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八〔(?一中文(w〕w〉w].]8〉1)z}w.com
后晋安重荣的这句话,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好的写照。套用后来历史课本上的说辞,就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对野心家来说,这反而是好时候,所谓“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在这个没枪的年代,那真是有兵就是草头王。什么门阀什么出身,都比不上手下的兵卒来的有威力。
这也正是赵昆没有急着前往汴梁的主要原因。
以无面者如今的实力,杀一个没登基的皇子根本不叫事儿。如今他没有任务在身,而假如真有什么命运的反噬历史惯性什么的,他也有办法扛过去。当然,能不自己沾手就不沾手也是必要的。就像修道者最忌讳沾染无干因果一般,总是身负各种任务在身的无面者们,一般也是多一事儿不如少一事儿,通常能避开的后果/反噬都会避开。不仅仅是能力问题,也是态度问题。
问题是之后。他当皇帝的主要目的,还是利用一个帝国的资源来修复、补充庇护所的空间。所以,对于这个帝国的控制力就变得很重要,甚至考虑到效率问题,要求还非常高。当然,任何情况下,皇帝对于帝国的控制力都是越强越好。但是只要没有低到一个临界点,皇帝位子的稳固和生活舒心的程度都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问题。因而单纯是要过把皇帝瘾的话,直接去汴梁替换掉郭荣就行,可要是打算依靠帝国的力量做点什么,就必须有充足的准备。
目前来说,这准备主要来自于时空裂隙另外一头的灵魂和即将到来的物资……
————————————
广顺四年正旦,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的郭威强撑着亲自在南郊主持祭祀仪式,宣布改元显德,以当年为显德元年,大赦天下。
而在改元的同时,自知命不久矣的郭威下旨,为作为唯一皇子的开封尹、晋王郭荣加官进爵,宣制其开府仪同三司,加检校太尉、兼侍中,行开封尹、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
在接下来的数天之内,趁着自己还清醒,郭威召回了镇宁军节度使郑仁诲,升为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升枢密承旨魏仁浦为枢密副使。
同时,将原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升为镇宁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落军职。又外放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曹英为成德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落军职。以这两名亲信大将代替皇帝掌控镇宁军、成德军。镇宁军是河南重要藩镇,而成德军是河北三大藩镇之一,由于实力和地理位置问题,在帝位交替之时,必须由皇帝亲信重臣担任才能放心。
而这两位空出来的军职,则他认为忠诚可靠的禁军将领担任。由龙捷军左厢都指挥使、睦州防御使樊爱能任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洋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由虎捷军左厢都指挥使、果州防御使何徽为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利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
除此之外,其余朝臣藩镇也是升赏不一,几个再远一些的重要藩镇也全部实行移镇。
调定外朝之后,郭威心下稍安。但是随着自己病情的家中,他不得不召殿前司都指挥使李重进入大内,以后事相托,并且命其当面以君臣礼参拜在宫中侍疾的郭荣,用皇帝和舅舅的双重身份强行替郭荣定下君臣大义。李重进之后,郭威又安排禁军的其余将领入宫,在生前就定下君臣名分。
这一系列动作下来,外朝藩镇已经暂时无力动乱。再考虑到之前安排给郭荣的正室夫人乃是河北符家的长女,等到郭荣继位之后,只需对禁军加恩,便能控制住这支军队。而有了禁军的支持,外朝即使出些小乱子,也不会对他的皇位造成影响。
就这样,重病之中的郭威仿佛回光返照般挥了自己的余热,一系列安排下来,郭荣的继位之路再无障碍。
于是,郭威驾崩五日以后,柴荣便顺利地于灵柩前登基。
只是,郭威虽说一代雄主,将大周朝内部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帖帖,他却没有办法控制敌人的动向。
而新皇帝继位,大赦天下,然后封赏群臣及禁军之后没多久,建都太原的北汉主刘崇闻讯,十分高兴,他认为周有丧事,天子新立,无力征战,正是兴兵灭周的好时机。他遣使与契丹通好,自称“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后周。
显德元年二月,契丹派大将杨衮带领骑兵万余及步兵五六万人,号称十万,到达晋阳,北汉主以张元徽为先锋,领兵三万,联合进逼泽、潞二州,后周泽潞节度使李筠穆令以两千步骑抵御联军,在太平驿被打败。联军乘胜包围,除留少量部队围困潞州外,大部队长驱南下泽州,企图一举灭亡后周。
于是,刚刚混上皇帝宝座的赵昆,就要面对第一个问题,北汉和辽国的联合攻击他的帝国。
不得不说,对方的这个时机选的确实很好。郭威的安排虽然妥帖,没有给周朝内部的有心人留下机会,但是对于新皇帝而言,这时候说能够让军队上下一心,将士用命,奋不顾身就是个笑话了。柴荣缺乏战阵经历,对禁军有恩却没有足够的威信,只有皇帝的权威。而这个权威在五代的时候并不靠谱。
对于赵昆而言,他并非柴荣本人,对于这个时代的军事和政治知识与那位皇子差的远着呢。
