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学会学习 > 3)以兴趣定位

3)以兴趣定位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许多科学家在谈到自己成功的原因时,都一再强调自己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达尔文在自传中写道:“就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

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都需要一定的兴趣,没有兴趣去做,自然很难做好。贝利说:“我热爱足球,足球是我的生命!”

执迷不悔的爱恋是贝利成功的原动力。学习有时候是一件很乏味甚至很辛苦的事,如果没有学习兴趣,不但很难坚持下去,其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被称为欧洲音乐之父的古典音乐家巴赫就是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其实在巴赫活着的时候,只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演奏家和乐器鉴定家,名望还不及他的三个儿子,直到他去世后近一个世纪,人们才真正认识到他的伟大。巴赫的创作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他的著名作品有《为送别亲爱的哥哥而作的随想曲》、《法国组曲》、《英国组曲》、《d小调托卡他与赋格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圣马太受难曲》、《音乐的奉献》、《赋格的艺术》等。1685年,巴赫出生在德国爱森那赫城的一个音乐世家。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由哥哥抚养长大。在哥哥的熏陶下,巴赫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曾在教堂歌童合唱队当过歌手,后来又成为演奏家。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被称为“欧洲音乐之父”。1750年,这位为音乐奋斗了一生的音乐大师永远离开了人间。巴赫的父亲是巴赫的第一位音乐老师,是他激起了巴赫对音乐的兴趣,并向他传授许多音乐技艺。可是好景不长,在巴赫9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在哥哥的支持帮助下,他一边上学,一边向哥哥学习音乐。巴赫有一副嘹亮动听的歌喉,这使他对音乐的热爱与日俱增。巴赫在掌握了哥哥教的一些本领后,追求音乐的欲望越来越强,现有的这些曲谱已经无法满足他了。他发现哥哥藏有许多著名音乐家的曲谱,可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不给他看。巴赫抑制不住心中对音乐的向往,于是在晚上偷偷地拿出哥哥私藏的乐谱,把它们抄录下来。这样,每个晚上他都借着月光抄写曲谱,然后在第二天练习演奏。巴赫沉浸在偷来的硕果当中,一点儿都感觉不到疲惫。经过大半年的抄写,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可是哥哥却突然知道了这件事情,他大发雷霆,没收了巴赫辛辛苦苦抄写的曲谱,曲谱没有了,但名家们的作品已经使巴赫大开眼界,为他将来走上音乐道路奠定了基础。凭着对音乐的敏感和痴迷,巴赫逐渐走上了伟大的音乐之路,并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和兴趣的顽强的入迷。”

他还说:“制造庸人的方法是极为简单的,那就是不让孩子热衷于某一事物,只这一点就够了,对任何事情都不着迷,都不感兴趣,这就是庸人的特征。”

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在内心的力量。据研究,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积极性高,就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反之,他的才能只能发挥20%—30%。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希尔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其力量好比炸药,立即把障碍物炸得干干净净。为什么指南针永远指着南北极?这个现象使童年的爱因斯坦大惑不解,也使他兴趣盎然,从此对科学着迷;罗曼·罗兰自幼酷爱写作,16岁时曾发誓:“不创作,毋宁死!”

后来成为一代文豪;亨德尔5岁即对音乐发生兴趣,却遭到父亲的反对,强烈的兴趣驱使他夜晚趁家人睡觉时去屋顶练琴。著名女作家冰心,四五岁的时候,母亲教会了她识字,她便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小冰心读书到了入迷的程度。有一次,她在澡房里偷着看书,时间太久,洗澡水都凉透了,气得她母亲把书抢过去,撕破,扔在地上。小冰心竟趔趄地走过去,拾起被撕残的书又看起来,生气的母亲只好笑了。小冰心看书成癖,哪怕是一张纸,只要上面有字,也要看看。根据心理学的研究,人的心理自我期待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一种兴趣去努力,日后你有可能是这方面的专家,至少术业有专攻,可以丰富你的才能,提高生活质量。以特长定方向如果一个人能够发现自己和别人在学习、生活方式方面的差异,发现自己的长处,让自己有机会依照自己擅长的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那他就不至于在学习上遭遇痛苦或不必要的失败经历。有一则英国寓言说:有一天,一个国王独自到花园里散步,使他万分诧异的是,花园里所有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园中一片荒凉。后来国王了解到,橡树由于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轻生厌世死了;松树又因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结许多果子,也死了;葡萄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不能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可爱的花朵,于是也死了;牵牛花也病倒了,因为它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其余的植物也都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只有顶细小的心安草在茂盛地生长。国王问道:“小小的心安草啊,别的植物全都枯萎了,为什么你这小草这么勇敢乐观,毫不沮丧呢?”

