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可以来听课?
他们还可以评判好坏?
这下子大家伙儿的热情都被调动起来了。
村民们顶多送孩子们上学,或劳作下田时经过私塾,听过孩子们齐声念书。听不懂念的是个什么意思,就觉得脆生生挺好听。
乍一听张梓若说可以全家老少都能来听,便热热闹闹地问起来。
“我们不交钱也能领着娃娃来听课?”
“是教那劳什子知乎者也,还是啥?”
……
“我们大字不识一个,莫非来了,你也能给讲个明白?”
张梓若笑道:“能!怎么不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要把什么都不明白的人给教明白了!”
“对对,都能带着娃娃来!公开课,啥也不要!领着人来就行了……不酸,不难,保证你们听得懂。”
张梓若笑盈盈地解答大家的问题。
留意到里正和族老们面有忧色,或蹙眉不愉,小声嘀咕“不成样子”,她上前争取道:
“诸位都是长辈,见多识广,也都知道咱们乡野孩子想要读书有多难。一是好老师难寻,二是读书耗费巨大。
亡夫自小受你们教导,知恩图报。心知孩子们读书不易,才要开私塾,降束脩,好叫孩子们能读起书。”
听她提起顾秀才,里正等人的脸色好看不少,连最不赞同女子教书的族老也温和地直点头,只是面带遗憾。
张梓若趁热打铁:“亡夫虽然去了,我却不能让他一腔心血白费,不能让孩子又回到无书可读的境地。”
“我在家时,读过一些书。嫁给亡夫后,又跟着他不断学习,同他外出时,曾一同拜访过有识之士。学问不断精进。
亡夫既夸过我在此道有悟性,又教过我,我就绝不能浪费他一番心意。我愿将所学倾囊相授,交给咱们村的孩子们。
若他们能读书识字,也能有个好的谋生;若能改换门楣,光宗耀祖,那更是咱们村的大喜事!
还请诸位长辈给我个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也给孩子们一个选择的机会!”
里正捻着修剪整齐的胡子,微微颔首,“那便明日先看一看吧!”
族老们听了她一番话,略加思索,再无人反对。
若村里能再有个“顾秀才”,也是好事。虽说出格了些,可比起村里所得的实惠,就不算什么了。
里正问交了束脩的几户人家:“你们怎么看?”
丁招娣几家本来都不打算要束脩了,正寻摸着到哪里去找教得好又实惠的私塾,听闻张梓若要讲课,虽不信任,但也没什么意见。
“明天看看吧,要是教得可以,在村里读书自然好。”
被李大娘撺掇来的几户踟蹰一番后,含糊道:“我们也先看看。”
里正瞅向未发言的顾老八一家,“八担,你是个什么意思?”
顾八旦搓着双手,塌着腰,拘谨地朝张梓若笑笑。
嘴唇蠕动,却没说出一个字来。
春寒料峭,他们一家人衣衫单薄,唯有老人和孩子穿的稍微厚点。
张梓若心下明了。
定是顾八爷一家生活贫苦,供不起孩子了,需要拿回束脩,维持生活。
又因为昔日顾秀才的帮扶,和今日的局面,不好开口。
她有心让顾八爷家的孩子免费上学,又怕其他交了束脩的人不愿意,都沾亲带故,乡里乡亲的。免了这个,不免那个,实在说不过去。
权衡过后,她只好问道:“八爷爷,可是要取束脩?”
“不取!”顾八旦红着眼眶,坚定道,“我们不是来要束脩的!娃娃要读书才有出路!”
周围的村民小声嘀咕,“日子都过不下去了,娃娃还读什么书?这不是想不开吗?”
“秀才家的愿意退,直接把粮拿回去也有的吃用。供个娃娃读书有什么用?这一年两年的,也看不到个头儿。顾老八真是老糊涂了!”
“你们懂什么?人顾老八看得远着呢!他们家亲戚,就大桑村那个,家里的小孩儿因为识字,又长得好,去村里地主家当了小厮,专门陪地主家的大儿子读书呢!”
“听说地主家还有个小儿子,小儿子到年龄也要招陪读小厮呢!到时候,”他指指偎依在顾老八身边的小孩,“小虎子不刚好能去试试吗?”
