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笔趣阁 > 史记 > 卷二

卷二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河渠书

《夏书》中记载:大禹用十三年的时间治理洪水,在此期间路过家门口也不回家看望家人。他行陆路乘车,行水路乘船,行泥路踏橇,行山路坐轿。为的是划分九州边界,顺着山势地形,来疏浚淤积的河道,根据土地的贫瘠来确定赋税的等级。他开通了九州道路,筑起了九州的湖泊的堤防,度量了九州的山势。可是黄河泛滥成灾,给中原造成极大危害。于是治理黄河成为当务之急。所以他疏导河水,自积石山经过龙门,向南行到达华阴县,东下经砥柱山,直到孟津、洛汭,最后到达大邳山。大禹以为,黄河从地势高的地区流下来,水流湍急,难以流经大邳以东的平地,所以时常会造成水灾,于是将黄河分成两支以疏导水势,并引黄河之水向北行,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分支为九条大河,又汇在一起流入勃海。九州的河川都已疏通,九州的大泽也都筑了堤,中原在他的治理下平安无事,大禹的功绩使夏、商、周三代受益不尽。

西门豹引了漳水来灌溉邺地的农田,使得魏国的河内地区变得富裕了。韩国听说秦国喜好兴办工役,想借此消耗秦国的国力,使它不能对韩国用兵,于是派水利工匠郑国游说秦国,要它把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一段凿穿,修一条水渠,使泾水沿着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用此水来灌溉农田。水渠还未竣工的时候,郑国的动机被秦人发觉,秦国人要杀了他,郑国说:“我开始的确是为了韩国而做奸细的,但水渠修成以后,确实对秦国有利。”秦王认为他说得对,终于命令他继续把渠修成。渠修成后,引了带有淤泥的泾河水,来灌溉两岸的盐碱地达四万多顷,每亩收成都达到了六石四斗。从此关中变成沃野,再也没有荒年,秦国因此而富强起来,最后吞并了诸侯各国,所以把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自从黄河在瓠子决口以后二十多年来,每年都没有好收成,梁、楚地区更为严重。天子这时已行了封禅大礼,并巡祭了天下的名山大川,第二年,大旱,传说是由于要晒干泰山封土,因而少雨。于是皇帝派汲仁、郭昌调发士兵数万人堵塞瓠子决口,这时天子已经从万里沙祭祀完了,就在回来时亲临黄河决口处,将白马、玉璧沉入河中以祭奠河神,命令自将军以下的群臣及随从官员,都背负柴薪去填塞决口。当时东郡百姓皆以草为炊,很少使用柴薪,因而运来淇园的竹子作为堵塞决口的楗。

天子已经亲临黄河决口处,痛惜塞河没有奏效,于是作歌道:“瓠子决口啊有什么办法,水势浩大啊民居已变成河。都成了河啊地方不得安宁,工程无休止啊吾山快要凿平。吾山已平啊钜野泽洪水四溢,到处都是鱼啊又快到冬天了。河道废弛啊河水横流,蛟龙奔腾啊恣意远游。水若能归旧道啊河神功德无限,若不行封禅大礼啊怎知关外河水泛滥!替我问问河伯啊他因何不仁,河水泛滥不止啊愁煞人。啮桑此地被水淹没啊淮水、泗水都满了,河水长久不返回故道啊只愿水流稍缓。”另一首是:“河水浩荡啊水流急,北面河道迂曲啊疏浚难。取长茭堵决口啊沉美玉来祭河神,河伯已然答应了啊奈何柴草不足。柴草不足啊卫人获罪,人民烧柴尚且不足啊如何防御水灾!运来淇园的竹子作楗啊再用石柱打桩,宣房堵水成功啊万福就会到来。”这时终于堵上了瓠子决口,在决口上面建了一座宫殿,叫做宣房宫。并修两条渠引导河水向北流,恢复了大禹治水时的旧迹,梁、楚地区又获得安宁,没有水灾了。

太史公说:我曾往南走登上了庐山,观看大禹疏导九江的遗迹,随后又到了会稽太湟,登上姑苏台,眺望五湖;向东考察了洛汭、大邳,逆黄河而上,走过淮水、泗水、济水、漯水、洛水的渠道;向西瞻望了蜀地的岷山和离碓;向北从龙门走到朔方。我深切感受到:水与人类的利害关系实在太大了!我曾随从皇帝参加了背柴草堵塞宣房决口那件事,被皇帝所作的《瓠子》一诗打动,因而写下《河渠书》。

