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搏秦 > 042章 天算定无情 人算或沧桑

042章 天算定无情 人算或沧桑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那么再说王翦之外的秦国国尉缭子,他对局势的谋划应当如何评价?

历史不会幸运地眷顾到一人/一国两次,命运终归是无常的。智慧生物企图通过自身经验主义对未来作出最为正确的推演,从而达成符合自身目的的现实变化,本质上,这种‘深度思索’不仅以表面上脱离实际的社会生产为前提:即事实层面对本族/本圈子身边人底层同伴的阶级压迫;更是对天道演化的过度侵犯,‘预测准确率过高’而遭受意外的不测时,人们往往会认为此君遭受到天谴的力量。虽然这种说法依旧很笼统,不能触底其涉及到生物生存博弈层面的根本缘由,但也决不失为为自身奋斗而打算的绝佳表现。个人与群体的命运是很难统一到一起了——个体之所以作为个体存在的原因也即于此。在潜意识层面,因幼时开始所受教育而对集体主义、大众与社会有较强认同感,而缺乏个人行动色彩的人生便开始植入,正如信仰一般,人很难推翻潜意识层面根深蒂固的那些概念——即使过度刻意且近乎暴力地割裂也不行。有些人因此而魔怔,以至于出现极端现象:一个近乎偏执地痛恨自身原有身份者会在大街上对着与他看似具备相同的原本身份者恶语相加,甚至不惜使用暴力解决由他开启的争执。难道这种情况不像是对个人主义、坚定告别过去集体认同感的侵犯吗?事情发展到用暴力解决的地步,已经很接近真相了,原始人类的生存状态即主要依托用暴力取得所想获取的猎物、水、洞穴等生存必备的条件。生存即生存本身,不应被附加过多的所谓‘思索后标签’加诸人身上成为生命的负累,动物不会想这些玩意儿,智慧生物最起码不应该倒退演化。

至于这些过度的‘标签思索’与‘定性’之外,是谁在诱导这一切出现在其他人的身上?那些为他们生活带来精神分裂般自我搅扰的人,是否就是某些‘深度思索’份子?这些动荡之源虽然未必真的会促使过于激烈的社会现象发生,但应该如何看待他们脱离社会生产而坐享生存甚至奢华生活的现实呢?又是谁在他们背后保证着他们能坐而论道,面向社会公众兜售属于他们个人的‘独立’研究成果的呢?

即便不考虑以上问题,也应当清楚,某些‘深度思索’份子的确对天道演化产生过度侵犯的损害,基于其脱离实际生产生活的现状,将其视为阻挠同胞维持基本生存秩序的‘反之人类’罪犯并不为过——而这件事如何与秦王政主导下一波三折的伐荆过程相关联的呢?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秦王政不可能没有通过臣下或身边幕僚听到过这句当时代的兵家指导思想名篇,作为立志统一天下的雄主,所进行得又是保障本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于乱世、以务实且一劳永逸地兼并战争,期望解决客观而不可避免的东周社会痼疾,重新恢复夏商周上古三代初期时那样古典时代美好的社会愿景,魄力大到前无古人。

但三代是怎么样崩坏的呢?他在乎但不认为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通过法家学者所主导建立起固定的制度维持社会运转,后世子孙修修补补,万世可以想见。自己的想法是得到谋臣们极大包容地在构筑,万民的私念就要被千方百计地压制丧失基本的‘思索’权力;依仗由六国既定贵族深重影响着的并不灵活有效的外交与战争,对敌国从内部开始分化瓦解的同时严加防范自身被敌人从内部瓦解,虽然在旧制度约束下能够以最潇洒的走位获得对同批次旧国家的优势,但对没有既定历史包袱——庞大既得利益群体干扰下的新社会团体而言,其力量明显也会落入下风,步六国后尘。

所谓七雄更应当被看成能够有效压制各自国内新兴力量的国度,只是他们在完成自身与先进生产力的基本对接后,各个小国家已经被东周兼并战争中消耗积久,而新阶段下的大型地缘博弈联盟的组织与对抗,则进化得太过迅猛,以至秦王政这样的狠人能够在一代人间完成最后的兼并。这种专之制力量过于华丽的‘表演’,自然会使常人失去对各地域性古典诸侯王国内部效压制内部新兴力量的观察。

王翦出身秦国的平民阶层,在军功制度设计的诱惑下,年少时即拟定融入耕战系统、进化超强武力的个人前途大道。身为局中人,他没想过关东六国在变法之后残留更多的贵族政务运行情况是何种样貌的,又是否会吸引到立志以武晋升公卿行列的自己,思想‘东化’,堕落为秦王专之制的隐形反对者。只因为秦国的仗在他有生之年,几乎没可能打完;而军中是讲求明确隶属关系以方便高效率指挥的职业群体;正逢其所经历诸王正是秦国对外扩张屡屡得手的英明王者,而六国反扑之势亦然常现凶猛,好多次有出现将秦国彻底瓜分的趋势,所以王翦没有正当理由思考王廷上颇为缠绵悱恻的党争如何通过阴柔的方式完成内外联合,而在之后将国力武断地作用到他国的:那是纵横家与正经世卿的主阵地,并不容他染指。所以在有机会对外国作战时,王翦只能相对合理地为秦国朝堂争斗留出预设的内耗空间,而将自己能把握住的部分资源紧紧掌握在手,达成既定务实的作战目的。在他眼中看到的,和尉缭所推算到的未来,决然不会相同。

这也就是为什么尉缭子在秦王政后期鲜有出现的原因:于攻韩、赵、魏、燕的策略上,他对嬴政的谏言基本准确,因为外交在对战中的比重一直存在,其个人对兼并战争的主张是依附于外交领域纵横而存在的。可到攻楚时,燕国已经被打趴下在边缘地区顽抗,剩下的国度中只有齐国依旧中立、卫君受其与吕不韦、商鞅等前辈的恩惠能够以傀儡形式在野王地奉行社稷。当战争对象瞄准一个国内封君林立、国土曾经占据几乎整个南国、至今算得上秦之外的超级大国时,外交的力量已经不再重要:尉缭不可能在开战后深入战区与楚国贵族充分交换打破相持平静后的意见,更不可能在六国故地同各类闲散而四处游荡的潜在反抗力量讲道理——新生代的后辈们猎食凶猛而不按常理出牌,或热血激进、或一味保全自身实力四处游击,嬴政也缺乏赐予对方讲和机会的包容心性,自然,尉缭子会随着纵横家在战国时代末期的落幕而谢场。

此后的彼此串联,出现在失去民力供养后的故公卿大夫辈直接对接上:他们或被迁徙到关中居住;或因犯罪而被发配到同一处劳动工场劳作;又或在游击反秦的统一国境中彼此相遇问好;最差的情况,在同处监牢里共处人生最后时光,各自吹嘘生平为乐——不是所有人都有项梁受曹咎与司马欣存命的奇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