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厂分的房子就已经是这个年代特有的筒子楼了。
筒子楼又称为兵营式建筑,因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跟现代的很多学生宿舍很像。
不过跟有些电视剧里的不一样,楼只有三层高,不像电视剧里的七十年代的房子已经好几层了。
单位集体盖的房子,三层楼高的楼房,已经非常吸引人了。
在周边的一片平房的衬托下,这两栋三层高的筒子楼显得大气又漂亮。
70年代,工厂的福利房就是这种筒子楼。上班面对面的同事,下班门对门的邻居,一到吃饭时间楼道里就油盐飞溅、人声鼎沸。
这种有着长长的走廊、卫生间公用,厨房两三家共用的房子,就是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
所以说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进厂当工人呢,不就是福利太好了吗。
这可不是后世那些耍滑头的画大饼,工人洗澡免费,理发免费,工人家属可以到工厂免费洗澡,没有浴池无条件洗澡的工厂每月给工人发放洗理费。
到了冬天划长江为界根据温度差异给工人发放煤火费,工作服、手套、毛巾等劳保用品定期发放。到了夏季工厂免费发放避暑白糖、茶叶。女职工定期发放卫生纸。工厂几乎都有免费的幼儿园或托儿所、卫生室。
大型的工厂都拥有一所子弟中学,一所子弟小学,幼儿园,职工医院。
一般的工厂,像她哥她嫂子上班的工厂,也有托儿所和卫生所,职工子弟入托、上学、看病完全免费。
退休和困难户还有别的福利,反正进了厂就一切给你包了,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着想进厂的原因。
所以她娘给她哥把大侄子带到三岁,能进托儿所了,就不来了。
像她大哥大嫂这种双职工家庭,就是这个时代最让人羡慕的人家。
要不然他大哥一个月什么事不干出去二十块,就算嫂子一个月三十块,过的也要紧巴巴的。
朱小琴看到这样的房子是很亲切的,她以前小的时候也是住过这种房子的。
虽然住到十二岁,她家里买了房就搬了,但是童年的记忆让她对这种房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而且她之前在村里躺了一周多,也没出房门,整天抬头看见的就是屋里黝黑的屋顶,窗户还用报纸糊着,地是土堆出来的,也不平,房子里还有股说不出来的味道,反正住的她非常难受。
没办法,她从小没在村里生活过,就算要习惯也得要时间呢。
而且现在七二年,不管做什么限制都非常大,就算有钱你想买房都没法,更不要说手上没钱了。
她空间里虽然有很多物资,能换钱的也不少,但是她这个小体格,现在又那么虚弱,她就算有也不敢拿出来换啊。
别说拿物资出来换,就现在她有时候吃点空间里的面包点心啥的,都很困难,因为她娘基本上天天和她在一块。
小蔡婶子真的是被吓着了,就担心她一会不在了,女儿出啥问题怎么办,只有这样天天守着她才安心。八壹中文網
这不是短时间内能调整回来的。
几人拎着东西就上楼了,她哥嫂分的房子在二楼最边上朝西边那一户。
楼梯的北面是厕所,靠朱建国他们屋子最远。
虽然要去上厕所得走远一些,但是离厕所远还是让朱小琴松了口气的。
而且现在家家户户用痰盂,大多数时候厕所就是洗刷痰盂的地方。
一路走过去,每家门口都收拾的很干净,并没有她以前图片上看的脏乱差,不过也可能是建成还没多久,不过采光是真的不好。
