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接过天的烂摊子,天下大同毛笋临风 > 0121 设求真院

0121 设求真院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核心制度。自隋唐开始,科举制度起到了阶层间流动的重要作用。通过科举使得统治阶层定期有来自底层的新鲜血液补充,打破了阶层固化和延缓了阶层的腐化。科举制度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后世,现在的高考制度就是一种延续。

很多农村的孩子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就是现代版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在招人和提拔时,非常看重文凭。那些985、211毕业的,如同古代的进士出身,普通高校毕业的如同同进士出身,高中高职毕业的就相当于举人了。这种重视读书的观念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文化中。

科举制度在古代属于非常先进的制度。然而,科举考什么才是正真引导社会文化方向的关键。其实唐宋时候,科举考试的内容很宽泛,除了经史子集的明经科,还有明法科、明算科、明字科等,给考生的发挥度也很大。到了明朝,考试内容就偏重经典,出题来自圣贤经典,答题也要引用经典或前人的注释。八股文也成了唯一的套路。

当然明朝科举也不光靠八股文。除头场考八股文以外,第二场考论、判、诏、表等当时政府的应用文写作,第三场考经史时务策,时务策的出题常常是如何处理现实中的一些国家大事。如嘉靖十四年(1535年)的策论题目是“安国全军之道”,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的时务策是“论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还有倒霉的崇祯皇帝都被逼到利用科举的策问,来向考生征求治国除弊的办法。

而若想要高中,写好八股文是基础。因此,在科举指挥棒的指引下,明后期的学术界形成空疏的风气。中华文化的就是以儒学为主干,融合佛道思想。而晚明的学术形势,朱程的理学日渐式微,陆王的心学正盛,而从泰州学派发展出来的民本主义开始冒头。

作为流行学说的心学提倡,心即是理,我心即宇宙,致良知。认为古人经典加上后人的注释,已经很繁琐,让人难以学习和理解,所以心学倡导“拔本塞源”,不要被古人经典困扰,要直问本心。而世人曲解了阳明先生的本意,忘记了他还有“知行合一”的前提,故而不求实证,过于唯心,形成了空疏的学风。最后,导致朝廷的官员打嘴仗厉害,干实事不行。

金天启就是利用了科举的影响力,另辟蹊径,搞了个类似科举的匠人选拔制度。科举的目的就是让人有个目标,而读书做官就是科举的终极目标。现在匠人也可以通过这个制度去当官,必定会引导众多匠人去读书,也能吸引一批科举无望的读书人来这里碰碰运气。最终壮大了基层技术人员的队伍。

那么让匠人当官,就要设置官位,而这官位又不能去抢现有的。于是,朱由校提议朱由检设立“求真院”。求真院里都是官,而且很大一部分来自匠人,凡是匠员、匠师中的杰出者都能入求真院搞研究,对于有优秀成果的,还能封爵。朱由检对于设立求真院,比朱由校还积极,作为理科天才,对此有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朱由检力排众议,独断专行,硬是把设立求真院的事敲定下来。

然而,朱由检得知求真院居然设在南京,就不乐意了。没办法,朱由校只能继续忽悠。他说,求真之路崎岖坎坷,难保不做出点点离经叛道的事情,比如要研究医学,解剖尸体就是个大问题。所以为了减轻朱由检的压力,把要求真院放在南京,毕竟那里的士大夫实力较弱,容易控制,朱由检的耳根也能清净些。最后,朱由校还给了朱由检一个安慰,决定在京师开个求真院分院,干一些正常点的研究。

求真院是设立了,但是少一个领军人物。那人选呢?凡是后世读过初中的都知道是谁,大明科技第一人,徐光启。

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生于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法华汇(纪念徐光启而改名为徐家汇)一个小商人的家里。

光启少年,聪敏好学,活泼健矫。研农事,习登高。章句、帖括、声律、书法均臻佳妙。他曾言,“文宜得气之先,造理之极,方足炳辉千古”。由此可见,他是个极具专研精神的人。

他20岁时考上秀才,但因家境不好,只能靠教书过活。他现在自己家乡教书,期间他急需钻研农事。由于农事和天文历法水利关系密切,徐光启就开始研究天文历法,而天文历法又需要强大的数理基础,他又开始研究数理。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已经31岁并且有了12年教龄的徐光启,受聘到广东韶州教书。家乡连年遭遇自然灾害,科考又屡试不中,徐光启决定出远门谋生。

韶州教书先生徐光启结识了传教士郭居静(l.cattaneo)。这是徐光启与传教士的第一次接触。在郭居静的居所,徐光启第一次世界地图,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第一次知道天文望远镜能清楚地观测天上星体的运行。这么多第一次,为他推开了科技的大门。他希望能够利用科学技术帮助国家富强起来,使天下的黎民过上“丰衣食,绝饥寒”的安定富裕的生活。

在表示出对西方科技的浓厚兴趣后,他也赢得了郭居静的好感,更获得了郭居静的人脉。郭居静有什么人脉?耶稣会。郭居静向徐光启介绍了耶稣会会长利玛窦,并说利玛窦精通西洋的自然科学,勾起了徐光启敬仰之情,希望尽快结识利玛窦。

利玛窦,原名叫玛太奥·利奇(i,1552-1610)。他从小勤奋好学,对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医学都很有造诣,而且擅长制作钟表、日晷,善于绘制地图和雕刻。三十岁从神学院毕业,利玛窦被耶稣会派到中国来传教。他为了便于同中国人交往,刻苦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字和古代文化,换上中国的服装,按照中国的礼节和风俗习惯进行活动,还为自己取了利玛窦这样一个中国名字。

郭居静在向徐光启介绍利玛窦的同时,也在徐光启不知情的情况下,向利玛窦推荐了徐光启。而利玛窦又向他的好友翰林院修撰焦竑推荐了徐光启。在一番运作下,徐光启获得了“入籍成均”,成了一名高考移民。于是,一个应天府出生,有在广东的秀才,去顺天府参加高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