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少有人走的路 > 第二篇 如何保持快乐

第二篇 如何保持快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纯粹光明中就像在纯粹黑暗中一样,看不清什么东西。

——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快乐的艺术

恐怕你要问:有所谓快乐的艺术吗?如果你的意思是一种具体确实的艺术,如画两张画或制造一辆汽车,甚或一种最普通的技术,像写字或制作广告一样,那么,便没有。如果你的意思是一种很普通的艺术,如赚钱的技术,或组织的技术,教训人的技能,那么,答案就比较近乎正面了。再如果你的意思是一种广义的艺术,如与人接交的技巧或思考正确的技术,或高尚生活的技能,那么,答案则完全是肯定的了。

我们平常之所谓艺术家,乃是他能够借着一种艺术而生活;其实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要能够以他的生活为艺术生活的良好典范,这种艺术是任何人都可实行的。而保持快乐的艺术,便是此种艺术的中心。

将来人类的先师,便是要以最有价值的方针,引导一般人达到快乐美满的途径。现在这还是一个很大而未曾完善的问题。

当你的心智或情感作用与你全身各部得到调和时,或你心中感觉到十分自由而无牵挂时,你便觉得快乐。平常每每有些事是与全身进行冲突的,那么,便会扰乱日常的快乐。就像疲倦能使你好像失了油的机器,慢而颠簸地走到第二个加油站。譬如发生阻碍,也是能妨碍你的快乐的。此外还有烦闷,更是种种不快之中的一种。

小的烦恼,便是大的烦恼的导火线。当大家疲倦的时候,小约翰和大贞安便无谓地喧闹暴躁,母亲也变得苛酷,专门寻人的错处,父亲口出怨言,叽里咕噜……全家好像经过一种暴风雨的时期。晚餐之后,大家的身心都恢复清爽,小约翰便紧伏在母亲膝上,听他最喜欢的故事,母子两人都感觉快乐。贞安看见父亲现在口里正含着一支烟管,便同他谈论关于夏季出外游玩的事情。

如果快乐的艺术,仅限于短促时期的,便是一种残缺不全的艺术。小约翰正在很快乐地玩耍,替他的一队小兵筑俱乐部,突然一个大孩子走来戏弄他,拿去他的钉子,便使他不快乐了;贞安正在很快乐地预备她的功课,刚刚觉得勉强可以对付考试,忽然一个大学的知己好友跑来闲谈了半天,便使她不快乐了;父亲也很快乐地在他办公室里,但因为等一个未到的电报,悬着不安,再加上打鱼的时期尚未过之,先不能定夺往北方去,于是他不快乐了;母亲在街上买东西的时候,本来很快乐,但是在铺店里耽搁太久了,过路时走不通了,而且她遇着安太太开车路过,不叫她坐汽车回家,于是她便不快乐了。

我们如能在小事上懂得快乐的艺术,便可以作为许多大事的指导。我们精神上的烦恼,以及心理上的耗费,并非因为所遇困难的本身,而是因为我们把情绪消耗于错处。工作时过于急躁是一种习惯;以镇静的态度而工作,又另是一种习惯。你不能用一种拳打脚踢的方法,把烦恼赶走,你必须习于镇静,从容工作,而后烦恼就会不攻而自退了。快乐没有一种标准的指南,除非你自己为你自己生活的前途创造一个。此种指南不是指路牌,而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以规范前程。这是一种很不易捉摸的艺术,当你每次觉得要捉住时,却每次都让它逃跑了。成功也不能衡量你的快乐,有许多伟大的成功,却在快乐的艺术上完全失败。杂志上面所炫耀的大照片,以及所载的成功故事,很少能代表真实的情形。如果你知道实情,恐怕你也不想和他们调换地位了。

快乐是一种副产品,你的目的是为别种事,而同时你得到了快乐。如果你唯恐你不快乐,那么你便一定得不到快乐。快是你对于各种工作做得恰当的报酬,如你赚钱的工作、家庭里的工作、交友的工作,以及公民服务的工作等。先天可以使你对于快乐的艺术进行得很容易,或是很难。这是你个人的问题,你要使普通快乐的艺术去适合你特别的情形。

何谓精神健康

一个人强壮,是因为他有强大有力的肌肉,或是他知道如何去锻炼肌肉上的气力;普通而论,大概是两者都齐备。强大的肌肉是先天的赋予,会运用肌肉是训练的结果,两者便造成强壮的躯干。

一个人可以有聪敏的心智,而很少去运用它,或者有较差的脑力,而能多运用之。他所得到的究竟有多少,便是由他天生的脑力及训练的程度两者的结果。肌肉远不如耳心智的复杂,但许多奇异的事情,肌肉也能做到,这样,肌肉的工作也变为很复杂了。

