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的名气是和蝉一样大,它的住所和它的歌喉是它拥有如此高的名气的原因。这两项缺一不可,毕竟,只拥有一项绝技的昆虫实在是太多了。拉丹在寓言中提到了很多动物,但是关于蟋蟀的只有寥寥几句,看来,蟋蟀的天分和才气还没有被他注意到。
不过,有位法国的作家倒是写过一篇关于蟋蟀的寓言。可惜的是,这篇寓言没有写出蟋蟀的真实面貌,他在这个故事中写到:蟋蟀对自己的命运并不满意,因此,它总是在叹息。这种认识完全是错误的,这一点可以用事实来证明。我相信,只要是对蟋蟀的生活有所观察和研究,哪怕只是表面的观察,你都会感觉到蟋蟀的天性,它对于自己舒适的住所,对于自己天才的歌喉都是那么满意而又愉快。
在这个故事的结尾,作者也不得不承认蟋蟀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结尾是这样的:“我那舒适的家,是个快乐窝,隐居在其中,能得到快乐的生活。”
我的一位朋友曾经给蟋蟀作了一首诗,我感觉这首诗很真实,真实地描写出了蟋蟀对于生活的那种热爱。
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
有这样一个关于动物的故事,
一只蟋蟀走出屋子,
站立在门边,
悠闲地享受着阳光,
旁边的蝴蝶是那样的趾高气扬。
飞舞的蝴蝶,
连尾巴都那么傲慢,
蓝色的半月形花纹,
排成长长的一列,
还有星点与长带,
飞行者骄傲地来回盘旋。
蟋蟀这位隐士道:“飞走吧,
整天徘徊在花海里,
无论是菊花,
还是玫瑰,
都比不上我那低凹的家。”
说话间,
一阵风暴袭来,
飞行者被雨水打翻,
它的衣服变得肮脏、褴褛,
它的翅膀被烂泥涂满。
蟋蟀藏匿着,
雨水淋不着,
它冷静地看着这一切,
发出歌声,
它毫不理会风暴的威严,
狂风暴雨都躲着它。
离开这个世界吧!
不要沉浸在它的快乐和繁华,
一个低凹的小家,
是那样安逸,
这会让你不再去忧虑。
这首诗非常好,我们从中认识到了一只快乐、可爱的蟋蟀。
我经常在蟋蟀的家门口见到它,它们不停地卷动着自己的触须,看上去非常悠闲。它这可不是闲得无聊才这么做,卷动触须可以让它们的前身感到凉爽,后身感到温暖。我没有发现蟋蟀对于天上飞着的那些五彩斑斓的蝴蝶有任何的嫉妒。相反,蟋蟀对它们有一些怜悯。这种怜悯就像是那种生活舒适、有温暖家庭的人,对于那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流露出的那种感情。不像有些作家写的那样,蟋蟀从不叹息、从不诉苦,它是一个天生的乐观派,对于自己舒适的家,还有身上那把简易的小提琴,它非常满足。有时候,你会感觉到蟋蟀是一位哲学家。它仿佛能看清楚世间虚无缥缈的假象,能避开不理智的追求,淡定自如。
我写下这些文字,就是想让大家了解蟋蟀的优点。蟋蟀等待这一天已经很长时间了,自从拉丹将它们忽略以后,它们就一直期待着有个人来介绍它们,不要让它们感到被人类忽略。
我的身份是自然学者,因此我观察事物的侧重点也和大家不太一样。前面两篇寓言故事中,最重要的就是蟋蟀的房子,它的巢穴,寓言中的教训也是通过这一点来体现。
寓言作家在诗中谈到蟋蟀的居室是那样的温馨、舒适;而在拉丹的寓言中,也赞美了蟋蟀的家庭。所以说,蟋蟀的住宅是最能勾起人们好奇心的。诗人们往往很少去观察真实的事物,它们有的甚至只写不存在的东西。但是蟋蟀的住宅却吸引了他们的注意,能够做到这一点,非常了不起。
