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昆虫记 > 第十九章 白面螽斯

第十九章 白面螽斯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在我居住的区域里生活着一种白色面孔的螽斯,它可以算得上是蚱蜢类的首领了,无论是从外表上看,还是比歌喉。它那灰色的身体、强有力的大腮、宽阔的面孔,都透露出一股首领风范。

到了夏天最炎热的时候,在长长的草上、岩石下面、松树间都能看到它来回跳跃的身影。如果你想捉几只回去,也不是什么难事。

白面螽斯这个名字起源于希腊文字,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咬”,因为它喜欢咬东西,因此得名。

它的这个名字名不虚传,如果它抓住了你的手指你可要当心了,它会把你的手指咬的生疼,有时还会出血,这都是因为它长有强有力的颚。所以,当我在捉它的时候非常谨慎,以防它咬到我。我很清楚它两颊突出的大型肌肉是用来干吗的,是专门用来将捕捉到的坚硬的猎物切碎用的。

我把捉到的白面螽斯放到笼子里,结果发现它什么都吃,只要是新鲜的肉食,无论是蚱蜢还是蝗虫都可以。其中最合它胃口的是一种长着蓝色翅膀的蝗虫。

每次当我给他们喂食的时候都会有一阵骚动,特别是当它们非常饿的时候。白面螽斯受长颈的阻碍,行动不是很敏捷,只能一步一步地向前突进,看上去非常笨重。那些被投进笼子里的蝗虫,有的直接就被抓住了;也有的乱飞、乱蹦;还有的逃到笼子顶部,因为白面螽斯笨重的身体不可能爬到那上面去,所以可以暂时躲避它的攻击。不过,这只能拖延被攻击的时间,不能改变被吃掉的命运。当它们体力不支掉下去,或者被绿色植被吸引飞下去的时候,就会被埋伏在一边的白面螽斯捕获,成为一顿美味的大餐。

虽然这种螽斯智商很低,但是它的杀戳方法却非常科学。我曾经多次见过它的杀戮,它常常先袭击猎物的颈部,然后再咬住它们的神经,尤其是控制它们运动的神经。这样一来,猎物就失去了反抗能力。在这一点上,它同老虎、狮等猛兽一样,它们都是先去咬住猎物的喉咙,使得对手失去反抗力,最后再一点点慢慢享用猎物。

这种方法是比较聪明的,因为蝗虫的生命力很顽强,你必须等它死后才能慢慢享用。有几次我见到,蝗虫的头都掉下来了,还能乱蹦乱跳。我甚至见过一只蝗虫,身体都被吃掉一半了,还乱蹦乱跳地逃走了。

白面螽斯算得上是一种益虫,因为它对蝗虫,还有其他一些对农作物有害的虫类情有独钟,所以它对农业是有益的。

我还从白面螽斯那里了解到了关于幼小螽斯的几件事,真的应该很感谢它。

我们知道,蝗虫、蟑螂产下的卵装进硬末做成的桶内,蝉产下的卵装进树枝做成的洞穴里,而白面螽斯的卵放在哪里呢?答案是,这种螽斯将卵像植物种子一般种进土壤里。

在母螽斯的尾端有一个特殊的器官,是用来在地上掘洞用的,然后它会在这个洞内产下一些卵,这个器官还会将洞穴内四周的土变得疏松,用土将洞穴掩埋,并把表面弄得平整,看不出有洞穴的痕迹。

这个时候它会休息一下,一般它都是到附近去散一会儿步,然后回来继续工作。它清楚地记得刚才自己工作过的地点。在一个小时之内,它能完成五次这样的工作,包括散步在内,而且,每次打洞、产卵的位置都靠得比较近。

等它收工以后,我去观察那些小洞。洞里面没有小室或者壳,只有卵安静地躺在里面。这些卵大部分是紫灰色,形状与棱差不多,数量大约有六十个。

我现在想仔细观察螽斯的卵是如何孵化出来的,于是便在八月末的时候,把许多卵从土穴中取出来,放进一个铺着细沙的玻璃瓶中。它们在这个玻璃瓶中将要度过八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它们不必担心气候变化,也不用担心烈日炎炎。

六月的时候,瓶中的卵还和九个月前一样,既没有发皱,也没有变色,完全没有开始孵化的征兆。六月的时候,在野外会经常看到小螽斯,有的甚至已经长得比较大了。为什么野外的小螽斯都孵化了出来,而瓶内的却没有动静呢?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它们停止了孵化的脚步。