关于肌肉的工作,有气力、坚忍、精确、技艺,以及各种混合的能力。珠宝商、铁匠、外科医生,以及屠夫等,都是用肌肉工作的。不过他们因为是由不同的神经系所管束,所以做出不同的工作。一个木匠与一个细木工人,同是用差不多的工具做木工,前者却善做粗重有力的工作,后者却善做细而精确接木制形一类的器皿。一个漆匠与一个画油画的在心理运用上,双方相距不过若干里。

肌肉实远不如心智之复杂。体格训练可以帮助你发达肌肉的技能。心智训练可以指导你发达心灵的技巧工作效力便是两者共同的目标,心智的训练为心理的健康的一部分,便是现在所谓精神卫生。其实际目的即是使你得到精神的安适。

精神健康是由应用人类心灵去得到一种正当生活的结果。你的心灵之关系重大实远胜于智力,比聪敏或愚笨更重要,你的心灵较比运用脑力、对付情形、解决问题、拟订计划、决定办法按步实行等,都要重要。精神健康包括对于做的兴趣、上进、热忱、爱好,以及工作结果的质量。此外并包括平时工作时的心理态度、脾气、喜爱或厌恶,以及使你自己和他人快乐或忧愁的那种原动力。精神健康告诉你如何利用你的气力,如何防止缺欠,如何保持心理感情的调和,如何去防止疲劳,如何去发展你的特长,以及如何去待人接物。

精神健康是要懂得人类的天性。我们每个人共有的天性,以及你的特别性格,都与你的精神健康有关。大概而论,我们的消化作用是一样,然而同样的食物,对于某人是合宜的食物,但在另一人却是一种毒物。精神健康必须注意到人类特性的不同,男性和女性不同,小孩与成人不同,也有种族的不同,同种族内又有派别的不同。训练有时发扬这些不同之处,有时或加以遏制,有时使其自由发展,有时却阻塞其能为。不过我们在应用之前,须能充分了解。精神健康先给予了你一种使命。要知道如何创造及改良你的心理,便必须先明了你自己的心灵。

我们既然必须工作,而且要有工作,然后我们在生活上才有一种严肃的目标,和固定的职业,那么,我们在心理适应上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要能适应工作。当工作合宜时,我们便可以做得很好,而能安然前进。能上进即是成功。但是你存往银行的进款,不能单独算为成功的表现。你在快乐上的收获,以及你所服务于别人的,也应当计算在内。你对于别人,对于你的家庭,以及对于社会,有何贡献呢?成功的人心灵上是安适的。

常态

哈定(harding)总统曾经写过一个字在地图上,或者也从口里说过,在先前是字典上少见的,而现在却不如此了。这便是“normalcy”一字,已经代替“nonnality”了。如果你失了健康,你便失了常态;如果你恢复了健康,你便恢复了常态。不过你生来的身体,必须本身是常态的。

但是关于心理的常态,是很难断定的,因为有些事情对于我为常态,却未必于你是常态。因为我们差不多在每件事上,都有小的差异,在许多事上有大的差异,所以常态是依差别之比较而定的,你我的呼吸和脉搏,依着你我的行动和感觉而彼此不同。然而在大多数的事上,大家都与普通的常态相差不远。

我们必须假定彼此是有差异的。不过我们对于各种差异,必须用一种常态来衡量之。你、我、汤姆、杰克和哈利,以及其他的人,在高度、力气、智力、交际才能、脾气、娱乐、兴趣、忍耐、野心、眼光,以及其他事物算在内,总免不了各有不同。在法庭上(假使我们中间有一个犯法的话),由专家的检验,声明我们都并未失常态。假使我们中间有一个做出一种不法的行为,而是我们其余的人所不会做或不懂的,那么,那人的常态便成为问题了,一个人在他的一生,总应当不失常态或健全——不一定是完美不缺,而是要有平衡。如果一百之中有九十九人都是完全相同,则可以说大家都是普通不失常态的人,仅带有少许差别。

常态应当顾到两方面,一为先天的体格,一为后天的情形。最好的方法能够不失常态是要生而为常态。天生而成之常态,在行为上亦必常态。

总而言之,假使你能在大体上及群众生活中,可以和其余的人一样,而且假定在先天及后天的情形上,没有多少大的差别,那么,你便是一个常态的人。

心理常态即是心理健全、心灵健康的人。但后天的情形则更进一层。不失常态的行为,必须依据年龄、种族、教育、社会情形、当代风俗等而断定。一个人在儿童时代有一种信仰和兴趣,两世纪前的人认为这是常态的,而在现代却认为变态。中国所认为常态的,在美国未必认为是常态。

常态是你心理的一切混合的表示。这便是你研究心理不能像看一张地图一样。没有一个人是一生完全常态的,即使有,像这样的人也就无价值无兴趣了。然而世界上大部分的工作,都必须由常态的人,在常态情形之下,用常态的方法,去应付人生常态的情形而完成之。

