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我在隋朝开茶馆 > 第32章 忽悠老儒生

第32章 忽悠老儒生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朝阳初升,景象万新。

第二天一大早,在杨明远的强烈要求下,这个家破天荒在六点多钟的时候吃了早饭。

以前是没钱,现在骤然有钱了,杨谢氏也还是有点不习惯花钱。

但杨明远用了侄子侄女还在长身体、小妹那么瘦不健康等一大堆借口,才让杨谢氏开了这个口。

对于杨谢氏来说,哪怕手里忽然有了12贯横财,但依然不是乱花的时候。

谁知道什么时候又要交什么乱七八糟的税,哪里又要走亲戚送礼,以后小女儿出嫁了还要嫁妆钱等等。

对于普通中国老百姓来说,手中有钱,心里才不慌,存钱是永恒的主流。

吃过早饭,杨明远和阿爷阿娘招呼一声,便带着六娘去往县城。

小妹也想去的,但是杨明远去县城买了东西后,就会直接跟六娘回娘家,她也不好跟着去。

到了县城,杨明远先去用飞钱兑换了20贯铜钱,然后找之前那个老儒生写了张过所申请。

这一次的理由就简单了,丈夫在府城,娘子跟着去谁还敢拦着?

敢阻挡国家的人口生育大计?信不信把你流放到安南去?

老儒生写完过所后,杨明远直直看了他两眼说道:“老丈,我听你说话声,你以前应该说过书吧?”

“后生仔去了一趟府城,眼神也越发犀利了,可喜可贺啊。”老儒生惊讶说道。

“看来老丈年轻时候也是走南闯北、四海为家啊。我在府城开了个茶肆,打算请一个说书博士,不知道老丈是否感兴趣?”

“茶肆里请说书博士?这倒是有点新鲜。”

一般都认为现代说书先生起源于宋朝,那时候街头市井文化盛行,出行了说书摊。

但说书人这个职业应该从春秋战国就已经出现了,只是还未形成一个真正的行业,还非常小众。

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出土了两件东汉时的《说书佣》,一坐一站,握棒敲鼓,十分滑稽好笑。

这足以说明,早在宋代之前,说书人就已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就像盛行于西方11-13世纪的游吟诗人一样。

而真正以将故事为主的书茶馆,直到元明清时候,才开始在历史上出现。

唐朝时候的说书博士,更多的是贵族官宦养在家中解闷的乐工,或者在城郭乡野之间到处游走。

走到哪说到哪,并没有什么固定场所,就像街头艺人一般。

所以这老儒生才会好奇发问,他实在想不出,开个说书的茶肆能怎么赚钱?

没有贵族养着的说书博士,基本上是饱一顿饥一顿,挣钱全靠顾客打赏,没有好的故事谁愿意打赏?

而且,从古至今哪哪都是白嫖的人,哪怕你讲的再好,他也只出一壶茶钱,其他休想。

所以啊,并不是宋朝以前没有出现过专门说书的茶肆或酒肆,而是开书茶肆的最后都倒闭了。

有时候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行业的兴衰与否。

“老丈是否在担心这茶肆能否赚钱?”

“是的,我是挺好奇的。”

“其实这个老丈无需考虑太多,我可以提供多种方式,可以保证你的基本生存问题。”

“哦,怎么说?”

“比如我每月付你一笔钱,你只需每天准时准点说故事即可,这样你无需考虑茶客们是否愿意打赏银钱。还有一种是以前的那种方式,你每次讲故事付我几十个铜板,茶客们的打赏钱都归你自己所有,你讲的好就多赚点,自负盈亏。”

“倒是公平,还有吗?”

“还有就是,我可以向你提供故事,你在我这讲故事不需要付钱,但是得到的赏钱我们对半分。我能保证这些故事绝对是没有人听过的,不仅能够吸引人,而且一篇故事能讲三四个月。如此一来,你不仅能够获得大量的钱财,还能获得大量的名声,成为一代说书先生也不是不可能。以后无论走到哪,你都是人人争先邀请的座上嘉宾。”杨明远画了一个超级大饼。

“哦,你有这样的故事?”老儒生显然有些好奇。

“有,而且不只一个。”

“我可能先听一听大概吗?”

“比如一只猴子、一匹马、一头猪、一条龙和一个和尚,师徒五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再比如108位好汉被逼起义造反,拉起'替天行道'大旗,由此引发的波澜壮阔的英雄故事。再比如各种妖魔鬼怪和人相恋的故事,如此种种,数不胜数。”

“啊,后生仔可否说详细点。”

“老丈,我现在能说的就这些,假若你有意,到时候来我茶肆找我即可。”

“这也听不出来精不精彩啊?”老儒生还是不想放弃。

“那要不要我坐下来给你讲个三天三夜?”

“那自然是极好的。”

“你想的美,我今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我家娘子,没太多时间在你这耽搁。如果老丈你有意的话,可以到成都府城的铁石坊找一个打铁的王工,跟他说你找杨明远杨二郎即可。”

刘六娘听的既高兴又害羞,“夫君也真是的,当着别人面说这话一点都不害臊。”

“你茶肆地点呢?”

“茶肆还在寻址,如果运气好的话,一个月内就开起来。所以,老丈你也不用急,还有时间考虑。不过丑话我说在前头,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如果来得太晚,那到时候有了其他说书博士,就只能请老丈你吃盏薄茶了。”

“那好吧,老丈我好好考虑考虑。”

“行,那再会吧。”

杨明远拉着驴车,刘六娘坐着驴车上晃荡着小脚丫,好不惬意,好不自在。

她自十五岁成年后就没这么开心过了,那时起兄姊成了家,有了各自的生活重心。

她再不能像儿时那般缠着他们玩闹,因为家庭的琐碎杂事就够让他们头疼的了。

布靴衣裳、果子杂货、镶银首饰、鸡鸭鱼肉酒,林林总总一大堆,花了十二三贯铜钱。

刘六娘一个劲地说够了够了,杨明远犹自觉得不够。

在他看来,这剩下的六七贯钱也要花完才好,不然这四五十斤重的东西放在身上多重啊。

“我不管,反正这钱今天就得花完。”杨明远很强势。

“那要不,这剩下的钱就给我阿爷阿娘吧?”

搁在以前,刘六娘是绝对不敢说这句话的,因为这属于拿夫家的钱接济娘家。

这要是被人知道了,她会被狠狠地戳脊梁骨,也会被夫家的翁姑所不喜。

“行,还是娘子你聪明。”

杨明远反而没想那么多,现代人孝敬岳父岳母那不是很正常的嘛。

“不过,夫君你明天得再取十贯钱给翁姑。”

“为什么?”

“要是让人知道了,我让夫君你给我娘家花了20贯钱,但是却只给了舅姑家12贯钱,我会被人骂死的。”刘六娘跺着脚说道。

杨明远顿时就被点醒了,确实如此啊。

哪怕他们不说,但是有心人只要稍微一看就知道这些东西值多少钱。

再加上乡下家长里短的,他丈母娘为了夸赞女婿,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把七八贯的事说出去。

如此一来,“刘六娘20贯回娘家,12贯给翁姑”的“美名”就要在镇里传扬了。

“还是娘子你考虑周到。”杨明远这完全是由衷而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