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李春兰从马车里钻出来,就把几张银票塞给了周沁:“二妹,我这里还有点银子,你看着先帮我在京城附近买点地。我回家也再劝劝咱爹和你大哥。”
闻言,周沁知道,嫂子这是想明白了:“好,回头我让周福留意着些,买点儿好的。”
李春兰拉着周沁的手:“春妮儿就交给你了,不听话,你只管打。”
周沁回握着李春兰的手:“嫂子,春妮儿在我这儿,你就放心吧。肯定不会让她受到委屈的。”
大嫂李春兰打断周沁的话:“我这是怕她受委屈吗?,让春妮儿留在京城在你身边,嫂子是希望你能多多教导她。我是怕你太宠溺她,舍不得管教。”
周沁:“嫂子,你也太小小瞧春妮儿了。我和那丫头聊过,那丫头好着呢。”
李春兰:“我也一直以为春妮儿挺好的,可是这次来了京城,看了京城里的那些闺秀,我才发现春妮儿和他们的差距实在太大了。以后如果想在京城立足,春妮儿恐怕不成。还得劳烦二妹,三妹多费点儿心。”
听了大嫂的话,周沁心下更满意了。至少大嫂不是个糊涂的认得清自家的情况。但好的可以学,那些束缚女子的糟粕还是算了吧。
周淇笑着说:“大嫂,教育孩子的事儿,你和二姐说就成,我哪有什么带孩子,教孩子的经验啊。我还想把修文和芊芊给二姐教导呢。”
一旁的麦苗听了也很是心动:“二姐姐,什么时候三姐把芊芊给你送去的时候,我也把珍珠给你送去吧,反正一个也是放,两个也是赶。”
周淇笑看着麦苗和周沁:“对,弟媳妇儿,说的对,反正一个也是放,两个也是赶。哈哈哈......”
惹得在另一边告别的周父,周强,周涛和赵树,频频看向她们。
周沁白了周淇一眼:“大嫂,你放心吧。回头我就把春妮儿交给乐乐,她那儿的好夫子多。教授什么的都有。比在外面找的夫子强多了。”
对于宫里的夫子,李春兰是十分信任的。不说乐乐,就单说欢欢,在宫里养了五六年,如今比京城里的那些大家闺秀,可是一点儿都不差的......
大嫂闻言更是欣喜:“那样就太好了,如果春妮儿能学的欢欢乐乐的两三成儿,将来在京城里,我也不怕她被人笑话了去。”
周强见他们姑嫂几人,在那一处说起话来就没完。于是向前催促:“你们怎么有那么多的话要说?再不走,咱们天黑之前可就不了驿站了。”
李春兰给周沁使了个眼色:“那我们就出发了,你们在京城也要好好保重。”
周沁点头,随后就揶揄道:“大嫂,我们你就不用担心了。快去吧,大哥都等急了。”
李春兰被说的不好意思,瞪了自家男人一眼,随后才说周沁:“你这妮子,我不与你说了。”
送走周父一行人。
“淇儿,户部还有很多事,我就不送你回去了,你和小弟,二姐一起回去吧。”赵树来到周淇身边,对其说道。
周淇也知道刚过完年,丈夫很忙,这些日子赵树天天都早出晚归的,很是辛苦。
“你就不用操心我了,我晓得的。倒是你,也别压力太大了。晚上早点回来,我给你炖点儿滋补的汤。”周淇小声的在赵树耳边说着。
赵树,临走时还偷偷的捏了捏周淇的手,捏的周淇耳朵根都红了,回手就在赵树的手臂内侧掐了一下,有点羞恼的说道:“这么多人呢。哎呀!你快走吧。”
他们的互动,自然没逃过周沁的眼睛。被喂了一肚子的狗粮的周沁,不好意思的撇过头去,上了自家的马车。
周淇两个孩子还在家,她二姐和小弟打了招呼就想直接回家。
周沁:“上来吧,我们先送你回响水巷,然后在回家。”
周淇:“那怎么好意思。”
周沁好奇的看了周淇一眼:“来,叫姐姐看看不好意思的三丫,是什么样的?”
周淇觉得二姐这话里有话,想到刚才自己和丈夫之间的小动作......
周淇的脸一下子就爆红了。
周沁觉得这样的三妹妹真是太好玩了:“快点上车吧,一会儿再叫人把三妹妹的娇羞样给看了去。”
周淇看了下周围,幸好没人留意她们这边,提起裙摆就上了周沁的马车。
在他们后面的周涛和麦苗对视了一眼,都忍不住笑了......
周涛夫妻和周沁回了周府就开始张罗搬家事宜。
周父回老家之前,把安宁侯府的地契和钥匙都交给了周涛的,让他搬进去住。
再好的宅子,没有人住就没有人气儿,没人打理就会有损毁。而那些被赐下来的仆人和婢女,在周父看来就是外人,哪有自己儿子靠得住。
周涛夫妻这次来京城之前也是打算在京城定居的,所以老家值钱的东西都带着了。有了皇上御赐的侯府,他们倒是省了一笔买宅子的银子。
周涛搬家的事,周沁没有管。只派了周福和锦瑟过去帮忙。
周沁本想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画图纸的。
可是转眼就被寻上门来找她的三个人给弄懵了。
——“沁夫人,我乃京城西郊军营的五品将军,滕子昂。”
——“沁夫人,下官乃礼部司,院外郎(正六品),陆宏博。”
——“沁夫人,我乃京城人士,不过常年在外游历,江建章。”
周沁很奇怪,这些人自己都不认识,怎么突然就找来了?——还是以这样的方式要和她认识一下?
可是周沁看着眼前的三人。越看三人越觉的眼熟,不禁问道:“我们之前是不是在哪儿见过?”
问完,周沁又觉得不妥,这样的问话,像极了和陌生异性搭讪的样子......
怎料三人竟异口同声的说:“咱们确实见过。”
周沁来了兴趣:“我是看着各位好生面善,但我又确实想不起来,我和诸位,在何时何地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