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奖季的概念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又是如何展起来的呢?事情必须从档期的概念说起。八?卍一小?說網w、w`w-.、8、1`z`w-.com
美国电影工业展将近一个世纪,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这才形成了如今繁荣鼎盛的景象。1975年“大白鲨”和1977年的“星球大战”先后掀起了票房浪潮之后,好莱坞正式进入了类型片繁荣的商业电影时代,特别是后者,不仅创造了影响整整一代人的文化现象,而且自其之后,暑期档的概念第一次问世。
在那之后,一年四季就被分为了春季档、夏季档、秋季档和冬季档。因为好莱坞现,不同的档期适合不同的电影类型,一部普通的电影放在正确的档期可以取得出预期的成绩,一部出色的电影放在错误的档期则可能导致滑铁卢。于是,档期的概念正式形成。
1998年,一部叫做“莎翁情史”的电影横空出世,在所有舆论都看好“拯救大兵瑞恩”的情况下,依靠着十二月、一月和二月的密集宣传,以及正确的公关策略,最终在奥斯卡上掀翻了世纪末最出色的一部战争电影,最终站在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领奖台上,引起一片哗然。
历史证明了,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当“拯救大兵瑞恩”那史诗般写实的诺曼底登6长镜头载入史册时,“莎翁情史”却已经被逐渐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不过,“莎翁情史”却作为“颁奖季的起点”,另类地载入史册。
人们通过“莎翁情史”意识到,档期效应对于志在得奖的作品来说也是适用的,正确的档期加上正确的策略,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一场以冲击奥斯卡为核心的宣传公关战逐渐形成,一大批电影为了混一个眼熟、为了更好地进行宣传、为了冲击小金人,将上映档期安排在十一月、十二月,然后在一月和二月展开密集公关行为。最终实现奥斯卡上的大获全胜。八一中№文网w、w`w、.`8、1zw.com
这,就是颁奖季的来源。
颁奖季的出现不仅仅将奥斯卡推向了全新的高峰,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影响力、最具商业价值、最具权威性的颁奖典礼,同时还带动了北美电影市场的繁荣。
自1998年以来。一年的档期被重新划分为五个区域,一月和二月是冬季档,三月到五月是春季档,六月到八月则是万众瞩目的夏季档,九月和十月是秋季档。十一月和十二月被称为假日档,同时也被称为颁奖季。
一般来说,颁奖季从十一月开始,持续到次年的三月,但伴随着奥斯卡影响力越来越大,全球范围的影响也越来越广泛,现在颁奖季已经延伸到了九月份的威尼斯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一些颁奖季作品出于战略考量,也会提前到十月上映,避开十一月和十二月的密集轰炸区。
商业方面无与伦比的巨大成就甚至衍生了颁奖季经济。这使得颁奖季的影响力冠居全球。
九月的威尼斯和多伦多率先拉开帷幕,电视领域的最高奖项艾美奖随后登场;进入十一月之后,独立精神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奖等等将会为颁奖季徐徐预热,准备迎接十二月的狂轰乱炸。
美国公告牌音乐奖、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旧金山影评人协会奖、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相继在十二月粉墨登场,其中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与北美广播影评人协会奖、金球奖被并列称为“奥斯卡风向标三巨头”。
转眼进入一月份之后,美国导演工会奖、北美广播影评人协会奖、美国演员工会奖、美国电影学会奖、金球奖、美国剪辑师工会奖、美国制片人工会奖、全美音乐奖等十几个颁奖典礼齐齐登场,以目不暇接的方式将颁奖季推向高/潮,几乎是每周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颁奖典礼进行,甚至于一个周末的时间,周六是某个影评人协会奖。卍卐八一小說網w`w-w、.-8-1-z、w-.`c`o、m周日就是金球奖,让人忙碌得脚不沾地。
坐落在帕克城的圣丹斯电影节也总是能够成为颁奖季的热点——不过是为明年的颁奖季提供种子选手。
在进入二月份之后,热潮不仅没有减弱,还在持续升温。美国演员工会奖、全英音乐奖、格莱美、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柏林电影节等重量级颁奖典礼都将一一揭晓得奖名单,最后回到三月底的奥斯卡,为整个颁奖典礼落下帷幕。
