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阻截金字塔 > 第二章 为何压力越来越大,而财富不增加

第二章 为何压力越来越大,而财富不增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规模扩大是为了什么?答案只有一个,为了赢得更多的财富。可为什么我们常常看到,那么多企业在扩大规模以后得到的不是财富而是比以前还要繁重的负担和压力呢?或许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想得太好,迫于一步登天,却没有意识到发展过快,膨胀迅速,会让企业内部的矛盾冲突泛滥成灾,而体制本身也会因诸多不可预见的压力而内外交困,将自己置身于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人员越来越多,财源却越来越少企业规模一大,人肯定是要多的。这本来也没什么,一个人忙不过来,肯定是要为自己找个帮手,这样才能干更多的活儿,公司就是这么来的。但假如人多了,明明一个人可以摆平的事情,一定要找三个人来做,会是一个什么后果?答案很简单:企业里的人员越来越多,但是企业的财源却越来越少了。身在一家企业,假如是老员工,必然会见证这家企业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当然,身为企业的人,不论是领导还是员工,由上到下没有一个人是不希望企业做好的。必定企业好了,利润就高,分配到每个人身上的钱就会更多。说不定一高兴再搞点福利分红待遇,你赚钱我也赚钱,互惠双赢的何乐而不为呢?作为一些老员工,年头待久了,看见企业有规模了,心里必然开始揣测:“当年我来的时候,一个月也就两三千块钱。现在企业规模大了,房子宽敞了,人员配置也越来越齐全,自己手里也带着那么几个小学徒,想必企业的老板是没少赚钱的。可怎么现在我的工资比以前就高出了2000块钱呢?”

事实上,这种想法也是值得理解的。人们常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有些人在开辟疆域的时候可以跟你同甘苦共患难,受多少累都在所不惜,可等到企业真的赚了钱,见了利润的时候,却没有办法跟你继续这段缘分,也根本没有心情跟你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福分。相反,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逆反情绪,即便是你对他们跟以前的态度没有什么两样,他们的内心也会心生不满情绪。而这种不满情绪,往往会随着他们的办事效率不佳而在企业上下肆意蔓延,形成一种相当不好的风气。明明自己一个人能摆平的事儿,我偏偏不这么做,反正下面有人,干吗要那么累?当初一起打天下,现在你赚钱了,我自己虽然长了工资,生活也没觉得有什么太大改善啊?既然如此,我那么玩儿命干什么?反正底下有的是人,你花钱雇来的,一人一件事儿分配下去,时间绰绰有余,精力绰绰有余,我自己还能喝个茶看个报纸,轻轻松松。既然自己没有拿到应该拿到的钱,那工作的时候活得轻松一些总该是可以的吧?要说企业中一个人这样也不要紧,大不了合得来就和,合不来您该去哪儿去哪儿。可试想一下,假如企业体制上,自上而下的风气和心理都是这样,那后果可就严重多了。例如,以前大家一个部门,小哥儿几个混得挺熟,关系不错,这时候其中一个升职了,当了部门主管,细细想想底下的那几个心理能平衡么?以前天天在一起吃饭、聊天、工作,大家都是一个起跑线上的,看不出谁好谁次,怎么就你小子那么走运?于是不由自主地开始摆老资格,明明可以帮你的就不帮,明明应该自己做的也推给别人,时间一长矛盾就越来越多,层级性也就跟着出来了。按说这不过是一些个人恩怨的小事,可面对利益这个词儿,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做到公事公办呢。细细想来,这还是个制度问题,倘若彼此能够相互制约,而且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可以由一个对多个转为一个对两到三个的话,对企业提高自身办事效率来说就要容易的多。我们可以算这样一笔账,假如一个主管下面分设有十个员工,主管一个月的工资是6000元上下,而每个员工大概月工资是3000元的样子。每个员工每月主要做一件事情,剩下的事情都是在喝茶看报纸中度过。这样一来,员工自然工作的时候会很舒服,但舒服的同时也不会念你的好。一个月就这么点钱,反正就分配我一件事情,那我能做得慢一点,为什么要做快呢?