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头万绪涌上心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
给大家省时间,那就先说决定吧:
这本书要放弃每日更新了,今后可能不定时更一章,尽可能有个结尾。这个结尾当然会相当仓促,换句话说,此书的完整性已经没了。
如果有喜欢本书的朋友,万分抱歉,熊猫先磕个头。
真的非常抱歉,熊猫也是读者,知道一本追看的书忽然被作者抛弃的那种气愤。
想寄刀片就寄来吧,反正我不说地址。
写书好几年了,如果要问哪本书消耗的心血最多,我有两个答案,我写的第一本书,和这本大佬。
第一本书在另一个网站,因此不便说书名。而且那本书扑的相当彻底,总共只有二十来个读者,其中一半还是其他作者出于友好和捧场来的,算是“文人相轻”的反例,剩下几个很有可能是机器人。
那本书的写作可以用拼命来形容,彼时熊猫还是个愣头青,对写作是九窍通了八窍,一窍不通。前前后后写了四十多万字,拼命地反复修改,从头到尾改了七八遍,没日没夜宵衣旰食。但是终究扑的很彻底,连签约都够不上。在绝望中前进了几个月,决定放弃。
心情只能用漆黑来形容,黑的伸手不见五指,黑的煤块都显白。
如果各位有拼命去做一件事,最后结果惨败的经历,肯定能理解。
这本大佬也是拼命写的。
之前的几本书,都是在仓促中开,仓促中写,随心所欲,一日千里。
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还是个人的时间太短,每天写书的时间都很仓促,环境也很嘈杂,次要原因就多了去。
因此熊猫一直想,把自写作以来积累的所有方法,所有招数,都用在一本新书里,发挥百分之百的功力,说不定能打出来一个大招。
于是虎年的春节期间,熊猫花了半个月定大纲,半个月动笔,这还没算前期准备的时间。
推掉了所有春节娱乐,闭门不出,连春晚都没看(其实往年也不怎么看,坐在电视前玩手机),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写这本大佬。除夕夜忙碌,哪怕高三也没这么用功过。熊猫不禁心想,如果高中时有如此勤奋,或许清华……肯定还是不要我……
每个章节都反复修改三四遍。
开头的两万字,甚至打磨了接近十遍,重写了两遍。改到最后,自己都想吐了。
发书的前一天晚上,我又从第一章改到最后一章,大概晚上十点钟写完挖矿,就开始修改大佬,一口气改到凌晨四点五十三。
然后就是紧张刺激的首秀。
狠狠地扑街了。
放在以前,肯定是相当的沮丧加绝望。不过扑的次数多了,有了颗大心脏,没有特别难过。
心情有点像烟头,表面上没啥火光,实际上内部温度很高。
心里震动还是挺大的。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失败,扑了一本书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暴露的,是我对写作的认知完全错误,个人审美与大众审美的严重偏差,对市场的理解和对自己的理解彻底失败。
有点像求证一道数学题,洋洋洒洒写了一大堆步骤,动了无数脑子,到最后发现无法证明。说明对这道题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完全错误。
实在是很恐怖的一件事。
这意味着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过去几周,我开始重新学习。
重新学写作,重新学网文,就当自己是个彻底的新人,一个刚到新手村的菜鸡,穿越到另一个世界的人,试着以完全不同的思路理解这一切。
一些业内的大佬对我进行了简短的指点。
问题的关键在于,匠气太重,没有真情实感,以及过时。
反反复复地修改和重写,拼了命地套用各种技巧招数,反而丢掉了最关键的“有意思”,小说归根结底无非三个字,有意思。这让我想起一个词,叫“目的性颤抖”,指做事过度用力或者意念过于集中,将平时很容易办到的事却在关键时候搞砸了。
书的结构和技巧都用了许多十年前甚至更久的火书的风格,和不断演变进化的网文结构完全脱节。其他人都在用机关枪了,我还在给火绳枪填火药。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这不是一个我发自内心想写的故事,更多地是纯粹雕刻的产物。
因此当我回顾这本书,自己也有种感觉。
好像……没啥意思。
作者首先要自己嗨起来,才能让读者跟着嗨。
忘了哪位大神说过,作者心里想的是100斤的东西,写出来只能有70斤,到读者眼里就成了40斤。如果作者心里想的只有40斤,读者眼里就成0了。
因此,下一本书,熊猫决定抛弃一切技巧,放弃所谓的好题材,写一本自己喜欢的。也不再看数据,不做成绩的奴隶,追求自己喜欢的。学生时代总是为成绩所困,但人生或许不仅仅看成绩。
不一定会在本站开新书,也不一定什么时候开新书,大概要很久以后。
毕竟,熊猫还需要作为一个新人,从头再来。
锻炼身体,让自己不那么疲惫。读更多的小说,把肚子里的墨水灌多一些。静下心来,别再那么的着急。
时机到了,自然就会开新书。但时机什么时候到,不清楚。
用沈从文《边城》的最后一句话,就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多读书,多睡觉,人无再少年,但或许花有重开日。写书以来我真切感受到了所谓“命运”的存在,也感觉到自己的渺小,那么就等待时间赋予我接下来的命运吧。
最后,对读者老爷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眼泪汪汪的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