这两个月以来,在登基前,他除了忙前忙后还要尽可能维持柴荣的习惯,防止被人看出问题。登基后他虽然可以放松不少——当皇子时候和当皇帝时候习惯和性格有变化其实是很常见的——可是相应要处理的事物也多。因此,虽然他不是第一次当皇帝,依旧处在一个适应期。偏偏他又不打算玩垂拱而治,把大权下放。
————————————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耳。
后晋安重荣的这句话,正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好的写照。套用后来历史课本上的说辞,就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对野心家来说,这反而是好时候,所谓“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在这个没枪的年代,那真是有兵就是草头王。什么门阀什么出身,都比不上手下的兵卒来的有威力。
这也正是赵昆没有急着前往汴梁的主要原因。
以无面者如今的实力,杀一个没登基的皇子根本不叫事儿。如今他没有任务在身,而假如真有什么命运的反噬历史惯性什么的,他也有办法扛过去。当然,能不自己沾手就不沾手也是必要的。就像修道者最忌讳沾染无干因果一般,总是身负各种任务在身的无面者们,一般也是多一事儿不如少一事儿,通常能避开的后果/反噬都会避开。不仅仅是能力问题,也是态度问题。
问题是之后。他当皇帝的主要目的,还是利用一个帝国的资源来修复、补充庇护所的空间。所以,对于这个帝国的控制力就变得很重要,甚至考虑到效率问题,要求还非常高。当然,任何情况下,皇帝对于帝国的控制力都是越强越好。但是只要没有低到一个临界点,皇帝位子的稳固和生活舒心的程度都不会出现特别严重的问题。因而单纯是要过把皇帝瘾的话,直接去汴梁替换掉郭荣就行,可要是打算依靠帝国的力量做点什么,就必须有充足的准备。
目前来说,这准备主要来自于时空裂隙另外一头的灵魂和即将到来的物资……
————————————
广顺四年正旦,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的郭威强撑着亲自在南郊主持祭祀仪式,宣布改元显德,以当年为显德元年,大赦天下。
而在改元的同时,自知命不久矣的郭威下旨,为作为唯一皇子的开封尹、晋王郭荣加官进爵,宣制其开府仪同三司,加检校太尉、兼侍中,行开封尹、功德使,判内外兵马事。
在接下来的数天之内,趁着自己还清醒,郭威召回了镇宁军节度使郑仁诲,升为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升枢密承旨魏仁浦为枢密副使。
同时,将原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郭崇升为镇宁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落军职。又外放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曹英为成德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落军职。以这两名亲信大将代替皇帝掌控镇宁军、成德军。镇宁军是河南重要藩镇,而成德军是河北三大藩镇之一,由于实力和地理位置问题,在帝位交替之时,必须由皇帝亲信重臣担任才能放心。
而这两位空出来的军职,则他认为忠诚可靠的禁军将领担任。由龙捷军左厢都指挥使、睦州防御使樊爱能任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洋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由虎捷军左厢都指挥使、果州防御使何徽为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利州节度使,加检校太保。
除此之外,其余朝臣藩镇也是升赏不一,几个再远一些的重要藩镇也全部实行移镇。
调定外朝之后,郭威心下稍安。但是随着自己病情的家中,他不得不召殿前司都指挥使李重进入大内,以后事相托,并且命其当面以君臣礼参拜在宫中侍疾的郭荣,用皇帝和舅舅的双重身份强行替郭荣定下君臣大义。李重进之后,郭威又安排禁军的其余将领入宫,在生前就定下君臣名分。
这一系列动作下来,外朝藩镇已经暂时无力动乱。再考虑到之前安排给郭荣的正室夫人乃是河北符家的长女,等到郭荣继位之后,只需对禁军加恩,便能控制住这支军队。而有了禁军的支持,外朝即使出些小乱子,也不会对他的皇位造成影响。
就这样,重病之中的郭威仿佛回光返照般挥了自己的余热,一系列安排下来,郭荣的继位之路再无障碍。
于是,郭威驾崩五日以后,柴荣便顺利地于灵柩前登基。
只是,郭威虽说一代雄主,将大周朝内部的事情安排得妥妥帖帖,他却没有办法控制敌人的动向。
而新皇帝继位,大赦天下,然后封赏群臣及禁军之后没多久,建都太原的北汉主刘崇闻讯,十分高兴,他认为周有丧事,天子新立,无力征战,正是兴兵灭周的好时机。他遣使与契丹通好,自称“侄皇帝”,乞求契丹派兵合攻后周。
显德元年二月,契丹派大将杨衮带领骑兵万余及步兵五六万人,号称十万,到达晋阳,北汉主以张元徽为先锋,领兵三万,联合进逼泽、潞二州,后周泽潞节度使李筠穆令以两千步骑抵御联军,在太平驿被打败。联军乘胜包围,除留少量部队围困潞州外,大部队长驱南下泽州,企图一举灭亡后周。
于是,刚刚混上皇帝宝座的赵昆,就要面对第一个问题,北汉和辽国的联合攻击他的帝国。
不得不说,对方的这个时机选的确实很好。郭威的安排虽然妥帖,没有给周朝内部的有心人留下机会,但是对于新皇帝而言,这时候说能够让军队上下一心,将士用命,奋不顾身就是个笑话了。柴荣缺乏战阵经历,对禁军有恩却没有足够的威信,只有皇帝的权威。而这个权威在五代的时候并不靠谱。
对于赵昆而言,他并非柴荣本人,对于这个时代的军事和政治知识与那位皇子差的远着呢。
这两个月以来,在登基前,他除了忙前忙后还要尽可能维持柴荣的习惯,防止被人看出问题。登基后他虽然可以放松不少——当皇子时候和当皇帝时候习惯和性格有变化其实是很常见的——可是相应要处理的事物也多。因此,虽然他不是第一次当皇帝,依旧处在一个适应期。偏偏他又不打算玩垂拱而治,把大权下放。(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