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张姨对我下药的办法我们也是花了很长的时间才查明白,做的确实太隐蔽了。”
根据范梦晗所说,这张姨为了避免怀疑,并没有在洗碗的时候对范梦晗的餐具下药,而是在每次吃饭之前,利用用开水给范家人烫碗筷的机会再范梦晗的碗底下药。
这也就是为什么叶子辰第一次检查餐具的时候没有发现任何的问题,但是等到吃饭的时候,这才在范梦晗的碗里发现了端倪的原因。
“原来如此,难怪我第一次检查的时候,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叶子辰恍然大悟,随后他再次问到:
“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张姨要下药害你吗?”
“这事就说来话长了。”
原来这张姨有一个女儿,不仅年纪和范梦晗差不多大,而且还和范梦晗做过小学的校友。
张姨家里条件其实一般,但是她却很注重对女儿在艺术这一块的培养,因此在她女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张姨就让女儿学了钢琴。
有了三年的钢琴基础,一上小学的女儿就凭借着自己熟练的钢琴技术,在学校的各种文艺汇演中出尽了风头,深受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的喜爱,张姨也觉得十分的骄傲。
可是这一切都在三年级的时候,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原因便是范梦晗。
范梦晗出生在艺术世家,上幼儿园的时候,家里虽然也注重对她在艺术这一块的培养,只不过那个时候范梦晗主修的不是钢琴而是古筝。
但是上了小学之后的范梦晗开始改学了钢琴,经过了小学前两年的学习,再加上范梦晗确实有天赋,她的钢琴水平是突飞猛进,成长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后来在小学三年级的一次全市小学生的钢琴比赛中,范梦晗一举拿下了全市的冠军,直接把学习时间更长的张姨的女儿给甩在了身后。
从那一天起,原本属于张姨女儿的荣誉、赞美全部都转移到了范梦晗的身上,这让张姨一家人都有些愤愤不平。
一开始张姨的女儿还有些争执之心,于是便更加刻苦的学习钢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自己失去的东西给夺回来。
后来上了初中之后,两个人虽然不在一个学校了,但是还是在中学生钢琴比赛中碰面了,这一次张姨的女儿苦练了好几年,可谓是信心满满,但是事实总是那么的事与愿违,张姨的女儿最终还是只拿到了第二名,第一名毫无疑问的还是范梦晗。
连续两次败给了范梦晗之后,这件事情几乎都成为了张姨女儿的心结了,于是她便更加勤奋的练琴,甚至连学业都落下了不少,不过张姨的女儿却丝毫不在意,她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一定要超过范梦晗。
由于把太多的精力都放在了练琴上,导致中考的时候张姨的女儿成绩不太理想,只考入了一个比较一般的高中,但是范梦晗却进了本地最好的高中上学。
心里不平衡的张姨女儿已经开始变得偏执了起来,她已经不在乎自己所有的得失,一心只想着练琴。
又过了一年,这一次两人的较量是在天海市的高中钢琴比赛上,比赛里,张姨的女儿状态奇好无比,几乎是奉献出了自己有生以来最完美的一场钢琴表演,她表演结束之后,全场掌声雷动,所有的评委都微笑点头。
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张姨的女儿终于是露出了许久没有出现在她脸上过的笑容,觉得自己这次稳了,一定可以击败范梦晗了。
于是张姨的女儿便带着这种近乎“大仇得报”的心态回到了后台静等着范梦晗表演,可是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几年不见的范梦晗进步神速,钢琴的技巧已经不是她所能比拟的了。
当范梦晗开始演奏钢琴开始,张姨的女儿脸上的表情就有些不好看了,因为她明显的感觉出范梦晗的技艺已经在她之上了,而且比她强的还不是一星半点。
范梦晗的演奏曲有多长时间,张姨的女儿脸色就白了多长时间,一曲终了,整个演出大厅里所有的观众全部都站起身来鼓掌,那掌声不经盖过了之前给张姨的女儿的掌声,而且还经久不息,范梦晗都谢幕回后台了,掌声还持续了一分多钟。
看到场下的反应,张姨的女儿也知道这次的结果会是什么样了,果不其然,她再一次的败给了范梦晗。
跟前两次败了不一样的是,这第三次败给范梦晗之后,不仅把张姨的女儿想追赶范梦晗的心气给打没了,而且还让她意志消沉,一下子整个人似乎都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再加上张姨的女儿为了苦练钢琴技巧,导致学业也落下了不少,最终在高考的时候居然也落榜了。
连续遭受了这么多次的人生打击,而且都是拜一人所赐,张姨的女儿最终心态完全崩盘了,不仅放弃了继续练习钢琴,而且对人生也失去了希望,高考落榜之后便没有再继续学业,待在家里啃老,干什么都提不起来劲。
看到如此意志消沉的女儿,张姨不仅心疼无比,而且也把所有的根源都根据与范梦晗,如果不是范梦晗的出现,自己的女儿说不定依旧是那个天之骄子,受到众人众星捧月的追捧。
就是因为范梦晗屡次“夺走”原本属于自己女儿的东西,才会导致自己的女儿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
所以张姨便决定既然你毁了我的女儿的钢琴生涯,那么我也要毁掉你的钢琴生涯,于是张姨便处心积虑的到范梦晗家当了保姆,然后在范梦晗家里潜伏了两三年之后,终于开始对范梦晗下手,在范梦晗的餐具里下药,让范梦晗双手发抖,企图通过这种手段毁掉范梦晗的钢琴事业。
可是不曾想张姨的计划却被叶子辰给破坏了,在叶子辰的帮助下,范家也最终将张姨给揪了出来。
叶子辰听完这段故事之后,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幽幽的说了一句: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