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国都,晋文公论功行赏,狐偃为首功,先轸第二。大家都很郁闷,有人就问:“这才与楚国交战,先轸元帅,出计策和战术的安排 ,都是先轸的功劳,为什么反而狐偃是首功?”
文公解释道:“与楚交战,先轸的主张:‘楚军来了以后迎击,不要失去进攻时机。'狐偃的意见是:‘避让楚军,后退三十公里,不失信。'战胜楚国,是一时之功;赢得信誉,是万世之利。一时之功怎么能与万世之利相比,你们说应该那个功劳大。”
信誉比打胜仗更重要。但是打败仗以后与信誉相比就不一样了,比如宋襄公的泓水之战,宋襄公坚持春秋早期打仗的规矩,两军对战需要对付都列阵站好以后才能开始战斗,等楚国渡过河以后,排开阵势,楚国是个大国,宋国只不过爵位高一些,只不过是个中等的诸侯国,根本不是楚国的对手,被楚国杀的大败,从此以后楚国的势力直透中原,一直到重耳晋文公即位以后,这个局面才扭转过来。狐偃向文公奏请:“上一代的大臣荀息,在奚齐、卓子争夺君位的时候,因为效忠君主而死,忠贞可嘉,应该录用他的后代,用来激励臣子们的忠心。”
文公同意,找到荀息的儿子任命为荀林父大夫。舟之侨这时候正是热锅上的蚂蚁,正在家中守着妻子,听说晋文公班师回朝后,赶紧跑到半路上去迎接,文公二话没说就把他囚禁起来。封赏完毕以后,文公让司马赵衰看看该怎么定罪处罚,赵衰的结果是:违反军令,当诛。舟之侨说自己妻子有病,请求宽恕,文公说:“侍奉君王的人不能顾及自己的身体,何况是妻子!”
说完,喝命斩首示众。文公这次出征,第一次斩了颠颉,第二次斩了祁瞒,现在第三次,又杀了舟之侨。这三个人都是有名的宿将,违令必诛,决不轻饶,三军上下的纪律自然提高一大块。正所谓:“赏罚不明,百事不成;赏罚若明,四方可行。”
这才是文公能够成为盟主的主要原因。这一天,文公上朝,有人禀报:“卫国有书信到。”
晋文公心里清楚,肯定又是叔武为哥哥求情复位的,打开书信一看,猜得一点儿没错。这时候,陈穆公也派来使者替卫成公说情,原来卫成公一直躲在陈国。现在,晋文公陶醉在功成名就的辉煌成就里,经过叔武和元咺不断哀求,对卫国怨恨消除了不少,给卫国叔武、陈穆公回信,同意。叔武得到晋文公的回信以后,马上准备车辆去陈国接卫成公,陈穆公也派人向卫成公道喜祝贺小人歂(chuān)犬得到这个消息后,紧张了,因为马上就要露馅了,一定要想办法,他对成公说:“叔武在国内做国君时间长了,国内的人,都和他一个鼻孔出气,偏向他,现在多亏陈国国君求情,晋国才同意你复国,叔武现在派人迎接你,是迫于晋国压力,你一定要小心。”
水平差就是水平差,根本不能了解实际情况,一向疑神疑鬼的卫文公听了以后,相当认真地说:“我也是这么考虑的。”
他们就派宁俞先回国,打探虚实。宁俞没办法,只得奉命而行。到了卫国,宁俞进入朝堂,看到君主的座位空着,叔武在君主座位左边,东北角的位置,临时摆放了一个座位,自己就座那里。一见到宁俞,急忙站起来迎接,宁俞施礼以后,故意问:“处理朝政为什么不坐在正位?”
其实宁俞心里清楚,明白为什么叔武坐在旁边。叔武说:“那是我哥哥的座位,我在旁边坐,已经忐忑不安了,怎么敢坐正位呢?”
宁俞回答说:“宁俞今天才真正了解您啊!”
叔武又给宁俞说:“我朝朝暮暮都在思念君主哥哥,希望大夫您早日劝君主还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