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的劝谏和试探中,武则天的心思,终于被狄仁杰揣摩的一清二楚……
这位智谋过人、通达权变的国老,如今二度拜相,虽已两鬓斑白,但匡复社稷、重振朝纲之志,却依然在他的胸中翻涌沸腾。
身为武周宰相,他要下手整肃的是武周的朝纲;但作为李唐旧臣,他真正要匡复的却必将是李唐的社稷。
这,是狄仁杰余生中最重要的使命。
这些日子,他不断劝说武皇册立东宫,还政李唐,以享万年香火。但陛下对他的话总是一笑置之,既不驳斥也不采纳。
至于说到武家子侄,她对他们的评价倒是毫不客气。
“朕自有圣子,承嗣、三思是何疥癣!”
这句话给狄仁杰吃了颗定心丸,看来陛下是无意传位武家了,可是为何迟迟不册立东宫?
而且,只要他提到东宫,陛下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似乎始终对皇嗣抱有警惕之心。
直到有一日,陛下闲聊时随口提了句房龄,狄仁杰终于明白,原来李显才是武皇心目中的未来天子。
——
洞察了陛下的心思,狄仁杰豁然开朗的同时,也有些出乎意料。
毕竟,在文武百官的心中,一直都以为皇嗣李旦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
而庐陵王李显数次受到叛军的拥戴,此番契丹叛军还是打着他的旗号造反,难免会被武则天猜忌。
他们甚至认为拥立李显就是和叛军站在同一立场,会被陛下斥责问罪……
再者,李显性情懦弱、才智庸碌,在能力上比皇嗣李旦差多了。
当年若不是李显刚刚上位,就说出要把天下让给岳父的话,惹恼了裴炎和武帝,哪里会有后来这些波折……
不过,狄仁杰倒是没想到,陛下自有她的考量——两个皇子在他们眼里的优劣势,在她那里却正好相反。
陛下属意李显,看似违背常理,舍近求远,舍有为而选无为,实则大有玄机。
毕竟,拥立太子是关系还政李唐的大事,也是平衡朝中势力的重要选择。
对整个皇朝而言,君主贤明有才,克已守礼,是黎民百姓的幸运,也是在朝臣子的荣幸。
但对武则天而言,册立一个贤明有为的太子,是一件极具威胁力的事情……
太子的能力越出众,就越不甘心当一个傀儡,对她的威胁就越大。
要知道,武曌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君王,她的权力欲望远远大于常人。
从她正式称帝到现在,也只过八年而已,即使她不得已还政李唐,短时间内肯定也不远彻底交出皇权。
至少,在她百年之前,权利还是要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
何况,她还要保住武家……
皇嗣武旦虽然没有实权,但他稳居朝堂十余年,在朝中根基深厚,拥护者众多。
把他立为太子,对本就是皇嗣的武旦而言,只是锦上添花,不仅会进一步壮大太子的实力,还会对皇权形成巨大威胁,同时也把武家陷入了危险境地——这是武则天最不想面临的局面。
但是,若立李显为太子,则完美地化解了这些难题。
首先,李显当年仅仅当了不到两个月的皇帝,从未在朝中建立过自己的势力。
而在被贬谪的十多年时间里,李显远离京城是非之地,与朝堂势力没有任何瓜葛,与武氏家族也没有直接的正面冲突,便于代表李家缓和与武家的矛盾。
也因为他和朝堂众臣毫无接触,无所依傍,是个完完全全的局外之人,也是个可控之人。
若立他为太子,武则天就可以继续把持朝政,即便将来退位,李显想要坐稳皇帝宝座,也需要新的势力支持,武氏就是他最好的选择。
如此一来,李显绝对没有反攻倒算的道理,她苦心经营的权力格局也不至于土崩瓦解。
再者,李显被贬十余年,战战兢兢,朝不保夕,如果传位于他,一朝荣登至尊,他定会感恩戴德,俯首叩恩。
立李旦,是锦上添花,立李显,是雪中送炭——陛下会属意哪个儿子,答案显而易见。
册立软弱庸碌、没有实力的李显,既将皇位交还给了李唐皇室,又可以保障有生之年的皇权地位,还有武家的荣宠周全——
如此来看,李显或许不是最称职的太子,却是最安全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