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正万缘收,名誉传扬四部洲。八?一中?文网w?w?w?.?8?1?zw.com智慧光明登彼岸,飕飕,叆叆云生天际头。诸佛共相酬,永住瑶台万万秋。打破人间蝴蝶梦,休休,涤净尘氛不惹愁。
果然老吴又在感慨了,书中第六十七回的题目便是拯救驼罗禅性稳,脱离秽污道心清。这是要注意的,就算从其题目表面内容来看,这个禅性稳还谈不上吧,就凿死了个还没化成人形的妖怪,也没唐僧什么事呀,只能说勉强挂了点边儿,毕竟猴儿算是佛家的,但是这个道心清又从何说起呢?一直也没有道教什么事儿啊,虽然有个道士去打妖怪,但被那个蟒蛇给整了个落汤死鸡的呀。这也太明显了,吴老爷子根本是在拿佛道开涮,是为自己小说隐指的内容服务的。
书里面现在说了不少的宦官干政乱政的,但是明朝是哪个宦官最先开这个头儿的?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太监们是最老实的,好像有个伺候了老朱相当长时间的太监,无意中说到了朝廷上的事儿,当天就让皇帝给撵回老家了。老朱还曾经有个叫杜安道的外臣,就是给皇帝刮脸的按摩师,小心谨慎的服侍了皇帝几十年,见了大臣也相当恭敬,没有出过差错的,因而朱元璋很喜欢他,但后来一想,这样的人不能留在身边,就封他做了个光禄寺卿。还有太监赵成、庆童受皇帝信任,但却是打到边境地区,负责和瓦剌等族交换马匹什么的小官。
继位者建文皇帝也是如此,对太监们管束极严的,但是他跟爷爷比起来就威慑力差得太多了,宦官一旦犯了小错儿,立马就棍棒伺候的,因此太监们纷纷明里暗里就投靠了朱棣。
等到了朱棣的时候,也还行,但因为这些太监给自己立的功劳不小,就开始给太监们封的官比较大了,也出外办事了。例如太监李兴曾出使朝鲜;郑和下西洋(传说还有个任务是海外寻找建文皇帝的下落);再后来派有的心腹太监坐镇一方;更在142o年左右设置,安排太监做特务头子。
后来的皇帝便慢慢的扬光大这个恶劣开端了,应该是明宣宗的时候,就喜欢那些有点知识文化的太监了,在他继位的第二年下令,设置“内书堂”,让宦官们念书学习。这太监有文化,实在太可怕,本来就一肚子坏水儿,现在就有了成为神通光大的人妖精之潜力了。
等到了明英宗当了皇帝,朱祁镇那是相当的信任王振。所以这个王振就成了明朝头一个乱政的太监了,甚至将朱元璋告诫后代子孙的那块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子给揪下来了,终于就把皇帝给怂恿到成了瓦剌的俘虏,王振也死于乱军之中了。但是土木堡之变并没有让明英宗醒悟,相反呢,南宫复辟之后还给王振平反哩,见了纪念庙宇立碑刻传。这王振就成了后来宦官们的偶像了就,人物层出不穷前仆后继,跟一茬接一茬的韭菜似得,就怎么也宰不完了。
纵观整个大明朝,也就是明代宗信任的一个地位颇高的宦官成敬才是叫做相当老实本分,可他乃进士出身,刚当了两年官却受了上司谋反案的牵连,原本是要配远地的。但成敬却是不愿意连累后代,就要求处死自己算了。明宣宗就被触动了,给成敬改了腐刑,后来让做了太监教导儿子朱祁钰读书的。还好没有受到太监恶性的熏陶影响,而且当时的太后还有于谦他们几个看管的也严,这个成敬却也在1455年早早就过世了。
话表三藏师徒,洗污秽之胡同,上逍遥之道路,光阴似箭就到了夏天了。这一天来到朱紫国城外,师徒几个就聊了会子天,四人之间的关系已经颇为融洽了。
师徒们在那大街市上行时,但见人物轩昂,衣冠齐整,言语清朗,真不亚大唐世界。
看来吴老爷子又在有所指了,需要仔细往下看了。
来到会同馆,说明了来历,暂时住下来。猴儿抱怨人家是在下厅接待他们,明显对师徒几个不太上心的。就只给免费准备了一顿饭,以后就需要自己买菜做饭了。
三藏问你家国王可在殿上么?管事的回答,我万岁爷爷久不上朝,今日因为是黄道良辰有事要商议,明天就够呛了。
唐僧一听,就自己一个人紧忙去了。很快就到了五凤楼端门外,烦奏事官转达天廷,欲倒验关文。国王闻言喜道,“寡人久病,不曾登基,今上殿出榜招医,就有高僧来国!”
