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三代可都是昨天见过的,妥妥的农家人啊。
韩郎中看着苏意,心中也不禁有些疑惑。
又想到这丫头是老天爷选定的人,想来定是不凡的,也就不再多想了。
吃了饭,苏意也不得空闲与好奇看着她的韩家兄妹们聊天。
就和叶云寒走出饭厅,跟着韩郎中去了前院。
只有韩长志和韩长胜一同去了,其他人都被老夫人拦下了。
韩奕光和韩奕宇还想悄悄溜去听听他们会说什么事情,也被自家娘拧住了耳朵。
最后乖乖跟着哥哥们回屋读书去了。
韩郎中的意思,城外的事儿尤其是苏意的事情,尽量不要往外说。
也不要让家里人知晓太多,对苏意以后在城中走动,不好。
因而,苏意奉天命帮助逃荒人的神迹,只有老夫人、韩长志、韩长胜还有韩奕风知晓。
便是韩岳氏和韩宋氏,也不知情,只得了命令,善待这几个孩子。
又回到前院厅上,老夫人端了茶过来,也没多留又走了。
她就坐在穿堂附近守着,不让家里顽皮的孩子又偷偷跑过来。
神迹这么重要的事情,知晓的人越少越安全。
自家人也受老天爷之命参与了援助难民的事情,当然也希望低调一点,不要给家里带来麻烦。
而这个麻烦,与大家都要淡化神迹保护苏意,是一个意思。
厅上,苏喝了口茶,就把与叶云寒先前跑了趟大宅和四家铺子做过的事情说了一遍。
听说两万石粮还没有放完,还剩下一千五百石大米、八百石麦面、三百石绿豆、三百石黄豆。
父子三人皆是愣住,一脸哭笑不得的表情看着苏意。
今天韩家分成两路跑了四家粮行,买了那么多粮食回来把前院都快堆满了,也不过是一千五百石粮啊!
结果小姑娘忙活半天,轻飘飘地放了那么多粮,最后还剩下一千五百石?
知不知道光是那五百石粮,那么多马车跑了两趟还没运完!
正一脸呆滞还来不及说什么时,院门被敲响,很快就听见苏胜的喊声。
搬粮食的人又回来了。
他们第二趟去到城外,是在城外吃了粥和馒头,又匆匆赶回来。
这也是韩奕风和自家伙计还有车马行的车把式们,头一回在城外体会到饥饿和灾难的场面。
那些今天陆续赶来的逃荒人,和之前的一样,也都是闻到粥香以及遇上了前来接引他们的人,才聚到河边去的。
都是逃荒的苦命人,见面啥废话都不说了,先是人手一碗米汤般的清粥。
李城守那边,派了大量的人手南下买粮,并寻已经到了台州境内的逃荒人,就地安置。
李城守派出的这批人都是他的亲信,再三叮嘱事关前程一定不能出错。
之后衙门里就不剩下多少人了。
于是又要从百姓中招募一批人手,言明没有工钱但都是去城外施粥也是积德。
堂堂四品城守亲自上街号召,让有钱的出钱、有粮的出粮、有力的出力。
这一幕还是很感动百姓的。
对外地来的难民尚且如此有心,对本城百姓自然也不会差。
尤其大家都知道,这么多难民到哪儿都是不允许进城的。
就像一批被朝廷遗弃的可怜虫。
将心比心,自家没钱也舍不得捐粮,家有劳力派出一两个也是尽了心意,如何不能?
因而,市井百姓还是有很多人响应的。
有了不花钱的人手,派出衙差带队,又去杂货铺赊锅灶、去粮行买粮。
衙门没让你直接捐赚,这边要赊、那边要买,一时间也是吓坏了那些开铺人。
杂货铺直接捐了四口大锅、四只大炉,卖柴的铺子和做木工的铺子,也都送了些好烧的柴出来。
粮行那边粮价是又涨了,衙门来买粮,可不敢按刚挂出去的价钱。
但也不愿意低太多,最后折中算钱。
正常价大米是三十文,三两五钱能买一石。
蝗灾影响一路上涨,现在已是七两银子一石。
最后给价是四两银子一石,让粮行让出一半存粮。
至少只要一半而不是全部,粮行也只得咬牙忍了。
因为这种大涨价,本来就是发灾难财,没按正常时期的价钱来算,已经是衙门给你面子。
若真惹怒了李城守,粮行以后还开不开得,都是问题。
这也相当于多赚了衙门半两银,李城守想要何时计较,都是未知之事。
之后李城守又要买一半的麦面,粮行掌柜也不敢多吭一声,按五两一石的价算钱。
城中六家粮行皆是如此,很快就买到不少粮食。
中午时分,城外三里处已经搭起了长棚,开始安置施粥一事。
虽然现在大部分人都闻着粥香去了河边,河边现在已经人满为患根本住不下了。
但苏胜带回了城中有大户借出了新买的荒地、山地给大家暂且栖身的消息。
历经艰苦来到这里的逃荒人们,自然不肯再挪脚。
又得知有老天爷庇佑,大家在这儿不会饿着,回乡还有盘缠,一个个都欢欣无比。
苏意和叶云寒还没有回河边去,河边的情况,也是苏胜带回来。
这边苏胜在说那些新增逃荒人的事儿,那边韩奕风也在说运出去的粮食安置细节。
捱得饥荒的所有人,都把这些粮食当作宝,又有昨晚就选出来的管事之人,加上今天新到又选出不少人。
于是有人负责砍柴、有人负责煮粥、蒸馒头、有人负责挑水、有人负责继续搭棚。
有更多的人则是都加入了看守粮食的队伍。
其他皆为后勤,只有粮食是大家生存下去的根本,因而,都十分重视。
而到了这里,有了草棚有了水,许多人都能洗个干净澡,再到河边把衣裳洗了。
也有人从山林里砍到了竹子,有空的地方搭起了晾晒的竹篙。
至于方便之事,也寻了一个专门的地方,挖起了茅厕,蓄了肥,留着之后肥地。
因为苏胜说了,城中大户正好要开荒、要建作坊要修屋子还要种粮,到时候会来选雇工。
虽然这事儿还是八字没一撇,但众人心里已经开始划算,就替这位城中大户先划算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