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韩烈又与郑玄父子,细细的详谈了办学的各项措施,让一心办学育人的郑玄连连点头,再看韩烈的目光,已然有了几分敬服。八≥一中文≧w≦w≦w﹤.≦8<1≤z≦w≤.com
“孔圣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将军目光深远,思想越常人,老朽不及也。”三人这一聊,就是几个时辰,眼看已经月上中天,韩烈方才起身道:“今日多有打扰,改日再来拜访。”
“子扬若来,吾随时欢迎。”郑玄与韩烈的一番交谈,也是获益良多,对于韩烈这个比自己儿子还小,足以当自己孙子辈的年轻人,再也生不起半点怠慢之意。
“能够得到先生指点,烈荣幸之至。”韩烈起身行礼之余,走到典韦身边,从他那里拿来一笔钱财,对郑益道:“益恩兄,这里有五十金,是我给先生和门下弟子前往利城的路费,还请务必收下。”
“既然是子扬的一片心意,你就代为父收下。”面对儿子投来的目光,郑玄微微点点头,算是接受了韩烈的心意,不过郑玄之所以会收韩烈的钱,也是看出这是韩烈自肺腑的一片诚意,断然没有夹杂着利益的铜臭味,否则以他的清高是断然不会收韩烈的钱。
“益恩兄请回,烈就此告辞。”在郑益的相送下,韩烈与典韦一直出了学馆大门,方才再次行礼作别。
“子扬贤弟一路慢走。”郑益点点头,目送着韩烈和典韦二人的身影消失在夜幕中,他正准备转身之际,却见走廊下走来一人。
“公佑兄这么晚还未睡?”举了下手中的灯笼,郑益方才现来人乃是北海同乡,也是父亲门下学习多年的弟子孙乾,孙公佑。
“晚上水喝的有些多,刚起来如厕。”孙乾是年已经二十八岁,跟随郑玄学习已经有十年,在郑玄门下已经算的上翘楚,经常在学堂上作为助教教导一些新近的弟子。
为人厚道谦和的孙乾,与郑益的关系自然也不错,对于孙乾,郑益也待之如兄。不过孙乾虽然性格宽和仁厚,但命运却有些坎坷,原本他的家世也算殷实,但黄巾暴乱那一年,他的家乡遭遇黄巾军的劫掠,家中父母妻儿死于战火中,家产也一夜之间毁于一旦。
也幸亏他那时正好在郑玄门下学习,才躲过这个劫难,遭此大难,孙乾虽然一度沉沦,但后来仍旧坚持了下来,并且更加刻苦研读学问,至如今已经有所成就。
“益恩这么晚还送客,不知是何方大儒?”孙乾刚才去茅房时,看到走廊的韩烈一行,对于老师郑玄的脾气,他还是知道的,能够获得郑玄认可,并留之深夜还让郑益送出学馆的客人,在他记忆中已经好久没有过,即便是徐州刺史陶谦,顶多也就能够坐上半个时辰,就会因为话题不投机而离去。
“这次公佑你可猜错了,刚刚离去之人,比你我还年轻,而且他还是一个将军,不过此人你应该也听说过。”郑益笑着边走边说道。
“啊,一个年轻的将军竟然能够获得老师这般认可,而且我还听说过?”孙乾一脸惊讶之色的思虑片刻,道:“据我所知,徐州能够获得老师推崇的将军还真没有,外地来的话,最近应该也只有从北海前来的韩子扬……”
“公佑你绝对想不到,那个韩子扬虽然年纪轻轻,但此人的学识之渊博浩瀚,连家父都深为折服,而且此人心胸志向更是博大,今日与之一番交谈,吾可谓获益匪浅。”郑益对于韩烈那是真心敬服,所以这会在孙乾面前,也是毫不掩饰的夸赞道。
“能够获得益恩你如此推崇,看来此人确实非凡。”孙乾吃惊之余,对素未谋面的韩烈自然也升起一番仰慕之意。
“不过这些都不是主要的,有个重要的事情,我不妨提前告知一下你,家父已经答应韩将军,前往利城负责教学,而韩将军也承诺会在利城开办一所书院,作为免费的学堂,提供一些有志学习的士子攻读。”郑益的这一番话,让孙乾惊讶之余,却不由起了一份期待之感。
