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算太大的考试,却是把大明官场的面目撕扯下来,那些所谓的饱学之士,满腹经纶的儒臣,竟然连最简单的国策都说不清楚,想要指望这帮人澄清宇内,重兴华夏,这个难度着实有那么亿点大!
“李先生,你是百官之首,吏部执掌百官升迁考察,莫非就给咱推荐这种糊涂官吏?靠着他们,能治理天下吗?”
李善长汗流浃背,事情就不需要多说了,只是这时候干嘛还提我这个百官之首,我情愿意让给张希孟啊!
只求陛下恩准就好,我愿意退位让贤。
很可惜李善长不敢说,朱元璋也不会放过他。
“考核结果出来了,那些不合格的官吏,立刻给咱逐出朝堂,剩下的还要怎么处置,再酌量详细的办法。”
李善长慌忙答应,又是得罪人的活儿,但是却没有办法,只能告辞下去,硬着头皮去办。
朱元璋依旧怒气不息,他让朱升和张希孟留下,一起商议这事。
朱升的老脸通红,虽然他通过了考试,也认同张希孟的主张,但确实没有把这套东西融入骨子深处。
在想问题的时候,不免要受到昔日所学影响。
这事情几乎没法避免,他活了这么大岁数,好些东西已经根深蒂固,等闲挥之不去!
“上位,老臣以为当请张相主持讲课,教导百官。尽快让官吏体会朝廷国策,身体力行。否则的话,就算等着新人进入官场,他们也不免受到这些老人的影响。”八壹中文網
朱升顿了顿,突然道:“上位,老臣觉得,是不是可以让一些老人尽快退位让贤,免得他们尸位素餐,影响了大局……老臣惭愧,愿意率先带头,回乡读书耕田。”
说着,朱升撩起袍子,跪在了地上。
女诫修成这样,他虽然没有参与,但到底无所作为,逃不了渎职的罪名,辞官回乡,也是应该。
可朱元璋却不想放走朱升。
“无论如何,朱卿不能走,本来老臣就不多,该何去何从,还离不开你们辅佐。”朱元璋挽留了朱升,但他他也说道:“确实有些尸位素餐的东西,必须逐出朝堂。过去咱是没有合适的官吏,到了现在,那么多读书人,应该足够了。”
老朱看了一眼张希孟,问道:“先生,当下咱们还能有多少人才可用?”
张希孟想了想之后,就摇头道:“主公,咱们大举兴学是在渡江之后。陆续培养学童,直到现在,全面接受教化的,只怕还不到二十岁,多数刚刚毕业不久,学问也不精深,办事能力还欠缺太多。想要指望他们发挥作用,只怕还要十年之功。”
朱元璋一听这话,心情大坏,直接道:“咱等不起了,立刻开恩科……告诉下去,凡是十五岁以上的,都可以参加。学校之中的青年才俊,确实优秀,可以降到十三岁。总而言之,要尽快吸纳新人。”
朱元璋态度坚决,甚至朱升也赞同,张希孟自然不会再说什么。
只是即便如此,等这些年轻人成长起来,也需要时间。
可以想见,朝中相当长时间,还都是这种一只脚踏进新时代,一只脚挣扎在旧时代泥潭的老人。
针对这些人,必须一面严厉督促,一面进行教化。
当然了,更重要的还是让不合格的滚蛋!
李善长首先就来到了礼部,前些时候,在朱元璋手下,户部尚书成天倒霉,主要是亏空贪墨,老朱几乎杀了好几茬儿。
现在又轮到了礼部。
前不久就因为反对设立复旦学堂,钱用壬被赶去了山东。
钱用壬之后,就是崔亮,他现在负责礼部的日常事务。
女诫的修订,他也有参与。
事到如今,崔亮情知无可挽回,只能说道:“李相,下官无能,只是因为修书不成,没能领会张相的意思,就不得不辞官回家。我,我确实冤枉!女诫是早就有的书籍,我们也不能由着性子胡来啊!”
李善长冷哼连声,都到了这时候,还想让老夫替你说话不成?
而且你的问题可不只是修书不行啊!
“崔亮,你管的是礼部,你知道这一次礼部有多少人不合格吗?”
崔亮怔了怔,李善长干脆道:“一共有二十七人,乃是各部之冠,你可真是了不起啊!”
崔亮大惊失色,“怎么会这么多?下官,下官可是没有回答错啊!”
李善长干脆冷笑,就没见过这么愚蠢的东西?
“你堂堂礼部尚书,要是连大明的国策都不知道,你就该死了!难道你还挺高兴的?礼部这么多废物,你到底是怎么当的?”
