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傍晚6点多,窗帘半拉着,窗外没有一丝光。
萧琦还记得第一次参加话剧社活动——那只是白璐拜托他陪同,他才勉强来的——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对话剧有什么兴趣。
白璐说,作为英语系的学生,不能不了解莎士比亚,参加这种活动,也为了拓展对文艺的体验,对将来留学申请大有好处。
白璐这样劝说他时,萧琦忽然有一股自我厌恶。原来在白璐眼中,他是个这样功利,目的性这样强的人。但事实难道不是如此吗?迄今为止,他的诸多选择,都在为自己铺垫一个更“有前途”的未来,甚至有时他一个闪念,或许自己和富家小姐白璐的往来也在他的算计之内,只不过是无意识的——这种功利心已经渗透了他,他不自觉就能做出这种事来。
然而,夜深人静时,如果他沉下心来,扪心自问——出国留学真的是他想要的未来吗?那原本光明的前景就变得模糊,他无法锚定,他的内心也没有一丝激情波动。
或许,他早已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他认真地研读了莎士比亚的剧作,也仔细看了白璐改编的剧本,在这些虚拟世界中,他竟然找到一种内心的触动。那些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情感、纠葛,拨动了他生锈的心弦。李哲给了他机会,他俩一起担当导演,话剧社的第一学期上演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现代版。其实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并不是最吸引他的,吸引他的是命运与反抗命运这一话题。当白璐满怀哀伤地对他讲着她对故事结局的感受时,他想的是如何让主人公将内心的压抑更好地表达出来。
李哲允许他发挥,白璐也允许他修改剧本,最终,在他的执导下,这部作品的情感表达变得更加强烈和有感染力。李哲和白璐都很难相信这是萧琦的想法,殊不知他正是把自己压抑的东西寄托在了文艺作品中。
这样,或许有点自私,但是作品上演后效果很不错,话剧社的人也因此接受了萧琦的导演风格。
人可能有许多面,压抑的部分,需要通过某些渠道表达。
***
那天,楚佳桃对话剧社留下了很坏的印象。当然,错在她自己,是她自己没有事先看好路。但她也经历了自己最不愿意经历的事——在人群面前,在众目睽睽之下,被迫讲话。
她忘记自己怎么自我介绍的,只记得离自己很近的那个学长一直看着她,完全没有帮忙解围的意思——她怎么能期待一个陌生同学帮她呢——她匆匆介绍完毕后就立即坐在了最后面,全程浑浑噩噩。
所有社员都介绍完后,那位指导老师也报了名字,他叫张建。他说希望这学期和大家“玩”得愉快。楚佳桃却觉得一点也不愉快。她几乎想要立即退出社团。
直到张建说要同学两人一组练习几段普通话发音时,楚佳桃才发现没有什么人特别注意自己,大家似乎早就把她自我介绍的事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