做得快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做完一件事情,还会有另一件事情,再说我做得太快,早早完事儿在那里闲着,别人会说我不务正业,我要是自己想多找点事儿做,上司肯定会觉得我有别的想法。与其这样,那不如就这么慢慢耗着,你要真逼得紧呢,我就快点。我要是看你不着急,那么我就一点点地慢慢干,反正干多干少就那么多钱,我凭什么那么积极呢?因此,从这个角度计算,一个部门单工资一个月就要花掉36000块钱,12个月下来,加上点小奖励没有500000是休想摆平这些事儿的。但企业真正能得到什么效益呢?恐怕真的很难说。因为每个员工都在不紧不慢地工作,积极性不高,所以速度自然不会太快,而每个月的工资是要照发不误的,时间一长企业单花在这方面的钱就不是小数目了。其实,对于这个问题,企业可以进行自我调整,在人员上重新编排,一切都会达到很好的效果。例如,企业可以将十个人的主管部门缩减为五个人,假如实力够强大,企业还可以对部门实行绩效考核制度,也就是说,一个人从当下开始,由一个人做一件事,改成一个月做两件事,假如谁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企业考核标准,那么企业会予以相应的绩效奖励。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将以前十个人的工资数额不动,储备起来统统留给剩下的那五个人和管理他们的主管。这样一来,每个人的工资高了,就算工作量上来了那么一点点,也不是完成不了的。尽管对于企业来说,也许花销会和以前保持在一个平行的层面上,但从整体的运营效率上来说肯定是要比早先有一个很大的改观,首先每位留下来的员工工资涨了很多,而且秉持着一种多劳多得的业绩态度;第二,公司也很好的杜绝了大家偷懒怠慢工作的坏风气,将整体的企业文化和员工思想观念转向了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积极层面;第三,与以前相比,企业对于员工工资方面,也没有特别过多的投入,比起早先或许还要投入的少一些,这样一来也就实现了公司体制范围内自我瘦身的目的。身体瘦了占地面积就小了,活动能力与自己胖的时候相比也会灵活很多。有了很好的施展空间,一切运作起来也会更加灵活,再加上每个人因为涨了工资,就有了积极工作的动力,假如企业上下每个人都动力十足,整个体制上下也就保持了一种朝气和活力。要知道活力不管对于人还是对于企业都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是很容易赚到财富的,因为活力就是他的资本,同样,假如一个企业能够长久保持在一种年轻态的青春活力之下,财源就能逐步拓展和稳定下来,企业自身才会迈向正常的发展轨道,员工也不至于拿着你的钱还在心里无休止地抱怨。不管是企业还是员工,当下工作的目的重点还是看的利润。尽管我们说人需要精神和信仰作为支撑,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成正比的。只有用良好的精神道德去努力工作,才能换得丰富的利润。同样,只有赚得丰富的物质利润才能更好地满足一个人乃至一个企业的精神富足需要。因此,作为一个渴望自我完善,发展壮大的企业,我们首先要思考的就是这件事情,既要丰富员工的精神层面,又要更好地完善他们的待遇及物质需求。人不是越多越好,既然要录取一个人,那么首先要考虑的是这个人能为企业创造多少利润价值。尽管当下的企业常常将人性化管理纳入领导者率先考虑的思想氛围,但人性化的原因还是希望鼓励员工们更好地为企业创造利润。因此,作为一个企业,绝对不能多养一个闲人,更不能多招一个废人。只有将每个人可承受的工作量算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将财富的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不花一分冤枉钱,也不会让企业上下多出一句抱怨之声。财源一定要和员工的比重保持在一个平衡的态势,才能真正做到大家齐心合力,才能真正做到少矛盾,少分歧,假如这个时候大家都能保持在一个满足的状态,谁还有心情去找不痛快,谁还有闲心去争去抢,去搞什么心理不平衡呢?人的身心要平衡,人与人要平衡,人与企业也要平衡,假如都平衡了,多少之间已经成为了等号,还有什么越来越多,越来越少的困惑呢?谁“抢走”了公司的账目收益公司按说每个月都应该有一些款项进账,可为什么每到账目盘算的时候,那上万乃至几十万的数字就突然瞬间重新归零了呢?是谁将公司的账目“洗劫一空”?谁“抢走”了企业的收益?又是谁像贼一样将无形的魔爪伸向了那些本应有的利润,将公司的银子偷偷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呢?开公司的目的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肯定是为了赚钱啊!