崔亮错愕,老脸也不由得红了起来。
李善长也不听他废话,直接道:“你现在可以回乡,好好自己想清楚了,别着急,有的是时间,慢慢想!”
就这样,一部尚书,再次丢官罢职,灰溜溜滚回了家乡。
这事情有点麻烦,因为正常情况,吏部考核,是决定官吏升迁调度,如果吏部觉得你不行,罢免回乡,是能拿到一份俸禄养老的。
毕竟吏部是说你不适合当这个官。
可门下省不一样,是针对官员本身,不是官位的问题,而是最最基本的资格都不够的问题。
这样一来,扒下了官衣,就连俸禄都没有了。
好在回乡之后,还有一块土地,可以老实耕田度日。不用为五斗米折腰。
你们可以回乡当陶渊明去了。
以教化著称的礼部,自尚书一下,差不多三十人,一起被扒了官衣……还想教化别人,连自己都考试不合格,简直丢死人了。
羞耻程度简直相当于当了几十年和尚,突然儿女双全。
礼部成了笑柄。
而有一个衙门,羞耻程度,也能跟礼部相提并论。
翰林院那边,竟然也找出三个不合格的。
翰林学士宋濂几乎气得昏过去。
翰林院,整个大明,学历最高的地方,也出了不知道国策的废物,而且还一下子冒出三个。
宋濂觉得自己被接连暴击,死的心都有了。
不过翰林院不同于礼部,宋濂虽然是掌院学士,但是其他翰林官并不是言听计从。也正因为如此,宋濂也没有被牵连。
但宋濂也气得要死,虽然进了翰林院,我就不大管得到。
但是不要紧,我可以不让你进翰林院!
宋濂直接告诉其他人,不要为了所谓百家争鸣,放一大堆腐儒进来,尤其是那些理学儒臣,食古不化,他们不愿意跟上来,就立刻赶走!
不但要逐出翰林院,还要剥夺他们的教书资格。
一脑子浆糊,不要糊弄下一代了。
翰林院虽然对翰林官没什么约束,但是翰林院却管着天下的老师。
兴学是礼部的,但是所有老师挂名在翰林院下面……宋濂干脆请旨,别光考核官吏,连地方的老师也纳入其中。
倒是要瞧瞧,这帮人到底懂多少东西,明不明白大明的国策!
要是连老师都不知道,就别指望他们能教好学生了。
除了这俩衙门之外,国子监,詹事府,包括其他衙门都有人被罢黜。
其中最扯淡的是刑部和大理寺,竟然有官吏用错了法条……面对这种混蛋东西,朱元璋都懒得废话,直接贬为庶民,发配家乡。
而且朱元璋还特别规定了一条。
这种官吏尸位素餐,纯粹浪费国家的俸禄。
因此不但赶回家里,还要追回从前的俸禄,交不上来也没关系,反正剩下的日子里,慢慢还就是了。
毫无疑问,老朱不是贪图这点钱,他实在是气坏了。
咱不杀人,但也要让你生不如死!
这一番考试下来,其实还证明了一件事,历来都说人才难得。
现在想来,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是庸才太多,放眼望去,都是废物点心,所以想要找个人才,着实难得!
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想要改变这么多官吏,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这一次罢黜二百多人,还只是个开胃小菜,连正餐都谈不上。
接下来还要让门下省多多考核百官。
而且不但要考试,还要教化培养,没错,官员也是需要不断提高的。
这些事情,自然还要交给张希孟,让他负责。这样一来,文官的教化也都落到了他的头上,大家伙都不免要尊张希孟一声张老师。
应天的变化,天翻地覆,堪称剧烈。
而在数百里之外的苏州,百姓们感觉到的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一块刻着黄道婆功绩的石碑,送到了苏州城,就放在离着作坊不远的地方。
谁还敢说,女工出来干活,是张士诚进入苏州之后才有的,那根本是胡说八道。至少在黄道婆活着的时候,就已经聚集了许多家乡女工,一起织布纺纱。
而且谁说女人干不好纺织行业的?黄道婆不但教授织布技术,还改进了织机,如今流行苏州和松江的织机,就是以黄道婆改进的为基础。
一面石碑,就破除了大部分的谣言。
从皇宫来苏州的采买,第一站就来了沈如兰的作坊。
“不错,确实不错!你们的丝绸织的用心,不出意外,这一次必定入选御用织物!”
沈如兰等人长长出口气,这才道:“总算是能孝敬陛下,看看谁还敢说我们织的丝绸不干净!”
这时候竟又有消息传来,丝绸大户仰家的绸缎作坊被查封了!
原来就是他们出钱,让人写文章,说女工有伤风化。有趣的是,他们家就是被手下女工告了……原来不许使用女工的意思,是你们不许用,我可以随便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