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朝会还是一如既往的进行,只不过比起前一天已经少了三分之一的官员,尽管孙可望在前一天的傍晚就下达了封城的命令,但还是有一部分官员在这之前就拖家带口离开了。
其余的官员也不全是真正想要留下的人,有人只是因为收拾金银细软收拾的慢了,等他们到了城门时发现已经大门紧闭,全面戒严了。
随着宦官敲响了大钟,朝会就算是正式开始了,孙可望没有计较今天少了很多人的事情,他直接视而不见就是了。
而人员的巨大变动更使得夏启等人在官员之中不显得突兀,所以夏启等人依然混进了朝会之中,他们昨天刚认识的几名“同僚”今天就有没来的,比如那位魏大人。
“今天召见各位来,主要是商讨如何应对来势汹汹的汉王大军,根据前线的战报,现在顺庆府都已经失守了。”
一些没来得及离开的大臣听到这个消息忍不住捶胸顿足,早点走没准还能走得掉,没走掉这下只能考虑投降了,什么名节和荣誉,还是没有性命来的实在。
“这可如何是好啊,我们的军队有胜算吗?”
“诶~刘大人,朝堂之上可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唉,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啊,咱们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才是正道。”
孙可望闭着眼睛听着下面的大臣们谈论着各自的看法,等到他们说的差不多的时候,他睁开眼睛,开口说道:“够了!我是让你们商量退敌的对策的,不是让你们在这里胡言乱语的!”
“这……”
官员们开始各个噤声,他们要是能想出退敌之策肯定早就出来说了,就是想不到才要在这里讨论保命之策。
“谁有退敌的方案,尽管拿出来商量,被采纳了的,重重有赏。”
兵部尚书吴大人站了出来:“孙大人,以属下的拙见,我们应该在城外埋伏他们,敌明我暗,我们对城外的地形更加熟悉,利用地形的优势一定可以击溃敌军。”
“嗯,不错,吴大人说的在理,还有人有不同意见吗?”
工部尚书孟大人也站了出来,昨天晚上他就收到了刘文秀的来信,告诉了自己陛下的意思,作为朝堂中党魁一般的人物,他表明了观点以后一定会有很多人表示赞同。
“孙大人,依我看吴大人说的有些道理,但是属下认为,汉王的军队长途跋涉,拖到后面一定会出现补给不足的情况,成都城固若金汤,我们在只需要竖壁清野,在城内防守,敌军必然会不攻自破。”
“说得好,言之有理。”
孙可望赞许的点了点头,然后看向其他官员:“你们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还是说就同意孟大人的话呢?”
其他官员一看这个情形,纷纷开始附和。
“不错不错,敌人到了成都府早已经筋疲力尽,我们守在城中以逸待劳即可。”
“孟大人果然高瞻远瞩,我等实在是拍马难及啊!”
“就是就是,孟大人高见,我同意孟大人的话。”
眼见着官员们都认同了孟大人的观点,吴大人有些急了,急忙辩解道:“孙大人,竖壁清野有竖壁清野的好处,可是要守城一方面城市会遭到很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周边的城镇可都要遭殃了,还望孙大人多多考虑,属下愿意亲自率军出征,不能打退敌军,愿意受军法处置。”
孙可望摆摆手道:“吴大人,我知道你考虑周全,可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我认为守城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我们的人员伤亡,何况你一个朝廷大员,怎么现在想着要去带兵打仗,这成何体统。”
“可是……孙大人……”
吴大人还想说什么的时候,孙可望转身不打算再理会他了,吴大人看着孙可望走开的背影有些茫然。
“好了,今天的朝会就到此为……”
就在孙可望打算结束今天的朝会之时,一直默不作声的李定国突然站了出来:“大哥,我觉得吴大人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愿意替他领兵在城外阻击敌军。”
孙可望不明就里的看了李定国一眼,他昨天已经把话和自己的二弟说清楚了,他今天突然这样说又是什么意思?
“二弟,你在胡闹什么?守城乃是众望所归的策略,我不能因为你们个别不同意见去忤逆大家的意见。”
李定国指了指身后的吴大人,说道:“大哥,城外迎敌并非我一个人的意见,也不单单是吴大人的意见,还有人也是这样想的吧。”
“是啊,我们认为应该出城拒敌。”
“我赞成李大人的决定。”
吴大人看着身后的老战友都在支持着自己,不由得老泪纵横,作为大西的开国元勋,在建国以后他甚至没有再见过陛下的面了,他早就对于孙可望的独断专行感到反感了,今天有这么多人愿意为他说话他已经很满意了。
夏启等人也积极的跟着他们发表赞同的观点,把张献忠身边的支开了才方便他们动手。
孙可望见到这一番景象有些头疼,但是众目睽睽之下他也不好发作,只能妥协:“好,既然如此,我就给你们调拨五千兵马,还望各位在战场上多多杀敌,立下战功。”
吴大人对于这个数字着实不解,对方据说有二十万大军,孙可望给他们五千人马有什么用?这不是明摆着让他们几个去送死吗?
就在吴大人打算反驳的时候,李定国率先发表了意见:“多谢大哥,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把敌军打退。”
对于此人夏启不得不有所留意了,孙可望的意思已经传递的很明确了,同是张献忠的义子他肯定早就知道了这是什么意思,但是他还是站出来发表了相左的意见,而且现在居然还敢领着近乎送死的兵力出城作战。
成都城中有九万守军,汉王有二十万大军,这个叫李定国的人哪来的底气敢用五千人去阻击二十万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