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合,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人类目前唯一生存场所,对社会发展具有加速或延缓作用。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
(2)人口因素:物质生产的前提,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反对人口决定论。
(3)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
生产方式是人类和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1)社会意识的类型
社会意识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2)社会意识的特点——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非完全同步;社会意识与社会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延续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或称能动性。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为什么?)
首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其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根本标准;
再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实践中的重大问题。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生产力
生产力的含义:人类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的四类要素: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渗透性要素(自然科学)、准备性要素(教育),后三者为虚体性要素
劳动者: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是指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生产工具是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进行加工的东西。
可以分为两大类,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三层含义:
1、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系统各要素之中,与之结合;
2、现代生产过程表现为:科学—技术——生产,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主导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生产关系
定义: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
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产品的分配方式;生产中的地位及关系
其中,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原因:(1)它是生产进行的前提(2)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3)决定人们的地位(4)决定分配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转化:a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b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两者之间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
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发展
社会形态的划分
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按生产关系)选择
五分法(根据生产关系的性质划分):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三分法:
a、根据人的发展状况: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b、根据宏观经济运行形式划分: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五分法和三分法的关系:
人的依赖性社会=自然经济社会=原始+奴隶+封建;
物的依赖性社会=商品经济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产品经济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技术社会形态的划分(按生产力水平)
(1)石器时代=渔猎社会(2)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农业社会
(3)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工业社会(4)电子时代=信息社会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任何人都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各种历史合力的结果,这种合力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是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包括社会形态在内的社会意识的发展也必然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统一性是指各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共性特征。纵向上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横
向上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下不同国家民族发展历史具有共同性。
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同一形态的不同国家各有其特点;2、各个国家在
不同形态中典型意义不同;3、社会形态过度形式各有特点;4、各国发展可能跨越一个
或几个社会形态。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两对基本矛盾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的原因:决定和制约着其它各种社会矛盾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1、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
2、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3、阶级的本质就是私有制条件下产生的各种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能够占据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革命;
2、还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改革、改良。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1)革命的实质——进步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腐朽落后的社会制度。
(2)革命的根源——社会基本矛盾
(3)革命的三种类型——地主反对奴隶主/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先进阶级斗争落后阶级),奴隶起义/农民起义(被压迫阶级反抗压迫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被压迫民族反抗侵略者)
(4)革命基本形式——暴力
(5)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
(1)革命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2)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革命阶级在革命中锻炼成长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改革的实质: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进行的变
革。
革命与改革的区别
性质——质变与量变(或部分质变);
路径——统治阶级自上而下与被统治阶级自下而上;
手段——暴力与和平
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发展并巩固现社会制度;
(2)为新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可以带来思想观念的巨大改变。
社会主义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区别
(1)动力:社会主义改革是主动的、自觉地,阶级社会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
(2)立场:社会主义改革为人民,阶级社会改革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3)结果:社会主义改革可以在制度范围内解决自身矛盾,阶级社会改革只能缓和矛盾,无法在制度范围内解决矛盾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含义:广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狭义——精神文化
根本特性: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
文化的社会功能:信息,塑造人,促进社会发展,认识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性和人的本质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人的本质由社会属性决定:
1、人与动物相区别——人的本质是劳动,◆
2、人与人相区别——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合,◆
3、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人与社会的关系
1、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一致,2、人的活动导致社会发展变化,
3、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是一致的4、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