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侯是梁王的亲叔叔,排行第七,比梁王大两岁,从小和梁王一起长大的,幼年间为了保护梁王不受伤害,要接住从树上摔下来的梁王,而被砸成了傻子。
只有六岁孩童的智力。
但因为从小养得好,所以身体还很健康。
梁王待他十分宽厚。
早些年骆周的祖父和父亲都在绥阳侯身边待过,也算是有交情了。
绥阳侯也喜欢和骆周一起玩,见了骆周就非要缠着他住到自己府中去。
骆周便顺势推辞了梁王赏赐的府邸,住进了绥阳侯府中的一个小院中。
他身边除了一个照顾日常起居的小厮之外,也不要旁人服侍,差不多的事情都是自己动手。
梁王便是想给他身边送人也无从送起。
骆周到了两地之后便一直没有闲下来,最初的日子几乎天天进宫和梁王会面,之后虽然不那么频繁进宫了,却因为过去的人脉,导致绥阳侯府车马盈门。
梁王看着心里不舒服起来,若是这样的人反对自己,登高一呼,怕是应者影从。
可骆周强大的人脉又是他想要拿到手中的,现阶段万万不能得罪了他。
所以他想了个办法,给骆周高官厚禄,然后将他派了出去,让他帮助自己网罗人才。
当然了,他给骆周也派了不少的副手,名义上是帮忙,实则监督。
骆周爽快答应,带着人离去,至于到头来给梁王招致了多少人才,那就不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了,反正他一直在卖力做事。
得知骆周一切都好,薛林二人也就放了心。
然后便是汇总在大郑的一些具体的消息,倒也发现了不少有用的。
并不是到了梁王地盘上的所有人都能得到重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怀才不遇的。
或者过去他们没有显赫的身份,或者没有众人皆知的名声,这样的人身份地位不高,也没有多少财富傍身,甚至还有些人好容易来到梁地,已经落魄到和乞儿没什么分别。
梁王量才录用,自然是先选着那些当初在大越朝廷失意的官员和名声远扬的贤才来的。
有些人甚至在大越朝廷位高爵显,只是因为大越朝廷昏庸,才挂冠而去的,和梁王本是同朝为官,这样的人当然会被梁王高看一眼。
他们当然是不缺钱的。
可之前提到的那些原本就出身不高,身家菲薄的人才到了大梁之后,往往因为囊中羞涩,无法安身立命,又不能很快显露自己的才华,最后只能流落街头。
这样的人便是桃源极力招揽的人了。
现如今他们已经安顿好了很大一批人,粗略估计也有一二百了,分散安置。
最初那些人来大梁的时候自然也是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可受尽了生活的磋磨,饱尝了人世的艰辛,原本的傲气就被消磨了一半。
等到了梁地,进了大郑,才知道,自己与梁王之间隔着万重山,想要施展抱负,绝非易事。
这般情况下,若是再遇到求告无门、疾病缠身,那便是人生谷底了。
此时此刻,若有人伸出援手,便是人生转折点。
薛林二人知道这个情况之后,也是不胜唏嘘。
吩咐人一定要妥善安排,尽快送往桃源。
当然,在去之前也一定要弄清楚这些人的身份来历,人生经历,以及所擅长的领域,还有人际关系。
光是处理这些事情就用了五六天的时间。
忙完这一阶段,两人才有时间出去逛一逛。
大郑的变化不是很大,跟去年他们来时差不多少,甚至还因为大量人口涌入,人均生活水准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他们的铺子受到的影响却不大,因为经常下馆子的必定都是那些中上层人士,手里不缺钱的。
现在很多大户人家为了方便,甚至经常来订席面。
不过因为去年闹了一场冯子友的事情,再也没人敢来闹事了。
而“透瓶香”那边也有了一大批死忠拥趸——就是朝中武将了。
这些武将有的便是世家出身,有的便是出身草莽,但无一例外,都非常喜欢喝酒。
“透瓶香”的掌柜选得也非常好,是个很会品酒的人,铺子里十几二十种酒,他能头头是道说上三天三夜,与他交谈就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即便是没有下酒菜,也能喝个尽兴。
但掌柜于峰是个很有分寸的人,绝对不会让酒客喝醉,若是要的酒多,还会赠送一两个小菜。
便是不喜欢隔壁独一味的氛围,想在这里吃席面的也可以,楼上有雅间,后院还有个小花园,随时可以从隔壁订席面。
武将一般都大嗓门,喝上几杯,便吵吵嚷嚷起来。
于峰也不会刻意套话,甚至当那些武将说话没有分寸的时候他还会出面拦一拦,如此一来口碑也就更好了。
关键是别人家便是有这样的人才也不能有这样红火的声音,——本店的酒水那当真是独一无二的。
同样种类的酒,就是比别家清甜香醇。
而且不同的酒搭配不同的菜,越发出味。
而这菜,非得是隔壁“独一味”的才行,换了别家,哪怕是外观上差不多,最后呈现的效果也会相隔万里。
爱酒懂酒的人,也是极为挑剔的。
哪怕差一点都不乐意,更何况相差如此悬殊。
“透瓶香”的口碑节节攀升。大部分人都不满足于限量饮酒,还想大批量从店里购进。
只是于峰对待什么人都是同样的一种说辞:“我们店里的酒水都是从老家运送过来的,除了老家的粮食、水果,还有山泉水,酿造不出这个味道。
“但是每一年的粮食水果数量都是有限的,也不能全部拿来酿酒,所以我们的存货也不多。
“我们打开门来做生意,当然不能把客人拒之门外,但顶多也就卖您一坛,还请您海涵。”
一坛就一坛,总比没有强。
武将虽然没有文臣那样细腻的心思,却也并不傻,一种酒一坛,那么多种酒,那就是多少坛了?
最初只有那么两三个人这么办,隔三差五就就买上三五坛酒。
日子长了,自然引起了别人的注意,大家都打上了这个主意。
没奈何,于峰只得再次规定,便是买不同的酒,一个月内顶多也只能买三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