小草回答说:“国王啊,我一点也不灰心失望,因为我知道,如果国王您想要一棵橡树,或者一棵松树、一丛葡萄、一株桃树、一株牵牛花、一棵紫丁香等等,您就会叫园丁把它们种上,而我知道您希望于我的就是要我安心做小小的心安草。”

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意识地把它经营下去,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就像一棵心安草知道自己的优点,并努力将自己的优点发扬下去,因而她生存了下来。一位西方教授撰书指出,通向成功的道路有许多条,在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人们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才能和智慧是不一样的。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种或几种才能。有的人表现出空间天分,他们的视觉似乎特别发达,喜欢把事物视觉化,即把文字或语音信息转变为图画或三维形象,可能在绘画、摄影、建筑或服装设计、造型艺术等方面表现出兴趣和特长。有的孩子表现出音乐天分,他们的听觉特别发达,很小就表现出对音准和声音变化的高度敏感,并能迅速而准确地模仿声调、节奏和旋律。有的人表现出身体运动天分,他们能很好地协调肌肉运动,体态和举止优美而恰当,他们通常在体育运动、机械、戏剧和其他操作工作中有杰出表现,很容易成为优秀的演员、舞蹈家、运动员、机械师和外科医生。有的人很有逻辑、数学天分,他们喜欢并擅长计数、运算,思维很有条理,经常向家长或老师提问题,追问为什么,并愿意通过阅读或动手实验寻找答案。如果他们的好奇心能得以满足,那么他们很可能在理科学习和研究上取得好成绩。有的人很有语言天分,他们说话早,对语音、文字很有兴趣,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喜欢绕口令和猜谜等语言游戏,喜欢读书和听别人读书,他们很可能成为成功的作家。有的人擅长人际交往,他们比较容易理解他人的感受,能够和各类人相处,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经常充当团体的领袖人物,他们比较容易在政治、教育、管理或社会活动等领域取得成功。有的人善于了解自身的能力和情感,他们喜欢独立工作,善于反省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以奥运会金牌得主、著名的美国跳水运动员格里格·洛加尼斯为例。在开始上学的时候,他很害羞,在讲话和阅读方面遇到了困难,为此他受到了同伴的嘲笑和捉弄。这一切令他非常沮丧。他决心集中一切时间和精力投入他能够掌握和精通的事情上,以向别人表明他能做成功一些事情。洛加尼斯喜欢并且精通舞蹈、杂技、体操和跳水,于是他磨练自己,开始在各种体育比赛中崭露头角。后来,他得到一位前奥运会跳水冠军的指点,接受了专业训练。经过长期的努力,洛加尼斯终于在跳水方面取得骄人的成就。他16岁成为美国奥运会代表团成员,并在常春藤加州大学获得戏剧学学位;28岁时已获得6个世界冠军、3枚奥运会奖牌、3个世界杯和许多其他奖项;1987年作为世界最佳运动员获得欧文斯奖。世界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由于学习方式的差异,曾经在学校里遇到严重的学习困难。虽然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校教育格格不入,但只有当他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工作时,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特长。前英国首相温斯特·丘吉尔曾经在阅读上遇到问题,有点口吃,而且异常好动。他曾被归入学习最差学生的行列,不得不参加专为学习差的人组织的集中教授英语的班级学习。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学校中7次考试不及格,老师说他只会做白日梦,不会学习;他在学校没有朋友,父亲常说他愚蠢,并为此而感到羞愧。托马斯·爱迪生有严重的记忆问题,在谈到学校时,他说:“我记得我一点儿都不能与学校相处,我在班里总是成绩最差。我总认为老师不同情我。”

美国第27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到9岁还没学会字母表。然而,无论他们的字迹多么潦草,在拼写方面出现过多严重的问题,面对阅读材料及抽象的数学概念感觉有多困难,他们从不放弃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最终能够扬长避短,集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对社会和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实现人生中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在制定发展目标的时候,必须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认清实现目标的基础,分析这样的基础目前是否已经具备,预测目标与基础有多大的距离,凭自己的能力能否消除这种距离,是走好人生路的前提。你所擅长的就是你所感兴趣的,以此定位,不要偏离方向,也许你会比别人更容易到达终点。你该有点艺术细胞马克思说:一个人既不喜欢文艺,又不喜欢体育,那么他的生活将是枯燥乏味的。这说明艺术作为人的一种高级精神活动,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的确,艺术活动可以消除疲劳,增进健康。现实生活证明,许多热爱艺术的人都是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智力也相应地较高。我国一直都比较重视艺术活动这个重要的教育途径,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孔子曾把“乐”列为“六艺”之一,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并把“乐”看做兴邦治国的重要措施。同时他还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荀子则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对音乐教育做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荀子说:“乐者,治人之盛也。”

