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的认知源于记忆中的刻板
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偏见的认知来源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普遍现象。
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和某个群体中的每一成员都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只能与其中的一部分成员交往。因此,我们只能“由部分推知全部”,由接触到的部分去推知这个群体的全部。
人们一旦对某个事物形成某种印象,就很难改变。美国一些心理学家分别于1932年、1951年、1967年对普林斯顿大学生进行了3次有关民族性格的刻板印象调查。他们让学生选择5个他们认为某个民族最典型的性格特征。3次研究的结果大致相同,如下表所示。八壹中文網
雷兹兰(1950年)、西森斯(1978年)、休德费尔(1971年)等人的研究也充分证实了这种刻板效应对人知觉的严重曲解。
生活中,人们都会不自觉地把人按年龄、性别、外貌、衣着、言谈、职业等外部特征归为各种类型,并认为每一类型的人有共同特点。在交往观察中,凡对象属一类,便用这一类人的共同特点去理解他们。比如,人们一般认为工人豪爽,军人雷厉风行,商人精明,知识分子是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白面书生”形象,农民是粗手大脚、质朴安分的形象等。诸如此类的看法都是类化的看法,都是人脑中形成的刻板、固定的印象。
如何移去记忆中的刻板
刻板效应的产生,一是来自直接交往印象,二是通过别人介绍或传播媒介的宣传。刻板效应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居住在同一个地区、从事同一种职业、属于同一个种族的人总会有一些共同特征。刻板印象建立在对某类成员个性品质抽象概括认识的基础上,反映了这类成员的共性,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信度。所以,它可以简化人们的认知过程,有助于人们迅速做出判断,帮助人们迅速有效地适应环境。但是,刻板印象毕竟只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不能代替活生生的个体,因而“以偏概全”的错误总是在所难免。刻板效应容易使人认识僵化、保守,人们一旦形成不正确的刻板效应,用这种定型观念去衡量一切,就会造成认知上的偏差。
刻板效应具有浅尝性,往往对个体或者某一群体的分类过于简单和机械,有的只依靠停留在表面上的认识就加以定性。刻板效应同时具有部落共性,在同一社会、同一群体中,由于同一文化、价值观念、信息来源的影响,刻板印象有惊人的一致性。刻板效应还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往往凭着偶然的经验加以评判或分类,大多是以偏概全,甚至是颠倒是非。
作为教师、学生家长或社会其他人员,在评价学生的人格时首先要有大系统思维观,切忌单线条或者直线思维,要考虑事情原因和结果的多样性、复杂性,而不是“一个事物、一种现象、一个结果”,要建立多原因、多结果论。其次,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世界是时时刻刻在发展变化的,如果用刻舟求剑的办法处理问题,是要闹笑话的,最终会导致严重错误。最后,要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只有观察多了,才有可能全面地认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