什么是惧怕

惧怕在人类的行为上占很重要的位置,所以很值得详细研究一下。惧怕是许多复杂心理状态的一个混合名词。第一,惧怕是一种不安的感觉,含着恐吓的成分,例如失掉了别人扶助的感觉。你对于一个婴孩松了手,或使他跌倒时引起的一种所谓原始的惧怕。当你做噩梦时,梦见从高处跌下,惊醒后还觉得心跳,也是同类的情形。我们暂且可以把这种状态,叫做失惊的感觉。你每次由一个安静的状况变为一个惊扰的状况时,便形成了这种心理状态。一种突然巨大的声音,一种未料到的接触或碰撞,由梦中突然惊醒,都能引起这种状态。

我们以为最普通所表示的惧怕行为是躲避、藏匿、逃跑等等。但是上述那些原始的惧怕,并没有什么这种行为的表现。凡是危害你的安全的事情,便会扰乱你的平静,使你发生惊恐的感觉,因而惧怕。在悬崖的边上行走,或从很高的地方往下望,或在薄冰上溜冰,时时刻刻都会使你存着惧怕之心,你恐怕跌下去,你看到屋顶上或旗杆上的工人时,也会同样的心悸,你不愿意想到这些事情。这种惧怕已离开婴孩的原始惧怕很远,然而仍旧是从这条渊源来的。

从心理的本质上而言,惧怕便进一层了。怕黑暗或怕孤独,是一种使人不安的情形。一个小孩在晚上要有灯和他的母亲陪伴着,才可使惧怕消灭。我们害病时或神经衰弱时,我们便更加胆小。有许多人对于这种怕危险的惧怕,尤其易于觉得。他必须要有很大的勇气,才能克服此种惧怕。另有些人走过下面有水或有路的铁桥,也必须鼓着很大的勇气。

再有一种惧怕便是回避不快的感觉。有许多人假如敢让一个毛虫在他们手腕上走,便可以算为英雄了。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惧怕这种无害的动物。有些人看见虱子或油虫爬,便会难过。这种惧怕的来源,一部分是由于嫌恶而来。你不会惧怕一个已经腐坏的苹果,但是你会回避苹果,正如你回避毛虫或油虫的心理一样——只不过,加上一点怕动的东西的心理。你也同样不愿意亲近冰冷的东西,去抚摸一条蛇也常常使你要突然的退缩。憎嫌的退避和抚摸的退避,便是惧怕的导线之一。怕老鼠恐怕更夹杂着一种怕害人的心理。

真正的惧怕含有恐怖的成分。此种惧怕是由于实际的情形。一个小孩怕关在动物园铁栅内大而野蛮的狮子,尤其是当狮子发吼的时候,此种恐怖是怕受伤害而痛苦。怕去见牙医却是一种真的恐怖,每每你想象着痛苦时,较比实际受痛苦时更惧怕些。只要想象着惧怕的时候,惧怕便永远无止境了。你怕强盗,你怕传染病,你怕鬼,你怕投资失败,无论什么事你都怕,甚至于坏的天气也怕(虽然没有危险),因为恐怕它有时妨碍你的舒服或计划,所以你不愿意它发生。你的整个的人生,是在惧怕与希望中生活着。

不过你最大的惧怕,尤其应当注意。你为你的名誉而恐惧,为你的考试而恐惧,为你已成功的爱情或战争而恐惧,为交朋友或赚钱而恐惧。从小至老整个的人生,便是冒险。惧怕穿过人的一生,造成我们复杂的心理。

情绪之约束与放纵

有一本心理学书上说,除非我们能抑制自己的冲动,否则我们便不能得到一种美满的生活。另一本心理学书却说,假使我们抑制自己的情绪,我们的神经系统便会发生毛病。究竟是哪一本书的话对呢?两本书的话我都不相信。

气愤的读者

这位气愤的读者最后的断语,的确表示他的心境是适乎其中的。合乎道理的办法,是要不走极端,无论哪方,都要在理智范围之内。

放纵和抑制的冲突,在婴儿时期便开始了。自然的安排是以冲动为先。而冲动的后面安排着一种过于强大的推动力量,以致结果每每是破坏而无益。整个婴儿的组成,可以说是一大堆冲动,而成人便是一大堆习惯。

对于儿童特别的需要,便是天性过强的冲动,应当使之压下去。这种抑制开始应早,并且要常常实行。儿童的天性大都是容易惧怕,喜欢发怒,喜欢任性玩耍,爱击破物件,吵闹惹弄较小的儿童,别人说话时好反驳等等。这一切都是必须抑制的。

至于抑制的程序必须合乎理智。一个过于被抑制的小孩,总是惧怕刑罚。天真的乐趣都被剥夺,必致毫无生气,变为一个可怜的小动物。对于儿童这些动的精神,我们应当为他们准备着充分适当的出路。希望他们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外实行抑制,不是一种良好的方法,譬如叫他们呆坐得太久,都是不应当的。我们还应当给他们相当的时候,让他们去喊叫,去玩粗野的游戏,去做自己爱做的事,只要是在理智范围之内同时最要紧的。便是对于他们的弱点如惧怕、发怒、自私等,应当加以指导和批评,减少其试探。