它使人“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充分肯定了艺术的重大作用。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艺术教育越发显示出它的魅力。艺术之美能激发青少年极大的生活兴趣,拓展和丰富他们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模式;艺术具体、鲜明、可感的形象性,能让青少年在审美中体会领悟社会、文化的深刻意义;艺术强烈而真挚的生活情感能使青少年获得真正的审美享受;而艺术典型的、带有理想的美,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美好愿望和人生志向。我们从儿童绘画中可以看出一些儿童的心态:孩子在给老师画像时,凡是严厉的老师多被画成深颜色,而且有棱角。孩子画自己的家庭时,画面上往往孩子站在中间与父母手拉手,这一般都体现了和睦的家庭气氛,但有的画面上也会出现孩子单独站在一个角落的情景,这可能是和家长相处的时间比较少或离异家庭的孩子所作。所以,艺术是人心灵的窗口、心态的镜子。艺术对我们的影响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的。因此,艺术之美对青少年人格的培养,对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思维和创造性的培养,对促进左、右脑平衡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爱好艺术,他们在拥有一个科学世界的同时,也拥有一个艺术世界。爱因斯坦的钢琴弹得非常好;达·芬奇是画家、哲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数学家苏步青是一位精于诗词书法的诗人;物理学家李政道在古青铜器、古瓷器及绘画等方面造诣很深;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了中国第一支小提琴曲;科学家钱学森的艺术修养很高,对文学、音乐、戏剧、电影、绘画、雕刻、园林等都有独特的见解……艺术更是一种审美的需求。我们需要激情、需要梦想,需要有对未来的憧憬,艺术能激发我们的想像力,带我们走进丰富的想像世界,使我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在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中,我们的心灵会变得博大而崇高。因此,艺术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提高我们的修养,所以人应该有点艺术细胞。有艺术修养的人,其闲暇时间往往安排得很有情趣,他们会参加各种活动,如郊外野游、公园散步、游览名胜古迹、欣赏园林艺术,或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或抚琴舞墨、或体育文艺活动等,一辈子生活会显得很丰富。而缺少审美修养的人则往往容易变得无所事事,懒散消磨时光,甚至酗酒、赌博、打架斗殴,危害社会。作家马烽曾撰文提到他和沙汀为了看芭蕾饿肚子的情形。上世纪50年代初,他们到民主德国访问,回来经过莫斯科时,打算看一场舞蹈大师乌诺娃表演的芭蕾舞剧《天鹅湖》。一打听一张票至少要30卢布,他们没有这笔钱。沙汀说:“就是饿肚子也得买张票看看,千载难逢呀!”

于是他们不去餐厅吃饭,每天买些面包在房间里啃,渴了就喝点凉水。两个人整整三天没出门,只在红场散散步,终于用饿肚子的方式省下钱欣赏了那场难忘的演出。沙汀说:“看了红场和《天鹅湖》,莫斯科没白来。”

在沙老眼里,艺术更有价值,比吃饱更重要,这就是他的生活的品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带给人的乐趣。我国的传统艺术充满了气、韵、神、灵的艺术美,艺术品内在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所以,你无需远足便可领略到中华艺术的博大精深。例如中国的水墨画,或挥洒自如,或稍点笔墨,或景或人,画面的空间可以引发人们的无限遐思,画外有画、画外有音的动感效果也很明显,加之画家的情感、思绪都融会其中,真正体现了极有韵味的“笔墨在景象之外,气韵又在笔墨之外。”