平准书

汉朝兴起后,继承的是秦朝的衰败局面,壮年男子加入军队,老弱人士运送粮饷,战争频繁而财政越来越匮乏,天子甚至也不能拥有一辆由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拉的车子,有的将相只能乘坐牛车,老百姓家中没有半点积蓄。当时因为秦朝的钱太重,流通不便,就命令老百姓另铸轻钱,规定黄金一锭一斤重,简化法令,放宽禁条。而却有一些商人无视法令、唯利是图,他们囤积居奇以致物价飞涨,每石米买到一万钱,每匹马都价值百金。

天下已经太平后,高祖就命令商人不许穿丝织衣服,不许乘车,加重他们的租税,在经济上抑制他们,在人格上侮辱他们。孝惠帝、吕后时期,因为天下刚刚获得安定,又放宽了限制商人的法律,然而商人的子孙仍不许做官。国家计算官吏的俸禄,估量政府的开支,向百姓征收赋税。而山林、河川、园囿、池塘、市井的租税收入,以及从天子至各诸侯的汤沐邑的收入,都是各主管官员的经费,因此这些经费将不再从国库中支出。为供给京都的官员而从水路运输的山东的粮食,每年不过几十万石。

到孝文帝统治时期,荚钱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轻,于是改铸四铢钱,钱面上铸的面值是“半两”,让百姓可以随意铸钱。所以虽然吴国是个诸侯国,但它凭着产铜之山铸钱,其富有程度可与天子相比拟,后来终于叛乱。邓通只是个大夫,凭着自己铸钱,财产超过了诸侯王。所以吴国、邓氏的钱遍布天下,因此便产生了禁止私自铸钱的法令。

匈奴多次侵掠北部边境,边境上屯驻了很多士兵,边境的屯粮供给难以自足。于是招募能纳粮给官府,或是运送粮食到边境的百姓为爵,爵位最高的可至大庶长。

孝景帝时,上郡以西的地区发生旱灾,又重新修订了卖爵令,降低爵位的价格以招徕百姓;对于由刑徒被赦而减刑为官役的人,可以向官府捐粮以免罪。更增拓苑囿多养厩马以使军用宽裕,而宫殿、台榭、车马等也修得越来越多了。

到当今皇帝即位几年后,自汉朝建国以来七十多年之间,国家太平无大事发生,如果没有遇到水旱灾害,老百姓就可以人人自足,家家富裕,各郡县的粮仓都堆得满满的,府仓中还贮存着许多布帛等货物。京城积聚的钱币累积达到千千万万,以致穿钱的绳子烂了,无法数清。太仓中的粮食大囤小囤陈粮加陈粮,满满地露在外面,以致腐烂得不能食用。普通百姓也有马匹,田野中更是马匹成群,骑母马的人受排斥,不得加入骑马的行列。看守里巷大门的普通人也能吃到膏粱肥肉,做官的久任其职,在任期就能把子孙养大,以官名做自己的姓氏和名号。因此人人自爱,轻易不敢犯法,崇尚行义,鄙视可耻的行为。而现在,法律宽疏,百姓富实,因而产生了凭借财物而骄奢放纵的人,有人甚至兼并土地,富豪之徒横行霸道于乡里。有封地的宗室以至公卿大夫以下的人,争相比看谁更奢侈,住宅、车马、服饰超过了自身等级,没有一个限度。凡事盛极而衰,这种变化是必然的。

自此以后,严助、朱买臣等招徕东瓯,对两越用兵,从此江淮一带变得萧条,经济大受打击。唐蒙、司马相如开通了去西南夷的道路,凿山劈岭修路一千多里,以开拓巴蜀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巴蜀的百姓现在是疲惫不堪的。彭吴为了灭掉朝鲜,设置了沧海郡,燕齐一带纷纷动乱了起来。等到王恢在马邑设计袭击匈奴后,匈奴与汉朝断绝了和亲关系,常常侵扰北部边境,战争接连不断,无法和解,天下百姓苦于繁重的劳役,而战事却还是日甚一日。出征的人要自备物资,留下的人则要忙于运送物资,中央和地方骚动不安,都在为战争而忙碌,百姓贫穷,就钻法律的空子来逃避法令,财物匮乏不足。向官府缴物的人可以做官,出钱的人可以除罪,结果选官制度被破坏,人们不顾廉耻,仅仅只是勇武有力的人就可以得到重用,法令越来越严酷烦琐,善于谋利的官员从此出现了。