可是,赚来赚去,怎么有些老板却发现自己的户头盈余怎么越来越少了呢?明明每个月都有进账,可那些钱现在都跑哪儿去了?话说现在有些事情真的不清楚,开了半天公司,钱不知道哪儿去了,这样赔本赚吆喝的事儿并不少见。其实,当下有很多相当聪明的人,他们的过人之处就是借势成事。什么意思呢?大白话讲就是让企业老大当冤大头,利用企业的投资做自己的事情。当然,这种事情面儿上看风平浪静,什么事儿都没有,但只要一到年终盘点,企业老总就肯定会突然傻眼,明明自己每个月都有那么多的钱进账,现在怎么一盘算下来刚刚只够得上喝粥的呢?要说这些钱怎么进到别人的腰包里,做老板的可能一时之间反应不过来,等到自己真反应过来的时候,一切都已经太晚了。现在就让我们还原这些精明“盗贼”的窃款内幕,将整个事实还原到真实的场景,一起来看看究竟这些钱是怎么没了的吧。一般来说,这种精明人士刚到企业的时候都是很老实的,当然也是相当勤快的。因为工作积极,脑袋瓜又好使,一步步走向晋升应该是一如反掌。随着工作阅历的不断加深,手里的资源也会越来越多,而自己可以适当做自己事儿的自由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职场之间的朋友多了,从公司调拨款项的权力也有了,这时候这些聪明的人就开始准备撒自己的网,捞自己的钱了。例如,利用公司的钱,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利用公司的业务资源,做点自己的小买卖等。看了这些,想必很多企业至高领导者都会心寒,也说不定很多人都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只要遭遇这么一回,那么绝对是对于自己收益以及未来发展的重创。自己花了这么多钱,好不容易培养了这么一批人才,翅膀硬了以后,不但离自己远去,还带走了自己大部分的客户和人脉关系资源,除此之外,公司账目的收益也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而几乎化为乌有。看着别人,想想自己,我们是不是要将自己好好反思一番。假如,当初金字塔的底层与顶层之间的距离不是那么遥远,作为总裁,假如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仔细地审查那些潜移默化的隐患,假如我们可以将每一个人才好好地审视检查一番,筛选出那些德商比较高的人担任要职,情况会不会好很多呢?假如我们可以改良自己的体制,将人才任用制度进行优化,将顶端与低端的距离缩短,完善自身良好的监督机制,或许一切的一切都可以避免,而公司的账目收益也会保存下来,那些可恶的盗贼会被尽早地发现,绝对不会有那么多空子让这种智商高于德商的人去钻了。人总是欲望太多,每当看到有钱进来的时候,就开始寻思着怎么把它花出去。要说金钱本来职责就是流通两个字,这也无可厚非,可是没有计划地花,可能就会在不经意间把自己陷入到一个无比尴尬的境地。每天都看着好像财源滚滚,一看账目上有钱了,就开始不安分起来。于是该花的也花了,不该花的也花了,不管是企业中的哪个部门,部门里的哪位领导甚至领导领导下的员工都可能会犯这样的毛病。这就是一个循环反应,没有谁抢走了谁的,只有谁没有自己计划好、看管好自己本来应该存起来的那一份。贪婪太多,注定结局是覆灭,只有从一开始就谦卑谨慎的那一位,才能长久将自己的财富经营好。人也好,企业也好,谁也逃不出这个路子。所以,与其说是谁“抢走”了谁的财富,不如说是谁在得到财富的一瞬间,没有想好怎么正确分配它们。能赚钱的要被“混饭吃”的拖垮在一个企业中,销售部和市场部永远是整个运营体系中说话底气最足的部门,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是直接为企业创造利润的部门,没有它们企业就根本不能很好地把商品卖出去。所有的部门都在花钱,而这两个部门却在不断地努力赚钱,其间的比例之悬殊,不用多说,大家就都能看得非常清楚。假如有一天,企业由于体制不够完善而造成花钱的部门太多,那么赚钱的那些人会不会被那些混饭吃的活活耗死呢?在整个企业中,赚钱的部门是很少的。公关部是用来协调沟通的,行政部是处理杂七杂八事务的,财务部是划拨钱款账目的,人力资源部是招人的,生产部是专门监制产品质量的,策划部是专门进行企业自主产品设计谋划的,宣传部是专门负责对外推广扩大企业形象效应的。按说这么多部门,人都不算少的,可是都是可以用来赚钱的么?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不光这些部门的人管的不是赚钱,而且自己每天至少八小时的工作时间都是在为花钱的事情而努力的。而真正企业用来赚钱的部门只有一个到两个,首先是销售部,其次是市场部。