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叶昊眼中神色消失的时候,心底流转着一丝丝的心率,有着一丝的意识在流转,这一刻他想到了很多,辩证唯物主义。
我们把不依赖意识而存在,且能够被感知的概念称为“物质”。这也是列宁对物质所下的定义。
现在我们把这个道理做一下推广: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知这个世界:听到闹钟响,闻到包子油条的气味,看到地铁上挤满的乘客,这些事物都应当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的,然后才能被你感知。哪怕你昏迷甚至死去,你的意识灰飞烟灭,世界也还是那个世界。这就是唯物主义者的主张: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被感知的客体)而不是意识(感知的主体),世界不是人或神思维的产物,独立于精神而存在。
唯物主义者把意识看作是大脑的机能,而不是某种虚渺神秘的东西。意识是客观世界的映像,如果没有客观世界,或者切除了我们同客观世界的联系,就没有被感知的对象,我们就不会有丁点意识。举例来说,全麻手术时,麻痹了病人的神经系统,病人就会进入无意识的状态。
同时,唯物主义者并不否定,意识对客观世界有反作用。
首先,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我们感知世界,并不是只能看到苹果的颜色、听到鸟鸣,等等表面现象,我们可以分析,推理,把握事物的本质,如苹果是红色的,是因为它只反射红光。
其次,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意识去改造世界,通过实践使主观的东西现于客观。我们可以把设想的高楼建造出来,可以把设想的政策予以实施,等等。
世界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而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改造世界,因此,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聊完了唯物论,接下来就该辩证法了。如果说思政课上我们没有呼呼大睡的话,我们应该还记得: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着的。假设庄稼地里有一只蚱蜢,它内部的各因素: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要相互协作,这是一种联系:与此同时,这只蚱蜢要吃庄稼,也要承受被鸟啄食的危险,这是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往大范围看,整个庄稼地构成一个生态系统,无数个生态系统又构成生物圈,地球和太阳、火星、水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以及其他天体构成太阳系,无数个太阳系又构成银河系、总星系团,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是多样的:蚱蜢和雀是捕食关系、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是拮抗关系、地主与农民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等等。
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为思维所能强加的。即使李老汉一口咬定村里修公路坏了他家风水,修公路和他家的吉凶之间也不具有臆想出的这种联系。
联系又是有条件的。条件不同,具体事物发生的联系也就不同。血液把组织细胞中的废物和二氧化碳带走,这种联系的前提是机体还活着。同样,植物吸入二氧化碳,排出氧气,条件是光照;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植物又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条件变了,事物的联系也就不同了。墨守成规、脱离具体条件去分析事物的联系,只会把事情变得难以理解。
机械唯物主义者不承认世界的普遍联系。他们研究大树,只看到大树由种子发育而来,因此大树的一切都能从种子上找到来源。但他们忽视了大树生长过程中阳光、土壤的作用;他了解各个零件的结构,组成一台机器,他却不懂了。这叫做孤立、片面地看待问题。
世界又是永恒发展的,没有什么东西是永远不变的。要明白这一个道理,我们先弄清“运动”的概念。“运动”并不仅是简单的机械运动,它表示的是世间万物的变化的过程。一棵桃树放在桌子上,桃树运动了吗?桃树没有发生移动,所以桃树是没有运动的,对吗?不对,一年四季,桃树会发芽、开花、结果、凋零、再发芽,桃树也是运动的。在短时间内,桃树看上去是静止的,但长久来看,桃树其实是一直运动着的。静止(事物保持稳定的、原本的属性)只是相对的、暂时的,而运动却是绝对的、永恒的。
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一切物质,大到天体星云,小到电子中微子,无一不在运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者宣称:“我(神)的思维运动使物质运动”,这是荒唐的。相反,是物质的运动反映到思维,导致了思维的运动。
运动是多样的。分子的热运动、化学反应、生物的生活、社会的运动,都是运动的不同形式。机械唯物论者不懂得这个道理,把各种复杂的运动归结为简单的运动,这就像是用牛顿力学规律解释生物进化,是必然要碰钉子的。
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运动,称为发展,发展是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的过程。物质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旧事物必将灭亡,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说了那么多,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就是教我们用实践(而不是主观意淫)认识世界,用联系(研究事物要考虑它的环境)、全面(不仅考察事物的各个方面,还要整体把握)和运动(不要只看眼前,要分析事物的发展趋势)的观点看待问题,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去改造世界。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革命性所在。
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哲学基本派别。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