天子为了讨伐胡人,就大量养马,在长安就食的马有数万匹,而关中地区的养马人不够,就从附近诸郡征调。投降的胡人都靠官府供给衣食,如果官府财力不足无力供应,天子就减少膳食的费用,除去自己的车马,拿出国库中的钱财来养活他们。

第二年,山东地区遭受水灾,大多数百姓陷于饥饿困乏之中,于是天子派使者取出各郡国仓库中的物资来赈济贫民,但还是不够用,只得又征募富豪人家借粮给贫民,还是不能让灾民脱离困境,于是把贫民迁徙到函谷关以西,或充实到朔方以南的新秦中,大约有七十余万人,衣食全靠官府供给。数年之内,政府给他们置办产业,派使者分成各个机构来管理他们,一批批的天子使者,驾车往返络绎不绝。花费以亿计,多到数不清。

当时官府的仓库一无所剩。然而有些富商大贾积蓄财物,奴役贫民;运货的车子达百余辆;囤积居奇,封侯王也都对他们低眉顺眼,仰仗他们供给物资。有的富商铸铁煮盐,家财累积达万金,却不救国家于急难之中,老百姓更加贫困。于是天子与公卿们商议,改铸新的钱币以补充平日所用,并打击那些浮华荒淫、侵吞兼并的商人。那时天子的苑囿中有白鹿,少府有诸多银锡。自从孝文帝改铸四铢钱以来,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多年了,从建元年间以来,由于钱财的用度不足,政府往往在产铜多的山边冶铜铸钱,百姓也乘机偷铸铜钱,多到数不清。钱越来越多,越来越不值钱,货物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贵。有关机构的官员说道:“古时候有皮币,是诸侯用来行骋享之礼的。金分三等,黄金是上等,白金是中等,赤金是下等。如今,半两钱的标准重量是四铢,而有些不法之徒偷偷地磨钱的背面以取铜屑再铸钱,钱更轻薄而物价更高,远方虽然使用的是烦琐的皮币,但却不易偷省。”于是以白鹿皮一尺见方,皮的四周有彩色刺绣,制成皮币,价值四十万钱,王侯宗室来朝觐聘享时,都必须以皮币做衬垫来进献玉璧,然后才能行礼。

又用银锡制成白金,当时认为天上飞的最重要的是龙,地上跑的最重要的是马,人所用的最重要的是龟,所以把白金分作三等,第一等重八两,圆形,花纹是龙,名为“白选”,价值为三千钱;第二等重量稍轻,方形,花纹是马,价值为五百钱;第三等更轻一点,椭圆形,花纹是龟,价值为三百钱。命令各地官府销毁半两钱,另铸三铢钱,钱的面值与重量相同。盗铸各种金属钱币的人一律被处以死罪,但是盗铸白金的官吏和百姓仍是不可胜数。当时任命东郭咸阳、孔仅做大农丞,管理有关盐铁的事;桑弘羊以擅长于计算而被任命为侍中。咸阳,原先是齐地大盐商;孔仅是南阳地区冶铁首户,都善于生财,家产累积达到千金以上,所以当时郑才向皇上推荐他们。桑弘羊,是洛阳商人的儿子,因擅长心算,十三岁就当了侍中。这三人讲求谋利真可算是精细入微了。