无论是在筑巢还是在家庭方面,蟋蟀确实很出众。不过,这和它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所以,安定、温暖的家对它来说也算是一种回报。当面对着恶劣的气候和环境的时候,很多昆虫只能躲避在简陋的临时住所里,它们的家来得容易,日后丢弃也不觉得可惜。
不过,这些昆虫中也有一些另类,它们会给自己制造出各种五花八门的家。比如,有的用棉花做成口袋,有的用树叶做成篮子,还有用水泥做成的塔,等等。还有很多昆虫长期潜伏在一个地方,等待时机,捕杀猎物,这个潜伏点便成了它们的家。虎甲虫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常常挖一个垂直的洞,然后把自己塞入其中,只留下青铜色的小脑袋留在洞口。如果其他的昆虫对这个大门感到好奇,或者被它迷惑的时候,危险就降临了。虎甲虫会毫不犹豫地掀起大门,冲出洞穴捕捉猎物。它的动作非常迅速,猎物往往措手不及,不一会儿,猎物就被拖入洞中,不见了踪影。
蚁狮也是这种情况,它在沙子上面打出斜斜的隧道,专门诱捕蚂蚁。如果有蚂蚁误入歧途,来到了这里,就会不由自主地顺着斜坡滚落。蚁狮早就在洞中等候,看到有蚂蚁跌落,就将它乱石砸死。
无论是虎甲虫还是蚁狮,它们的安身之处只是一些临时性的避难所或者陷阱,不是长久居住的地方。
真正的居所是昆虫辛苦努力建造出来的,一年四季中昆虫对它都非常依赖,不会因为气候、天气、外部环境的改变,而随便放弃。无论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还是滴水成冰、寒风刺骨的冬天,它们都不会随便搬到别处去住。这才是真正的家,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建的既舒适又安全。而不像前面提及的那两位,是为了捕食和狩猎而建。
蟋蟀的家就是为了安全和温馨而建,它们往往会把一些有阳光的草坡作为自己的场院,在那里当一个安逸的隐士。当其他的昆虫过着流浪的生活,不得不躲在墙缝、石块、枯叶、或者枯树皮中的时候,它们肯定会为没有一个固定的住所,没有一个安定、温暖的家而感到烦恼。这个时候,拥有固定住宅的蟋蟀就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还有它那长久的眼光。
一个稳定的居所真的就那么难吗?谈不上多么难,但是对于一些动物来说,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对于蟋蟀、兔子,还有人类来说,这已经不是什么难题了。在离我住所不远的地方就有狐狸和獾猪的家,那只是一些岩石中的洞穴,并不是它们自己修建的,看上去十分混乱。对于这种动物来说,只要有个洞能遮风挡雨就足够了。相比之下,兔子就聪明多了,如果没有合适的洞能让它们居住,它们会选择合适的地点自己打洞。
然而,蟋蟀比它们都要聪明,还不是聪明一点。那些随便找个洞穴或者其他隐蔽场所就安家的行为,在它看来是非常不理智的,他对这种做法非常轻视。它自己会非常谨慎地选择建巢的地点。那些阳光充足、排水方便的地方往往能得到它们的青睐,会优先考虑。蟋蟀将会亲手筑起自己的别墅,无论是客厅还是卧室,都不例外。蟋蟀宁可亲自动手,也不会去住那种天然的洞穴。那些洞穴没有安全保障,非常草率,其他条件也不好。蟋蟀是那种非常挑剔的完美主义者。
蟋蟀的建筑艺术十分高超,除了人类以外,我实在想不出还有谁能够与它媲美。即使是人类,在原始社会也是住在天然的山洞里,同大自然中的野兽进行着搏斗。直至人们在建筑上有了进步,发现了沙石、灰泥混合凝固之后会变得非常坚固,发现了用黏土抹墙的技巧之后,才搬出了山洞,开始自己建筑房屋。这样说来,蟋蟀建造房屋要在人类之前。这只是它的一种本能而已,但是,为什么大自然把这种本能唯独赐给了蟋蟀呢?
