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盘点不肖子孙:抽不死你,算我输 > 第16章 自古明君,唯独李隆基,愿他早早死在盛世之中

第16章 自古明君,唯独李隆基,愿他早早死在盛世之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这一张不满意,但时间不够了,得先发出来,不然会影响推荐,打架可以先别看,我今天晚上熬夜改完。】

“臣杨国忠有本要奏。”

李隆基笑着对着杨国忠笑道:“杨相还真是忧心国事啊。”

他看着杨国忠的眼神之中充满了欣赏和亲近。

杨国忠乃是杨玉环的族兄,年轻时仅仅是地方小官。

后来因为杨玉环日益受宠,杨国忠得到机会进入京师为官。

他小心翼翼的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加之杨玉环的枕头风

众多因素加持之下,他直接一跃而起成为了宰相。

但终归,以非常规手段而得到的高位,会引发欲望的膨胀。

杨国忠手持一本奏折对着李隆基说道:“陛下,此乃今年的选官事务已经完成,还请过目。”

此言一出,周围的一些官员都是对其怒目而视,那眼中有着无尽的怒火,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为何他们这般厌恶杨国忠的选官之事?

并非是因为杨国忠触犯了他们的利益,而是因为他的选官方式。

杨国忠单独一人便把控了整个朝堂的选官之事。

他选官不论才能,不论德行,只看两样东西。

第一,是否属于他的派系,

只要是他的自己人,必定率先提拔,不是自己的派系,那么多数被降职。

第二,是否有向他赠送金银财宝

也就是默认了卖官鬻爵的事情。

这就导致了整个朝堂之上的官员质量大幅度下降

三省六部的行政效率低得吓人,一件小事国家大事多数被耽误。

朝臣都是知道这个事情的,他们此时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李隆基的身上。

希望他能够认识到杨国忠的真面目将之罢免。

可惜,他们的希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李隆基结果那奏章,只是象征性的打开看了一下,连名字都没有详细看便说道:

“嗯,好,杨相辛苦了,便遵照此进行选官吧。”

一众朝臣见到此等情况正想站出来进谏,可是李隆基却说道:

“既然无事便退朝吧。”李隆基不耐烦的说了一句,而后便朝着后宫而去。

这般焦急,定然是又要去与杨玉环厮混享乐了。

杨国忠趾高气昂的走出大殿,全然一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模样。

一名须发皆白的老臣一脸悲戚,眼角流下几滴热泪来。

他是自武则天时期便入朝的老臣,也曾经是李隆基的身边近臣。

可以说他是看着李隆基如何从一个年少皇子到如今的大唐天子。

他陷入了深深的追忆之中,脑中出现了曾经一个个场景。

当年中宗李显软弱无能,朝政大权慢慢落到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之手

韦皇后意欲谋逆,先杀太子李重俊,而后毒杀皇帝李显。

此刻李唐江山已然到了最危急的时刻,距离天下大乱只差一步了。

而此时,尚且年少的李隆基表现出极为果敢的一面。

他联结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准备先下手为强,铲除韦皇后等人。

此时,有人劝他将政变之事告知自己的父亲相王李旦。

李隆基却胸有成竹的说道:“我是为了拯救社稷,为君主、父亲救急,成功了福祉归于宗庙与社稷,失败了我因忠孝而死,不连累相王。”

而后李隆基在夜间发动政变,他亲自攻入宫门之中。

那一日,李隆基站在高台之上,对着上万的羽林军高喊:“我乃相王之子李隆基!”

“韦后意欲谋反,毒杀陛下,我等进宫,是为剿灭叛逆,诸位将士,放下刀兵者,无罪而有功!顽强抵抗者,杀无赦!”

李隆基一阵恩威并施的演讲,加之最后那句杀气腾腾的话语彻底瓦解了这些人的心理防线。

“我等降了!我等降了!”羽林军齐齐放下了兵器。

一旁的将领大喜道:“殿下真乃神人也,三言两语劝降数万玉林,如此大事可成矣!”

李隆基此时则是已经一脸的淡然说道:“事还未完呢!入宫,诛杀韦氏一党!”

是夜,数千精兵杀入宫内,尽数诛杀韦氏一党,连想要当女皇帝的韦皇后都被斩首,死于非命。

此事过后,李隆基的父亲李旦登基称帝,是为唐睿宗!

李隆基的果敢善战之名传达于天下,之后被封为平王,后在群臣进谏之下,以三子身份被立为储君。

……

时间来到李隆基登基之初,即开元元年。

因为之前的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亟待治理。

加之当时三省六部的主官皆是庸碌之辈,无法有效的改善朝政。

在这时,李隆基大胆启用还是地方刺史的姚崇为宰相

朝臣自然反对,对着李隆基说道:“陛下!姚崇仅为地方刺史,怎可直接任命为宰相!”

李隆基大手一拍龙椅站了起来对着众臣说道:“如今朝政混乱,正需要姚崇这等能臣治理国家,朕意已决!”

其中一个大臣站出来说道:“若是陛下识人不明而误国,又当如何?”

李隆基依旧胸有成竹的说道:“若是真的有那一天,朕自当承担罪责下罪己诏,不过,绝对不会有那一天的!我相信自己的眼光。”

众臣被李隆基这句话噎住了,也就不好反对,只得默认下来。

当时时值山东地区发生蝗灾,一众臣子都是冷笑着看李隆基如何处理,其中不乏想看李隆基和姚崇笑话的人。

在古代,蝗虫被看做某种神明的使者,轻易不敢捕杀,导致了蝗灾反复,损失惨重。

姚崇在朝堂之上进言:“古时曾有蝗灾,只因不肯捕杀,以致发生饥荒,百姓相食。”

“如今飞蝗遍地,反复繁殖,河南河北家无宿粮,若无收获则百姓流离,关乎国家安危。灭蝗即使不能尽灭,也比留下来形成灾患为好。”

李隆基深以为然,更是本着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直接让姚崇去治理蝗灾。

但凡有臣子反对,李隆基尽皆驳斥或者留中不发,给与了姚崇最大的支持。

在姚崇的坚持下,蝗灾的危害被减小到最低限度,也没造成大面积的饥荒,百姓的损失也降低到了最小。

当时世人尽皆赞曰:自古君王驭臣之不疑,无过此矣。

那老臣从回忆中醒转,已经成了个泪人。

他伸出手朝着李隆基离开的方向大喊道:“陛下啊!曾经的你去哪里了?你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