最后我明白了,原来这种螽斯将卵埋在土中是有它的道理的。埋在土中的卵会经受大自然的雨雪风霜,而我的瓶子内却是四季干燥,这些卵可能像种子一样,是需要水分才能生长的。因此,我要试试给它改变一下环境。

我从瓶子中取出一部分卵,将它们放入玻璃管中,然后再在上面撒上一层潮湿的细沙,并将管口用湿棉花塞好,这样里面就会一直保持湿润的状态。我现在干的这些工作,怎么看都像是植物学家在做种子实验。

我的希望终于要实现了,在玻璃管湿润的环境中,那些卵有了要孵化出来的迹象。这些卵不断胀大,外面的壳眼看就要破开了。两个星期中,我一直守在这些卵旁边,生怕错过看到小螽斯出壳时的情景,我完全忘记了疲倦,只想着快点解开缠绕在我心头的疑惑。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疑惑。在野外,这种螽斯的卵被埋在地下约一寸深的土中,外面草上那些新生的小螽斯我们都见过,它们都生有两根非常细的胡须,还有两条长长的腿。我的疑问就是,这个昆虫刚出生的时候非常柔弱,它是怎样从地下的土中钻出来的?它的触须是那样的娇弱,可能一粒沙子都能使它折断,它的大腿是那样的累赘,并且脆弱,轻轻一碰就可能脱落,怎么看它都不像是从土中钻出来的。

我们已经知道蝉和螳螂的卵从巢中孵化出来的时候,都是穿着一种保护膜,就像是一件大衣一样。因此我猜测,小螽斯从沙土中钻出来的时候也会有一层保护膜。

事实证明了我的猜测,刚孵化出的白面孔螽斯和别的昆虫一样,也穿着一层保护膜。它的保护膜就是一个鞘,幼虫就躺在鞘中,看上去十分瘦小,呈肉白色,六个足平置胸前,向后伸直,它的大腿被绑在身旁,而最容易受伤的触须,被紧紧地压在鞘里面。

它的颈向胸部弯曲,眼睛是一个大大的黑点,面孔十分肿大而且毫无生气。它现在十分脆弱,甚至能看到突出的筋脉在不停地跳动,一张一合。有了这些筋脉,螽斯的头部才能灵活地转动。幼虫用颈部推动沙土,在上面挖出一个小洞穴,然后移动自己的背,向前推土,每前进一步都是那样的艰难。

这个柔软的小家伙,一出生就要同土壁作斗争。它的身上还没有什么颜色,筋脉在体内纠结,肌肉也不够强壮,这种同硬石的斗争就像是愚公移山,不免让人觉得它可怜。不过,皇天不负苦心人,它最后居然成功了。

这天早晨我发现,通往地面的通道终于被它打通,是一个小小的孔,约有一寸深,不是直的,直径约有一根柴草那么粗。在这个疲倦的昆虫到地面上来之前,它需要休息一会儿。因为体力消耗得太大,需要恢复一下才能进行最后一搏,那就是冲破包在外面的那个鞘,将这件以前保护自己,现在束缚自己的外衣脱下来扔掉。

就这样,大自然中又多了一个小螽斯,它的肤色在出来后第二天就由灰色变成了黑色,它的面孔还是那么成熟,直到发育成熟之后也不会变,大腿下面,长有一条细细的、白色的斑纹。

面对着这条冲出地面小螽斯,我不禁感慨:你要面对的这个世界太凶险了!你的那么多兄弟姐妹们都倒在了寻找自由的路上,有的是因为疲倦不堪死去,有的是面对着困难主动放弃,最后活活饿死。

如果要不是我给它们创造一个湿润的环境,恐怕它们的生存还要艰难,因为外面的泥土更加的粗糙,并且都被太阳晒干了。

我给这个长有白条纹的黑鬼喂食莴苣,它们大口地咀嚼着,吃的很欢。有时还在笼子里面欢快地跳跃,看来养活它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们的要求一点儿都不高。

尽管如此,它们对我来说已经没用了。我已经得到了问题的答案,它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蚱蜢在离开产卵的地点时,要将最重要和最脆弱的部分,如它的长腿和它的触角等,用一件保护层包裹起来。

我对它们再无所求,于是便恢复了它们的自由,把它们放回了大自然,还把它们曾经住过的房子——玻璃管送给它们作为纪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