要说一个企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怎么算来算去赚钱的部门没有几个呢?的确,偌大一个企业,只有销售部和市场部人员的工资最高,但压力也是最大的。他们每个人都是要用业绩说话的,不管你人缘多好,多卖力气,总而言之最终还是要靠销售业绩说话的。仔细盘算下来,那还真的是辛苦。全公司上下那么多人,所有开销主要还是要靠这两个部门的人努力地把钱赚回来才能维系生存。先是要把产品卖出去,然后还要把钱拿回来,这看似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事实上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在当下这种信誉与危机并存的世界,把自己兜里的钱花出去很容易,把别人兜里的钱拿回来是很难的。而销售和市场部门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地从客户的兜里把钱拿回来,而且拿回来的数额还必须不在少数,因此其难度有多大不用说所有人都会明白。销售部和市场部是赚钱的部门,也是整个企业中最忙碌的部门。因此,我们常常会看到他们每天神经都绷得很紧,不管自己身体内耗了多少能量,不管他们是不是很劳累,但凡是工作应酬,每一个销售人员必须像是打了吗啡一样精神,必须保持着一种思路清晰口齿伶俐的亢奋状态。可即便是这样,当他们将自己努力抓回来的银子放到企业的财富账簿上的时候,企业经过盘点以后仍然会发现钱还是不够自己的开销。那么这些钱究竟去哪儿了呢?假如我们可以用心观察,整个大型企业中,不忙者相对于忙碌者而言,往往会占据企业的很大一部分江山。因此我们会看到,当销售部、市场部人员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另外一边的其他部门貌似还有人在那里聊着私人QQ,看着报纸杂志,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这种表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边在玩儿命地赚钱,这边却在优哉游哉地花钱。一个是火急火燎,一个是自由散漫。一个是完成业绩压力大,一个却是在那里肆无忌惮地混饭吃。你销售部市场部不是能挣钱么?企业对你们玩儿命的精神肯定是要褒奖的,可我又有什么呢?我的业绩肯定不是那么容易说清楚,钱跟你们拿的不一样,我凭什么去那么拼命呢?你们去做拼命十三郎好了,我该喝我的茶喝我的茶,该聊我的天聊我的天,你们也可以放心,我绝对不跟你们抢风头,只要把你们赚回来的钱分给我,够我日常开销的就很好。假如要说是某一个人有这种想法,或是某一个部门有这种想法也就算了,但假如企业上下百分之八十的部门都抱着这种不紧不慢的态度,只想去花钱,从来不为那些赚钱的人考虑,那么迟早那些赚钱的会被那些在其他部门混饭吃的耗死。当然,我们不是说,其他的部门不重要,毕竟公司有公司的体制,仅仅单靠销售部和市场部没有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也是肯定不成的。但是作为企业的领导决策者,我们是不是可以想一些办法将赚钱和花钱的人员比重进行调整呢?既然企业是需要赚钱的,那么是不是我们可以将金字塔体系中用作销售的工作人员进行扩大化调整呢?既然要把东西卖出去才能获利,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外聘资源和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在既节省企业部门开支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扩充自己的销售范围呢?如果可以,我们试想一下,假如每个销售人员业绩与以前相同或是略低,但因为人员的充沛,大多数人都是在赚钱的,那么企业的受益就会显得更有保障。在销售市场,即便是同属一个部门,人与人之间也是存在很大程度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作为领导者,我们可以用心去观察每一个大区销售分中心的运作竞争情况,采取优胜劣汰的选拔措施,即便是最终有些人会因为竞争不利而被企业淘汰,但由于开始人员就比较充沛,剩下的都是相当精良的销售队伍,那么对于企业本身损失是不大的。不仅自己吃不了亏,反而可以不断地更新调整自己的资源体系,将很多资源滞留在自己手里,而销售人员的战斗力也将恒久保持在一个活力的年轻状态。我们还要考虑到,既然赚钱的部门人员多了,企业就要在下一步考虑一下那些花钱部门的人员预算问题。