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薛林都在忙着采购果树事宜了。
当时老百姓的脑海里,水果就是桃子,梨子,苹果,其他的种类,他们不但没有吃过,就算有人卖,他们也不可能会买。
所以,薛林迎合老百姓的想法,把这几样水果树买了,又买了些猕猴桃树,樱桃树,树莓。
这些树苗,虽说在当时不太贵,把山上栽完,也需要几万颗,最后算下来,也花了几百块钱。
树苗来了以后,工人就开始忙着种植了。
因为树苗太多的缘故,二十个工人有点少,后面又多招了几个。
因为栽树苗任务比较大,薛林跟跟工人说了,工钱不按每天八毛了,八毛是底薪,然后会根据栽树苗的数量算提成,也就是多劳多得,只要大家好好干,每天的工资,应该能到两块左右。
在多劳多得的诱惑下,乡亲们干活的动力越来越足,谁也不想失去这次挣钱的机会。
中午该休息时,他们为了多挣钱,也不再休息了,早上来上工时,就把自己的干粮带好,中午简单吃些就行,他们就想每天多挣点钱。
经过工人的努力,几天时间过后,几万颗树苗全部栽上了。
新房子那边,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几间青砖瓦接岩盖好了,是整个村里最好的房子,比于婆子家的房子漂亮多了。
那个年代,做什么事都要讨个好日子,她也按照当时规矩,选了个好日子待客。
既然是喜庆的日子,薛林买了糖果,花生,瓜子,混合在一起,准备让于支书给大家撒了撒,也算是撒喜了。
村里人都来看热闹了,就连平时不着窝的孩子们,也跟着过来,等着撒喜捡东西吃。
时辰到了,于支书就端着撒喜的东西过来了。
看热闹的乡亲们,看到于支书端着东西过来了,他们都高兴的围了过去。
撒东西需要仪式感,于支书端着东西,站在高高的砖头堆上,在所有人都欢呼中,抓起一把糖果向下撒去,接着就是那群抢糖的老百姓,边笑边抢,热闹极了。
那边撒喜开始,这边的大鞭炮也点燃了。
薛林站在一旁,看到如此热闹的场景,心里不由自主的开心起来。
从今天开始,她也算是有房子一族了,再也不用寄人篱下了。
因为准备的东西多,于支书愣是撒了几分钟都没有撒完。
最后,他把框子里的东西全部倒了下去,更是引起了大家一阵疯抢。
东西撒完后,看热闹的老百姓,个个都是嘴里嚼着,兜里装着,别提多开心了。
“妈妈,妈妈,这是我捡的糖,捡的花生。”淼淼跑过来伸着口袋让薛林看。
这小东西,买东西的时候给她都不吃,給孩子一起抢,还挺卖劲的。
薛林帮她擦了擦汗,看她的小脸热的红苹果一样,温柔的问道,“淼淼,看看你搞一头汗,累不累呀?”八壹中文網
淼淼笑着摇了摇头,“妈妈,我不累,捡糖特别好玩。”
薛林还想给小宝多说会话,这时,小樱桃屁颠屁颠的跑了过来,“淼淼,我们去玩吧!”
淼淼笑着点了点头,就跟着小樱桃一起玩去了。
竣工这天,薛林把村里有威望的老年人,还有给他干活的工人,都请来摆宴席,足足待了七桌客。
客人用完餐,薛林就把工人的工资全部结清了。
工人们拿着工资,高兴的手舞足蹈,虽说一个人只有几十块,但在当时,几十块钱也算不小数目了。
“张师傅,谢谢你们这些天的努力,终于让我住上了新房子。”薛林双手举着道谢。
工人本来还想感谢她,听到她先道谢起来,那些工人就不好意意思了。
“于梁媳妇,你千万不要谢我们,我们做的都是应该的,要是感谢的话,我们应该感谢你才对,这一个月,谢谢你的换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说完,十几个工人都举起了双手,表示感谢。
工人一感谢,薛林不好意思了,她看着工人说道,“都是应该的,你们也不容易吗?”说完,又给了工人一个特赦令,“以后我家有什么活,你们几个可以直接来干,不用再麻烦招工。”
工人一听,瞬间高兴的蹦起来,开玩笑的说道,“于梁媳妇,谢谢你的信任,以后,我们属于你御用的工人了。”
工人离开后,薛林把房子里脏东西收拾了一下,准备明天就先搬进来住了。
她正忙着干活呢?突然院里有人喊她,“薛林……薛林……薛林在家吗?”
薛林一听,放下手里的活,边答应边往外走了出来。
“在家,在家。”
走出屋门,看到一个穿着花汗衫,黑喇叭裤,留着齐耳短发女人,这种打扮,很是超出年代的时尚。
看到这个女人,原主的记忆瞬间来了。
这个女人是小英妈妈,名字叫腊梅,她男人跟于梁是战友。
跟原主是好朋友,两人关系很是不错,以前还经常一起去探亲。
身份确定后,薛林热情的走了过去,看着她说道,“腊梅嫂子,你现在好漂亮呀?穿的衣服都是最近流行,我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十八的大姑娘呢?”说完,看着女人笑了笑。
听到夸奖,腊梅瞬间不好意思了,她用手拽了拽衣服,不好意思的说道,“薛林,你可别这样说我了,就因为买这身衣服,我家婆婆跟我生几天气了。”
薛林把腊梅领进了屋,小声劝说道,“老年人,他们思想都落后,不管他们就是了,只要自己喜欢就行。”薛林边劝说边给客人倒茶。
“腊梅嫂子喝茶。”
腊梅也不客气,接过薛林递的茶水喝了起来。
“薛林,你现在混的不错呀?我刚走亲戚回来,就听村里人说,你盖了新房子,买了自行车,现在又承包了后山,你咋这么有魄力呢?”腊梅边喝水边夸赞。
她刚回娘家一个多月,回来薛林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她着实不敢相信。
要不是亲眼看到,还真以为村里人在瞎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