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许多孩子都不愿与其他人分享他的东西。例如,有些孩子不喜欢别人分享他的玩具;有些孩子总是把大的、好的抢到自己的手里;有些孩子在吃饭时总是把自己喜欢吃的菜移到自己的面前。与人分享其实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在分享的过程中,如果别人有与自己类似的感受,那种喜悦,那种共鸣,实在足以让人快慰许久。分享最重要的,是那份心意,是那份企盼,是那份热情!只不过,很多父母出于种种原因,经常向孩子灌输“不要把你的东西借给别人”的错误观点,因而使孩子形成了自私的性格。还有一些独生子女的家庭,做什么事情总以孩子为中心,忽视了对孩子进行共享教育,结果导致孩子在与同龄人相处时感到困难,难以融入集体和社会。在这样的孩子眼中,自己拥有的东西只属于自己,不能与人分享。晓风在学校里面没有什么朋友,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喜欢和“铁公鸡”交朋友的,晓风就是大家口中的“铁公鸡”。同学们都说他是个自私、小气的人,有什么东西从来不借给别人,就连上课做的课堂笔记都不会随便借给同学看。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和晓风打交道,所以,晓风没有朋友也就不足为怪了。晓风的抠门并不是天生的,完全是受妈妈的影响。晓风小的时候,妈妈害怕别的孩子把晓风的玩具弄坏,所以常常嘱咐孩子:“不要把你的东西借给别人,知道吗?”
就这样,晓风把妈妈教的这个“好习惯”保留了下来。那天,几年不见的叔叔从老家来看望晓风一家。因为爸爸上班还没有回来,妈妈正在厨房做饭没有时间陪叔叔,叔叔一个人在家里挺无聊的,所以就在晓风的电脑上玩游戏。晓风回来看到叔叔在占用自己的电脑,立刻跑过去,对叔叔说:“不要碰我的东西。”
叔叔被孩子这么一说,感到很困窘,不知道说什么好,闻声赶到的妈妈也感到特别的尴尬。其实,当我们乐意和他人分享我们所拥有的知识和祝福时,不但不会有损失,反而会产生更大的喜悦和满足。现实生活中,小气的孩子并不少见。“小气”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如果是一个什么都不愿与他人分享,独占意识很强的人,是很难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所以,从小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习惯很重要。为此,父母应该做到下面几点:1.不要溺爱孩子尽管现在条件好了,由于每个家庭中孩子少了,父母对孩子的溺爱更严重了。很多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的、好玩的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与父母分享,父母却在感动之余,常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
长此以往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导致孩子吃独食,不愿与他人分享。2.不能让孩子搞特殊化父母还要教育孩子既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关系。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自己有愿望,别人也一样有愿望。不要让孩子凡事把自己放到第一位,这样孩子容易自私自利。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环境,这对防止孩子滋长“独享”意识有积极的意义。3.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让孩子明白,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自己与别人分享了,别人也会回报自己同样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分享其实不是失去,它是一种交流,一种互利。4.父母要为孩子树立榜样一般来说,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爱的方法各有不同。父母千万不可对子女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更不要把孩子当成贵宾一样,穿要穿最好的,吃要吃最好的,有好的东西只想到自己。众多家人意见中,以孩子意见为准,大人长者皆在其后,久而久之,孩子成了“小皇帝”,主宰家庭的一切。这些孩子在家里是这样,到外面自然也习惯如此。总而言之,不管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的自私,父母都要严肃对待,千万不可对孩子自私的行为纵容与放任。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分享,要让孩子明白分享不等于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告诉孩子体会和别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与人分享能帮助他人,而帮助了他人自己也会得到快乐。父母还要让孩子学会体谅和理解他人,享受分享的快乐。在生活中,父母还要及时鼓励和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例如当孩子把书借给同学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把书借给同学看,表明你很大方,这样他会很感谢你的帮助,你同时也感到了快乐”,而且还要尽可能地让孩子重复这样的分享行为。鼓励孩子上学、放学和同社区的孩子一起走,一起玩,一起做作业等。孩子与朋友的关系密切了,他自然就会懂得分享的重要和快乐。让孩子参加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动,比如踢足球、打排球、参加合唱队、兴趣小组等,这些活动都要多人共同合作。参加这些活动,孩子会在与他人的合作中找到快乐,也逐渐懂得更好地与人合作、与人共享的重要性。需要提醒的是,爸爸妈妈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给孩子成长的时间,永远不要期望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一个既懂事又大方的孩子。他们的表现可能有时让你感到欣慰,有时却不尽如人意。我们在要求孩子将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分享之前,一定要使他有足够的时间玩自己的玩具。承认孩子的所有权会使他感到分享是在他控制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