它的智力那么低下,但它却能造出完美、舒适的房子。大自然赐予它们这项才能是出于对它们的偏爱吗?当然不是。蟋蟀在掘土、凿洞方面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它的建筑之所以让人们感到惊奇,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它工作时使用的工具,这个工具太柔软了。
那么,蟋蟀建造一间如此坚固的房子,是不是因为自己的外壳过于柔嫩,需要保护?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与蟋蟀同一种类的那些昆虫,皮肤也都是柔嫩、敏感,但它们并不害怕在户外待着,暴露于大自然中。
那么,它特殊的建筑才能,是不是与自身的结构有关系?它身上是否有一个特殊的器官?其实不是。在我居住的地方周边,一共生活着三种不同的蟋蟀,它们同田野里面的蟋蟀非常相像,无论是颜色、相貌,还是身体结构。最初的时候,我经常把它们同田野中的蟋蟀搞混了。然而,即使如此相像,这三种蟋蟀竟然都不会像野外的蟋蟀那样筑巢。其中的一只身上长着斑点,它只是把家安置在潮湿的草堆里面;另外一只蟋蟀显得很孤独,它独自在土块上跳来跳去,也不见它回家,像是一个流浪汉;波尔多蟋蟀更有趣,它毫无顾忌地闯入到我的屋里,甚至连个招呼都不同我打,标准的不请自来。从八月到九月,都能听到它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唱歌。
不要再去猜测蟋蟀高超的建筑才能来自何处了,这些自然的本能,我们从来是找不到根源的,它也是不需要有什么理由。无论从蟋蟀的体态、身体结构,还是它工作时用的工具上面,我们都不可能得到问题的答案。
我现在知道的四种蟋蟀中,只有一种会筑巢。这说明,关于蟋蟀的本能的来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对此知之甚少。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蟋蟀的家,大部分人在小的时候,都曾经观察过蟋蟀的房子。这个小动物非常敏锐,无论你走路多么小心,脚步放得多么轻,它都能感觉到有人来访。随即,找一个更安全的地方躲藏起来。所以,当你到达蟋蟀房前的时候,总是发现人去楼空,让人失望。
我想,如何把这些小东西从藏匿的洞中诱惑出来,这一点,凡是经历过的人都知道。你可以把一根草伸进它的洞内,轻轻地搅动。里面的蟋蟀不知道外面的情况,可能是被搔痒了,也可能是被惹怒了,怒气冲冲地冲出房间,来到走廊上。起初它很迟疑,待在过道里不肯出来,只是轻轻地晃动着自己那两根触角,仿佛在接收情报一样。等它觉得没有危险了,便会走到有光亮的地方。只要这个小东西一出来,便很容易被抓到。它的头脑过于简单,智商太低,所以很容易被骗出来。可是,如果让它跑了,它就会吃一堑,长一智,提高了自己的警惕性,不再随便上当。这个时候,你就要想想别的办法了。比如说,你可以用水把他们从洞中灌出来。
这些童年的趣事让我想起了那个年代,真是值得回忆和羡慕。当时我们经常去草地去玩,在那里捕捉蟋蟀之类的昆虫。然后把它们带回家,放到笼子里面养起来。并去采来一些新鲜的莴苣叶子,给它们当食物。这种童趣至今难忘。
还是谈谈眼下的情况吧。为了能够更好地研究它们,我四处搜寻着它们的巢窠。我的另一个同伴是小保罗,它像我小时候一样,用一根草棒伸进蟋蟀的洞内去搅。在这一方面,他非常出色,可以说是专家级的。他努力了很长时间,终于有所收获。他激动地叫了起来,脸上写满了兴奋。他抓住了一只小蟋蟀。
我赶紧拿出准备好的袋子,对小保罗说到:“快把它放进来。来吧,快跳进去吧,我的小俘虏。我在里面准备了丰富的食物,你可以在里面安心的居住。不过,你可要知恩图报啊!把你知道的事情,把我正在苦苦追寻的问题答案通通告诉我。噢,对了。在此之前,把你的家先给我们展示一下吧!”