看来这个国王颇有点迷信的,凡事喜欢弄个讲究的。
唐僧上殿,将关文献上。国王看毕,十分欢喜道,“法师,你那大唐,几朝君正?几辈臣贤?至于唐王,因甚作疾回生,着你远涉山川求经?”
唐僧就连吹带捧的讲了一下大唐的好处,李世民起死回生什么的,为嘛要西天取经。但是说得过于详细了些,不禁令人产生诸多怀疑。
注意看,唐僧提到有个贤臣梦斩龙身,国王闻言,忽作呻吟之声问道,“法师,那贤臣是那邦来者?”三藏道,“就是我王驾前丞相,姓魏名徵。他识天文,知地理,辨阴阳,乃安邦立国之大宰辅也。因他梦斩了泾河龙王,那龙王告到阴司,说我王许救又杀之,故我王遂得促病,渐觉身危。魏徵又写书一封,与我王带至冥司,寄与酆都城判官崔昚。少时,唐王身死,至三日复得回生。亏了魏徵,感崔判官改了文书,加王二十年寿。”
那国王又呻吟叹道,“诚乃是****大国,君正臣贤!似我寡人久病多时,并无一臣拯救。”
看到这里,心下雪亮了,老吴原来这是说的明成祖朱棣和建文皇帝朱允炆,是在借着这个国王之口,感叹当时那么多的文武大臣,竟然没有几个真心帮助朱允炆的。
那么为什么是唐僧要在这里再度说出来,为什么西游记第九至十一回说得那么细致,毫不吝惜笔墨,紧接着地十二回唐僧就正式登台出场了。那么唐僧,老吴到底用其映射了谁,就不言而喻了。
还接着看书吧,却说猴儿他们做饭现没调料的,就出去买。沙僧负责下厨,悟空就忽悠八戒跟自己一块去。
那孙悟空八戒走着走着,到了人多拥挤的热闹地方。老猪就不乐意再走了,“哥哥,我不去了,那里人嚷得紧,只怕是拿和尚的。又况是面生可疑之人,拿了去,怎的了?”
这虽然是八戒的推辞之言,但却是在隐指明朝当时南京的治安十分紧张,风雨欲来啊。
猴儿便让八戒找地歇会儿,自个却是来到皇榜张挂楼下,原来是求医榜文。悟空看完就高兴了,早知道如此,就不买调料了,去给国王看病去。就揭了皇榜,却偷偷地揣在八戒怀里。守榜的太监就去找,现是在老猪怀里的。
八戒听那榜太监一问,低头一看,就知道是猴儿戏弄自己。这老猪就疯了,和太监们就闹腾起来。
后来内有两个年老的太监,毕竟老到,就口气缓和的问询老猪,和八戒一块去找孙猴儿算账。
中间有个小插曲,吴老爷子借着老猪装傻,故意损太监们。八戒道,“你这两个奶奶知事。”众校尉道,“这和尚委不识货!怎么赶着公公叫起奶奶来耶?”八戒笑道,“不羞!你这反了阴阳的!他二位老妈妈儿,不叫他做婆婆奶奶,倒叫他做公公!”
八戒领着一行太监校尉,去找孙悟空。那几个太监校尉朝上礼拜道,“孙老爷,今日我王有缘,天遣老爷下降,是必大展经纶手,微施三折肱,治得我王病愈,江山有分,社稷平分也。”
三折肱是说医道高明的,但却是有典故的,最早的意思可不是说的如何看病。
其本意就是三次折断手臂呀,在春秋年间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大族,准备造反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范氏和中行氏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周导致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久病成医呀。
那么老吴肯定是有所隐指了,咱们注意下子,接着往下看。
孙悟空耍高深,就让太监们去教那国王亲来请,才必有手到病除之功。众人闻言,无不惊骇,胆子太大了,说不定真有这个本事。就派人给皇帝报喜,国王听了自然高兴。唐僧却是战战兢兢,这猴儿什么时候会看病哩?