抑制感情对于成人的规律,也与小孩无大差别。不过他们所要抑制的比较复杂些,而他们自制的能力也比较强些。假如你是一个性急的人,容易兴奋,容易发怒,你便应当设法抑制之,养成一种平和稳重的习惯。假如你每每对人粗暴、自傲、爱鄙视人,只为自己方便而不顾别人,或是当一件事感到棘手时,便爱含怒或抱怨或沉闷,或逃避,你便应当自己划出一种抑制的程度而实行之。

许多人心里都想问的问题,便是强烈的性欲冲动,是否应当抑制。关于这一点,以上所说的,也可应用于此。儿童有享受快乐自由玩耍生活的权利,青年人也有享受爱情生活的权利,不过两者都要在正当规律之内。从儿童时代到老年,一般普通人无不需要情感,需要为人所爱,也要爱别人——例如儿童的爱,父母的爱,友谊的爱,情人的爱等。缺乏情感的生活是不好的;很少人能够这样做到,并且也不应当这样。因为这种生活可以使人精神痛苦不舒服,神经错乱,与人的关系不相合,甚至造成一种变态的心境。过于抑制也是不好的,不论这种抑制是因社会习俗所强制的(这常常是有的);或是因为你自己的规律定得太严厉,不肯苟且;或是因为环境的阻碍剥夺了你情感的出路。

喂养猫犬的习惯,不但是为消遣,而且有时也是发泄感情的工具。“抚爱”是人类一种很大的需要。猫犬以及金丝雀、金鱼等,都是解除人类寂寞的工具。或许我们可以说,一个十分快乐的人,在人群中已经充分找到发泄情感的对象,因此不再需要什么小动物,不过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人,需要各种的出路,以发泄其各种的情感。儿童便是喜爱小动物的。

青年时期的情感最强烈,所以每每容易有放纵和过度的危险。冲动越强,抑制也越难。尽情地放纵或尽力地抑制,都有危险。快乐的途径便是在人生各时期中,自然的情感应当有适乎其中的出路。不然的话,各种渐集的闭塞情感,因抑制过甚,一旦崩溃,便如沸泉一般,造成不幸的结局。

我们的情感是需要出路的,至于出路的选择适当与否,便要看我们的智慧如何。各种情感的发泄,不能详细确定,有些是应当减少,而有些是应当扩充的。最大的问题,是对于与人生有密切关系的情绪,以及人生基础的情绪,应当如何节制。节制便是抑制和松弛,收束和放松;至于何时应当收束,何时应当放松,却在乎你自己决定了。

情绪中的力量

你有储存什么吗?恐怕你的汽车是有储存的汽油的,但是关于你其他生活进行上必需的东西呢?比如你的精力有储存吗?

储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单是要为平常的需要,如营养良好,睡眠充足,工作优良等,并且还要储存格外的精力,以备不时之需。

自然的组织对于动物来说,已经预备了这种储存的气力,这便是常人所谓的“重振”。当你做事已经感到筋疲力尽时,但是你咬紧你的牙根,继续干下去,不久你便又觉得似乎得到一种新的力气了,这便是你已经动用了你储存的精力。你可以在实验室的测量疲倦器上证明出来这种“重振”。我们的神经系统是由自然的安排,预备了一种储存力量。

储存是预备对付偶然发生事件的策略,情绪便是如此的,情绪可以激发储存的力量。一个小心的人,总是谨慎敏捷,注意着自己所走的路;然而我们在升降机和地道里的时候还是需要“当心”的牌子。假如发生了真的危险,你的惧怕心便使你警惕,惧怕可以激发你的储存力。房子失火时,人可以从里面逃出来,荷着重负,还要爬墙,这在平常无事的时候,却不是他们能力所能做到的。快乐狂欢也是能激动人类储存力的。看打球的观众和助威队便是鼓动这些选手去激动他们的储存气力,尤其是当胜负不分的时候,更为兴奋。一个赛跑家,如果他平日能很好地管束自己的储存力气,常常最后一刹那间的胜利是归他的。

在平日我们不大用储存力不过任其存留而已。一个丝袜织造厂的广告上说:“小姐们,多备几双吧!免得破了着慌!”自然的奥妙,为我们准备了一种安妥的余力;这种安妥,正如我们的房屋所需要的一样,我们不会使桥梁所负的重量,刚刚是桥梁所能承受的。聪明的人在气力尚未崩溃之前便会停止,他不会用他最后储存的一点力气。在崩溃未来到之前,你对于你的工作能力应当有一种储存。放假便是一种方法,使你的精力可以多加一分积蓄。此外如骑马、玩耍、整理忘掉的工作等,也有同样的功效。