如果你不去注意的话,你不会知道在那些草丛之中隐藏着一个隧道。这种地方排水性很好,即便是刚刚下过瓢泼大雨,地面也立刻就会干。这条隐蔽的隧道顶多有九寸深,有一个手指那么宽。隧道有一定的倾斜度,有时候是垂直的,有时候是弯曲的,这跟随隧道所在地形的情况和性质而定。不过,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无论哪只蟋蟀的洞穴,都会把洞口用一片草叶遮掩一下,只露出半个洞口。蟋蟀在出来进食的时候,绝不会去动门口的这片草,这个道理同“兔子不吃窝边草”是一样的。它总是把宽敞的门口收拾得干干净净,因为那里是它的舞台。每当宁静的夏夜来临,蟋蟀就会带着它的四弦提琴来到这个舞台上,开始演奏美妙的夏夜之音。
它的屋子里面很朴素,有的地方还暴露着墙体,但是并不粗糙。这所房子的主人有的是时间,可以好好地去修补一下这些粗糙的地方。卧室在隧道的底部,那里的装饰比其他地方要稍加精细,地方也比别处显得宽敞。这个住所可以说很简单、很整洁、很干燥,非常讲究卫生。如果我们考虑它筑巢的工具是那样简单的话,这所房子可以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那么,这个房子是如何修建的呢?是何时修建的呢?这个问题,还得从蟋蟀刚刚产卵的时候说起。
在产卵方面蟋蟀和黑螽斯很像,它们都是把卵产在土里,深约0.75寸,这些卵的总数大约有五六百个,被排成一片。蟋蟀的卵外形奇特,像是一种精密仪器。等孵化后,它看上去像一只长瓶,呈灰白色,顶端有一个圆孔。
蟋蟀的卵产下来两个星期之后,就会有幼虫出现,它们十分幼小,还待在襁褓中。外面那层紧紧的衣服,让人辨别不出它们的相貌。你可能还记得螽斯孵化时的情景,同蟋蟀一样,它也是穿着一层紧紧的衣服。蟋蟀和螽斯是同类动物,但是,显然螽斯的那层紧紧的衣服要起到更大的作用。因为,它的卵在孵化出来之前,要在地下停留八个月之久。这八个月内,头上的土壤都变硬了,它们必须经过殊死拼搏,才有可能见到阳光,因此,一件能够保护它的长腿的紧身衣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对蟋蟀来说,它的作用就不是那么大了。因为蟋蟀的整体比较短粗,在地下也只不过是待几天而已,而且出来的时候不需要穿越硬土层。这就显得蟋蟀的紧身衣有点多余,蟋蟀也这样认为,于是就把它脱掉并扔到壳里去。
等蟋蟀从襁褓中出来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它的身体几乎全是白色的。这时,他要面对第一项挑战,那就是同眼前的泥土搏斗。它用自己的腮和腿去清除眼前挡道的泥土,把它们用腮咬住扔到一边,或者是用腿踢到身后。不一会儿,它就来到了地面,开始享受阳光。此时的它是那样的弱小,甚至还不及一只跳蚤。
过了二十四小时,它身上的灰白色变成了黑色,只留下一条白色的肩带围绕在胸部。它身上的黑色和发育完全的蟋蟀没有什么区别。
上面提到过,蟋蟀一次产的卵有五六百个之多。它为什么要产这么多卵呢?原因很残酷,那就是它们中的大多数都会被杀掉,只有靠数量的优势才能生存下来。那些小型的灰蜥蜴和蚂蚁是主要的刽子手,大部分屠杀都是它们策划并实施的。蚂蚁非常的凶残,经常把我家附近的蟋蟀吃的一只都不留。只要它看到小蟋蟀,就上前一口咬住它的脖子,狼吞虎咽地吃下去。
唉,我们以前还将蚂蚁看做是一种很高级的昆虫,还有那么多赞美它的书。这些赞美声也一直回响在人们的耳边。这个可恨的刽子手还受到自然学者的崇拜,名誉也是日益增加。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原来动物同人一样,损害别人是增加自己名声最好的方法。
就像那些甲虫,虽然它们从事的是清洁工作,但是丝毫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相比之下,吸血的恶习倒是无人不晓;还有那些佩戴着毒刺,暴躁的黄蜂;无恶不作的蚂蚁。蚂蚁经常跑到别人家里将人家房屋上的椽子咬坏。最可气的是,当它在做坏事的时候,一点罪恶感也没有,还仿佛是在吃大餐一样高兴。
蚂蚁将我花园中的蟋蟀全部杀干净了,我不得不跑到别处去抓几只回来研究。八月的时候,地上铺满了落叶。我在树叶下的草上发现了一些幼小的蟋蟀,它们的个头已经长大了,身上的颜色是通体的黑色,白色的肩带已经消失不见了。这个时候的它们四处流浪,没有安定住所,一片枯叶或者一块石头都可能是它们临时的住所。