天子这时想起了卜式的话,就任命他为中郎,封爵左庶长,赐给他农田十顷,还布告天下,让每个人都知道他的事迹。卜式是河南人,以种田和畜牧为生。卜式的父母去世后,留下他和一个年少的弟弟。等弟弟长大后,卜式与他分了家,自己只要了家中的一百多只羊,而田地、房屋等全都留给了弟弟。从此卜式上山放羊十多年,羊繁育到了一千多只,于是他买了田地和宅舍。而他的弟弟却把家产都挥霍了,卜式总是每每将他的家产再分给他弟弟一些。这时候,汉朝正数次派遣将领出兵匈奴,卜式上书给天子,说他愿意将一半家产捐给国家以作为边防费用。天子派使者问卜式:“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我自幼放牧,不熟悉官场的事,我不愿做官。”使者问:“莫非是家中有冤屈,有什么要向天子申诉?”卜式道:“我平生与人无争,我会借贷给贫穷的同乡人,我会劝导品行不好的人,使他驯良,邻里人都对我很顺从,我怎会被人冤屈!我没有要向天子申诉什么。”使者说:“果真这样,你为什么要捐这么多的家产?”卜式道:“天子要讨伐匈奴,我认为有才能的人应该在沙场打拼,而有钱的人应该出钱支援,这样才能消灭匈奴。”使者把他的话全部向天子报告了。天子又把这件事告诉了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说:“这不合人情。这种意图不轨的人,不可以当天下人的榜样而扰乱正常的法纪,希望陛下不要搭理他。”于是皇上很久没有给卜式答复,数年以后才打发他离开京城。卜式回去后,依旧耕田放牧。过了一年多,正赶上朝廷屡次出兵,浑邪王等人投降,官府花费很大,仓廪府库空虚。第二年,贫民大迁徙,都靠官府供养,官府没有力量全部供给。卜式交给河南太守二十万钱,用来作为给被迁百姓的费用。河南奏上富人资助贫人的名册,天子看到卜式的名字,还记得这个人,说道:“这是以前要献一半家产来补助边防费用的那个人。”于是赐给卜式减免四百人戍边徭役的权力。卜式又全部将此事交给官员处理。那时富豪人家都争相隐匿家产,唯有卜式想要捐钱补助边防费用。于是天子认为卜式的确是位有德行的人,才给他尊荣的官职以教化百姓。

最初,卜式不愿做郎官。皇上说:“我在上林苑中有羊,想请你去放牧。”卜式于是做了郎官,却只是穿着布衣草鞋放羊。一年多后,羊群肥壮并且繁育了很多。皇上路过这里时看到羊群,夸奖了他一番。卜式道:“不只是牧羊,治理百姓也是同一道理:让他们按时起居,不断把不好的羊赶走,不要让他危害了一群羊。”天子听了他的话之后很是惊奇,于是封他做缑氏令,试一试他的本事,果然缑氏百姓认为他治理得很好。于是他升任为成皋令,主管漕运的政迹又被评为最优。皇上觉得卜式为人朴实忠厚,就任命他为齐王太傅。

齐相卜式上书说道:“我曾听说让天子忧愁是臣子的耻辱。如今南越反叛,我父子情愿一起率领齐国发来的善于驾船的人战死在南越战场。”天子下诏说道:“虽然卜式以前是个耕田放牧的人,但他并不以此谋利,每有盈余就帮助官府缓解经费的困难。如今国家不幸有了危急的事发生,卜式奋起请求父子为此死战,虽还没有参加战斗,但心中的意念都已表现出来了。特赐关内侯的爵位给他,以及六十斤黄金,十顷农田。”通告天下后,但天下人没有响应。上百名诸侯也没有一人请命与羌、越作战。于是至九月诸侯朝见献酎金的时候,少府检查酎金的成色,诸侯由于酎金分量不足而被削夺侯位的,有一百多人。于是卜式当上了御史大夫。

卜式上任以后,看到许多郡国都在反映县官做盐铁生意的不利之处,如铁器粗陋,价钱昂贵,还有的地方强迫百姓购买。而在官府经营下用船也要算税,所以以船来运货的商人很少,这使得商品很贵,于是卜式托孔仅上书反映了官办盐铁生意以及船只征收赋税的事。皇上因此对卜式很不满意。

第二年,也就是元封元年,卜式被贬为太子太傅。而桑弘羊担任治粟都尉,兼任大农令,完全取代孔仅来管理天下盐铁。由于各地官员们各自做买卖,互相竞争,所以物价上涨得很快,而各地所缴的赋税,有的还不够雇工运输的费用,于是桑弘羊奏请设立数十名大农部丞官,分别主管各郡国的大农事务,各郡国一般在主要的县设置均输盐铁官,命令边远地区的郡县各自以物价贵时商人从该地向外地贩运的物品的买价来缴纳赋税,而货物则由均输官统一运输。在京师设立平准机构,总管全国各地运输来的物品。召来工官制造车辆等各种器物,费用都由大农支出。大农所属各个机构完全垄断了天下的货物,物贵时则卖出,贱则买进。这样,富商大贾无法从中牟取大利,就会返本为农,物价也不会忽涨忽落。由于天下的物价都受到抑制的缘故,所以称其为“平准”。天子认为桑弘羊说得有道理,便答应了他的请求。这时,天子向北巡游到朔方郡,向东到泰山,又巡行沿海地区以及北部边郡,然后返回京师。天子所过之处的百姓都得到赏赐,用去了一百多万匹帛,数以亿计的钱,全由大农来支出。

