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三国]谋士求生指南 > 第 13 章 太学求师

第 13 章 太学求师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袁术!汝纵马闹市,自求死者舍汝其谁?”何颙看起来气得不轻,他胡须颤抖,直骂了回去。

荀忻闻言精神一振,他打量着眼前颇有气势的中年人,此人有四十来岁,须髯飘飘,面容细腻,一看便是养尊处优之人,原来这位便是袁术。

“伯求岂可空口诬陷?你说我纵马,有何凭证?”袁术冷笑四顾,身后家仆数十人纷纷按刀以示路人,路人畏惧,纷纷惊逃躲避,片刻间原本熙攘的市巷为之一空。

荀忻:“……”

此人好无.耻。

荀彧拉住了何颙的右手衣袖,阻止他拔剑,何颙甩手,“文若!”

青年人走到何颙身前,正色对袁术拱手行礼,“久闻中郎将大名,今日幸得一见。”

袁术斜着眼瞥他一眼,见眼前人通雅清秀,不似庶人,这才肯开尊口,“汝乃何人?”

青年却并不答姓名,只道,“大将军天下之望,中郎将亦当惜名。”

袁术闻言眯了眯眼,看着眼前宽衣博带的如玉青年,他此时正是在何进麾下,这句话恰好戳中他袁公路的软肋。

“告辞。”青年人握着何颙的手腕,拉着他转身从容而走,荀忻也寸步不离地跟着自家兄长走了。

袁术沉默未语,只是在原地站着,并未阻拦。

袁术身边的小家仆没有眼色,此时仍凑过来问主人,“主公,就放他们走了?”

袁术神色不豫,骂道:“庸奴,险坏我大事!”

“还愣着作甚?去把那孽畜给我带回来,生死不论。”

众仆从诺诺称是。

他恨恨道:“何颙,我誓必杀汝!”

……

这一边何颙神色尤愤愤,“文若阻我作甚?袁术骄横无状,仗势小人,颙今日宁血溅五步,也不受此辱。”

荀彧劝解他,“先生也道术乃无状小人,死于小人之手,徒增人笑耳。”

“先生与袁公路如何结怨?”荀忻忍不住问道。

何伯求冷哼一声,“颙何曾招惹小人?”他叹口气,“许是我与其兄袁本初交好,而对他不假辞色,引其嫉恨。”

何颙愤愤不平,抱怨道,“他自己不修德行,反怨我耶?”

“果然如圣人所说,唯小人难养,远之则怨。”何颙这才稍解气愤,感谢荀彧方才帮他解围。

行到歧路口,两人惜别。

二月初春,巷间柳树抽出新枝,鲜翠欲滴,总角小童从他们身边嬉闹着跑过,唱着不成调的童谣。

满目春光里,荀忻问起兄长,“袁家四世三公,门阀显赫,袁公路出身名门,怎会如此豪横?”

荀彧答道:“出身名门,便自以为高人一等,其实并非幸事。”

荀忻望向青年沉静的侧脸,听他沉声道:“能乱天下者,必袁氏也。”

何颙答应写推荐信,果然很快就令人送过来了,荀彧也将太守的举荐文书拿了出来,荀忻拿着两卷竹简,感受到了命运的恶意。

都到了古代,他怎么还要继续求学?

这一天,荀忻便穿着青色儒袍,头戴帻巾,袖子里揣着两卷竹简,前去太学报到。

荀彧已经去了宫中当值,走前还殷殷叮嘱他,“何伯求显名太学,有他相荐,入学乃是易事。然有得便有失,只怕有人因此与你为难,忻弟应当有所防备。”