等走到哥嫂屋子跟前,发现前面还有个帘子挡着的地方就是大家共用的厨房。
这一层九户,帘子后面三个灶台,就是三家共用一个。
现在不是后世,不管家里几口人,做饭也就那几个菜,只是量多少的问题,前后稍微避开下,完全不会影响到开饭的时间。
朱小琴她嫂子,一边开门一边说,“娘在这里住了段时间的,这些东西都会用,小琴你想吃什么就说,其他先不要想,养好身体最重要。”
朱小琴知道嫂子对于要搬出来一段时间肯定不高兴,但是不高兴归不高兴,最后她还是同意了。
而且速度很快,跟娘家说完就立刻带她们来腾地方了。
“谢谢嫂子,等这次换完药,我们就回去……”她话没说完,就被她哥打断了。
“什么回不回去的,别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你好好看好病,让我们都放下心才是最重要的。”朱建国没分房的时候一直住在丈母娘家,他本身心就大,半点不好意思都没有。
张秀兰在旁边没接话,短时间住住是没事,长时间……
“就是,听你哥你嫂子,小琴,我们先好好看病吃药,病好了什么都好了啊!”小蔡婶子嘴里这样说,心里也知道住不久,但是看儿子这个态度,她高兴。
而且哪能住多久,这病看的差不多,药不变了,她们还得回家准备过年的事呢,哪能一直在外面待着。
今年过年在二月初,现在都一月初了。
孩子他爹刚刚电话里也说了,快回来了,说不定到时候还能一块回去。
“哎,我晓得,我肯定好好吃药,早点好,谢谢大哥大嫂。”朱小琴乖乖的回道。
虽然哥嫂肯定会有矛盾,但是她是家里最小的,哪里轮得到她说话。
而且都是为她好,她不接受真就没长脑子了。
想再多也没用,反正也就住一段时间,差不多了她就回村里了。
张秀兰开门的时候钥匙还卡了些,等打开门,一个差不多十五平的空间就出现在了朱小琴眼前。
进门右手边是个缝纫机,上面盖着一个大红色绣牡丹花的布盖,这是张秀兰陪嫁。
张秀兰在服装厂上班,在当上小组长之前在缝衣服这块也是熟手,所以家里陪嫁的时候就给她陪了个缝纫机。
缝纫机旁边就是个一米五的大衣柜,衣柜旁边离的一米不到就是一张双人床,双人床床尾是个梳妆台和凳子。
床靠西边的墙那儿放了个五斗柜,上面也盖了块布。
进门右手边是张桌子,桌子靠墙三边各放了个凳子,桌子上面盖了张台布,颜色有些不匀称,应该是布料厂染色没染好的处理品。
这些家具全都是张秀兰出嫁的时候,她父亲给她打的,都是托人找的好木头,自己一点点做出来的。
她父亲厂里当初分房的时候都还是平房,所以有地方让他做这些,这要是也像现在的筒子楼,东西都没地方放。
和门正对着的西面墙上是个双开的大窗户,窗户外面拉了个铁丝,用来晒衣服。
她哥和嫂子结婚的时候,这些东西都是拉到了村里的家里的,因为那台缝纫机,村里的那些大婶子小姑娘羡慕了很长时间。
朱家之前和张家商量这些时候,看儿媳妇陪嫁那么好,咬咬牙给儿子买了辆自行车,又给了一百块彩礼。
也是朱爱平农闲的时候一直出去修桥修路,能赚点钱,要不然真存不下来这些。
其实那个时候还没有三转一响的说法,只是朱家不想太丢人。
村里人看了说了好久的酸话,后来朱建国到镇上上班,一个月回来一趟家,还被人说儿子白养了。
婚后他们回镇上上班,住在女方家里,但是这些家具还是在村里放着。
直到他们分了房,小蔡婶子才让他们把家具和缝纫机赶紧搬走。
小蔡婶子自己不太会用缝纫机,女儿倒是学的快,但是小琴胆子小,她自己一个是不敢用的,生怕把嫂子的东西用坏了。
倒是村里其他人隔三差五就要来借,借了你不能不借她,她就只能一个都不借,在家放了三年,她就被说了三年,都快烦死了。
这些家具搬到新家的时候,有些东西尺寸还不合适,张秀兰她爹又给重新打了桌子和床。
