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了!这是我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我转身就想跑,可是脚下却纹丝不动,这双脚真他么不争气。
眼前的景象太震撼了,四十见方的屋子里,一座座石台串联在一起,连成了两排,每个石台之上都躺着一具尸体,估算一下,至少二十多具。
我壮了壮胆走上前去,每具尸体都呈现一种皮肤紫青的颜色,用手一摸,有些发干,肌肉已经萎缩,变得硬邦邦的,但还捏的动,让人奇怪的就是这些尸体看起来像是死了好长时间了,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竟然不会腐烂。
那股中药的味道就是来自这些尸体当中,每一具尸体都不同程度的散发着药味,而那股淡淡的血腥味则是来自石台尽头一具新鲜尸体。
看样子死的时间不长,皮肤颜色还没有完全变黑,在他的手腕处有一道明显的刀口,刀口处沾染着丝丝血迹,还有部分余血正从中慢慢的流出,滴落在石台的下方,仔细瞧去,石台下方地面的颜色都有些暗红,真不知道这个地方到底是流过多少血。
我绕过石台来到左边,在房屋的西南角上还有一道门帘,掀开门帘进入到里面,别有洞天,一排排的药架摆满整个房间,琳琅满目,有很多我都叫不上名字来。
只有在中间位置有一座石台,石台旁边还有一尊大缸,这尊大缸一看就有些年头,厚实的釉质绘着大量文字符号还有部分宗教的元素在里面,绝不是用来把玩赏析的,更像是用来腌咸菜的。
里面浸泡着大半缸的药材,黑乎乎一片,气味之大将其他味道完全遮盖,看来这封家擅长医论药理确有其事,不过联想到屋外那些尸体上的中药味,一种不好的想法在我心中产生。八壹中文網
这封家擅长医论药理很正常,毕竟是医学世家,擅长驱虫走兽也很容易理解,毕竟掌管司天监,可要把这两个行当放在一起,尤其是见识到夜讹喜食腐肉的爱好,我就有种不好的预感。
屋中的泡药大缸,屋外的死尸,还有那股浓重的草药味,这其中莫不是有什么联系,我记得老祥子身上也有一股草药味,除了他能站起来走路以外,和外面的这几具尸体还真没什么区别,像极了一具行尸走肉。
我记得古时有记载,长江中下游有三苗国,曾经在历史上多次举族迁移,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其中族人多数精通医学、蛊术、巫术之类的旁门杂学。
这些特征和封家十分切合,其中蛊术又称蛊毒,就是将毒物以神秘方式巫化,种类繁多,本来是用作治疗毒疮的药材,后来才被心术不正之人用来害人,是之为蛊。
在往后发展,有人不甘于只用毒物制作蛊毒,开始采用活体来进行试验,这种做法不管放在哪个朝代,明面上,都被天理所不容,很快这种做法就被取缔,终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只是依然有人在地下进行着活体试验,活体不好找,便用即将死去的人体,这时候人是还有最后一口气在的,将死不死之时,采用大量特殊药材进行秘密配置,可以保人体不腐,只是却没有自己的主体意识,类似于行尸走肉,听命于巫祝之师。
而这种行尸走肉,不能称之为人,因为他们没有丝毫生机,也不能称之为鬼,因为他们并没有死透,不过他们有一个统称,叫做“药人”。
药人有几个特征,一是受命于人,眼神呆滞,不能言语,二是身体将死不死,容易招惹蝇虫,散发恶臭,第三就是行动不便,只能做些简单的动作,太复杂的指令凭药人的意识是理解不了的。
还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药人的存活期都不会太长久,不管如何神丹妙药,都不可能活死人肉白骨,能做到的只是大大延缓药人的使用期限,这已经是大巫祝才有的本事。
不过据说有一位大巫祝,曾经制作出一具完美的药人,和药人生前能做到的事情相差无二,复杂的指令也能执行到位,最可怕的就是口能言语,这已经不是药人的范畴了。
