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武牡丹的绵里藏针,还是太平公主的针锋相对,这两人一个比一个伶俐,眼看来俊臣和武承嗣就落了下风。
武则天看着他们对峙,始终没有表态。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牡丹一案,武则天其实心如明镜。
借着牡丹是裴炎之女的身世,众人大做文章。
来俊臣想要立功,武承嗣想要夺位,而武旦和太平这一次——决定反击。
不管这其中真的是机缘巧合,还是筹谋布局,武则天都不奇怪。
纵使牡丹是无辜的,武旦是清白的,那些臣子们也未必都是无心的。
武则天很清楚,从远在彭泽的狄仁杰,到近在身边的吉顼,朝堂上太多老臣还是心向李唐……
只是如今,他们不敢再轻易表现出来而已。
但如果一旦涉及到太子之位的变动,朝中难免又是一波动荡。
牡丹一案能搞出这么大的动静,这就是前兆。
想起这人人关注的东宫之事,武则天就有些焦躁。
说起来,自己登基不过四年,先经历了天灾,后经历了战乱,如今刚刚获得边境大战的全胜,那记诵功德的天枢还没有立起来,就又开始了内耗……
其实武则天现在并不想去考虑太子之事。
武周国富民强,百姓安居乐业,武则天身体也很争气,牙齿新生,白发转黑,她觉得自己正值盛年,而她的武周时代才刚刚开启。
儿子武旦为人顺从内敛,却又没有任何实权,甚至和群臣们的交往都被她完全限制。
有他坐在东宫之位,既能安抚那些老臣,又对她的皇位没有威胁,何乐而不为呢?
对武则天而言,她如今需要的,就是东宫的安稳,不要有什么波动就好。
对于武家子侄,她已经敲打过多次,奈何还是收效甚微。
这武承嗣还是不够通透,又对太子之位过于痴迷,终于还是死心不改。
有些话,不能说的太明白;有些事,不能做的太决绝。
毕竟,她姓武,她的武周王朝还需要他们。
再说,偶尔折腾一下,闹出一些动静,敲打一下那些死忠李唐的老臣,也是很有必要的。
只是,动静也不要太大了。
——
说实话,今天的大殿之上,武则天的心态很奇妙。
在来俊臣和武承嗣对东宫步步紧逼的时候,她有些心疼儿子。
虽然她需要有人牵扯和震慑东宫,但不希望人人都来肆无忌惮的踩上一脚。
毕竟,那是她武则天的儿子,留在身边的唯一的儿子。
所以,纵使刚才来俊臣剑指东宫,她也不想接他的话头。
可眼下形势逆转,太平和牡丹对魏王展开反击,她又有些心疼这个资质凡庸的侄儿了。
虽然武承嗣能力有限,来俊臣阴奉阳违,但他们对她唯命是从,是她最死忠的打手。
要知道,权力让人疯狂,庙堂里的权力斗争,更是永远都不会停歇。
当官可以告老还乡,皇帝却只能死撑——因为皇权背后没有退路。
如果一个皇帝不能牢牢掌握住自己的皇权,那他只有死路一条。
这个道理,武则天再明白不过了。
所以,她深谙帝王之术——在于制衡。
——
武则天很清楚,有斗争的地方,就会有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何况她这个建立在李唐王朝之上的武周大国。
只有维持朝堂各方势力的均衡,让他们彼此水火不容,她这个皇帝皇帝才可以高枕无忧,稳坐钓鱼台。
所以,对武则天而言,扶持谁或者打压谁,都是看前朝后宫实际形势的需要。
就眼下而言,她必须继续压制自己的儿子,但还要给武家的子侄们留些希望。
当然,趁此机会,她也要卖给武牡丹和薛林远一个大大的人情。
要知道,日日陪伴圣驾的上官婉儿,就是她这样收服的。
想到这里,武则天扬起手,制止了太平的攻击和质问。
“太平,你先退下。来中丞主审此案,自有他的道理,你不要揪着承嗣不放。来中丞,你接着说。”
武则天这句话,给了来俊臣以莫大的希望。
他早知道武牡丹胆识过人,伶牙俐齿,今日在大殿之上的陈述,更是滴水不漏,绵里藏针。
加上太平公主的助力,形势急转直下,眼看武承嗣难以应对,自己孤掌难鸣,还好,陛下说话了。
来俊臣就知道,以武则天的疑心,她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包括自己,也包括众人。
趁着这个机会,武承嗣决定再次进攻。
如果说之前他说话还留有余地,眼下的他已经退无可退,干脆直接挑明,参奏东宫。
“陛下,臣已查明,东宫皇嗣窝藏罪臣之女,勾结反武流人,意图谋反……”
“谋反?这罪名有些严重了吧?”
武则天有些不悦,身为皇上,她最不喜欢听到“谋反”二字。
这个来俊臣,都跟着她这些年了,也不知道变通一下。
如果说登基之初,她还需要他制造一些谋反案,清洗压制李唐旧臣,如今天下太平,臣民归心,实在不该动不动又拿“谋反”二字做文章了。
尤其今日大殿之上的这些当事人,无一不是谋反之案的受害者。
想那儿子李贤、宰相裴炎、驸马薛绍……死在这两个字上的人实在太多了。
何况,东宫谋反,这可不是小事。
武则天决定提点一下来俊臣,让他不要把事情搞的这么大,略作惩戒也就罢了。
“来中丞,听你讲了这么多,似乎也没什么实际证据。如今即便确定武牡丹是裴炎之女,也说明不了什么。她和东宫之间的缘分,不过是机缘巧合罢了。”
“我看牡丹的身世,东宫确实是不知情。不知者无罪,这件事就不要牵扯东宫了!”
武则天大手一挥,想要大事化了,可是来俊臣哪里会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