虽然他性格温和,但并不代表他就甘心一直默默无闻下去,其实他内心之中,也期盼着能够获得一个实践自己学识的机会,为自己十年寒窗换取一份能够挥自己所长的功名。
“哦,老师想通了?”孙乾对于老师的性格,其实还是了解的,对于郑玄拒绝陶谦招揽,而选择韩烈这样一个完全不成气候的将军旗下,他同样也是满脑子疑惑的。
“这事说来话长,咱们有空再聊,有些事情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郑益这会也有困了,所以也就没多做解释,便于孙乾分别而去。
独自回到屋内的孙乾,却有些睡不着了,主要是郑益给他带来的消息,实在过于震撼,对于郑玄的性格,他是知道的。
郑玄早年或许有出仕为官的志向和念头,但如今花甲之年的郑玄,早已经绝了入仕的念头,以他对郑玄的了解,老师现在只有一个心愿,致力办学育人,研读前人的学说经典。
也正是这番坚定的信念,他才会数次拒绝陶谦的招揽,以至于被陶谦冷落,导致如今学馆举步维艰,可如今老师竟然答应去韩烈去利城,还是去书院任教,这对于孙乾来说,实在是太过于匪夷所思。
“公佑,两更天了,为何还不睡?”就在孙乾呆坐之余,同屋的程秉睡眼朦胧的坐了起来,看了看窗外的月色,奇怪的问道。
“德枢,我是不是吵到你了。”孙乾回头看到醒来的程秉,颇为歉意的说道。
“没有。”程秉摇头道:“公佑深夜不睡,是否遇到难事了?”
“呃。”孙乾迟疑了一下,反问道:“德枢你可知道韩烈,韩子扬?”
“洛阳刺董,虎牢关大战吕布,辗转北海,又一举斩杀昌豨,投奔陶使君而来的韩子扬将军,我岂能不知。”程秉对于韩烈,却是知道更多,这跟程秉交友广泛有关。
程秉字德枢,汝南大族出身,虽然如今家道中落,但却依旧颇有余財,所以在东海城内,程秉的名声和友人自是比孙乾还广泛,对于韩烈这个后起之秀,他自然听到的消息也更多。
“听说此人勇猛无敌,文采似乎也十分了得,此事可是真的?”孙乾有些迟疑的追问道。
“这事应该不假,据说此子乃前司徒陈耽外孙,虽然后来家道中落,但小时候的底蕴应该还是有的。”程秉点头回答之余,却反应了过来,道:“公佑,你怎么突然关心起这个韩烈来了,怎么,你想投靠此人建功立业?”
孙乾摇摇头,道:“德枢说笑了,就我这水准,就算想投靠人家,他未必看得上我呢。”
“公佑的才学,足以坐堂论断,何必妄自菲薄。”程秉对于孙乾的才学造诣,自是清楚的,他和孙乾所学都不是具体的论断谋略之学,而是堂堂正正的儒家学术,出谋划策或许不行,但学术文章以及一些具体的政务文案,他们却绝对是个中高手。
“乱世之时,我等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实是最无用之人,于国于家又有何利之有?”孙乾苦笑一声,显得有些悲观,但这也是他对眼下局势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虽然有些偏激,但却也不是没有道理。
乱世的武将和智谋之士,往往才是君主倚重的对象,像他们这样只能处理一些具体事务,而无法出谋划策,又无法独当一面的文人,处境确实有些尴尬。
但一旦乱世结束,他们这样的文人,却又是治世不可缺少的人才,毕竟治世之时,往往都是一些具体的措施事务,那就更需要依赖他们这一类人来执行。
“公佑,切莫灰心,朝廷虽然暂时出现乱局,但却不可能一直乱下去,你我踏实做好学问,终会有效力的机会。”程秉自是看出孙乾情绪有问题,所以也不与之争辩,安慰了他几句,便继续躺下睡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