在这住房特别紧张的年代,能有一个这样的单间做梦都要笑醒了。
朱小琴她娘之前来带孩子的时候,就是在床和缝纫机中间加张小床,中间拉个帘子。
床前的梁上面挂的帘子被拉上去了,小床被拆了放在大床底下,要用的时候再拿出来拼上。
四个人一进来就显得拥挤了,张秀兰直接让朱小琴坐床上靠着了,然后打开衣柜就开始把要用的衣服之类的拿袋子装上。
小蔡婶子就在旁边给她规整。
两人手脚都麻利的很,一会就收拾出来了。
朱建国刚进门的时候就想起来,妹妹那药用小炉子熬的话得要煤饼,他赶紧下了楼去煤厂买煤去了。
朱大力到了楼下,还没跟上楼,就被他三婶支使着去买小炉子和药罐子了。
大家都有事干,朱小琴一个人坐在床上,看着屋里的环境,有一种回到了她小时候的错觉。
不说多大理想,在环境松动的情况下,让父母和自己住上这样的房子,她还是做的到的吧。
她真的要努力,这个年代她一个姑娘家,比起做生意,还是得努力读书参加高考,这样改变家里的情况,才是最正常的。
那种靠着空间挣多少钱的,她胆子小,偶尔赚几次钱可能还行,次数多了说不定就被抓了。
朱小琴出门那天太早了,蒙蒙亮,她又被包裹的严实,眼睛几乎都没漏出来,她就没注意村里的房子长什么样。
她要是看了就会觉得她家那房子已经是建的很好的了。
毕竟六十年代建的房子,基本上都还是土墙为主,他们家这种砖包土墙的建法,可是要贵不少钱的,而且砖也不是能简单买到的。
70年代,城市的房子多数是砖混的,农村的就基本上是土墙,少数砖包土墙,极少数是砖墙平房。
朱小琴家的房子因为外层是砖,所以比起村里其他土墙的房子漂亮不少,而且打扫卫生之类的也方便很多。
砖还是因为朱小琴外公家的村里有个土窑,专门烧砖,她外公又是大队的副大队长,虽然平时管事都是大队长,但是面子还是有点的。
因为有这层关系的担保,而且他们家一开始就建两间房,要的砖不是很多,所以才让他们先付了一半的钱,剩下的钱等年底算了工分分了钱再补上。
朱小琴外婆为了女儿搬出来这事把外公一顿骂,说他们蔡家的这个老姑姑夹生,要不然她女儿脾气那么好,能一块过不下去?
小蔡婶子娘家就她一个女儿,而且还是老小,所以她爹娘一直对她很好,结果嫁出去反而开始吃苦了,心里不难受才是才有鬼呢。
在蔡母眼中自己女儿一点问题都没有,倒了霉了碰上这样的婆婆。
但是在村里,一般都是婆婆说了算,钱也都是婆婆管着,媳妇是没法说不的,蔡母家也是一样的。
她几个哥哥知道妹妹不容易,也没盯着爹娘补贴妹妹,几个婶子意见倒是不小,但是公公是副大队长,婆婆又管着全家的钱,她们有意见也不敢说出来。
顶多多去婆婆那里哭哭孩子不容易,让孩子去要点零花钱。
小蔡婶子对这几个嫂子的酸言酸语就当听不见,她也不想几十岁了还让爹娘贴她,这不是没办法吗。
村里空着的地不少,但是为什么家家户户那么多人大家都还住在一起,主要就是盖房子太贵了。
人工的话,村里的人大家搭把手,管管饭就行了。
主要就贵在材料这块。
朱爱平和小蔡婶子和家里说分开来住那一年,朱建国十四岁,朱小琴五岁。
等于一下子分出去三个劳力,蔡婆婆是不同意分的,但是小蔡婶子闹起来天翻地覆,而且两人娘家那儿还是站在小蔡婶子这块。
再加上蔡婆婆稍微有点心虚,分也就分了。
其实朱家老二也想分,不过刚露出点苗头,就被蔡婆婆骂回去了。
骂的极其难听,说再提分家的事就是咒她死,后来就没人敢提了。
村里在靠近村头的地方划了块地给她家,因为没钱,房子一开始只建了两间,后来还是情况好了些,又才加盖了一间。
等朱小琴回村,看了别家的房子,她就知道她家这房子真的是花钱建的比较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