国王因为生病,就让文武大臣都去请孙长老来看病,切不可轻慢,称他做神僧孙长老,皆以君臣之礼相见。
这明显还是在下伏笔,是为映射一些明朝人物继续做铺垫啊。那么至少能明白了,这隐指的人物必然有明朝的一位倒霉皇帝在内了。
那众臣领旨,就去了会同馆排班参拜神僧。唬得那八戒躲在厢房,沙僧闪于壁下。那大圣,看他坐在当中端然不动。八戒暗地里怨恶道,“这猢狲活活的折杀也!怎么这许多官员礼拜,更不还礼,也不站将起来!”
八戒为啥要怨恶呢,是不是和猴儿又闹矛盾了呢?从后文来看,根本不是的。那么只能说明,是老吴迫不得已只好如此描写的。否则的话,那就是要大逆不道的了,西游记这本书就很有可能被真的封禁啊。
明朝四大奇书,只有《水浒传》叫个倒霉,在1641年左右,明朝快要灭亡了,这个时候李自成他们造反闹得太厉害了。有个叫左懋第的官儿,向崇祯皇帝建议,流民谋逆都是看《水浒传》之后学的那一套,所以就给禁了。明朝的皇帝哪有那个闲工夫看小说呢,根本顾不上,那个时候小说海了去了,都是大臣们来拿主意给皇帝来拍板儿的。左懋第,明末忠臣楷模,是明朝的文天祥啊,也是个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悟空摆了一阵架子,才整衣而起。八戒道,“哥哥,切莫攀出我们来。”行者道,“我不攀你,只要你两个与我收药。”沙僧道,“收什么药?”行者道,“凡有人送药来与我,照数收下,待我回来取用。”二人领诺不题。
果然啊,八戒和沙僧现在并没有忌恨猴儿的意思,老猪只是担心害怕自己受牵连,沙和尚是为人谨慎罢了。
孙悟空到了大殿之上,听见别人问自己是谁,便厉声道,“老孙便是。”那国王听得声音凶狠,又见相貌刁钻,唬得战兢兢,跌在龙床之上,唬杀寡人也!
猴儿就念了一番医理,这个估计是李时珍老爷子告诉老吴的。
大家觉得猴儿说得有道理,就跟国王去交涉。但是国王过于害怕,见不得生人面了!
悟空一听,没事,若见不得生人面啊,我会悬丝诊脉。
大家都好奇啊,光听说过,从来没见过啊。
唐僧却迎着骂道,“你这泼猴,害了我也!你跟我这几年,那曾见你医好谁来!你连药性也不知,医书也未读,怎么大胆撞这个大祸!你那曾见《素问》、《难经》、《本草》、《脉诀》,是甚般章句,怎生注解,就这等胡说散道,会什么悬丝诊脉!”
从这里看出,吴老爷子为了写西游记,是参考了多少书籍啊。所以老吴必然是在晚年才将此书基本完成的,没有十大几年的功夫是根本别想啊。
悟空毫毛变了金线,随着近侍宦官去给国王看病。正是那,心有秘方能治国,内藏妙诀注长生。
老吴借着唐僧之言在告诉我们单纯的悬丝诊脉纯属胡扯罢了,否则的话,中医还望闻问甚么?而且这个绳切和拿手指头真正的切病人的脉那是根本没法比较啊。但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用,如果动用现在的高科技手段,采用敏感反应计,配合巨型计算机,加上个老中医的话,还是能实现的。不过,这要是如此给患者看病的话,光切个脉还不得一两万啊?