桑弘羊又奏请允许官员可通过捐粮食来补授官职,以及罪人可以通过捐粮来赎罪。下令百姓可以向甘泉的仓库捐粮食,根据捐粮的多少各有等级,甚至可以免除终身徭役,不缴纳缗钱。其他各郡县则各自把粮食向急需处运送,而各郡的农官都向朝廷捐粮,山东漕运到京城的粮食每年增加六百万石。一年内,太仓、甘泉仓就堆满了粮食,边境地区的余粮等物品按均输法折为五百万匹帛。不用向百姓增收赋税,天下的财用就能得到满足。于是桑弘羊被赐爵为左庶长,赏黄金二百斤。

这一年有小旱,天子命令官员求雨。卜式说:“县官应该以租税来维持用度,如今桑弘羊派官吏置身于市井之中买卖货物,谋取利润,将桑弘羊下锅烹了,天才会下雨。”

太史公说:农、工、商之间相互贸易的渠道畅通之后,龟、贝、金、钱、刀、布等货币就产生了。这是由来已久的事情了,而高辛氏以前的事太遥远了,无从记述。因此《尚书》最早讲到唐虞时期的事,《诗经》最早讲到殷周时期的事,世道太平就重视学校教育,农为本而商为末,以礼义来防范贪利;世道动乱时就会与此相反。所以事物发展太兴盛时就会转向衰落,时代达到极点时就会转变,时而讲求质朴,时而崇尚文采,周而复始地变化着。《禹贡》里的九州,各自根据其土地所适宜种植的作物、人民所得多少来缴纳贡赋。商汤和周武王接手前朝弊政之后而加以改变,使百姓不至于疲弊困乏,各自都兢兢业业地致力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却也稍微有缓慢衰亡的气象了。齐桓公采用管仲的计谋,平衡稳定物价,从开采山海的盐铁资源中寻求财富,以朝会诸侯,让小小的齐国成就霸主的威名。魏国任用了李克,充分利用地力来发展农业生产,后来魏国成了强国。从此以后,天下各国互相争夺,崇尚诡诈武力,轻视仁义道德,以力求富有为要务,以礼仪谦让为末节。所以百姓中间富有者积蓄上亿计,而贫穷者连糟糠之食也不嫌弃;诸侯国中有的强国吞并小国而使诸侯称臣,有的弱国断绝祭祀而亡国。直到秦国,终于使四海统一。虞、夏时的货币,金分三种,黄、白、赤;此外有的用钱,有的用布、有的用刀,有的用龟贝。及至秦朝,货币分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单位,属于上等货币;铜钱上的面值为“半两”,重量与标明的面值相同,属于下等货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类,只能作为器物装饰或是珍贵的收藏品,不作为货币使用。这些货币的重量随时代的不同而轻重无常。当时对外与夷狄作战,在内部兴利除弊,天下男子努力耕种,依然不够供给粮饷,女子尽心纺织,依然不足供给衣物。古时候天下人曾经耗尽天下的资财以供奉给官府,但仍不够用。这没有其他缘故,主要是当时各种事物发展流变,互相影响,共同作用而造成的,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越王句践世家

范蠡为越王句践(即勾践)做事,劳神劳力、勤奋不懈,与句践深入谋划二十多年,终于将吴国灭了,洗雪了会稽山的耻辱。越军向北进军,渡过淮河,兵临齐国、晋国边境,号令中原各国,尊崇周王室,句践因此称霸,范蠡做了上将军。回国之后,范蠡认为在盛名之下,难以久居,况且句践这个人,可与之同患难,难与之共安乐,于是他写信辞别句践:“我听说若君王忧愁,臣子就应该劳苦,若君王受辱,臣子就应该去死。过去您在会稽山上受辱,我之所以没有去死,是为了报仇雪恨。如今既然已经雪耻,我请求您给予我会稽受辱时应得的死罪。”句践说:“我要把越国的一半分给你,让我们共同享有。否则,我就要加罪于你。”范蠡说:“君主可以执行您的命令,臣子仍实行自己的志趣。”于是范蠡装上细软珠宝,与随从乘船浮海离去,始终没有再回越国,于是句践为表彰范蠡,将会稽山当作封邑封给他。