从大体上说来,我们必须应用得当,保持在相当的速度限制之内,留心我们精力的容量。但是遇着意外之事发生时,我们便可破除平日的习惯,而任情绪奔驰。假如我们平日能养成一种储存精力的习惯,我们便能应付意外的事情。在某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能推动我们的精力到极端。譬如对于某事特别的努力,要想出一种新思想,或是要加入某种竞争,交涉某事等。有些时候,你简直不能停止,或考虑,或放松一下,在这种时候,一切都有赖于你已经预备好的储存力气;因为当一件意外之事发生时,你头脑所计划的行动,便是由你储存的力量得来的。假如世上没有这样的人,我们的进步便不会快了。

我们的情绪也是如此。有些重要的关头,如战争的时候,我们必须激励人民的情感。我们平日所隐藏的发怒精力,这个时候便是最得用的时候;这种危机激动了人民正当的愤怒,使一群有用的人民起来,为他们的国家发泄平日所储藏的精力。大地震或失火时,由惧怕和抵抗危险的动机,也足以唤起人类储存的精力来斗争。一个人或国家能够知道储存精力,并能应用得当,是受别人或别国敬仰的。

如何制止你的怒气

斯达登教授(prof.stratton),把怒气当成一种人类天性的表现,专门加以研究,正如其他心理学家研究天才学或犯罪学一样。他对于发怒的劝诫,我们可以挑选以下几条以为规律:

第一,节省你的怒气。因为怒气是你内部的一种储存力,为意外发生之事而用的。你去求助于怒气,便是因为所发生的事情太大了,你平日的能力不够对付。所以将怒气用在琐碎事上,便是浪费了。

第二,当你疲倦、饥饿、遇了不如意、年龄将老的时候,要提防准备去抵抗那种一触即发的怒气,要想到别人也有这种同样的弱点,尤其儿童是如此。这便是家庭不睦的起因。我们应当对此特别留意。我们要防止发怒如同防止触电一样。常保持温和的态度和平静的空气,是有益处的。对于自己或别人发怒的信号,要有保持镇静的习惯。制止这种怒气,最好是在未发怒之前。先默念十下。粗野的言语,如果不假思索一下,随意冲口而出,便每易养成发怒的习惯。不过诅咒有时可用为一种安全塞。狗吠比狗咬还要厉害。

第三,对于某件事发怒到一种适当的程度时,便应当停止。如果你叫别人走开,你便应当自己先让位。如果事情已经了结,便应当迅速恢复原状。不可让自己不断地回想或刺激,事情过去了,便应当赶快忘记。

第四,最适当的愤怒,是一种完全客观的愤怒,是你因为觉得对不起别人,于是感觉愤怒。但是所谓别人也可包括你自己,你也是和其余的人一起计算在内的。不过这不是普通易受试探的愤怒,这种愤怒是应当保留为有价值的事而发的,它可为公或为私而用,可以使生命增加热忱,奋勉增加热力,因其以理智的动机,为一种有价值的目的,个人的目的也可包括在内。但是你的愤怒必须公平正直并且是好意的。

第五,切记你的发怒是可以引起别人的发怒的,发怒是一件冒险的事,发怒可以离间关系。它的悲惨的结果,便是破坏友谊和同情,而友谊和同情可以防止愤怒。发怒与成见是同类的东西,便是不公平的判断公正和同情的习惯,可以增加平和与理智的态度,是一种控制怒气的力量。

这几条谨诫发怒的规律都是关于个人发怒的,因为这对于大多数的人是一个很重大很实际的问题。重大的冲突和有组织的冲突也是同一心理的。你对于公众或商业关系的态度与感觉如何,可以从你应付私人事件的态度与感觉上看出来。发怒是个人的害物,是公众的危险。在相当的范围之内,发怒也还是有它的好处。要保持这种范围,是要我们态度和善,合乎理智,随时警醒,这才可有平静无事的代价。斯达登教授建议,假如我们能用一个簿子,记载发怒的日记,把每一次发怒的原因事实都写下来,后来看了一定会觉得自惭或是好笑,因为都是为些小事;这样以后你发怒的次数一定要少些,而且有价值些。不过这一种克制怒气的规律,总是有很大的用处的。

发怒是一种耗费精力的情绪,与畏惧恰恰相反,因为畏惧来得很慢,在未发泄之前潜伏得很久,而愤怒来得突然,如迅雷闪电,而平静得也很快。不过暂时的情绪,因为反复思维,又可变为情操(sentiments),又存于心中,由此而发生怨恨。怀恨便是发怒冲突后所留的余痕。怨恨可由传统而继承下去,好像封建思想一样。成见是一种变形的愤怒。如果这种感觉一旦爆发,可以引起群众的暴动。人类应当习于容忍不同的意见,不去唤起愤怒的危机。各人如能在私事上有克制怒气的能力,则不会一时神经发作,去参加群众的暴动。暴动的行为,是由于一般人平时不约束自己。

“盛在瓶里的光辉”

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可算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了。用时髦的话来说:“他把美国的心理学放到地图上了。”二十五年前,他写过这样一段话:“我记得我读过一本小说,当作者将女主角人格的美好和兴趣描写完后,然后总括起来说,她的可爱的地方,便是在无论何人看见她之后,总会感觉得她好像是‘盛在瓶里的光辉’。盛在瓶里的光辉,实际上也是我们美国人的一种理想,甚至一个年少女郎的性格也是如此!”