恰恰是因为颁奖季的喧闹和繁荣,在五月份登场的戛纳电影节独树一帜,反而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可以看得出来,颁奖季已经形成了一条巨大的产业链。从九月份开始,到三月份落幕,宣传公关计划徐徐加温,逐渐爆,在一月和二月迎来高/潮,等待着三月的胜利果实。
以前在西洋镜影业的时候,兰斯就目睹过颁奖季的盛况,“死囚之舞”甚至还顺利地赢得了那一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但客观来说,那一年的整体竞争水平就不太激烈,再加上历史原因——种/族问题再一次爆出来成为了瞩目焦点,所以最终哈莉-贝瑞(ha11e-berry)和丹泽尔-华盛顿两位黑人演员的胜出,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太多悬念的。
这一次,兰斯将亲自加入到颁奖季的喧闹之中,“上帝之城”将作为混沌影业的代表作品,第一次参与到颁奖季的争夺之中。不过,“上帝之城”的情况显然有些特殊。
作为一部葡萄牙语作品,“上帝之城”主要还是参与最佳外语片的争夺。这部电影在巴西国内引起了交口称赞,巴西也正式确定由“上帝之城”作为代表参与这一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争夺。
所以,“上帝之城”和颁奖季其他作品的宣传路线也不太相同。因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评选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外语片评选委员会投票选出。
不同于奥斯卡大部分奖项都是由学院六千多名成员集体投票选出,最佳外语片依旧是少数评审委员选出入围名单,再由参与外语片放映活动的会员们来选出得奖影片,相对而言,这依旧是一个少数评审委员选择出来的奖项。
所以,颁奖季的学院攻略自然也有所不同。用韦恩斯坦兄弟那一套方式,显然不太适用——当然,除非兰斯希望“上帝之城”能够跳出最佳外语片的桎梏,去冲击最佳影片,那又另当别论了,不过从历史展轨迹、从学院成员的国籍、从奥斯卡的国籍属性来看,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提名,也许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但得奖,几乎是不可能的——把“几乎”去掉也是成立的。
颁奖季的纷纷扰扰与“上帝之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几乎全部都只是间接联系。作为一部冲击最佳外语片的电影,更多还是以实力说话,所以还是需要在影评人口碑、观众口碑上着手,没有捷径,也很难套交情。这对于兰斯来说是好事,毕竟,这才是他第一次加入到颁奖季之中,人脉的缺乏和技能的生疏,注定了他不可能“大展拳脚”。更多的,“上帝之城”还是要看派拉蒙的能力了。
由于“上帝之城”在年初就登6了圣丹斯电影节,并且早早地在二月就举行了公映,继而强势赢得了赞誉和关注,票房方面也赢得了不俗的回报。进入十一月之后,“上帝之城”显然早就已经被遗忘了,所以派拉蒙影业不得不安排了电影的重新放映,虽然仅仅只是在七十一间院线放映,但至少可以重新唤醒人们的注意力。不过,点映票房仅仅维持在五千到七千美元左右,成绩不能说差,但也不能说好。
兰斯在蒙特利尔专心致志地拍摄“后天”时,最佳外语片的前哨战就已经打响了。
如果真的要像韦恩斯坦兄弟那样开展学院公关,兰斯还真是茫然地无从下手,一方面以前在西洋镜影业,他们这方面的人脉就不多;一方面兰斯离开西洋镜影业时,几乎是净身出户,珀西此前整理过那些资料,可以派上用场的屈指可数。所幸,“上帝之城”不用走寻常路。
圣诞节前夕,派拉蒙影业在洛杉矶位于伯班克的地标院线举行了一场小型观影聚会,邀请了三百名资深影迷进入电影院,一起观赏“上帝之城”这部作品。在这群影迷之中,有两位特殊的影迷,罗杰-埃伯特和劳伦斯-托普曼。
这两位影迷的确足够资深,分别任职于“芝加哥太阳报”和“纽约客”,在整个北美地区最具话语权的影评人之中都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在奥斯卡的评选规则里明文规定,参赛影片和剧组人员不得以任何形式私底下与评委接触,更加不允许以任何方式私底下向评委推荐自己的作品,即使是邮件也不允许。一旦被查明,最严重的将会剥夺奥斯卡评选规则。2o1o年的“活埋”就因此被剥夺了提名资格。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评委也是普通人,他们也需要有社交生活,比如说,评委出席一场盛大的慈善派对,这就是允许的。如果评委在慈善派对上遇到了某部热门电影的剧组人员,那么即使是学院也不能谴责他们的正常社会生活。韦恩斯坦兄弟就是利用这样的规则漏洞,把学院公关玩得炉火纯青。
罗杰和劳伦斯出现在这一场私人观影聚会,是以兰斯洛特的朋友身份。(未完待续。)
ps:今天保底第一更送上,求订阅,求月票!谢谢大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