面临了多少的危机重重。最为重要的是,他要顶着多少的诱惑。

而今刘忠所取得的成果,令湖广的粮税增加足足三倍,便已经配得上这一份恩赐了。

“臣刘忠接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忠亦是没有想到竟然迎来如此的厚赐,虽然刑部尚书的位置让他跻身朝堂大佬,但心里却是感激于“大公至正”匾。

这三年时间以来,他不辞辛苦走遍了湖广的各个乡村,内心从来没有一丝丝动摇,而“大公至正”四个字是皇帝对他的最大认可。

朱祐樘看着被晒得黑炭般的刘忠,亦是期许地道:“刘卿,湖广的清丈结束,朕打算推行全国清丈,亦由你来担任全国总监察,不知你意下如何?”

“臣定竭尽全力而为,助陛下开创盛世!”刘忠知道清丈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当即便认真地表态道。

三月十八日,朝廷正式颁布全国清丈田土重造黄册的政令。

朱祐樘从来都不提弘治新政,只是登基以来却是一直在悄然改革,致使这个王朝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景象。

现在全国一旦全面推动清丈田土重造黄册,届时的粮税必定再上一个台阶,虽然不能跟后面那个朝代相比,但亦能达到三分之一的水准。

朱祐樘倒没有骄傲于能够从全国百姓身上得到更多的税收,却是始终坚定发展的信念,而目前最重要还是打造东北粮仓。

海西三卫正式纳入建州管辖,而建州升级为东北府,而东北府被规划为大明东北粮仓的最重要产区。

山海关守备王震东升任辽东总兵。

辽东巡抚张锦因军功晋升,升任辽东总督。

武靖侯赵承庆则是加赐世券,即将来的子孙能够世袭武靖侯。

……

三月底的时候,满都海派使者桶哈来到了京城。

满都海终究是一个成熟的政客,并没有因为达延汗的仇恨而牺牲本国的利益,却是将达延汗的死归于病逝。

无论她是为了女儿的安危,还是继续借助大明丰富的物资壮大己身,都有足够的理由跟大明王朝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

大明方面虽然根本不惧怕蒙古,但现在的实力很难做到东北和蒙古两个都要,故而跟蒙古和平共处是最有利的选择。

朱祐樘册封达延汗的儿子阿着为新一任北顺王,同时授予满都海北顺国圣王太后的称呼,由其代理北顺国的军政。

正当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承载着华夏振起希望的明远宝船却是迎来了一场狂风暴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