关于这个什么悬丝诊脉,在古代还真是有些的,但都是做个假样子,糊弄皇帝,显示自己医道高明罢了。
但是因为孙大圣他是妖仙啊,那肯定行,果用悬丝诊脉之法就按照李时珍的说法诊断出,国王乃是宿食留饮兼惊恐忧思,号为‘双鸟失群’之证。能够看出,老吴是真心希望猴儿能给这个国王看好病的,甚至不惜用荒谬的代价,也能够表达出这个国王映射的人物可相当不简单啊。
那国王闻言,满心欢喜。打起精神,高声应道,“指下明白!指下明白!果是此疾!请出外面用药来也。”
猴儿开药方,让众人见药每味各办三斤,计八百八味每味三斤及药碾、药磨、药罗、药乳并乳钵、乳槌之类都送至馆中,一一交付收讫。
但是国王也挺能,你毒死我怎么办?遂内宫传旨,教留住法师,同宿文华殿。待明朝服药之后,病痊酬谢,倒换关文送行。
唐僧自然明白自己就是人质啊,赶紧嘱咐猴儿别瞎胡闹呀,这个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这一堆的描写,应该还是李时珍告诉老吴的,肯定也将所谓的悬丝诊脉也说了的,其实这个在明朝太医给内宫妃嫔看病也是有的。不过都是太医事先问明了伺候病人的太监宫女,到底是个什么病症,才装模作样一番,开药下方的。
这个悬丝诊脉的说法,应该就是从明朝开始流传的。那时候皇帝对自己的女人是很维护的,后宫嫔妃不能随便让太医们看啊摸的,有伤风化不符合礼法,但人总是要生病的,还是得找御医来呀,才就想出来这么个招儿,就把这帮子御医给折腾惨了。
关于男女授受不亲,虽然孟子是最早提出的,可亚圣的意思不是说,男女之间一点也不能亲,是在符合礼法的情况下该干啥就干啥,而且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礼法之外的特殊情况呢,也是要通达权衡的,莫要钻了牛角尖的。但即使这样,在相当长时间内,没人太当回事的,因为儒家的地位是曲折的坎坷的。
到了宋朝朱熹他们又扯出来了,更加给男女之间规范了如何严守礼法交往。因为朱子看到了,当时的南宋“如人有重病,内自心腹,外达四肢,无一毛一不受病者”,所以才布自己的理学,目的是“振举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这男女授受不亲只是人家朱子理论中的一个小角儿,是个向下的延伸罢了。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千万不能故意扭曲理解的
关于“存天理,灭人欲”在体会的时候,更是千万不要断章取义了的,否则就完了,就给理解到高粱地里了。朱熹是引申自《礼记?乐记》的说法,其中有“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读懂了这个内容,才能正确理解朱熹的说法。人家的意思是,要天理长存,而要消除淫泆作乱之类不好的欲念。
朱子呢,认为心是心,理是理;王阳明认为心就是理;两人的认知最后同归一处,但是个人理解的角度不同罢了。老吴更明显倾向于王阳明一些,而且理解的更加符合现实一些。这三个人都是对宋朝和明朝的现状感到担忧,才教化世人的。因为朱王两人用的方法主要都是些理论,普通人根本看不懂,只有学子才行;而老吴决心用西游记这一白话小说来更加通俗的来教诲更多的世人。然而,对于社会最底层来说,很遗憾,没有人能真正将教诲传达到的,因为只有将理论给行动付诸于实践之后,大家才能接受罢了。
还看书吧,好大圣回来馆驿之后,先给八戒讲了讲为啥要那么多草药来,就是为了保密药方罢了。当然这次馆使见了猴儿便赶紧跪下请用斋饭了,兄弟三人很是受用啊。
沙僧谨慎,想得周全,担心师父会不会责怪自己三人愣充大头蒜的,便问道,“师兄,师父在那里哩?可有些受用么?”
行者道,“国王岂无受用!我来时,他已有三个阁老陪侍左右,请入文华殿去也。”八戒道,“这等说,还是师父大哩。他倒有阁老陪侍,我们只得两个馆使奉承。且莫管他,让老猪吃顿饱饭也。”
呵呵,老猪这么一说,就验证了沙僧的确是害怕师父给自己小鞋穿,功高不能盖主,何况自己也还没立什么功哩。兄弟们遂自在受用一番。
吃饭完毕,等到夜深人静开始干活。猴儿让八戒负责检药,沙僧却是对药物了解的不少啊,但不能贯通,只知道药物之猛,不懂佐使之味辅之也。
最后功成,搓了三个核桃大大丸子。取名‘乌金丹’。第二天国王命人来取药,多官问道,“用何引子?”行者道,“药引儿两般都下得。有一般易取者,乃六物煎汤送下。半空飞的老鸦屁,紧水负的鲤鱼尿,王母娘娘搽脸粉,老君炉里炼丹灰,玉皇戴破的头巾要三块,还要五根困龙须,六物煎汤送此药,你王忧病等时除。”
额,这个药引子荒唐呀,也不可能找得到的。只是老吴在讽刺什么罢了。最后猴儿还是说,用点天上落下的不沾地的雨水即无根水就行了。
却说悟空对猪八戒道,“适间允他天落之水,才可用药,此时急忙,怎么得个雨水?我看这王,倒也是个大贤大德之君,我与你助他些儿雨下药,如何?”