许多蟋蟀躲过了蚂蚁的迫害,但是又陷入了黄蜂的魔爪。黄蜂专门猎取这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然后将它们埋入地下。其实蟋蟀完全可以避免黄蜂的威胁,只需要提前几周做好防护工作。但是,它不会想到这一点,它还是按照以往散漫的方式生活,仿佛不惧怕死亡一样。
那蟋蟀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肯筑巢呢?一直要到十月,气候变得寒冷,蟋蟀才开始考虑结束流浪生活,准备筑巢。观察笼子里的蟋蟀筑巢之后,我们发现,这并不是一项多么难的工作。它们选择的掘洞地点不是那种裸露的地面,而是有东西掩盖的地方,比如说,一片莴苣叶下面,或者其他东西下面。这样做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巢穴不被发现。
在它工作的时候,我就在一边悄悄地观察。它前后腿都紧紧地蹬着地面,把较大的石块用嘴咬去。它还把清扫的灰尘推到后面,并将其倾斜地铺开。这样,蟋蟀是如何筑巢的我们就一清二楚了。
它们工作的效率很高,在笼子中,它往往要在土中待上两个小时才会出来一次。它隔一会儿身子冲着里面倒退到进出口一次,他在不停地打扫着尘土。要是它觉得疲劳了,就会在门口休息一会儿。休息时,它头冲着外面,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触须也无力地摆动着。过了一会儿,它又钻进洞中,继续修建巢穴。它们的休息时间随着开工天数的增多,也逐渐增长,有时候,我都会等得不耐烦。
看来蟋蟀已经把筑巢最重要的一步完成了。洞已经有两寸多深,虽然距离最后完工还有很大的距离,但是,足够蟋蟀暂时容身。接下来的工作,蟋蟀就可以慢慢干了。它也不再着急,今天干一点,明天干一点。随着时间的流逝,天气越来越冷,蟋蟀的个头也越长越大,这个洞也会随着变大、变深。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如果阳光明媚的话,也可以看到有蟋蟀在洞中掘土。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在这样本该享乐的季节里,蟋蟀仍然不肯歇息。它不断地做着对洞穴的修理和装饰工作,这种工作会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它们死去。
蟋蟀第一次亮出它的歌喉是在四月底的时候。最初的表演只是独唱,声音还略显羞涩,用不了多久,独唱就会变成一股合奏,就连没有生命的泥土、小草都被它那美妙的演奏打动。我觉得它应该算是春天里面最有实力的歌唱家。春天里,百灵鸟那优美的歌声从天上传到地下,穿过了荒芜的原野,穿过了荒废的土地,穿过百里香和薄荷繁盛的花丛。地上的蟋蟀听到之后,也禁不住放开歌喉,高歌一曲,以求相应相合。
蟋蟀同百灵鸟的合奏听上去很单调,而且没有配合的默契。但是,你细细地感受一下,这种单调同春天里面万物复苏带来的单调的喜悦协调的很好,与种子的发芽,新长出的叶片协调也很好。在这二人的合唱中,我觉得蟋蟀更胜一筹。光是蟋蟀那不间断的音节,就让百灵鸟自叹不如。到最后,原野中就只剩下了蟋蟀自己的歌声,它发出的赞美是那样的朴实,它是那样的不知疲倦,这些歌声陪伴着它们度过了每一刻寂寞的时光。它们的歌声既是对大自然的回报,也是对自己的伴侣的回报。
为了科学研究,我向蟋蟀要求借它的乐器看看。仔细地观察一番之后,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非常简单。它同螽斯身上的乐器的原理是一样的,是一只带有钩子和振动膜的弓。除去后面和转折包在体侧的一部分之外,蟋蟀的右翼鞘差不多完全遮盖着左翼鞘,在这一点上,它与它的那些同类朋友截然相反,无论是蚱蜢、螽斯,还是其他同类都是左翼鞘盖着右翼鞘。
这两个翼鞘是完全一样的,关于它们的结构只知道一个就行了。它们平铺在蟋蟀的背后,在侧身处,它们紧紧地包裹着蟋蟀的身体,后背与侧身交接处弯曲成直角,上面还有许多漂亮的细脉。
你试着小心翼翼地揭开这两个翼鞘,向着光亮的地方去看,你就会发现它的颜色是淡淡的红色。它前面的部分大,成三角形状;后面的部分小,成椭圆状,前后部分只有两个地方连接着。就是靠这两个地方发声,这个地方的皮是透明的,略带一点灰色,结构上比其他地方的要紧密一些。