他又引证了一个苏格兰的著名精神病专家的一段评论:“你们美国人太喜欢把意思表现在脸上了。你们好像一大队军队,一切后备军也都同时行动。英国人的面貌比较迟钝,但是他们似乎有一种较好的生活计划。他们似乎储存了许多精力,以备不时之需。这种淡然的态度,这种能力积蓄未用的表现,我以为是我们英国人民最稳妥的屏障。另外,我对于你们美国人的感想,觉得你们给予我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你们应当设法将你们的色彩调得清淡一点。你们实在是表现得太露骨了,你们对于日常中普通的小事,耗费得太过了。”

美国人的这种易于兴奋,有两种不同的批评,在今日比从前更胜。对于这一点,有两方面的看法,而詹姆斯对于这两方的批评都是公允的:“凡美国人在欧洲住得很久的,习于当地通行表现的精神,在我们美国人视为呆滞的精神的,当他们回国的时候,也会有一种相仿的感觉。他们觉得他们同胞的眼睛里射出强烈的光辉,显出一种强烈的热情和渴望,便是一种极端的活泼与和颜悦色。当然我们很难断定,这种情感是男的表现得多些,还是女的多些。但是多数的人对于这种热烈,总是崇仰,而毫不悲观。我们总是说:‘这是何等的智慧!这与我们在英伦三岛所见的呆滞的面颊、鳖鱼似的眼睛、迟钝无生气的举止,是何等的不同!’确实,这种紧张、迅速、灵活的外表便是我们国人共认的一种理想;但是从医学上看,这种易于兴奋刺激的弱点,在我们美国人心中却不易感觉得到。”

在精神卫生上,以及各国理想之差异上,这便是一个很重要的焦点,我们说英国人是我们的堂兄弟,然而在心理组织上说,我们的血统关系,虽说不是隔得很远,但似乎还比堂兄弟要疏远一层。如果从心理学根本上说,稳重是一种健全的理想,是毫无疑义的。至于沸腾爆发的精力,不断地搅扰,纯粹消耗在情感的动作,行动好像一根有高电流的铁丝,确实是将精力无益地消耗了。因为这是一种退化到儿童时代的兴奋行为。无益的消耗,不仅是因为太急促,也是因为过于急进,驱逐,纷扰之故,稳重不是呆钝,而是一种含蓄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呆钝沉重、难于移动的,而是一种约束的储蓄力量。

从我们最近的心理习惯上,便可以看出这一点。譬如现代的汽车,便是永久准备着到处乱动的。这正足以表示美国人总是向前动的特性。美国有句俗语说:“我们不晓得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去,但是我们总是往前走。”这种瞎走的满足,蒙蔽了一个最要紧的关节,便是在未走之先,我们应当选择正当的途径。那些喜欢自认为激进者,奋斗者,雷厉风行者,便表示这种乱冲,他们把盲目的努力和有方向的努力混合,弄不清了。妇女学习吸烟的习惯,作为消遣精力的方法,也可以表现她们这一点来。男人好像印第安人一样,喜欢安闲自在地吸烟管;而妇女却急促急忙地吐烟。

无论何事,太过度便不好。一般人总是易于走极端。约束太过和约束太少是一样的坏。精神的安适原是有一定规律的。伟大的工作是需要稳重和涵养的精力,把好的精力消耗于激奋和扰攘便是浪费。不过活泼灵敏是可以使生活有生气的。由研究各国的心理习惯,可以大家都得益处,正如通商订约一样。

怎样破除你的抑郁

抑郁是一种病征,是神经系发生了某种毛病。平日我们在生活力上至少储蓄了一些希望、满足和快乐,这种病征便好像借债人支用过度的账目一样。但是这种病态,或许是临时支用过度的现象,不久又可以储蓄一部分新鲜的精力;或许便是一种久年的病症,长时如此。无论其起因如何,这种病症总是因为在精神的情绪上,发生过一种深切的根本变更,才有如此的结果。

这种抑郁,因其可以酿成严重长期的精神错乱,以致那些受抑郁之害的,每每无故过于惊恐。如果惧怕变到更坏的地步——就是癫狂状态。一个人吃醉了酒,手足垂萎像一个患瘫病的人,或是癫蹶不定像一个患癫痫病的人,但是他经过舒适的休养后,便又可以复原了。