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花钱部门都一定要进行裁员政策,但为了将更多的工资花费投入到销售部门,那么另外一边就一定要认真地去进行自我缩减。能够一个人干完的活儿,绝对不能再让三个人干,能够由一个部门完成的任务,就没有必要分支成几个部门共同完成。这样一来,其他部门的人员必然是需要进行有效地调整的,对于有些部门来说,除了精良的几个确实有工作能力的人外,其余始终在混饭吃的人员还是要进行有效地分流。而剩下的人,不论是部门主管人员还是留下来的部门精英力量,企业再用比以往更高的工资待遇来安抚他们的情绪,鼓舞他们的斗志。这样一来,赚钱部门的战斗力提高了,而花钱部门那些混饭吃不干活的闲散人员也被分流了,整个企业的运营体制就会跟着上了一个台阶,而赚钱的也绝对不会因为看着那些混饭吃的侵吞自己的劳动成果而愤愤不平。而从此以后,每个人都很忙,而每个人的绩效考核似乎都接近于统一化,而每个人的工资待遇似乎也都会因为这一战略调整上升到一个很不错的高度。留下的都是精英,而精英兜里的钱充实了,自然工作积极性就会有所提高,而这恰恰应该就是企业整体运营体制纳入正轨后的正常表现。假如每个企业的运营体制都是一座错综复杂的金字塔。那么在金字塔顶的那个人的作用一定是要把控住金字塔本身的格局稳定。他是可以操控和调配全局的人,也是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决策的领导者。谁应该是维系金字塔的中流砥柱,哪些架构用多少块砖就可以对其中流砥柱进行相当完善地辅助加固工作,一切的一切都需要尽早地算计好。因为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中,无论是人还是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倘若没有在自我调配方面进行有效自我谋划,即便是起先在资本上占有一定的优势,也是无法在现实的竞争浪潮中长时间地占有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的。赚钱的很忙,混饭吃的很闲,所以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因为这两种人不一样的状态而产生不平衡。事实上,这种不平衡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本身也是一种平衡,因为忙的把混饭吃的活儿都干了,他没的做了,不混饭吃干什么啊。作为企业来说,想发展就要学会将工作进行调整,保证每个人的工作量是平等的。不能让忙的太累,也不能让混饭吃的太闲。这样首先从人心上是一个经营,其次也可以对自己企业内部的人员进行筛选,使他们能够真正保持在一个层级上。能赚钱的除了让他赚钱外,还要把他那种工作的紧迫感影响给那种半忙碌,半混饭吃的,最后大家慢慢追到了一个层面上,再去慢慢讨论怎么更进一步的事情。至于那些实在特别想混饭吃的,其一人会越来越少,其二真的有了,自然会有别的一些不需要动脑子的闲职企业任用他,而在当下看来,已经不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了。潜在亏损,浮游的内患危机偌大规模的企业,每次预计盈利都是一片大好,货发出去的不少,单子合同也签了一大把,每个员工按月都会正常地领取工资,一切看似风平浪静,可是突然有一天企业却向大家宣布,公司运营已经出现困难,亏损相当严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外部在不断地套现,内部在不断地进行内耗,当企业身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其潜在的亏损必将成为一种浮游的内患危机。企业每一天都在正常地运营,员工照常上班,按月该发工资还是会按时领到,一切看似如此的正常,而上面的高层此时内心却是火急火燎,究竟自己还能撑多久,现在企业经营运作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麻烦,或许企业上下只有那么极少数的几个人知道。他们集中在一个小会议室里,探讨着应对策略,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让这个小范围以外的任何一个人知道。这一切的一切都暗示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在企业的上空浮游着一种内患危机,假如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隐患,那么企业只能在不断的潜在亏损中一步步走向衰败和灭亡。一个大型企业是如何进行自我运作的呢?