“虎子像他爹,长得浓眉大眼的,再识几个字儿,又有他亲戚家的孩子在里面说好话,能没个好出路?”
“嗨呀,还有这么个缘由呢!怪不得顾老八穷哈哈的,也要让虎子读书!”
顾老八并未细说让虎子读书的缘由,只期期艾艾地询问张梓若:
“我寻思着……能不能、我们把你家这一年地里的活都给包了,赊、赊欠点儿粮食?我、我打欠条!按手印!”
他眼巴巴的望着张梓若。
他的家人们也都目含希冀又忐忑地望着张梓若。
张梓若温和地笑道:“八爷爷说哪里话?都是一家子打什么欠条?”
顾八爷一家有骨气,要用劳动换粮食。她也不强做好人,非要免费给人家粮,倒成了施舍与辱没。
她只说道:“家里的地,我一个人确实忙不过来,就劳烦您和几位叔伯婶娘多加看顾了。”
顾八旦脸上皱纹舒展,痛快的笑道:“好!好!”
张梓若让虎子娘跟她到家里去取粮食。
顾八旦执意邀请里正做见证,打欠条。
里正站起身,朝众人挥挥手,“行了!都别看了,回去吃饭吧!”
人群陆续陆续散去。
但也有人端了碗出来,依旧聚在附近梧桐树下,边吃,边张望着说话。
“八伯糊涂啊!秀才媳妇还不知道会不会教书呢!八伯就先放话不要束脩,这不是绝了自家的后路吗?”
“就是!200文好大一笔钱呢!都能买一石多的粮食了!有那钱,去找个正经的夫子不好吗?”
“呸!”坐在石头上的李大娘吐出野菜根,筷子一杵,“他顾老八倒是想!他有那钱吗!”
“就他家——”她撇撇嘴角,“也只能去顾寡妇那儿,乌龟找王八!
顾寡妇懂个屁的教书!还不收我孙子,我们还不稀罕在她那里听呢!听她王八念经,再好的苗子都给教坏了!灾星一个,带衰一片!
顾老八家的虎子还想去地主老爷家当小厮?哼!我等着他们一家哭天抹泪地喝西北风!”
旁边的几个妇人抱着碗,互相挤眉弄眼,揶揄道:“不管秀才家的教得是好是坏,好歹虎子有人教。你孙子是再找不着这么便宜实惠的私塾了。”
“呸!我们随便找一个夫子都比顾寡妇教的好!她要会教学,那猪都会上树!灾星一个,傻子才往她身边凑!谁凑谁跟顾秀才一样衰命!”
张梓若送里正和扛着粮食的顾八爷一家离开,刚出来就听到李大娘扯着大嗓子门的咒骂。
里正脸色一沉,骂道:“李氏!我看你是吃饱了撑的是不是!粮食多就把你孙子的束脩给人补上!
你满嘴胡沁,说这些话,不是逼着人去死吗?做人像你这样丧良心的,可真是不多见了!
老三怎么就娶了你这么个媳妇儿!我必须找他去说道说道!”
李大娘闭上胡咧咧的大嘴,端上碗,灰溜溜的回家去了。
里正压着怒火,同张梓若说道:“她一辈子就这么个臭德行,嘴上没有把门的,你不要把她的话放在心上。”
张梓若冷静道:“您放心。我不会因为她这些子虚乌有的话而寻死觅活,相反,我会好好教书,把我的学生们都培养成才。”
“那就好。”里正随意的点点头,就往顾老三家去了。
顾八旦一家人同张梓若好一番道谢,才扛着粮食在夕阳下离开。
张梓若和树下的乡邻们寒暄两句,回去烧热水洗漱,看书备课。
堂屋桌子上的碗筷小反派早已收拾了,洗漱过后,同她一道坐在书房,拿了本《道德经》翻看。
暮色四合,屋中越发黑暗。
张梓若点上油灯,催促小反派回去休息。
“我睡不着,再看会儿书。”
张梓若瞅瞅他许久未曾翻过一页的书,含笑问道:“可是怕黑?”
顾云淮:“……不怕。”
“那快去睡觉。小孩子睡太晚,容易长不高。”
张梓若把他从椅子上抱下来,另一只手举着油灯,一路把他送回屋,塞到床上。
“睡吧。”
顾云淮依旧睁着眼瞧她。
“哔啵”
油灯爆了个小小的灯花。
张梓若的影子在墙壁上晃动。
她拍拍顾云淮身上的棉被,问:“我给你讲个故事?”