有五六条黑色的条纹,长在前一部分的后端边隙的空隙中,看上去像是梯子的台阶。这些条纹会互相摩擦,这样一来,它们与下面弓的接触点的数目就会增加,震动也随着增强。
在下面的部分,有两条脉线围着空隙,其中的一条呈肋状。切成钩的样子的就是弓,大约有一百五十个齿长在上面,都成三角形,整齐得就像卡着模子做出来的。
由此可见,这件乐器的确是非常精致。弓上面的一百五十个齿,要卡在上面翼鞘的梯级里面,然后,四个发生器会同时振动,其中下面的一对发生器是直接摩擦,上面的一对是摆动摩擦。这些摩擦和振动的频率非常快,所以,你在数百码以外就能听到它们的歌声。
同蝉那清澈的鸣叫相比,蟋蟀的声音一点都不逊色,甚至比蝉的声音更细腻。它的声音之所以好听,是因为它懂得调节音调。蟋蟀的翼鞘很开阔,因为它是冲着两个方向伸展的。这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制音器,不管翼鞘升高还是降低,都能改变发出的声音的强度。由于蟋蟀身体非常柔软,可以随意地调节翼鞘与身体的接触程度,这也就使得蟋蟀的声音有时婉转动听,有时高亢激昂。
蟋蟀身上的两个翼鞘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上面的,也就是右翼上的弓和四个发音地方是如何工作的。那么,左翼上的呢?左翼上的弓虽然也长满了齿,但是它不同任何东西接触,只是一件摆设品,永远派不上用场。如果把它拿到上面呢?让上下的翼鞘换一下位置,发音器的功能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以前用的是右翼上的,现在要尝试一下左翼,演奏出来的曲子应该还是一样的。
起初,我以为蟋蟀的两张弓都是有用的,没想到事实不是这样。我又想,至少也有蟋蟀用左翼上的弓演奏,就像有的人是左撇子一样,事实证明,我又错了。我观察过的蟋蟀中,无一例外都是只用右翼上的弓。
我甚至想人为地改变它们的这种天性。我用一把钳子,非常轻巧地将蟋蟀的左翼鞘拿到上面来,盖到右翼鞘上面,其余的部位都毫发无损,肩上没有脱落,翼膜也没有皱褶。这件工作没有想象的那样难,只要你有一点技巧加上耐心就能做到。
我耐心地等待着,我希望我的实验能够取得成功,无论是哪边的翼鞘在上面,它都能快乐地演奏。不久之后,我便失望了。蟋蟀自己调节了状态,把右边的翼鞘又拿到了上面。我不甘心地再三将它调整过去,但是,最后蟋蟀的顽固取得了胜利。
后来,我改变了一些认识,我觉得这种实验应该在蛴螬刚刚退去外壳的时候做。那时候的它还是一只幼虫,翼鞘也是柔软的、崭新的,形状就像四个极小的薄片。短小的外形,朝着不同方向平铺,这两点让我想起了面包师穿的那种短马甲。
不久之后,一只蛴螬便在我面前脱去了外壳,变成了一只小蟋蟀。它那柔嫩的翼鞘慢慢地长大,这个时候,两边的翼鞘还没有接触,看不出哪边会在上面,哪边会在下面。几分钟之后,两片翼鞘开始接近,右边的看样子压到左边的上面。这个时候,我果断出手,进行自己的试验。
我的工具是一根草,我用这根草慢慢地将左边翼鞘调整到上面,轻轻地盖到了右边翼鞘上面。虽然蟋蟀看上去有些不乐意,但是并没与挣扎或者反抗,我的实验得以成功。此后,它就在这种状态下慢慢地长大,它也习惯了自己与其他蟋蟀的不同。我非常希望听到它演奏,如果成功的话,它将是蟋蟀家族中第一位用左边翼鞘上的弓演奏的。
等到第三天,它不负众望地开始演奏。起初,我只是听到几声摩擦的声音,就像机器没有磨合好,正在调试一样。然后便发出了正常的声音,同其他蟋蟀一模一样。
我以为自己成功了,非常的兴奋。但是等我仔细的一看,便傻眼了。它还是用自己右边的翼鞘上的弓演奏,而且一直是这样。看来,我过于自信自己改变大自然规律的能力了。蟋蟀的举动狠狠地嘲笑了我一番,笑我自不量力。它努力拼命地想把被我放到下面的翼鞘拿到上面来。由于太过用力,它甚至把肩膀都脱臼了。最终,它还是如愿以偿地按照原本面貌调整了两个翼鞘。我想造就一只左手琴师的梦想正式告破。
关于乐器我们已经讲了不少了,下面就让我们欣赏一下它的音乐吧!蟋蟀从不躲在屋子里面唱歌,它会走出房门,来到门口的平台上表演。翼鞘发出的振动声非常柔和。它的音调能拖很长,仿佛能无休止地延伸到很远的地方,除了长之外,它的音调还很圆满、很响亮。它的歌声既是在打发无聊的夏日时光,也是在给自己寻找快乐,它歌颂着大自然的一切,阳光、青草、巢穴,都是它歌颂的对象。它用自己的弓表达着对大自然,对生命崇高的敬意。