在一般人看来,企业的运作一般都是靠自己的产品销售赚来的钱维持生计的。但这个想法在内行人看来根本就是小伎俩。作为一个企业,假如仅仅依仗销售致富的话,那其规模往往都是扩展不起来的。假如其真的想将自己做大做强,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融资问题。谁能把钱投给我,我应该怎样给别人分利润,我能从哪家银行贷出款项,用借来的钱来做更多自己需要的事情。当一家企业以自己良好的产品,以及很丰厚的回报不断地吸引更多投资股东的财富,资金也就渐渐变得充裕起来。然而,钱毕竟不是自己的,有人入了股份也就意味着,这家企业不再是一个老板,股东越多老板就越多,很多事情都不能由自己说了算,一旦出现什么问题,股东很可能首先会抽取掉自己在这家企业身上投入的一切资本。此外,其间谈好的一切分红利润也是一点都不能少的。在很多股东看来,有钱赚的时候让我把钱拿出来怎么都好说,但是假如自己投了钱却看着企业一天不如一天,那么自己再这样漫无目的地投入有什么必要呢?偌大一个公司,每一笔投资都是如此的关键和重要,得不到忧心忡忡,得到了每天心理上也不踏实。假如这时候,企业的内部出现问题,一笔订单突然取消,而产品已经在库里堆积成山,一时之间找不到买家,而公司内部由于金字塔体系累积不够完善,底层人员的工作怠慢,影响了上层管理的决策主动权,而当一些高管知道了企业内部危机的小道消息,不论是出于竞争对手的利诱也好,还是出于自保心理也好,总而言之他们开始一边应付上家一边琢磨自己的后路。人心惶惶,到底是坚持到底,还是另谋出路,每个人都开始进入了备战的选择状态。按说有这种想法是不好的,试想一下,假如企业不过是一种短期危机,可是别人听到风声以后却把整个危机不断地扩大化,再加上竞争对手挖墙脚,整个下来,就连投资的股东都会因此而产生心理波动。一件订单告吹是小,后面一系列的事情很可能会搞得企业焦头烂额,而这仅仅还不过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那么企业潜在亏损的最重要方面是什么呢?学过财务的人都知道,企业的订单出去多少,应该赚到多少钱是有一把明账的,可是明账是算了,能不能要回来可就要看那些企业内部“追账人”的水平了。一般来说要求发货的对方很可能会使出浑身解数推迟付款时间,其中不在少数人的招数是相当阴损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一招吧。甲方被乙方要求给他发货。乙方说先付给你定金百分之三十,货到后我再付给你百分之三十,等到你下次再给我发货的时候照旧,我就把你前面的百分之四十付清,然后下次跟这次一样操作。乍眼看,这确实也没什么,无非钱给的有早有晚而已,反正都是要给的嘛。但是假如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算式,就可以从中看出端倪。第一步,定金给的很痛快,吸引了供货方的眼球。这时候很多人会想,应该是有诚意的,这个生意做起来很保险,很可靠。第二步,到货后支付了百分之三十,而在对方手里还压着百分之四十。这时候作为供货方就开始深陷被动。你给不给我继续发货?你不给我继续发货的话,后面的百分之四十,我是可以无限期地拖欠的。此外,我还有很多可以提条件的资本,我说你价格高了你就得衡量着给我低一点,要不然后果不用想也就知道了。第三步,甲方继续向乙方发货。每次到货到为止只能得到百分之六十,首先从周期上,乙方是给了自己相当充裕的周转时间,其次,当这种生意不断累积,堆积在乙方手里的钱就会成叠加式地累积起来,他在不断地欠甲方的钱,而甲方却什么也说不出来。的确,我没有不给你钱啊?我的回款周期运作也很正常啊。就这样一轮轮下来后,乙方一年很可能没有给甲方的欠款高达几百万。而万一乙方那边出现了问题,例如企业经营不善,亏损倒闭,老板携款潜逃,等等,这几百万的欠款说不定就会成为永远拿不回来的死账,而这笔死账足可以要了甲方的命。为什么呢?货生产出来也是要买原材料的,也是要有人生产的,乙方给的百分之六十,估计至少百分之三十刚刚能解决这些问题,而剩下的百分之三十,也只能维系自己企业内部员工的开支,而真正是利润的那部分却被对方这样无期限地扣留着。一旦对方那边出现状况,自己不死等什么呢?整个联想下来,企业就好比一个无形的产业链,中间的每一个环节,不管是出于有意,还是出于无意,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隐患。我们可以说这一切都是小事情,可以说很多事情有可能会发生,而我们绝对不会让它们发生,但只有内行人明白,这无非就是自己骗自己而已。企业这个强大的躯壳,看似所向无敌,其实每天都有架空自己的危险,能撑着的时候说明里面还有货,等到真的没有了,谁都不会相信,但这绝对是事实。企业的体系可以是引起一场架空危机的潜在导火线,它可以是直接原因,也说不定是一种连锁性的间接影响。