看来这个朱紫国国王映射的人物,老吴评价甚高啊。那么能让儒家认为大贤大德之君,出了朱允炆还能有谁?
猴儿让八戒沙僧大下手,一个道做个辅星,一个做个弼宿。悟空这才念咒将东海龙王敖广给提溜来了。
大圣让其给降雨一点点儿,老龙便打两个喷涕,吐些涎津溢,遂化作甘霖。接下来,王宫的人们就接雨水。那国王将着“乌金丹”并甘雨吃了,病根都行下来也!
好个老吴,不惜用荒谬加荒唐来映衬这个国王在自个心内的地位呀。
国王甚喜,赶紧吃点饭,就感觉身体好了。见了唐僧,跪下磕头感谢,还写了“再拜顿”的具简,请八戒沙僧也来蹭饭。
八戒见官投简,喜不自胜道,“哥啊,果是好妙药!今来酬谢,乃兄长之功。”沙僧道,“二哥说那里话!常言道,‘一人有福,带挈一屋。’我们在此合药,俱是有功之人。只管受用去,再休多话。”咦!你看他弟兄们俱欢欢喜喜,径入朝来。
呀,看来沙僧的话别有所指啊,再往下看,一边琢磨吧。
老吴很罕见的描绘了这顿宴席,场面巨大,应该这是吴老爷子的衷心期盼国王病愈。百官都至,四张素桌面,都是吃一看十的筵席;前面有一张荤桌面,也是吃一看十的珍馐。左右有四五百张单桌面,真个排得齐整。
大家开怀畅饮,唐僧想又说到酒乃僧家第一戒,都挺烦了啊。国王和悟空三个都先喝了几杯,然后就慢慢转移话题,将真正的心思给表露出来。
原来朱紫国这里将帝王后宫中的正宫称为金圣宫,东宫称为玉圣宫,西宫称为银圣宫。现今只有银、玉二后在宫。
猴儿好奇,就入了国王的套了,不过猴儿就算知道,也不在意的。悟空就问金圣宫因何不在宫中?国王滴泪道,不在已三年矣。三年前,正值端阳之节,朕与嫔后都在御花园玩,忽然现出一个妖精,自称赛太岁,说他在麒麟山獬豸洞居住,访得我金圣宫生得貌美姿娇,要做个夫人。如若三声不献出来,就要先吃寡人,后吃众臣,将满城黎民,尽皆吃绝。那时节,朕却忧国忧民,无奈,将金圣宫推出海榴亭外,被那妖响一声摄将去了。寡人为此着了惊恐,把那粽子凝滞在内;况又昼夜忧思不息,所以成此苦疾三年。
行者满心喜悦,自告奋勇去抓妖怪。国王拜谢猴儿,八戒在旁,忍不住呵呵大笑道,“这皇帝失了体统!怎么为老婆就不要江山,跪着和尚?”
老猪的话里有乾坤的,冰山渐渐浮出水面,这个隐指的皇帝是个矛盾的人物啊,到底是爱美人还是更爱江山呢?写得古怪呀,朱允炆的皇后应该是在皇宫大火中死了的。那么这个金圣宫显然不是指的她,另有其人的。一时想不明白,更不通啊。
那个妖怪自得金圣宫去后,还要了不少宫娥说是要伏侍娘娘。国王看妖怪来的勤,还专门修建了个避妖楼。
书里说的避妖楼其实是个地道啊,这能管什么用哩。
结果此时赛太岁就来了,长得真难看啊。行者道,“他却像东岳天齐手下把门的那个醮面金睛鬼。”悟空就跳将上去。咦!正是,安邦先却君王病,守道须除爱恶心。
说得太明显了,老吴劝谏皇帝之心随处可见的。
毕竟不知此去,怎么擒得妖怪,救得金圣宫,欲知端的,请听下回还接着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