其实在那时只要是能让人多活几年,延年益寿的,不管是正统医学,还是杂门偏方,只要有效都会被认为是奇术,古代统治者认为这是能让人永生不死之术,这位大巫祝凭此更是一举成名,被招入皇宫内做事,而这位大巫祝正是姓封,名子云,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联想到这一切,我才明白过来,他奶奶的,原来屋外的那些尸体正是用来做药人的材料,那老祥子也是他们中的一员,只是血没放干净,或者是周平的手法出现了纰漏,才会有渗血的现象,如果是正统药人,就算肢体断裂也不会有一丝血液流出。
不过令我感到害怕的是老祥子走在路上顶多被人认为是疯子或神经病,绝对不会有人知道他其实只是一具傀儡,一具行尸走肉而已,这还只是老祥子一例,想到这里我不敢继续往下想,当务之急我得赶紧躲起来,瞅准时机回到镇子里。
我匆匆忙忙将刚刚掉落在地上的地瓜拾掇起来,不能他们知道这里来过人,这样我才更安全,我已经看好了藏身的地方,藏在周平他们住的房子对面就好。
一方面那几间屋没人居住,他们也不会搜查自己的房子,另一方面就是在这个角度,我可以很轻松的观察到他的一举一动,方便我自己的下一步行动。
我又返身从厨房中拿了点地瓜,这样晚上可以充饥,然后简单收拾了下屋子中的布置,先打开房门来到屋中,然后将窗户从内打开,翻窗出来,将锁给锁上,在翻窗进屋,从屋内将窗户锁死。
清理下翻窗的脚印,这样一来绝对不会有人想到,这屋子中有人,甚至是有人来过,最后在将窗纸插开一个小洞,方便观察外面的情况,准备妥当,万事大吉。
我还清理了一个靠墙的橱柜,将背包枕在头下,正好能侧躺进去,晚上也可以让我好好休息一下,时间还早,闲来无聊,我准备研究一下那本十全手札。
翻开来看,其中大部分是用隶书写成,文言、句段、用词虽然很隐晦,但还是可以磕磕绊绊的看出其中的意思,毕竟我做这一行也不是白做的。
这的确是一本乾隆帝的私人日志,他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写些评语,兴致高了还会在评语上盖几枚自己的印章,单是刻着他名号的印章就不下十几枚,这也是被后人认为他损毁古物的做法之一,一副扇面上能印十几枚印戳,的确不怎么雅观。
这里面记载的是他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和他自己研究历史的成果,这么说乾隆还是一位考古爱好者,其中还真就牵扯到了那块满清入关时得到的石板,据记载,那块石板年龄和当年大禹得到的洛书的时间大体相仿。
洛书就很有名了,相传上古大禹时期,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所以又称龟书。
大禹则依此梳理河道,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常言道:“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其中洛出书,就是指的这件事。
不过我一直认为古代传说大都是虚构幻想之说,首先这只乌龟得多有灵性才能背着石板找的到大禹,其次就是依据洛书,便治水成功,同时还能建设立法,别说一本书,一张图,一块石板,现在你就是给我一台电脑,我都不一定能查出当今社会全部的法律条文。
石板和洛书时间相仿,各朝记载的却没有那么详细,甚至连提都不提,也就是说石板上记载的东西一定很惊人,最起码能颠覆人们的常识,这对社会的治理是不稳定的。
手札上所说,当年在得到石板之后,皇太极便召集臣下能人异士进行解读和研究,经过无数个夜晚的推论,终于石板中的秘密被解读出来,只是其中的内容竟然和上古大禹治水时期有关,皇太极认为这是不祥之物,不宜再次现身于世上。
不久之后,皇太极驾崩,这块石板也被他带入关外三陵之一的清昭陵里,陪他埋入了深深的泥土之中,只是他生前所研究的文字记录并没有被完全销毁。
后人根据文字记录不断整合里面的信息,直到乾隆继位,方才看出其中端倪,不过这还要归功于那位传奇女子,大明湖畔的夏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