“什么故事?”
“一个美猴王的故事。”张梓若开始轻声给他讲《西游记》。
……
里正家
里正的妻子陈花泼掉洗脚水,回屋念叨老头子。
“老三那两口子,你说再多他们也当耳旁风,何必去闲磨嘴皮子?有那功夫你不如早些回来睡觉。”
里正叹了一口气:“云淮是亮大哥家的独苗苗。老三媳妇说那话,不是断了他们孤儿寡母的活路,逼着他们去死吗?
我们兄弟八个少时吃不起饭,常受亮大哥照顾,我不能眼睁睁看亮大哥家的独苗苗被逼死,绝了后啊!”
陈花抖开被子,“现在你可放心了。秀才媳妇立起来了,还要教书呢!想来养活云淮不成问题。”
里正躺下,望着黑黝黝的房梁,深深叹口气。
“以前就见秀才媳妇天天拈酸吃醋,不曾见过她读书。骂沈家的女儿倒是一套一套的。具体有多少学问却不见得。她要真是有学问,秀才也不会和沈家女儿走得近了。”
沈家人早年在外当官,三年前,忽然阖家返乡定居。
沈家女儿——沈明珠知书达礼,又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和村里的女子们,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村里面人人惊叹,顾秀才对其更是极为喜爱,和沈明珠也越走越近。
当初,沈家人说,沈明珠已经嫁了人,夫君在外地跑商。
村里的人谁也不信,嫁了人怎么不住婆家,反倒住娘家?
等沈明珠生下一子,还有不少人怀疑是顾秀才的孩子。
所幸孩子是足月生产,算算怀上的月份,沈家人还没回河湾村,才平了这个流言。
即便沈明珠生了孩子,顾秀才对其也依旧亲近。对沈明珠的孩子也好。
他曾私下和顾秀才提过,要注意影响。
顾秀才言辞振振,说,他在村里找不到说话的人,唯有沈明珠才可以同他一起探讨学问。
若真是这样,恐怕张梓若所说的学问好,就是唬人的话。
里正将事情同老妻细细一分析,老妻不由埋怨道:
“那你还同意她明日讲学,到时候丢个大脸,要如何收场?光是顾老三媳妇儿那张破嘴就能挤兑死她!
村里要真出个女夫子,我看沈明珠还差不多。”
里正不同意:“沈明珠是有学问,可她眼皮子高,看不上我们这些泥腿子。以前,顾秀才不过勉强入她眼罢了。她哪里会放下身价教村里的娃娃们?”
“张梓若学问上虽弱了一些,可她爹曾是富商,她也读过几本书,识文断字。跟着顾秀才,应该多多少少也有长进。
只要她别教得太差,能让娃娃们读书写字就行。其他启蒙私塾,一年何止二百文?”
陈花沉默片刻,说道:“我还觉得,咱们不妨凑凑钱,送孩子去别的私塾。起码是实打实的正经夫子,教得也是实实在在的学问。”
里正翻个身,“明日再说,睡吧。”
……
书房,一灯如豆。
夜枭的叫声穿透黑夜,凄清绵长。
张梓若合上书籍纸张,吹了灯,宿在书房。次日早早起来,洗漱做饭,准备教学用具。
另托了人分别去邻近的靠山村和大桑村,告知其余九位学生的家人,前来参加试听课。
未到中午,家门和私塾前就已经热闹起来了。
乡邻们团团而立,兴致勃勃地说着话。孩子们在小板凳和大人们之间穿梭,嘻嘻哈哈地追逐打闹。
站在后面的人大声呼喊:“来了!来了!大桑村的人来了!”
“靠山村的人也来了!”
孩子们高兴地从人群里伸出头,招呼小伙伴:“二蛋!二蛋!到这儿来!”
“大牛,快来呀!”
……
大家给两个村子的家长让让了地儿,让交了束脩的人家往前站。
里正和族老们带着子孙们也都来了,在自家带来的凳子上落座。
张梓若一一点名,确认学生家长都到来后,拎起自制的纸筒大喇叭,扬声道:“人都到齐了!那咱们开始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