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大宋不怂 > 五十七、漏题

五十七、漏题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一说起“文会”,李申之来了兴致。

他倒不是喜欢舞文弄墨,而是为了科举。

科举最重要的策论,他早已知道了考题,而答题的密码也很简单。

李申之正是要借助今日的文会,把科举的考题透露给大家。

李申之说道:“既然是文会,咱们便来论一论策论吧。贴经都是小儿科,空口作诗也没甚意思,不如论一论当今的局势。”

范成大刚在腹中暗暗作了两首诗,看来今天是没机会念出来了。

范成大的学识,偏重于写诗,相对于科举一道,没有陆游开窍早,直到十年之后才过了解试。不过他比陆游强的地方在于,过了解试之后一举中了进士,没有蹉跎岁月。

“唉!”韩平叹息一声,说道:“当今朝堂之上,忠臣良将去了十之八九,前途晦暗不明啊!”

在坐的诸位,家族之中当官的不少,但是在京城里当中高级官员的,只有韩平,是以消息灵敏一些。

李申之消息也灵敏,是因为他有别的渠道。

陆游义愤填膺:“此时正是我等奋发图强之时,应当上书呼吁朝廷任用忠良,早日北伐,收复故土。”

栗韬若有所思道:“如今国朝文韬武略,外有刘(琦)帅,吴(璘)帅,内有岳(飞)帅,韩(帅),杨(沂中)帅,刚打了大胜仗,为何不趁机收复故土?真不知官家是怎么想的。”

韩平眼睛一瞪:“慎言!”

栗韬吐了吐舌头,又摇了摇头,一副疑惑的样子。

韩平年岁稍长,为人老成,平日里众学子们都有些怕他。

这时,张博士领着三名侍女,端着茶具走了进来。

烧香、点茶、挂画、插画,乃是文人的四巷自娱之事,文会之中怎能少了喝茶。

韩平见带来的茶具少了好几样,心中略有不快,以为是李申之故意怠慢大家。

好在他涵养不错,没有表现出来,继续把话题放在朝堂局势上:“官家的心思咱们莫要瞎猜,只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便好。”

李申之笑道:“嘴上说不猜,心里早猜了几百遍了吧。官家常拿汉文帝自比,其心如何,还用猜吗?”

栗韬点了点头:“汉文帝刘恒对内休养生息,发展民生,对外媾和求全,暂求和平。”

范成大说道:“正是汉文帝积攒下的家业,才有汉武帝一举扫平草原,开疆拓土,将西域纳入我华夏版图之中。”

“西域啊,我华夏之邦失去了有三百年了吧。”李申之不禁有些惆怅。

曾几何时,一个武将想要青史留名,只有越过天山,横绝漠北,才算是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大功劳。

反观现在,在江苏湖北打一场防御战,就成大英雄了?还是对北面敌人的防御战。

不是说这样的防御战没有意义,而是国土沦丧至此,令人痛心疾首,而国人对胜利的渴望和期盼,也已经沦落到苟安一隅便是成功了。

就拿这个时代最激进的武将岳飞来说,口号也不过是“还我河山”,踏破贺兰山。

将狼居胥山和燕然山视为不可能的目标。

须知,出了贺兰山再向北数千里,才能到达燕然山,这个汉人曾经征服过的地方。

岳飞尚且如此,更遑论他人?

李申之思绪不知飘向了哪里,只是一脸怅然地在那里发呆,众学子暂时停下了探讨。

不一会,张葱儿冲好了茶,将前后三泡茶混在一起,倒入一个公平杯内,再架起一个苇条编的小滤网,将茶汤仔仔细细地滤了两三遍,清澈的茶汤之中没有半根茶渣,这才给每人分了一杯:

“官人们请喝茶!”

官人最初是民间对官府之人的统称,类似于元代以后的“某大人”“某老爷”,现在的“某领导”“某师傅”“某老师”。

叫着叫着,便流传到了民间,家中妇人最爱叫自己的夫君为“官人”,大概是想让自家夫君早日考取功名,早日高升吧。

再到后来,寻常百姓也喜欢这样叫,甚至把客人呼作“客官”,把新郎呼作“新郎官”。

一个称呼从贵到贱的流变,寄托着百姓们朴素的改变命运的愿望,大抵都是这样的过程罢。

陆游以半个主人的身份介绍道:“此茶有颇多妙处,诸位仔细品尝。”

“哦?”韩平收起了不快之心,一看,二闻,三喝,四品,一套流程走完,仔细地砸吧了下嘴巴:“此茶味道醇正,清冽爽口,正如写文章直抒胸臆,痛快!”

心中收起刚才对李申之的误会,只为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羞愧。

这茶的冲泡方法,经过张葱儿仔细揣摩,寻找到了水温、茶量、水量、浸泡时间等等几个变量之间最佳的平衡点,味道比李申之当日的泡法还要好上几分。

范成大也品了一会:“苦涩过后,喉头竟然微微发甜。古人尝说‘苦尽甘来’,诚不我欺!”

李申之说道:“此茶乃是用旧茶匆匆制成,不足之处甚多。待到来年春茶上市,口感还能比现在好上十倍。”

茶叶生意,是李申之日后打算大规模经营的一项生意。他的福建老家就是重要的产茶区,大有可为。

现在先逐渐地推广新茶,在高层圈子里慢慢暖场,逐渐打响新式茶叶的名声,等到来年新茶上市,很快就能引爆市场。

品了一轮茶,话题重新回到朝堂之上。

韩平喟叹一声:“国朝经历诸多苦难,才在杭州站稳脚跟,也不知这‘甘’何时才能来。”

李申之说道:“蛇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朝廷的头是官家,路要如何走,还要跟上官家的脚步才行。”

陆游愤愤道:“若是官家有错,当臣子的无人言语,任由官家走上歪路,那要咱们还有何用?读的那许多圣贤书又有何用?!”

李申之说道:“想要上书官家,也要等到你中了科举,入仕之后再说。你若是这般态度,在考卷中忤逆官家,如何能考中科举?”

韩平点头道:“历年科举的策论,无不是以官家的态度取士。若是不知官家心中何意,纵使文采斐然,也会名落孙山。”

韩平能说出这番话,倒是让李申之很诧异。

看来古人也很务实,很“聪明”。这才是寂寂无名的大多数读书人的样子,连朱熹都无法免俗。

许多年后朱熹参加科举的时候,正是秦桧权势熏天的时候,朱夫子也只能是歌颂了和议,甚至是对秦桧阿谀奉承之后,才考中的进士。

幸好朱熹当年名次不高,所作的阿谀文章没有流传下来。不然看到朱圣人对秦桧的阿谀之态,不知会崩塌多少读书人的道心。

像陆游这种名载史册的铁憨憨,才是少数。

既然韩平这么明事理,这么务实,李申之觉得泄露考题的时候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