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六零之等我准备好再穿越 > 第11章 知青要下乡了

第11章 知青要下乡了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冯家大队跟原身从小生长的光明大队一样,同属于滩河公社,公社下辖一共10个大队,光明大队靠近公社,稍微富裕一些,冯家大队则要远一些,步行去到公社也要四五十分钟。

不过这边的每天的上工时间都是一样,现在正值夏日,天亮得早,五点半就得准备上工。

赶上夏收双抢的话,可能会更早。

春秋稍微晚一点,六点左右,冬天则是因为天亮得晚,大约在七点多。

而在这个时期,每天的劳作都是以工分为计算的,生产队的工分就是社员的工资单,作为分农产品和年终兑换分红的凭据。这关系到生产队社员一年的收入和口粮。

一般来说,社员参加集体劳动都有一个底分,底分的赋值多少,会根据社员的强弱和技术高低进行评定。

一个中等的男劳力,凡能拿得起田里农活犁耙的十八般武艺,一般定为10分,能完成地里全部农活的中等女劳力,一般定为8分,上下可能会存在一分左右的差值。

学生孩子也会积极参与劳动,同样队里也会根据其年龄、干活的能力进行评定,一般为3、4、5、6分不等。但这些“底分”,都要经过正常的社员大会评议通过,才能最终确定。

一般这样的底分评定会在年初进行,定底分是生产队的大事,事关社员一年的工分数量,牵涉到每个家庭的年度分配,所以社员们的思想觉悟还是很高的。

以一个满工分的壮劳力为例子,从早到晚干满这一天的时间为一个工,一个工记十分。

这一天的工时分五个时段,即从早干到吃早饭,这段工时记二分。

吃过早饭开始干到吃午饭这段工时记四分。

吃过午饭后干到晚饭,这段工时也是记四分。

社员有事迟到或早退,所扣除的工分也是以此时间所定。

一天一个工,一年也就是300多个工。每个队一年的经济收入除以队上所用的总工分数就可以得出每个工值多少钱了。

如果一个工值一块钱,那么他一年就有300块的收入。

但实际上,在原主的记忆中,他们光明大队这些年的工最多一次也才4毛钱,平时都维持在3、4毛的范围。

而冯家大队,这些年工最高也才3毛钱,一年一个满工分的壮劳力也才能挣下来90多块钱。

而全家人从生产队分得的粮食、油料等一切物资是按国家定价扣钱的,三口人以上的家庭,分了生产队这么些物资,靠一个劳动力一年挣的钱是不够用的。

魂不守舍的吃完饭,就到了上午工的时候了。

原身也是个能拿7工分能干姑娘,这也是当初公婆相中她的一大原因。

至于其他的原因,自然是她好歹也有个初中文凭,长得也是盘亮条顺。

不然当初冯建平也不会见了她一面后就相中了她,要问为啥确定这一点?就说以此前冯家挑剔的眼光,冯母若没有明白儿子的心思,能直接做主给定下?

但就林文菊自己?她自认是没办法和原主相比的。

虽然小时候也跟着母亲打理过家属院开辟的两块地,但充其量也就算能够拿锄头刨两下的水平,要真做农活,还真可以说是啥也不会。

好在继承了原主的记忆,倒也不至于完全抓瞎。

今天的任务倒也不难,大哥冯建中给布置的。

她就负责给玉米、豆子地除杂草。

“文菊,这里!”

才到地里,同院罗家的三儿媳妇彭丹见着就跟她打招呼。

林文菊自无不可,笑着也靠了过去。

“明天有集,要不要一起去公社逛逛?”彭丹见着林文菊就是笑。

“好啊!”林文菊正打算去公社看看,熟悉下情况呢。

说起来,彭丹和原主还是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

她比林文菊早两年嫁到冯家大队来,是同一个大院子里罗寡妇家的三儿媳,有个一岁多的儿子。

彭丹穿着一身蓝色带补丁的对襟衫,个子不高,脸上因为这几年务农稍稍晒得有些红,但不难看出,还是个五官标志的姑娘。

一边拔草,她嘴里也没闲着:“唉,你听说了吗?我们大队也要来知青了。”

知青?

林文菊知道,如今知青下乡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

但事实上,此前整个滩河公社其实并没有接收太多知青。

现在冯家大队也要接收知青了,看来下乡潮也要蔓延到这里来了。

见她沉默,彭丹以为她不了解:“就是之前我们在公社看到的那个啊,我还可羡慕她那身绿军装咧!”

绿军装?林文菊翻找记忆,隐约有些印象。

这年头,除了当兵的,在这乡下地界,一身军装可不多见。

“不过听说这次会来好多知青,还有从大城市来的呢!”

“你从哪儿听说的?”

“嘿嘿,我家明福不是跟支书家的坤子关系好嘛。”

说着她就又凑过来,“你说这些人不在城里待着,非跑到乡下来干嘛?他们能干得了农活?”

要么就是头脑发热一腔热血想要建设乡村,要不就是城里活不下去待不下去想办法谋生存呗,林文菊心中腹诽。

“你可别操心他们了,到时候不就知道了?”

“也是。”彭丹被她说服,点点头,随即又开始跟林文菊叨叨村里最新的八卦。

“听说前几天老冯叔又被抓起来了,估计过两天才会放回来。”

“你说老冯叔也真是的,老老实实种地不好吗?非要去搞那些糟粕......”

林文菊一边干活,一边竖起耳朵听得仔细,还借此跟她打听了这大队的情况来。

毕竟,这冯家大队不管是对原身,还是对她,都属于新地图。

有昔日好友主动分享情报,她自然得抓紧时间赶紧了解,免得遇上情况抓瞎。

由此,她也才知道了,这整个冯家大队一共有五个生产小队。

冯家大队的大队长,就是林文菊夫家族里的六叔公,住在前面的冯家坳里。

而他们住在这坡上的,就属于第五生产小队,一共有30户人家。

其中,住在这狮子屋基的,就有10户人家,三家姓冯,三家姓传,还有夏、罗、陈、蔡四户人家。

说来这狮子屋基,得名于隔房表叔,也就是刚刚彭丹八卦的老冯叔家祖上在这里修建的房子,门前里了两个大大的石狮子而得名。

这隔房表叔家的叔爷爷,在解放前家里挣下来一百多亩田地,租了大半给佃户,一小半自己和族里乡亲种,好不容易攒下一份家业。

后来,即使叔爷已经去世,家产也充了公。

这位叔爷攒了大半辈子的家当死后不光没有为儿孙带去好处。

不光如此,他家的石狮子三合院子,也被分成了几部分,给了村里几户贫困户居住。

现在,院子坐北朝南的一间正房给了传明伟家,冯家树保留了两间。东厢则给了林文菊的婆家,西边住着蔡家,后边原是谷仓的地方被分给了罗家。

当然,那个时候即使是他家也不富裕,其他除了传家分到的都是茅草房。

后面过了这么多年,早就翻盖了,只是各家习惯了住在一起,就还是围着这个院子新起了黄泥的瓦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