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诡道读书人姜陵司鱼 > 第159章 安阳府,宋开诚

第159章 安阳府,宋开诚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姜陵对豫州发起文压挑战的事情早已传得沸沸扬扬。

毕竟姜陵是谁?无论是镇国原作者,还是守渊人二徒,请天证发起者……这一个个头衔,随便单拎出来一个,都足以在一个州区内掀起轩然大波。

更别说这个名字还与整个豫州挂上了关系。

两个大热点相撞,直接就酝酿成了一起大新闻。

当“姜陵要文压豫州”的消息成功登上各地文报的时候,得知消息的豫州民众瞬间被割裂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姜陵在自己的家乡都得不到公平地对待,连请天证都不得不搬了出来,文压一州实属无奈之举,与姜陵本人无关,与百姓无关,与豫州无关……

只是都无关了,那到底谁才是造成这一事件的原因呢?

这些人将怒火全都撒在了席家身上,认为他们是最大的罪魁祸首。

而另一派,则愤懑的表示姜陵忘本负义,过河拆桥,不念及豫州抚养他母子二人的恩德,在豫州发光发热,跑去凉州就算了,居然还倒打一耙,对豫州发起了文压挑战。

这算什么?以怨报德,非得要打整个豫州的脸吗?

绝大多数人愤怒不已。

因为在历史上,如果被文压一州成功,那将是一件极其羞辱的事情。

证明了整个豫州的文人,都被一个人的才华死死压住。

若姜陵换成了另一种方式发起挑战,消息一经传出,说不定连种道境的读书人都会被激出。

但他却选择了以科举的方式进行挑战。

这无疑是将所有对手限制成了同境界的文人,让高境界的读书人无从下手,对自己大大有利。

但相对的,姜陵也付出了严重的代价。

那就是他必须同年科举,而且每一次都得考到第一,否则就不算文压一州。

“姜陵?那位就是姜陵?传闻他才刚年满十七,当真是一位年纪轻轻的少年郎。”

“听说上个月他又作出了一篇镇国之作,连孔城那边都有他的文名被传颂……”

“是《陋室铭》吧?我看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多美的句子啊,每每诵读都感觉唇齿生香,可惜怎么就出了这档子事呢,唉……”

“这等才子,恐怕数遍我们安阳府,也就宋开诚一位能与之抗衡了吧?虽然不希望一代天骄就此文名受挫,黯然消声,可我却更不希望我们豫州的廪生之位,被一位凉州之人夺去!”

“想让宋开诚战胜姜陵?你们没听说吗?姜陵现在已经是天子才生,上面都已经直接放弃府试之争了,州试才是真正手底下见真章的时候!”

“什么?姜陵已经突破到天子才生了?!”

“州试才出手截断姜陵的文压挑战?那岂不是说我们安阳府要平白受辱三月?岂有此理!真是一群昏官!”

…………

四面八方传来一阵阵议论声,讨论的内容无非就是围绕着姜陵身上的事情。

或许是姜陵的文名太盛,也或者说是太凶。

总而言之,虽然姜陵发起了文压一州这种注定挑衅一州文人颜面之事,可始终没有出现群起而骂之的场景。

这倒是让姜陵轻松了点。

由守渊人亲自提供的考牌和身份文书自然不会出错。

姜陵在这方面没有受到丝毫的刁难,或许正如那些人传闻所说,州试才是那险象环生之地。

姜陵漫步走到府文院的门口,这里和藤县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更大,更壮观了。

只是依然远远比不上凉州学宫。

那里已经与后世的大学有点相像了,不仅有文塔这个具有图书馆作用的建筑,而且里面正常的衣食住行都能够保证。

正当姜陵打算随便找个阴凉地,在脑海中回忆知识点的时候,忽然有一道身影,在人群的簇拥下走到了自己的面前。

那是一个唇红齿白的青年,身上的衣服并不华贵,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只要稍微注意它的用料,就能够看出这一件衣服使用的进口的西域绸缎,每一匹布都价值连城,就连云承远都穿不起。

这么一位富家公子哥居然主动上前找上自己,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这绝对不会是一件好事。

但出乎姜陵意料的,对方居然朝自己微微一笑,如同春风拂面般对拱了拱手。

“一直听闻姜镇国的文名,但今天还是第一次见到真人,在下宋开诚,在豫州学宫进读,第一次看见姜兄的警言,便甚是喜欢。”

他居然是宋开诚?

听到这话,姜陵微微一怔。

事实上,以他的经历,并不熟悉这个名字。

但原主姜陵,却分外熟悉这位安阳府第一才子的背景。

据说他的家族世代从商,家境殷实,但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祖上曾是农民的过往。

宋老爷子不仅专门为寒门稚童开设有学堂,而且其中成绩好的,还能考入他们自己家的私学,免所有费用进修三年。

这样的学子,将来就算考不中功名,只要学有所成,都能在宋家谋一份差事。

因这一手,宋老爷子也算是安阳府远近闻名的大善人了。

而宋开诚,更是被称之为宋老爷子多年行善事,结出的善果。

他从小就天资聪慧,早早考过三之境不说,如今更是要冲击立身境,可想而知前途有多么光明。

至少席越彬这种快三十还游手好闲的人与他相比,那是拍马不及的。

而原主姜陵之所以会对此人如此了解,那是因为宋开诚十二岁时曾写过一篇鸣县游记,言辞非常出彩,被私学的先生拿出来当范文教过他们。

“宋公子之名早有耳闻。”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更别说对方好像还抱着善意而来,姜陵自然不可能摆脸色,微笑着回了一个礼。

宋开诚听见这话,苦笑一声,以为姜陵这是客套。

没想到姜陵却是满脸认真的说:“穿石过洞,见一泉,其鸣乍大乍细,青鲜环周……”

宋开诚愣住了,身旁的人也愣住了。

有人低声喃喃道:“这不是宋兄年幼时作的那篇《石泉记》里的原文吗?姜镇国居然真的看过?”

人们难以置信,宋开诚更是激动不已。

毕竟还有什么是比得知自己喜欢的一位人物,看过自己作品的消息后更震撼,更惊喜的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