假如想不出一些合理的方法预防和处理这些事情,那么很可能一个震动业内乃至整个国家和世界的灾祸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距离你越来越近了。看着是盈利的,其实天天都在赔本,这是很多企业领导常说的一句话。但是盈与亏往往在于一个人乃至一个企业自己的认知。也有些潜在的亏损是潜在的盈利,而有些潜在的盈利却恰恰是潜在的亏本。我们不得不相信顺境逆境之间没有两全其美的事情,有得到就必然有失去,得到的时候我们都满心欢喜,而有的人是窃喜,自己不想去说。但是假如有一天他自己觉得亏了,那心里可就不开心了。这就是贪的表现。因为一味地期待更高的盈利,而不断地去投入,最终覆水难收,只能亏本,外忧内患近在咫尺,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道理啊。闲人无才,却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企业中有这么一批闲人,别看平时干活儿不行,要是号召起哄闹事儿可以说是随叫随到,人人响应。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本来自己没有什么本事,在这里也是混饭吃,说不定什么时候也得被号令走人。与其在这里坐以待毙,不如趁机会好好争取一把,说不定一起哄闹事儿就能为自己再争取点好处呢。有这么一个企业,老板王先生经过努力,规模在一点点扩大,业绩也做得很好,一次和生意往来中的一个大客户聊天,对方很痛快地又给他签了个大单,然后开始半提条件式的诉苦。说他有个女儿,大学毕业,各方面都不错,可现在工作哪儿那么好找呢?放在自己这里吧!怕锻炼不好她,以后怎么接自己的班,但是又不知道去哪儿,怎么办呢?于是话题调转:“哎?我听说你们那里在招工,有没有个好位置给她坐呢?”

王先生一下子皱起了眉头,招还是不招呢?招吧!你又不知道她真实能力怎么样,脾气秉性怎么样,不招吧,不是私下就把这么大一客户给得罪了么?这哪儿是招工啊?简直就是招聘了祖宗啊。一天好吃好喝得供着,一点儿气不能受,此外工资也不能少拿啊。王先生当时犯了难,但还是硬着头皮同意了。再说出来门,一会儿又在大街上遇见了另外一个大客户,俩人到茶社说话,那大客户突然给王先生又出了个难题。原来,大客户的妻子太年轻,太漂亮,他不放心,所以不敢让她去自己不认识的人那里打工。在他看来王先生是个自己信得过的人,碍于太太天天嚷嚷着在家里闷,求王先生能不能照顾一下给她个闲职上上班,干什么都可以,到时候工资这边,王先生自己负责一点点就好,剩下的从他那拿就行,只要他能帮了自己这个忙,后面业务的事儿绝对不让他费心。听了这话,王先生立刻又冒了一头冷汗,天啊,一天之内招聘了两个“祖宗”。其实,这种事情绝对是一种不正常的雇佣形式。王先生自己也是不自愿的,明知道自己雇佣的是个闲人,干不了什么活儿,说不定还会仗势欺人连老板的话都不听。但终归自己的企业才刚刚步入正轨,没有客户的帮助自己怎么能发家呢?毕竟给这些闲人开个工资没多少钱,把货卖出去,客户那边保证快点回款那才是大事儿。思前想后,算了,是祖宗就先供着吧,赚钱要紧,等企业这边慢慢做好了,再找一些更好的客源不就都解决了么?或许很多人觉得王先生算的账是对的,吃少量的亏,占的可是大便宜。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假如这种人在企业里放得太多,对于企业的发展究竟能有多大的影响呢?按说闲人一般进到公司里无非就是想少干活儿多拿钱的那一类,没什么本事知足就好嘛,但事实上这些人可并不是那么好收拾的,别看本事不大,可心里却有相当强烈的反抗意识,真要是得罪了这些群体,他们不把企业这艘大船折腾个人仰马翻是绝对不会罢休的。那么这些闲人究竟都有什么令人“恐怖”的能力呢?总体来说,我们可以把企业的闲人分成那么几大类来看:第一,仗势欺人型所谓仗势欺人型,我们上面说了,别看他们干的不是什么重要的工作,但即便是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跟他们说话也是客客气气的。为什么自不必说,谁得罪了他们,整个企业都会受到牵连,要么回家嚼舌头,要么到老公身边去吹枕边风,这事儿多了,对于企业来说是万万承受不住的。再者说,别人把这么个人安插在企业里,也不能说没有目的,整个企业经营状况,出了什么事儿,那个人就是对方安插在企业内部的一双眼睛,从早到晚都在盯着你,真要出了点什么问题,不用你说那边就全知道了。要说这关系处理起来真的太复杂了,一旦没有料理得当,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相当严重的影响。第二,没事儿嚼舌型人没有本事,自然领的工资就不高,不高后心里就会产生一种病态的不平衡感。