范蠡乘船过海到了齐国,改姓更名,自称鸱夷子皮,在海边耕种,辛勤劳作,努力生产,父子合力整治产业。住在那里不久,就获得财产达几十万。齐国人听说他有才能,就请他做了国相。范蠡叹息道:“待在家里就赚得千金,做官就能位居卿相,这是平民老百姓能达到的顶点了。长久地享受尊贵的名号,是不吉祥的。”于是将相印归还,将自己的家产全部散尽了,分给知音好友、邻里同乡,携带着贵重财宝,悄悄地离去,到陶地住了下来。他认为陶地是天下的中心,是货物集散贸易往来的枢纽,在这里做生意肯定能发财。于是自称为陶朱公。又约定父子都要耕种放牧,买进卖出货物时都要等待时机,以求得十分之一的利润。不久后,又积累了数亿的家产。陶朱公的名气传遍天下。

朱公在陶地有了小儿子。小儿子长大成人的时候,朱公的二儿子杀了人,被拘禁在楚国。朱公说:“杀人偿命,这是天经地义。可是我听说有钱人家的儿子不会被杀死在闹市中。”于是告诉小儿子去探望二儿子。他打点好一千镒黄金,装进麻袋中,用一辆牛车拉过去。将要打发小儿子去办事时,朱公的大儿子坚决要去,朱公不同意。大儿子说:“家中的大儿子是一切家务的主管,现在弟弟犯了罪,父亲不派我去,却派小弟弟去,这说明我是不肖之子。”大儿子说完后想自杀。他的母亲又替他说情:“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得了二儿子的命,却先白白让大儿子死了,怎么办才好?”朱公不得已就改派大儿子去,写了一封信让大儿子送给他的旧日好友庄生,并对大儿子说:“一到楚国后,就把千金送到庄生家里,一切听从他的安排,千万不要与他争执。”大儿子私自带了几百镒黄金走了。

朱公的大儿子到楚国后,找到庄生家,原来庄生家靠着楚都的外城,拨开野草才能走到庄生的家门,庄生的家境非常差。然而大儿子还是呈上书信,向庄生进献了千金,完全遵照他父亲所嘱去做。庄生说:“你可要赶快离去了,千万别留在这里!就是你弟弟放出来了,也不要问他是怎么出来的。”大儿子离去后,不再去探望庄生,但却私自留在楚国,用自己私带的黄金去贿赂楚国执政的达官显贵。

虽然庄生住在穷乡陋巷,可是他的廉洁正直在楚国无人不知,上至楚王下至百姓无不尊奉他为老师。他并非真要收下朱公献上的黄金,只是想等事成之后,再归还朱公以示自己讲信用。所以等到黄金送来后,他就对妻子说:“这是朱公的钱财,没想到他突然送给我们,我们以后一定会还给朱公,所以千万不要动用。”但朱公大儿子不明白庄生的意思,以为把黄金送给庄生没什么用。

庄生选择适当的时机入宫会见楚王,说:“我观察到某星宿正移到某处,这将对楚国不利。”楚王一向非常信任庄生,就问他:“那现在该怎么办?”庄生说:“只有施恩于人才可以免除灾害。”楚王说:“先生您去休息吧,我会施行仁政的。”楚王于是派使者去查封钱库。楚国的那些接受贿赂的达官贵人吃惊地告诉朱公大儿子:“楚王将要实行大赦了。”大儿子问:“何以见得呢?”权贵说:“每当楚王大赦的时候,常常会先查封钱库。昨晚大王已派使者去查封了。”朱公大儿子认为既然楚王大赦,二弟自然在被释之列,一千镒黄金等于白白送给庄生了,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于是他又去见庄生。庄生惊奇地问道:“你不是离开了吗?”大儿子说:“我始终没离开。当初我为二弟的事情来拜访您,今天听说楚国要大赦,我二弟自然会被放出来,所以我特意来向先生您辞行。”庄生明白他的意思是想取回黄金,说:“你自己进房间里去取回黄金吧。”大儿子便进屋取走黄金离开了庄生的家,暗自庆幸那些黄金失而复得。