大佬的示警荀忻怎能不上心?于是他做好了一番心理建设,预演了种种情景,以应对突发状况。

太学设立在雒阳城南,傍水而建,高大的石门前有一片极开阔的广场,广场上立有石碑四十六块。

这正是熹平四年汉灵帝为避免经书章句有误,命当代名儒同时也是大书法家的蔡邕,写定五经之文,以隶书刊刻在石碑上,耗时八年,史称“熹平石经”。

碑落成之时,前来参观摹写的人络绎不绝,一日间车乘千余辆。无数儒生学子闻此消息,不远千里,负箧曳屣而来,专门来太学门前抄写经书。

在此之前,东汉顺帝时也曾修缮太学,扩建房舍,以致太学生一度达到三万之众[1]。

荀忻往石碑群中走去,此刻也仍有几人身影或坐或立,悬腕持笔,在抄写经书。

少年凝视着刻满隶书的高大石碑,笔迹端正浑厚,字形介于隶书与楷书之间,左侧落款“熹平四年蔡邕伯喈书”。

苍茫天地间,碑文顶天立地,仿佛是先贤遗音,亦或是千古圣铭,凛然庄严不可侵。

这些在他眼中不过是历史遗迹,对时人来说,却是神圣的天下至理。

荀忻不再逗留,他进门找到主事的学官,把郡里的文书与何颙的推荐信一起奉上。

五十多岁的老学官,须发灰白,眼睛有些浑浊,他展开简牍仔细辨识了一会儿,便为他登记造册,并递给他一片单支的竹简。

荀忻接过来看了看,这支竹简上写着他分配到的住处在某房某室。

“先生见谅,弟子在城中有居处,不需住学中。”荀忻行完礼,把竹简又奉了回去。

他兄长已经在友人的帮助下在雒阳买了房,正等着择日从馆驿搬过去。

太学中本来便人多屋少,其实更希望人人都如荀忻这般在城中住,老学官答了声“不怪”后,把他带来的两卷竹简还给了他。

“足下自往讲堂寻博士顾伯梁,请他为汝择定儒师。”

荀忻称诺,按照老学官指的路找过去,眼前的讲堂有内外之分,长十丈,广三丈,讲堂内外分席而坐,有近百儒生在座听讲,而一儒者独坐榻上,侃侃而谈。

诸生肃然无声,安静非常,因此即使在座儒生众多,满堂也只能听到师长一人之声。只听得师长引经据典,剥丝抽茧讲得细致。

在场的人数比得上荀忻大学时上公共课的人数,只是从老师到学生都是端正跪坐,障碍物低矮,想要站着混进去的难度系数偏大,荀忻犹豫了片刻,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

要是被抓住了多丢人啊。

他百无聊赖地站在堂外等着,看天上云卷云舒,判断云相天气。

突然听得有人疑道:“足下为何立于此?”

荀忻侧身看去,此人身材高大,眉目端正,分明束发未冠,看起来却有二十余岁的模样,是一位同样身穿儒服的学子。

荀忻拱手作揖,“在下今日初入学中,在此等候顾伯梁博士。”

“原来如此。”那学子也还礼,道:“在下河内司马朗,未知足下尊姓大名?”

荀忻:诶?司马朗……耳熟。

“不敢,颍川荀忻幸会司马兄。”荀忻也问道,“不知司马兄所来何为?”

司马朗道:“朗也是为顾博士而来,祭酒有事寻他,不想他在讲课,此事便罢。”

“朗当回禀祭酒,有劳荀郎代为转达此事。”儒服青年拢袖一礼。

荀忻答应下来,司马朗便拱手告辞。

荀忻直在原地等了一个多时辰,讲课才行将结束。

荀忻看着诸生起立向博士行礼,乌泱泱成片走出,便站到了门侧等这位梁博士出来。

“弟子颍川荀忻,拜见博士。”他把两卷竹简恭敬奉上。

那位顾博士是个头戴进贤冠,方领长袍,温和雅正的中年人,他接过竹简,查阅片刻,笑道:“卿姓荀,是寻师之寻,是循规之循?”

荀忻低头行揖礼,借着行礼的时间思考顾博士这话的意思,这是问他是愿意拜他为师,还是遵循规矩,选择其他的博士为师。

荀忻恭敬反问道,“博士姓顾,是新故之故,是眷顾之顾?”

您想收我为徒,是因为和何颙交好,还是因为眷顾我呢?言外之意便是默认要拜顾博士为师了。

顾博士满意地点点头,捋须笑道:“善,卿便为吾弟子。”

“弟子拜见先生。”荀忻顿首拜倒在地。

顾博士把少年扶起来,“卿随我来。”

荀忻跟着新鲜出炉的老师亦步亦趋,他突然想起一件事,“先生,之前有一生自称司马朗,言,祭酒有事寻先生,让弟子代为转达。”

顾伯梁疑道,“祭酒寻我?”他若有所思,“应当是为了三月初三,袚除宴饮之事。”

他的目光落到荀忻身上,“子曰,‘有事弟子[2]服其劳?’”

荀忻震惊地看着他,缓缓地表达自己的疑惑,“?”

先生儒雅温和地看着他。

他低头艰难应道:“诚如先生所言。”

只听顾博士满意道:“既如此,便由卿代为主持宴饮、辩难之事。”

顾博士饶有兴致地看着新收的小弟子迟疑着称诺,觉得自己运气甚佳,正愁无弟子在身边侍奉,何伯求便送来一个乖巧少年郎。

至于弟子乐不乐意,那便不是师长需要考虑的。

何伯求真乃济世君子。

他摆出为人师长应有的循循善诱,叮嘱道:“一应繁琐之处,卿自去询问司马伯达便可。”

伯达便是司马朗的字。司马朗虽年未弱冠,却十二岁已为童子郎,因而早早取了字。

荀忻垂眸称诺,心中泪流成河,泪漫洛水。

他万万没想到,他从颍川逃到雒阳,依然逃不掉上巳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