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夫人和爹娘矛盾的根源我认为还是在重男轻女的观念上。假设国公夫人是男孩,压根就不会存在子女与父母决裂的问题。国公夫人爹娘为了要男孩,基本上是三年抱俩。国公夫人和之下三位妹妹的年龄相差都不大,只有四妹妹的年龄相隔多些,是因为四妹妹前面的俩孩子都没有成。国公夫人出嫁比较早,经过七八年回到梁城时,她大妹妹已经成亲且有了孩子,二妹妹定亲待嫁,三妹妹正在四处说媒。大妹妹的婚姻大体上是延续秦家的一贯风格,被家族嫁给一位外地进京赶考的举人。不管是外人还是秦家人自己,都认为大妹妹嫁的不错,毕竟许多人想嫁给举人还不一定能呢。二妹妹定亲的是宗室庶子。秦家清贵,清嘛是有,贵……呵呵,就未必了。家中女子想嫁给宗室人员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三妹妹能捞到一位庶子,想必也是机缘巧合才定下的。所以不管是爹娘还是两位妹妹,都对她们的婚姻对象比较满意。若是以前的国公夫人,她也会认为俩妹妹嫁给如今的婚姻对象是可以的。毕竟她家在秦家是边缘的存在,没人重视她家,俩妹妹能捞到这样的亲事,真是不错。她自己当初不也是嫁给一个穷武举,说句不好听的话,还不如俩妹妹如今的婚姻对象呢。然,一切就怕这个“然”字。然,如今的国公夫人不这样认为了。她认为大妹妹怎么也该找一名进士,二妹妹定的该是宗室嫡子,且还是宗室里距离皇室血缘比较近的宗室嫡子!为什么?大妹妹定亲成亲都是比较晚的,将近十八岁。她比大妹妹大两岁,那时她丈夫已经是从四品的副指挥使,在军中拥有一定的地位。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四品都不是那么好爬上去的,就算是她丈夫占武职升迁快的光,那也是她丈夫一刀一枪拼杀、流的血比别多、拿命换来的。她一个都指挥夫人的亲妹妹,怎么就不能嫁给一个没有品级的进士?!她丈夫当初来秦家提亲,条件可是和秦家约定拿不下进士“双方一别两宽”的。究其原因,她认为还是家里人轻视她父母,没有用心给大妹妹说亲,可又为了堵住她的嘴,才给大妹妹说了一个穷举人!穷,不怕,她如今有能力帮妹妹改变,可进士是谁想考上就能考上的嘛?难不成等她妹婿参加省试殿试考十余次后,得一个恩例或者特奏名?那她妹妹一生还过的啥劲,连了诰命都没有机会捞上。再说二妹妹。二妹妹长得比较好看,定亲的时间比大妹妹还早两年,因为是对方看上了二妹妹的容颜。提起来二妹妹,国公夫人的气不打一处来。一个宗室远房的庶子,血液不知道被稀释了多少倍,身份身份不占;功名功名没有;军功是更别提,文不成武不就,手无缚鸡之力,整个一游手好闲的二溜子,竟然敢肖想她妹妹,且还成功了,她感到再没有比这更耻辱的事情了!她为此不知劝了自己多少次,开导自己“谁让大妹妹二妹妹定亲时她远在他乡,爹娘又不支事,家里唯一能与家族抗衡的她不发表意见,大妹妹二妹妹可不就由着人欺负呗”。如今丈夫是节度使,坐镇一方,自己又荣归故里,她自认为她在外面都能呼风唤雨了,在秦家自然也该拥有话语权,有资格参与三妹妹的说媒中。便在没有与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一心一意要为三妹妹谋一门她认为的好亲事,选一个她看的上的妹婿人选。她认为今日的她妹妹,完全有资格挑选那些之前她家高攀不起的人家。容国公不是梁城人,国公夫人是啊,加上又新鲜出炉的诰命在身,就算丈夫是南地的节度使,她也能在梁城贵妇中吃的开,自有识货的人巴结她。放出风声没多久,便有曾经熟识的小姐妹,跑到沈府来给她介绍了一位世家嫡长子,供她挑选。这一切秦家和她爹娘全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容国公夫妇太低调了。容国公的军功多为剿匪的功劳。剿匪风险大可也是肥差,容国公的家产能成几何状累积便是这个原因。这种来路不明的钱容国公夫妇唯恐别人知道,哪还敢大肆炫富。不想要命了嘛!另外还跟梁帝的一贯作风有关系。梁朝一直推行简约风,历届梁帝以身作则,带动朝堂之上奢靡享乐如过街老鼠,官员们的行事作风自然不敢太张扬了,恐惹人注目招来麻烦。容国公夫妇回梁城原本是述职和省亲的,所带行李和钱财不多,母子俩留下来纯属临时改变计划。没有准备的母子俩住进二进院,便没有让秦家人感觉大娘子夫妇有多不同反响。人就是这样,尤其是亲人,你认为自己强大了,他们不这样认为。他们的认识里,你还是昨日那个让他们可以忽略不计的人,他们认为稍微给你个笑脸,已经是看得起你了。不然你还想怎么样?更有甚者在私底下还会说些风凉话:“不是说都当上节度使了嘛,咋还那么寒酸啊!”
“能当上是他运气好,不见得就是说他多有钱。他才多大?又没有家里支持,年纪轻轻就想腰缠万贯,做梦吧!”
……“咦,不是说节度使都是土地爷嘛,咋大妞回来我看和走的时候差不多啊。这给外面七八年了,也没发点财?”
“发啥财啊!你没看她买那房子,便宜着呢。真要是发财了,会住那房子?”
“就是就是。她那个(容国公)这不是才当上节度使嘛,人家说节度使是土地爷,那是说已经当上了的,可不是他这种刚任命的。他这种刚任命的,还没上任呢,能摸到啥好处。”
……国公夫人自然是听不到这些话的,她一心扑在给三妹妹找个好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