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想起自己是为什么来这里了,也想起自己刚才急匆匆的离开,是为什么。
想到这些事情,寇准不由得为自己刚才看到眼前这个小娘子以后,就只顾着高兴而感到羞愧。
自己竟然会只顾着眼前的小娘子,忘了向官家进谏的大事。
既然觉得羞愧,已经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妥,又想起正事了,寇准自然不愿意再耽搁时间了。
“你也知道我现在在大理寺做评事,我们大理寺本来就有审理京师百官刑狱之责,文武百官刑狱之事都能管。
韩国公之事虽然官家已经下旨,可是听说杨家的做法以后,少卿还是不放心,就让我过来看看情况如何。
现在事情弄清楚了,我便想着回去禀告官家,倒是没有想到会在这里碰到你,我现在正要急着进宫。
七娘,不如你先回去,明天正好我休沐,明月楼来了一个说书人,我们再一起去听一下,你看如何?”
窦静姝下意识就想要点头,肯定是正事要紧。
她本来也没什么事情,不过是刚好坐马车经过的时候,看到寇准在里面。
又想到自己的打算,才找了一个借口偷溜出来,找寇准。
要是寇准没有事,两人吃吃喝喝,再谈一会儿诗词歌赋,自然是不错。
毕竟也算是培养感情,虽然她还没有真正做出决定,可是应该也不会变了。
她之所以迟迟不能真正决定下来,并不是对寇准这个人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其实她和寇准接触越多,心中就越满意,寇准完全符合窦静姝心中对古代读书人的设想。
忧国忧民,又一腔赤城!
真正做到了胸怀天下,悲天悯人。
就跟同处北宋这一个时代的张载,留下的那几句千古名句里面,所形容的一模一样。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名言,在出现后的数千年的时光中,激励了无数人,让很多人都把这四句名言视为人生追求和使命。
就算是在窦静姝的想象里面,也觉得读书人只有本事也不行,还要有这样的风骨才行。
尽管在如今这个时候,那让窦静姝很喜欢的四句名言,还并没有被写出来。
甚至连写出这四句名言的张载,按照历史记载都还没有出生,还要等个几十年以后才出生。
不过窦静姝还是认为,寇准是完全符合这四句名言的要求。
以天下为己任,忧患民命民生,读书做官都是真正的在为国为民,而不是为己。
也有可能是如今这个时代,读书人都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吧!
所以哪怕还没有这些话传出来,现在的读书人也是这个样子的。
或者说那些少年天才,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都是朝着为国为民在想。
要是按照记载的话,这两人应该都是少年天才,才几岁的年纪就有才名传出来了,说两人都是年少出名的少年天才也没错。
尽管窦静姝自己肯定做不到这样的胸怀天下,对着这样的人还是很敬佩。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看着还尚带着少年天真,却已经拥有忧国忧民情怀的寇准,心里面还真的越来越满意,也可以说越来越喜欢。
人都是心向光明的,对着一个这样的人,窦静姝很难不喜欢。
这是一种很纯粹的感觉,也没有那么多的利益得失考虑。
跟前两个任务世界,窦静姝做出选择的时候,心中所想的原因也完全不同。
至于为什么都这样想了,窦静姝却还是不能真正决定下来。
主要也是她太想完成任务了,又知道这个选择意味着什么。
选择只有一次,决定了就没有反悔的余地。
要是选错了的话,她在这个世界里面的任务,就又得失败了。
知道自己选择的重要性以后,窦静姝反而有点儿瞻前顾后,
并不能像没有恢复记忆前那样,觉得合适就决定下来。
毕竟那个时候,因为不知道这些事情,当然可以合适就定下来,反正只是过日子。
就算真的看走眼了,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无论是报复对方还是另选他人,都不是没有机会。
可是有着任务在里面,就不能这样冲动了,任务要的是真心!是真心相守!
一旦选择错了,就没有翻盘的余地了。
这种冲动下的选择,前两个任务世界的最后结果,已经证明完全不靠谱了,窦静姝自然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越是觉得选择要慎重,窦静姝就越下不了决定,哪怕她心里面也觉得这样纯粹的人很难得。
有时候,窦静姝对着寇准,都会忍不住想到,要是她没有恢复记忆,会不会更好?
当然,这话就说远了,只说现在窦静姝也是明白事情轻重。
寇准没事情的时候,她可以想办法不让寇准离开。
如果寇准有事,她再找寇准说一些吃喝玩乐的事情,就是讨人嫌了。
只是才刚想要点头,窦静姝又发现不对。
既然是大理寺少卿不放心,让寇准来看看情况,不是应该直接回复大理寺少卿,怎么寇准是要进宫去禀告官家?
这岂不是越级禀告,而且官家会关心这些吵吵闹闹的事情吗?
“怎么是要进宫?官家也不放心这些事情?”
对于自己想要进宫干什么的事情,寇准本来就没有什么隐瞒之意。
就算不是窦静姝开口询问,其他人开口询问,寇准也会如实以告。
君子待人以诚,寇准尽管并不是就自认为君子了,却也一向是这样要求自己。
“在韩国公的事情上,官家终究因为私心还是处置不公,也难怪杨家人会不愿意,我等作为臣子,哪能看见看着官家犯错?
