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梁汉阳郡设立以来,汉江蛮子有十数次大规模反叛记录,几乎每次都是多线作战。汉阳、盘城、山常受到攻击的时间不过是前后脚,而且三地中间就是蛮子居住的群山。这样一来三城就只能防守各自的防区,做不到相互支援,集中兵力。
这种情况下,刘初的要求是在四月之前解决所有问题,尽量不要影响今年的耕种。正常的处理方式根本没有办法完成这个要求。
干掉扬氏很简单,卫队郡兵拉出去直接灭掉私兵,抓了扬氏满门就好。刘初这些天收集的罪证抛出来,谁也不能说抓错了,不该下手。
但是干掉扬氏之后,汉江蛮就缺少了一条重要的粮食进口渠道。按袁昭的意思,汉江蛮要是没扬家提供的粮食,规模根本不会像今天这么大。那没说的,刘初这边干掉扬家,汉江蛮那边立马就要闹腾,动静越大越好,很可能像之前一样,一打就是波及大半个郡的大规模平乱战争。
毕竟对于汉江蛮来说,没了这批粮食必然是要饿肚子的。是挨饿,还是逼刘初掏粮食,这根本就不用考虑。而且战争就会死人,死得多了对粮食的需求还会减少。
更别提汉阳郡已经是刘初的封国了,出了事大晋自然是交给汉阳王解决,不到最后一刻不会出手的。这样一来四月前解决就只能是想想而已,就是打上半年都有可能。
所以想要速战速决,第一步就必须要限制蛮子的进攻范围,让汉江蛮集中起来,直接攻击汉阳城。然后刘初毕其功于一役,击溃汉江蛮。携大胜之威,刘初想要做什么都方便,别人要拦也要看刘初的脸色,注意刘初手里的刀子,以免步蛮子的后尘。
如何远程操控汉江蛮子?许彦立刻想到了扬氏身上。
扬氏这个家族很不简单,先梁的时候就已经是世家了,在汉阳也算有名气。大晋高祖建国之后,汉江蛮来犯,高祖没精力处理,于是让当地世家自己想办法解决。之后扬辉单骑入群山,数日后归来,汉阳平定,汉江蛮甚至递了降表,扬辉因功受封平南侯。大概扬家和汉江蛮的关系就是这个时候靠近的。
之后封了汉阳隐王来,隐王与扬氏不合,甚至闹到了全国皆知的程度。然后汉江蛮忽然作乱,隐王没有准备,汉阳城里只有两千守军,最后隐王弃城而逃。若只是这样,那么隐王也不会是大晋之耻了。问题在于,隐王出逃就罢了,还偏偏嫌马背太颠,选择了乘坐马车……
自从大晋代梁之后,战车这个兵种就被逐渐淘汰了。隐王的马车,只是诸侯王日常出行用的安车而已,汉江蛮子骑着南方特有的矮马追上了隐王,隐王的卫队全部战死。隐王本人则直接投降了,可惜当时汉江蛮还不怎么懂大晋的文化,直接把隐王给干掉了。
那一次汉江蛮的行动就和之前的画风完全不一致。三千前军先到汉阳城下,随后两万大军直接开到,根本没考虑过另外两座城池。要是只有七八千,甚至一万的兵力,隐王都不会选择逃,可是汉江蛮子直接来了两万多。十则围之啊,这怎么守?
事情一发生,所有人都想到了扬氏。但是又没有证据,高祖只好用没有救援的理由,剥夺了平南惠侯的爵位。
所以,不出意外扬氏在汉江蛮子那里说得上话,甚至很有话语权。只要摆出一副拿扬氏开刀的样子,扬氏不可能不去找汉江蛮。没有其他原因,就是扬家赌不起,万一是真的,家族就没了。
而有了扬家人指挥的汉江蛮,必然直奔汉阳城。这样一来,战争的范围就缩小到了汉阳城,刘初还处于守方,占据一定的优势。
当许彦派去监视扬氏的人回来禀报消息,说扬氏家老扬岑出城直接朝北边去的时候,许彦就知道,第一步稳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第二步,干翻汉江蛮子。这一步的要求是速战速决,损失还不能太大,不然之后刘初就没有军事力量镇场子了。为了这一步,许彦想了许多办法,甚至写满了四卷竹简。
“请大王下令,让卫队与郡兵准备作战。新兵如果可战,也可以见见血。”许彦朝着刘初施礼。虽然统帅向承就在旁边,许彦做的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是毕竟涉及了军队,该有的程序还是要走,省得触碰到一些忌讳。
刘初直接从腰间解下汉阳王玉玺,丢到许彦桌上:“我军略不如你,就不发号施令了。此战,孤也归你指挥。”
许彦抬头,满眼愕然,这是什么操作?
刘初看着许彦,只是笑了笑。一来许彦有能力,值得信任,性格也比较洒脱不羁。光这个性格就当不好权臣。二来,刘初明白自己和许彦有差距,没必要自己掺一手,万一没忍住亲自指挥一下……
当年孙权也熟读兵书,喜欢亲自指挥。结果却是几次白给,甚至被张辽吓破了胆。刘初现在的家底可不够这么败的,在确定自己的军事能力前,还是别试了。成功了还好,败一次就直接敲gg了。
许彦再三确定了刘初是认真的,这才捧起玉玺,开始发号施令。
汉阳城内的军队,只有八百余郡兵,千余新兵,以及刘初的卫队。这其中卫队是全能型骑兵,新兵只练过长矛方阵,郡兵基础倒是不错,无论是方阵还是射术都合格。在问过向承,确认新兵方阵练的不错后,许彦果断选择让新兵参战。
在军令上盖了汉阳王印后,向承捧着军令去整合三支队伍去了。许彦随后又下令,十万力役入城避难。大晋的传统就是没经过军事训练的人,就别上战场送死了。
士非教不得征,大晋从建国以来就坚持兵在精而不在多。开国时用的征兵制,所有男子都要接受军事训练,那没得说。后来改为了募兵制,以徭役里的兵役为辅兵,所有招募的士卒都要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才能成为正卒,充入郡兵。至于野战部队就更过分了,必须要各地精锐才能进入。
也正是如此,大晋一般出兵都不过几千一万人,却经常出现压着对面数万乃至十数万人猛打的情况。实在是大晋做人实诚,说多少人就是多少战兵,辅兵都很少计算。别人动不动就算上辅兵还往上加个数给凑整,企图用数量吓人。
要是光看纸面数据,那还打什么仗?
而文广北伐损失五万人,虽然有招募的新兵训练不足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装备没到位,没有甲胄穿戴。真要是随意拉数万青壮,还没死多少,军阵就要崩了,然后就是一面倒的大屠杀。古代战争对阵一般不会有太大伤亡,伤亡都发生在一方溃败,一方追击的时候。
像文广这种战死数万人还赢了的,史上极为少见。没盔甲的情况下,阵亡达到五成还没溃败,反而正面对刚把北狄骑兵怼翻车,这练兵能力几乎让所有人无法理解。要不是这练兵能力天下无双,文广根本封不了侯,毕竟损失摆在那里,整个北方边境都元气大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