到了后来,它的演奏不再是单纯表达喜悦和感恩,逐渐开始为同伴演奏。但是,有时候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它并没有得到同伴的感激,而是一场争斗。它们的争斗往往很激烈,输掉的一方将离开这里,否则将被弄成残废,甚至还有被吃掉的危险。其实这个时候,它们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了,即使不被吃掉,它们也活不过六月。听说它们被喜欢音乐的希腊人养在笼子里,专门给他们演奏。这件事我有点怀疑,它们的声音略带烦嚣,时间久了,人的耳朵肯定受不了。希腊人可能是喜欢到田野中去听一下它们的演奏,而不是放到耳边,整日欣赏。
蝉是不能放到笼子里去养的,它们是喜欢高飞的动物,即使你把洋橄榄和榛系木一同放入笼中,把环境装扮得跟树上一样,它们也活不过一天。
有人认为蟋蟀也会同蝉一样,受不了笼子的束缚。如果你是这样想的,就大错特错了。蟋蟀非但不讨厌笼中生活,还会感到很快乐。它本来就很容易满足,现在长期住在别人家中,还每天都有人送来吃的,它别无所求,感到很快乐。每天几片莴苣叶子,就能让它忘掉目前住在拳头大的笼子里。如此说来,雅典人将它们装入笼子,挂在门前是很有可能的。
其实,这样做的不仅是古希腊雅典城里的孩子,我们这边的小孩,还有南方的小孩也都喜欢这样做。如果是在城里的孩子手中,蟋蟀会显得尤为珍贵。蟋蟀从主人那里得到了不少恩惠,和不少美味佳肴。但是它们不会白吃白拿,它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回报主人,那就是给他们唱歌。蟋蟀往往能同养它的主人产生感情,以至于在它死后,主人会感到非常悲哀。
我提到过我的家附近有三种蟋蟀,它们有同样的乐器,唱出的歌也非常像,但是它们的身材各不相同。其中个头最小的就是波尔多蟋蟀,它的歌声也很细微,必须停下手中的一切,仔细听才能听得到。
田野里的蟋蟀,喜欢在一个阳光温暖的春日里歌唱,等到了夏日的夜晚,我们听到的歌声则是出自意大利蟋蟀。这种蟋蟀非常瘦弱,身上呈淡淡的白色,这种颜色与夏日里的夜光非常协调。它喜欢待在高处,比如一些灌木和比较高的草上,它们也很少到地面来活动。从七月到十月,它们甜蜜的歌声将陪伴人们度过炎热的夜晚。
这里的人对蟋蟀的歌声都很熟悉,它们知道这些乐队可能就藏在灌木的叶子底下。它们发出的那种非常柔和,节奏很慢,并加以轻微颤音的“格里里,格里里”的声音,非常有趣。如果没偶遇外界的打扰,它们将一直保持一种声音,但是,只要有一丁点儿动静,它们就立刻转变腔调,唱起另外一首歌。
有时候,你从声音上判断它离得你很近,但是,一瞬间那声音又变得仿佛很远。如果你朝发出声音的那个方向走过去,却又找不到它,声音又会从原来的地方传来。这声音到底是来自左边还是右边?前边还是后边?让人搞不清楚,没法判断声音的来源。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幻声是由两方面造成的。第一,蟋蟀能够通过调整下翼鞘被弓压迫的部位和调整翼鞘,来调高或者调低发出的声音。抬高翼鞘,就会发出比较高的声音;低下翼鞘,声音就变低。第二,蟋蟀会利用这种技能来迷惑敌人,淡色的蟋蟀还会用颤动板的边缘压住柔软的身体,目的都是将来者搞昏。
我知道的昆虫中,歌声最动人、最清晰的就要数蟋蟀了。八月的夜晚,夜深人静,我常常俯卧在草地上,嗅着迷迭香的香味,听着蟋蟀的音乐,那种感觉至今难忘。
我的小花园成了意大利蟋蟀聚集的场所,红色的野玫瑰、薄荷、野草莓树,还有小松树等,都成了它们的演奏场所。那些清澈而富有美感的声音,从一棵树上传到了另一棵树上,余音缠绕在树枝间。意大利蟋蟀就像贝多芬一样,演奏出了一曲动物版的“欢乐颂”。
头顶山是高高的天空,曾经有天鹅飞过,身边有昆虫美妙的音乐围绕着我,高低起伏。我已经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演奏中,倾听着那些卑微的生命,倾听着它们的快乐,这一切让我忘记了天地,头上的星空冷冰冰的,丝毫不能打动我。那是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它们缺少温度。
