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手脚不闲着,就不会走上绝路。细细品味就能明白,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创造自己的价值,只有勤劳的人才有所得、有所获。家长要教导女孩子勤劳的品质,勤劳会让孩子终身受益。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孩子的生活不仅局限于家中,更拥有了广阔的校园。为了让孩子能够适应学校生活,父母便要求她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才能够得到同学和老师更多的喜爱。可是,也许孩子“享受”惯了,对父母的要求总是推三阻四,迟迟不肯弯下腰,捡起地上的一个纸片。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有着说不出的“苦衷”:大道理讲了不少,并且也采取了一些合理的手段,可是她却总是逃避。或者即使劳动了,反而向父母要报酬,你说孩子这么小就如此物质,那么长大后不就更夸张了吗?想要让孩子学会动手劳动,父母的言语教育当然没有错,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父母不妨在孩子面前劳动,让她看见自己的辛苦,那么,她就会自觉劳动起来。华芳特别喜欢模型制作,只要一有空,就会坐在桌子前忙碌。妈妈看到她这个样子,自然感到欣慰,毕竟孩子热爱动手,这是个好的现象。可是,华芳也有一个毛病让妈妈一直头疼,那就是她不喜欢“收拾战场”。每一次做完模型,华芳扭头就跑,全然不顾那些材料、垃圾。尽管妈妈会经常批评她,可这收效甚微,下一次地上照样是“纸屑与灰尘共存”。有一天,妈妈听别人说,如果能够在孩子面前劳动,那么能够唤起她的积极性,于是,她准备试一试是否有效。晚上,华芳又开始做模型了,妈妈就在门口看着,等待时机的到来。一个小时后,华芳伸了个懒腰,宣布大功告成,站起来就要往外走。这时候,妈妈拿着扫帚走到了桌子跟前。华芳好奇地问:“妈妈,你这要干什么?”
“为你收拾残局啊!”
妈妈叹了口气,然后弯下腰,用力地清扫着不容易够着的角落。没一会儿,妈妈的额头已经满是汗珠,但清扫的任务却还有很多。看到这里,华芳有些替妈妈心疼了。她悄悄地拿起垃圾筐,将那些散落在地的硬纸板扔了进去,然后又将各种工具摆放整齐。妈妈扭头看着她,不由得欣慰地笑了笑。就这样坚持了一个星期,华芳每天都能看到妈妈挥汗如雨的身影。终于,又一个星期一的晚上,当妈妈再次踏进华芳的屋门时,突然看到了一尘不染、干干净净的地面。而在桌子上,华芳写下了一个纸条:妈妈,我自己已经打扫干净啦,不用麻烦你啦!妈妈没有长篇大论,而是默默地打扫卫生,就是为了让孩子看到:屋子这么乱,不打扫一番明天怎么能够继续工作?并且,这原本是你自己的工作,现在却要让妈妈来替你做。顿时,孩子就体会到了暗示,于是不再想着逃走,而是帮着妈妈一起工作,最终学会了自己动手。在孩子身上,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不服管教,却又容易感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父母的道理讲得不少,孩子却始终难以接受的原因。在他们的眼里,父母似乎总愿干涉自己、要求自己,因此势必会产生一种抵制情绪。但是,如果父母以相对沉默的行动对他们给予暗示,孩子会立刻感觉到:原来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于是,他们就不再感到劳动是一种“折磨”,而是一件分内之事。因此,想让孩子积极地劳动,父母不妨以行动暗示她,让她看到劳动的必要性。只有让孩子认识到这点,她才能主动劳动,而不是感到一种“胁迫感”。一般来说,孩子倘若认为某件事情属于自己的范畴,那么她就不会再抱有怨言,即使辛苦一点,她也会感到这是一种快乐。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劳动的行为时,父母不要对孩子继续诉说“瞧你懒得什么都要靠父母”的话,这样,孩子会认为父母这是变相地咒骂自己,反而体会不到父母辛苦,甚至对父母产生了反感。如此一来,暗示也就没了意义。1.不要频繁地批评孩子父母最好不要轻易评价自己的孩子,因为一旦孩子知道了父母对自己的一些不太好的评价,会在心理上投下阴影。要学会做孩子的朋友,多进行心理交流,少责骂说教。因为过多的批评,会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他们会认为如果下次犯了同样的错误依然会遭到批评,这就是一种很大的压力。2.不能过分严格要求孩子当孩子所作所为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不要过多地表现出焦虑、不安等,因为孩子会为此感到自责。另外,父母的生长环境、受教育状况、价值观念等与孩子不一样,不要处处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毕竟孩子不是大人,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3.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事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空间,给他们玩耍和休息的时间,否则他们会感到很受压抑,相反,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他们会感觉到很轻松,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止于压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