这种抑郁,即算是非常厉害的,还是与真正忧郁症的背景和病源不同。这种抑郁是来来去去的(来时比去时要明显些),失望的黑暗,渐渐变为希望的光明,好像黑夜渐渐变为曙光一样。抑郁的病源是疲倦,你的心情的气压表——本来在阴暗沉闷惨凄的天气便很低,如果又正值你很疲倦或是很饥饿的时候,便完全低落下去了。假使你后来由睡眠和食物的营养,精神因而恢复,心情的气压表便又可以升上去,正如所谓:“命运不能伤害我,我已经吃过食物了。”晚餐后的心情是愉快欢乐的。在未吃筵席之先,是无人募捐的。

神经衰弱症——我们要认清这个名词是包括无数普通常态的人,有时还是一般人中最优秀的分子——在各人所感受的病症各有不同,有些人是睡眠受影响,有些是消化受影响,有些是精力受影响,有些是脾气上受影响。精神衰弱病最普通的几种现象,便是睡眠不适、消化不良、容易疲倦、兴致很低等。

在一切病的象征中,抑郁的象征是最难捉摸的,假如你属于抑郁的人,那么你便知道是怎样的味道了。当然这种病征在生理方面也是有的,例如由排泄作用而排除体内的毒物,有一句俗语说:人生是否有意思,是由肝脏而定。

这种抑郁,的确有点好像莫名其妙的,丧心是一种恐怖的不幸,除了使人更觉难受以外,别无安慰,心有抑郁的人仍是时刻奋斗的;他那些比较有能力的本能,时时想抵抗障碍,他希望他能脱离失望的旋涡,鼓舞起他已经衰落的勇气,他带着一颗沉重的心和充满了眼泪的眼睛,努力奋斗,想从泥泞中爬上坚土。然后忽然云开雾散,他便稍有安息,此后再有较长的安息,这样,他的生活便渐渐带有欢乐了。

因此,我们对于自己的抑郁,不可过于担心。有一个患抑郁病的人对我说:“我并非真正有什么忧郁,不过总觉得是如此罢了。”后来他脱离了这种习惯思想之后,便觉得好些。有些人提议我们应当每早对镜时,便露着笑容,然后一天之中,凡是感觉不快的时候便练习这种笑容。另有些人在早餐时玩爵士音乐。所以你也应当养成一种特殊嗜爱的办法去驱除抑郁。

静寂的乐园

精神健康的理想园地,是不要太过于孤独,长久离群索居,也不要太过于热闹,弄得乌烟瘴气。折中的办法,不仅是要有节制,而是要能够均衡的满足人类两种相反的需要——私静的需要和友伴的需要。

私静是属于文化进步的生活。原始时代的生活,是以部落而非以家庭为单位的,除了各人所穿的衣饰外,私人财产是没有的。印第安土人便是大家聚居在一个村庄里,无论什么东西都是归大众公用。弗莱彻女土(miss.fletcher)是一位终身研究印第安土人的专家,她觉得和土著人在一处生活,最不方便的地方便是太没有私静的时候了。因为在全村里寻不出一块私静的地方。只有一个英国人家里才是她的堡垒,在这里她才可以与人群隔绝。

普通看来,“肃静”二字在办公室的门上比任何要常见些。在心理上这也是很对的。工作的时候我们必须私静;娱乐的时候我们便要寻找伴侣。工作是需要专心的,所以工作的时候,我们必须暂时与家庭邻居及一切人群隔绝。

实在讲起来,钥锁的唯一用途便是在乎其能维持私静。除了清洁之外,市场上最宝贵难买的东西,实在是“私静”。我们住的地方,往往总是吵闹喧嚣的。在现代工业这种嘈杂的环境中,打字机的嗒嗒声以及其他种种喧哗声,可以通过半截的隔板达到各办公室,一般人真不知如何可以工作的,要解决这个问题,虽以美国之财富,也难于办到。空间比时间更宝贵。只有大公司的总经理才有享受私静的福气。

有些人对于私静甚至有一种偏见,以为私静是一种非平民化的自傲心理,或是躲避群众做不道德的事,如从前那种贵族的客厅一般。做有害羞的事也和工作时一样,也是需要私静的,论到这一点,也就和其他一切的行为一样,要看动机如何。

一个人之所以需要私静,不仅是为专心做事,并且也是为求个人的修养。凡人必须私静,庶几有自省的时候。原始的人寻求旷野的地方,以为受幽灵感动之所。处于现代文化进步之世,我们的问题是要如何去收回已经失去恬静的乐园。一个人健全的生活,必须有充分私静的时间,而后可以修身养性。

私静便是准备着与人群交接的。在许多事上你是常常需要别人的,儿童更是特别依赖别人,不过也还是需要私静的时候,以求独立的发展。社交的年龄,由自然的安排,迁延着直到儿童需要发展的时期。我们从别人学来的很多,也和别人共同学习。一般人的天性都是好群的,人类都是喜欢聚集在一处,大家混在一起。虽然如此,我们同时也需要私静的时候。

太孤单的最大危险,便是那些神经质的人会变为更害羞更不愿和人在一处。一个为悲哀、疾病、烦恼所困的人,想再恢复他原来的常态生活,最好的方法便是要和常态的人常混在一处。太与世隔绝的人便是失了常态,他过于躲藏在自己的影子里,他需要一群光辉去照耀。