中国书法也是赏心悦目的,而从书法的笔迹墨端我们可以体会到某种精神或某种个性情操和情感。它的每一笔都充满了活力与个性,所以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性格、有风骨、有灵性、有度、有法的美的线条与造型。在民间,中国人的独特审美意识体现在许多东西上,从窗上贴的窗花、炕头上做的虎头鞋、大门上贴的门神,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体现了爱美、爱生活的情趣。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学,感受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和生活情趣,让艺术的神韵给自己增添一点人格魄力的亮色。天才就是将兴趣进行到底的人一些专家经过研究认为:人的正常的、中等的智力由一对基因所决定。另外还有5对次要的修饰性基因,它们决定着人的特殊天赋,起着降低智力或升高智力的作用。一般说来,人的这5对次要基因总有一两对是“好”的。也就是说,一般人总有可能在某些特定的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与素质。对你而言,现阶段最重要的不是在你既有的能力上再加入什么新奇的力量,而是如何使你现在所拥有的能力100%地得到发挥。爱迪生在校学习时,老师认为他是一个愚笨的孩子,经常责怪他,而爱迪生的母亲却发现了自己儿子爱探究的特点,于是用心培养他,后来他终于成了发明大王。台湾作家三毛自幼对艺术的感受力极强,五年级上课时偷偷地读《红楼梦》,读到宝玉出走时,竟进入空灵忘我状态,连老师叫她都不知道。她很快意识到文学就是自己的追求目标,此后专心于写作,成了人们喜爱的女作家。国学大师钱钟书,1929年报考清华大学,数学只得了15分,但他的国文和英文成绩均名列前茅,被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录取。此后他发挥自己的优势,潜心钻研,成了学贯中西的奇才。天才就是将兴趣进行到底的人。每个人都具有特殊才能,要紧的是学会在各方面都能尽量充分地运用自己的特殊才能。鲁迅、郭沫若原来都是学医的,作为医生,他们并不出类拔萃,但都明白自己在文学、学术上的才能。于是他们转向搞文学,最终成了文坛巨人。如果他们坚持学医,那就有可能埋没自己的才能。科学人才中也有许多自我埋没的现象,所以对自己的能力应该有自知之明。爱因斯坦大学时的老师佩尔内教授有一次严肃地对他说:“你在工作中不缺少热心和好意,但是缺乏能力。你为什么不学医、不学法律或哲学而要学物理呢?”

幸亏爱因斯坦深知自己在理论物理方面有足够的才能,没有听那个教授的话,否则,也许我们的物理科学就不会有“相对论”这样的伟大理论了。这方面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达尔文学数学、医学呆头呆脑,一接触动植物却灵光焕发。网西莫夫是一个科普作家,同时也是一个自然科学家。一天上午,他坐在打字机前打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我不能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学家,却能够成为一个第一流的科普作家。”

于是,他开始把全部精力转向科普创作,终于成了当代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伦琴原来学的是工程科学,他在老师孔特的影响下,做了一些物理实验,逐渐体会到,这就是最适合自己干的行业,后来便成了一个有成就的物理学家。演技派电影明星达斯丁·霍夫曼在“金球奖”的颁奖典礼上接受终身成就奖时,提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30年前,有一次,他为了《毕业生》那部电影宣传,碰巧与音乐大师史达温斯基在同处接受访问。主持人问起史氏,何时是他一生当中最感到骄傲的时刻——新曲的首度公演?功成名就、掌声四起?史氏都加以一一否认,最后,他说:“我坐在这里已经好几个小时了,这之间,我一直不断地在为我新曲中的一个音符绞尽脑汁,到底是‘1’比较好?还是‘3’?当我最后发现众里寻她千百度的那一个音符的一刹那,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骄傲的时刻!”

霍夫曼说,他被大师感动得当场哭了起来。如同伟大的作曲家心无旁骛、孜孜不息地寻找一个最能感动他的音符,不管是从事何种行业的人,那最令人满足、安慰的时刻,的确是在自己亲历“千山万水”、“柳暗花明”,终于找到了的一瞬间。登山者攀越高峰,淌着血汗、一步一个脚印地爬上去,面对挑战,战胜挑战,达到顶峰,那一刻“皇天不负苦心人”的心灵震撼,绝对是无可比拟的!人生最大的骄傲,不在外来的掌声、名利或权势;掌声会停,名利、权势也不过是暂时的锦上添花、过眼云烟!倒不如试着学习认识自己的潜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并在设定方向之后,不畏艰辛,静心、努力、不懈地追寻,一旦真的找着了最能感动自己灵魂的“那一个音符”,必得人生至乐!人生的旅途上,有些人或许已经找到自己所要的那个音符了,这可喜可贺,却也要继续努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那些仍在寻找的人,更无须气馁,“铁杵必能磨成绣花针”;过程也比结果来得重要,像莫扎特那种天才,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的天才都是将自己的兴趣进行到底的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