其间有很多人开始产生一种仇富心理,拿着你的钱我还得没事儿给你制造点出丑的事儿。要说这种事儿,很可能一开始不是针对企业,而是针对企业里业绩比自己好,一直受到老板青睐的“红人”角色。我既然不如你,那我也得要告诉你我不是省油的。怎么告诉呢?那太容易了,随便制造点小道消息,暗地里埋个陷阱下个圈套,总而言之,你工作做不好,老板肯定就要挑你的不是,到时候让你有苦难言。这种小人想法从古到今都是不少见的。尽管表面看来那无非是一种个人恩怨,你把我搞下去,我把你修理掉。但转眼以大局来看,最吃亏的还是企业。整个的斗争导致企业的工作业绩下滑,赚钱的不能好好为企业去赚钱,闲着的呢?一边修理着能为企业分忧的,一边自己在那里坐享其成地干拿钱。真到了关键时候,拍拍屁股走人,让企业养了这么多年,没什么贡献,到时候说不定还得指着你的鼻子骂骂咧咧地离开,说你耽误了他的青春,现在自己不知道饭碗哪儿找,定要你给个说法,多拿出点钱来供自己养老。最后,作为一个冤大头的企业,面对这么多好似起义造反一般的闲人又该怎么办呢?当然闲人的演绎不仅仅这两种而已。企业的金字塔体系如此庞大,每个人看似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着。你说他没劳动吧,每天早上九点钟准时来了,下午没到五点钟人家也没走。你说他没配合企业工作吧,你交代的那点事情他磨磨叽叽的也都给完成了。总而言之,工资你是不能不给的,冤大头你是不能不当的,然而到了该挨骂的时候,这顿骂你是跑也跑不掉的。这个世界上,除了极少部分人天生在内心深处就谨守着一种一定要实现自身价值的努力欲望外,不在少数的人在社会的洗礼下,都会有一种想少干活儿多拿钱的欲望。一般来说,这种人往往都会在金字塔的底端雷打不动,倘若企业不能对自己的底端人员进行思想优化和相应的技能培训教育,不能有效地抑制甚至清除这些闲人在企业内部产生的破坏性影响,那么企业将不会发展得太过迅速,也更不会将自己的经营思想提升到一个文化的高度。总而言之一句话,搅浑水的太多,就别指望水还能有清澈见底的时候,假如你想让企业的生命之水甘甜清澈,那么首先从清理那些没事儿闲的乱拆台的害群之马入手吧。人为什么闲,是因为心里不平衡啊。谁说闲人没有才华,他自己可不这么认为啊。很多人闲到最后就是抱怨企业没有给他一个好好展现自己的平台,最终自己为企业尽忠了一辈子还是碌碌无为。可事实是什么样的呢?当他看到上司去任用一个有能力的人的时候,心里首先不平衡,他能干,我不行,那你就忙呗,我能不干就不干,也是其对企业产生不满和反抗的主要原因。越是不精进,越是不去做,他就越无才,越不被人发现,而最终与那个真正无怨无悔忙碌工作的人差距越远。企业是要看到成绩的,既然人家能干,又那么兢兢业业,自然首先会看到他,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作为企业领导,为什么不能动用自己的智慧,去把对方复制成自己想要的人呢?这也仅仅只是时间问题,至少他会觉得,你没有舍弃他,还在每天鼓励着他,帮助他变得更好啊。章节小结当企业到达了一定的规模,就开始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机会,为了抓住这样的机会,企业就开始不断招兵买马,开始不断扩大自我影响力,于是整个自我金字塔体系越来越壮大。本来以为这种的状态自己可以赢得更多的利润,然而过分的贪欲却导致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庞大自我体系。昔日祈求越来越富有的局面并没有出现,而相反带来的却是无休止的压力。有那么多人需要养活,而自己却难以真正管理得过来,有那么多部门要向自己讨要资金,而自己的资金却越来越有限。当企业的账目慢慢开始递减,而内部人员却越来越多,整个过程就会越来越繁琐起来。于是我们开始产生质疑,昔日努力的种种是不是真的有意义。为什么企业不断地在签单,真正的收益却无增反减,为什么有些部门忙得快要吐血,有些部门却每天都在喝茶,这样种种的不均衡,种种的矛盾当怎样解决呢?下面就让我们好好地用自己的思维,去考虑一下这些问题,理清思路看看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吧。企业到底需要多少人,而又需要怎样的人?到底是什么影响了企业真正的账目收益?有没有必要削减部门,调配部门内部人员?潜在的亏损究竟如何扭转?有多少把握应付那些企业内部的闲人?事实上,企业就好比是一条平衡杠杆,而真正的三角形又被视为最为稳定的形状,然而怎样能够杜绝三角形金字塔里的不均衡,怎样才能对膨胀的体系加以控制,怎样才能有效保持企业的生存供氧渠道,这一切的问题都必将影响到整个企业内部自身效益,以及连带引发的生存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