悲伤的时候,以及集中精力奋斗的时候,我们需要孤独,然而此时我们需要伴侣,也还是同样的重要。过于孤独的人假如随着自己的意志做去,便会成为一个孤僻的人。不常有孤独生活不能离群索居的人,对于自己便太无内心的涵养,这个问题在训练儿童的时期常常发生。

城居的习惯每每养成了一般人一种根深蒂固的好群性。平常我们总以为那些平时做工的人在短促的暑期中,变换一下那种扰搅的环境,逃避到深林中或高山上去,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反跑到拥挤的海滨大道上去,混杂在外来旅行的人群中。电话和汽车都是现代交通上的一种便利,使人群聚集,打破乡村那种孤寂的隔阂。所以我们也希望有天才的人,发明一种方法来保障幽静。因为从大多数人的方面看,一切世俗的扰搅以及临近的人与我们相处的时候实在是太多了。

“驯良些,让别人去卖弄聪明吧!”

“去教一个坏小孩变好比去教一个蠢小孩变聪明容易些。”这是英国一个很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生理学家所说的。“好而愚蠢”是一个很普通的双名词,而使人联想到它们相对的双名词:“聪明而顽劣。”

有一点是很明显的:行为便是这两种双名词的试验。看你所做的如何是最重要的,如何做便是对,如何做便是聪明,在你的行为上都可以观察出来。这种动作是仁慈,是好,但是很愚蠢;哪种动作是聪明,但是太残酷,太卑劣。

是否天真的意义便是脑筋简单或是心地纯洁呢?是否世俗的智慧便是不要让你的良心去阻碍你的利益之途呢?是否作伪便是说你懂得德行和智慧的把戏,没有错误的观念,自己有把握会得胜呢?这类同样的问题,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来问,而始终这类问题总是含混不清的谜语一样,得不到一个正确的回答。

因此训练是要引人到两条路上:使你变好,使你变聪明;使你能够心地宽大,能够心智和道德健全。我最近问过一个很著名的美国著作家(他对书籍中许多人物的生活和思想都是很清楚的):什么是现代人类最大的错处?他的回答便是:“人类过于注重智慧而忽略了正当的情感,把脑子放在性情之上。”

这一切的意见可总合为一个共同的结论,这结论我也觉得十分对。注重一个人的正常情感的态度,健全的嗜好,良好的道德,比注重他的学识、常识、智慧伶俐、聪明等要重要得多。而我个人对于无论哪一类的蠢人所感到的不舒适和不方便,是非常敏锐的。照教训我们应当忍受那些蠢人,特别是那些有政治野心的,但是我总忍受不住。

在道德和智慧的辩论中,道德每次是必赢的。无论在无知识的环境中所过的生活,比较有知识者的生活,是如何的平凡无味,我们还是要承认这一点,如果将善良和智慧比较起来,好像美一样,可以说是奢侈品了。世界上若是去掉美丽和艺术,一定是很惨淡无味的;然而德行还是应当占先,虽则它照普通说起来是平淡而朴实的。

心理学家在两种结论上得到许多可安慰之点:第一,我们改造一个人的道德比改造他的智慧容易些;第二,大概而论,除少数例外,道德和智慧是并存的。这不是一种可选择之物,像茶里面只可放柠檬或乳一样;这两者是我们都可以全备的。你可以在学识上或道德上做一个自大或谨慎的人。

智慧是你整个心智或心理生活最难变易的。你不能够用思想把你的智慧增加一点,即使你可以增加许多学位的头衔。除了特别的例外,一个人在学校里经过各年的智力测验,大概总没有什么变改的。六岁时的测验和十六岁的测验当然大不相同,不过这是表示心灵的增长。这种测验所忽略的地方比所注意的地方要多些,尤其是学生兴趣的变换。主要的增进路线,是他感情自制和意志行事的能力增强。这方面就近乎道德生活的根基,并且因为这种行为的基本特性是可教导的,因此使一个儿童变好比使他变智慧来得容易。愚蠢比作恶难于医治些。然而这一切我们不要灰心。而应当努力使人能尽量做个好人。

另外有一点可慰的,便是主使行为的两种因素——良知和德行——是趋向于合作的。沃兹博士(dr.woods)研究皇家的遗传学——挑选许多皇族家庭为试验对象——因为我们对于皇族的祖先和宗族知道得清楚些——结果得出许多可信的证据,凡是智慧高的人道德也高,反之智慧低则道德也低。然而有时智慧和道德是完全分开的;在罪恶、欺骗、阴谋之中,仍如在高尚有价值的生活中一样,可以找到极高的智慧。

除非我们能将道德标准和智慧标准提得一样高,则大学教育恐怕会成为一种专门训练道德低落的学校,而不是一种养成高深学识心理健全的机关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