现在杨家人尽管心里不满意,还是顾全了官家的面子,也只是指责韩国公的不是,对官家还是一句怨言都没有。
要是官家再不秉公处理,岂不是寒了忠臣的心?我等自然不能看着官家犯错,而是要去向官家进谏。”
窦静姝:……………………
听着寇准正义凛然的说出这些话以后,窦静姝一时间都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却又下意识的想要拦住寇准。
要说寇准的想法和她差不多,都是站在杨家人的立场上想问题,而不是像大娘子朱氏那样,窦静姝本来应该觉得高兴。
对于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有人和自己的想法一样,无论放在哪里说,也会有一种得逢知己的喜悦。
可是窦静姝却高兴不起来,她总觉得寇准要做的这个事情不怎么靠谱。
窦静姝其实也不止一次听说过宋朝文官的胆子大,动不动就会骂得官家抬不起头。
尤其是在官家性子本来就比较宽厚的时候,那就更容易挨骂了,无论大事小事,都有朝臣进谏。
就算是吃穿用度,甚至是宠幸后宫妃嫔的事情,都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
可是听说过归听说过,窦静姝心里面还是没有具体的这一种印象。
她主要也是觉得没有真实感,她又不是没有和真正的皇帝接触过,哪个皇帝脾气会真有这么好?
就算是如今的这位官家,窦静姝也是接触过,并不认为对方是被人指着鼻子骂,还会选择忍的性子。
尤其是平时,窦静姝也没听说过有谁当面指责官家的事情发生,自然都认为这些话有点夸张。
毕竟没有哪个皇帝是傻子,要是费心费力夺得皇位,还担上了不少骂名,却什么都不能够做主,他图什么?
图没人骂自己?所以才要做皇帝,让所有人都来盯自己的错处,骂自己?
肯定不可能有这种事情!
想要做皇帝,怎么也是喜欢大权在握,天下苍生都是由自己做主的感觉。
窦静姝觉得就算现在文官地位高,那也是官家为了压制武将,故意在抬高文官的地位。
可是就算再抬高文官的地位,官家也不可能就让文官压在自己头上了。
压制武将地位,也是为了皇位稳固,谁也不会做驱狼引虎的事情。
只是现在看到寇准的反应,窦静姝倒是不确定了。
她没有想到官家已经做出决定了,寇准不但直接就敢指责官家的不是,还要当面去向官家进谏。
要知道尽管寇准是未来的名相,现在却也只是大理寺的一个小官,还不是本来就有劝谏职责的御史。
一个小官就信心满满的要去给官家进谏,难道现在文官的地位真的就有这样高?
不过想到历史上的寇准,尽管因为多次进谏,为人刚直,十分受官家的作用。
同样也因为这个原因,仕途上并不顺利,一向都是处于被重用,又被贬谪,又被重用,又被贬谪的过程。
最后也是因为被贬到偏远的地方,水土不服,客死异乡,惨淡收场。
想到这些情况以后,窦静姝还是肯定了自己的想法,哪有真的这么好说话的官家!
现在是不杀文官,可是因为贬官客死异乡的文官,人数却并不少。
寇准信心满满,也不是现在文官地位真的就这么高了,主要是为人刚直。
所以才会经常被贬,最后更是因为水土不服,直接客死异乡。
对于寇准历史上客死异乡的命运,窦静姝一直都觉得很惋惜。
于是看着寇准就要离开,窦静姝还是开口拦住了寇准。
“你等一等!官家这样做,肯定也有自己的考虑,你这样直接去找官家进谏,岂不是为难官家?”
寇准并不为所动,他当然知道官家有官家的考虑。
可是官家再怎么考虑,也不能失了公道人心。
官家,是天下的官家,本来就不能有私心。
而为人臣子,在发现官家做法有不对之处,去当面直谏也是本分。
“无论官家原本有何考虑,却都没有料到今天的事情,现在事情既然已经发生,自然要让官家知道。”
这话倒也是,今天的事情肯定不在官家意料之中,要去把消息禀告给官家也是正理。
不过去禀告消息,也不是非得需要寇准去。
事情闹得这么大,官家说不定早就知道消息了。
而且窦静姝也不认为寇准要进宫,就只是把消息禀告给官家。
肯定也会把刚才指责官家处置不公的话说出去,最多不过会要委婉一些。
也不知道听了这些话,官家的反应会是生气,还是把这些谏言听进去。
虽然窦静姝明确的知道,就算这一次寇准真的惹怒了官家,也不会出事。
毕竟寇准的为官之路才开始,很多流传青史的事情都还没做,能出什么事情?
她还是忍不住想要开口阻止,觉得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险。
就算是官家这一次不生气,谁知道官家会不会把事情记在心里面。
就像按照记载,虽然一开始官家对于寇准的直言不讳,大胆进谏的态度是赞赏不已。
甚至在气得要拂袖而去的时候,还被寇准抓着衣角不让离开,非得让官家把话听完才能走,官家都没有怪罪寇准。
还对寇准的这个态度大加赞赏,曾经开口说过,“我得寇准,如唐太宗得魏征。”
可是话是这样说,这件事情过去没多久以后,寇准不是也被贬了,尽管用的是其他理由。
不过也是,就算魏征本人,哪怕生前没有因为直谏的事情受到皇帝的处罚,一直很得皇帝的作用。
可是魏征死后没多久,皇帝不但反悔了要嫁公主进魏家的事情,还把魏征的墓碑都给推倒了。
虽然几年以后又后悔了,开始重新祭祀魏征,把墓碑又给立了起来。
可是没过多久,皇帝因为其他的事情,又把寇准的墓碑给推倒了,当然后面又给立起来了。
从这个事情里面,就能够看出皇帝尽管当时没有怪直谏的魏征,可是心中却未必没有怨言。
要不然也不会稍微有点儿事,就认为是魏征有错,要去折腾魏征的墓碑。
正所谓人死债消,不是罪大恶极,谁会去折腾一个死人?
从皇帝后面又反悔的态度看,魏征肯定算不上罪大恶极,更多是皇帝在瞎折腾。
皇帝一直跟一个死人计较,想法上不断的反反复复,心中的怨气能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