生命就是大地的灵魂,有生命才有活力,我要好好感谢一下蟋蟀,是他让我充分体会到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不喜欢仰望星空,喜欢被蟋蟀的音乐包围的原因。一个微粒,哪怕是再小,只要它有生命,它就会有快乐和痛苦,我就会对它感兴趣,我对任何生命都无比热爱。
关于观察蟋蟀的产卵,我还有自己的一段特殊经历,写在最后与大家分享。
如果你想了解蟋蟀产卵,不必像进动物园一样花钱买票,你要做的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在伟大的博物学家布封眼中,拥有这种耐心的人凤毛麟角,他称这种人是天才。我倒觉得没那么夸张,我觉得耐心是一名观察者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五月间从野外抓来蟋蟀,将它们一雄一雌的配对,然后将每一对单独住在一起。它们居住在花罐中,地下铺着底土。它们的食物是新鲜的莴苣叶,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更换一次。为了防止它们跑掉,也同时为了观察,用一块透明的玻璃将罐口盖住。
这种观察方法看似很简单,但是很有效,许多重要的信息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观察获得的。如果需要的话,我们还可以用一些辅助工具,比如说金属笼子之类的,这个我们会在下面讲到。为了能够看到蟋蟀产卵,我们全程保持高度的警惕,密切关注着蟋蟀的动静。
坚持不懈地观察终于有了收获,这是在六月的第一个周中。我看到雌性蟋蟀待在原地,一动不动,并将产卵管插进身下的土中。我承认自己在一边偷窥有些不礼貌,但是这只蟋蟀一点儿都不介意。产完卵之后,它把产卵管从土中拔出,并用脚扒拉了几下身下的土,像是在消除痕迹,以免被别人发现;它稍加休息,又赶到了另外一个地方,重复刚才的工作,向地下产卵;它东插一下,西插一下,将能利用的地方全部都排下了自己的卵。这种产卵工作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为了不错过什么,我连续观察了好几天。
几天之后,我把蟋蟀的卵从土中扒出来。可以看到,卵的颜色是黄色,那种稻草的黄色,形状是圆柱体,有三毫米长。这些卵离土壤表层大约两厘米,虽然在土中彼此之间距离很近,但是并不接触。蟋蟀一次到底产下了多少卵呢?这个统计起来有些麻烦,在整个地表的下面都发现了卵,借助着放大镜一粒粒将它们找出,然后数一下。最后我们知道,一只蟋蟀一次产卵过程中,总共会产下大约五百粒卵。这个家庭的规模是如此的庞大,要想都生存下来是不可能的,肯定会有许多成员被裁掉。
蟋蟀的卵本身就是一个微妙的机械系统,每一粒都是如此。卵的外壳顶端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将来幼虫破壳而出的时候,卵上面的封盖会裂开,不过,它们并不是很随意地裂开,也不是被里面的幼虫顶开的,它们是沿着一道原本就有的纹路自动打开,这个过程非常奇妙。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孵化过程。
卵被产下来半个月之后,你就可以透过卵壳隐约看到里面的幼虫了。卵壳的前端隐约可以看到一对大圆点,黑色中透着一点红,那是幼虫的眼睛。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在圆柱体卵的顶端发现一个小小的环形圆圈。以后卵壳的封盖就将会从这里打开,幼虫从这里走出。幼虫那细小身体,在卵中若隐若现。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此时的观察非常重要,需要加倍的仔细,尤其是在上午。
机会喜欢眷顾有准备的人,运气则喜欢眷顾有耐心的人。我们的付出得到了很好的回报。我目睹了幼虫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卵壳顶端的环形纹路已经变得十分清晰,里面的幼虫只需轻轻地一碰,这个封盖就会沿着纹路与卵壳分离,落在一边,里面的幼虫随即从这个孔中钻出。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件玩偶在打开礼物盒的那一刻从里面弹出一样,让我们感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