庄生为被晚辈戏弄而深感羞耻,就又入宫拜见楚王说:“我前几日对您所说的某星宿移位的事,您说想用施行仁德来回报它。今天我出门,在外面听路人都议论着陶地富翁朱公的儿子杀人后被囚禁在楚国,他家拿出很多钱来贿赂大王的亲信,所以君王您并不是体恤楚国人而实行大赦的,却是为了朱公的儿子才大赦的。”楚王大怒道:“即便我德行不高,但怎么会是因为朱公的儿子的缘故才布施恩惠呢!”就下令先处决朱公的儿子,第二天再下达赦免令。朱公的大儿子最后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

回到家后,他的母亲和乡邻们都极为悲痛,只有朱公一人笑着说道:“我本来就料到大儿子一定救不了他弟弟!他不是不爱自己的弟弟,只是他有不忍心放弃的东西。他自幼就与我经历过各种辛苦,知道生存的艰难,所以把钱看得很重。至于小儿子呢,一生下来就看到我的富贵,乘上等车,驾千里马,去郊外打猎,他哪里知道财富从何处来,所以把钱看得极轻,舍弃掉也毫不吝惜。原先我打算让小儿子去,就是因为他舍得花钱,而大儿子不能弃财,所以最终断送了自己弟弟的性命,这是一种定数,没有什么值得悲伤的。我本来日夜盼着的就是二儿子的尸首回家。”

所以范蠡搬了三次家,驰名天下,他不会随意迁移,走到哪里都必然在那里成就功名。最后在陶地老死,所以世人都称他为陶朱公。

陈涉世家

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陈涉年轻时,曾经与别人一起当雇工耕田,有一次累了,走到田埂上休息时,陈胜愤愤不平了好一会儿,对同伴们说:“假如谁日后富贵了,可不要忘记现在的穷哥们儿。”别的长工笑话他道:“你是被人家雇来耕田的,哪有富贵的一天呢?”陈涉长叹着说道:“唉!燕子、麻雀这一类小鸟怎么会知道鸿鹄一飞冲天的远大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征调住在里巷左边的贫民去守卫渔阳,共有九百人中途在大泽乡驻扎。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这一行人中,还当了屯长。正好遇到天降大雨,道路不通,他们计算了日程,肯定不能如期到达渔阳了。过了规定的期限,按照秦朝法律的规定,都是要被杀头的。陈胜、吴广就谋划道:“如今如果逃走,被抓回来是死,如果举事起义,失败了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自己打天下而死怎么样?”陈胜说:“天下百姓忍受秦朝残暴的统治之苦已经很久了。我听说二世是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由他来继位,应当做皇帝的人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皇上的缘故,皇上不喜欢他,所以派他领兵到外地驻守。如今有的人听说他并没有罪,竟然被二世杀害了。老百姓大都听说他是一个很贤德的人,还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原本是楚国的名将,曾多次立功,对士兵很爱护,楚国人都非常爱戴他。有的人认为他已经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亡在外。现在如果我们以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人民起义,我觉得应该会有很多人响应我们。”吴广认为他说的很对。于是他们就去找人占卜吉凶,占卜的人明白他们的意图,就说道:“你们的事都能办成,一定能够建功立业。可是你们向鬼神问卜了吗?”陈胜和吴广听后很高兴,揣摩占卜人的意思,说:“这是教导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起威望啊。”于是就用朱砂写了“陈胜王”这三个红字在一块白绸子上,将绸子偷偷塞进捕鱼人捕来的一条鱼的肚子里。那些戍卒们买鱼回来煮着吃,发现了鱼肚子中的帛书,自然感觉很奇怪。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附近的一处草木丛生的古庙里,夜间燃起篝火,模仿狐狸的声音叫唤道:“大楚兴,陈胜王。”戍卒们深更半夜里听到这种声音,都吓得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早晨,戍卒们议论纷纷,都对陈胜指指点点,十分关注。

吴广平素就爱护别人,大多数戍卒都愿意为他出力。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酒,吴广故意多次当着他们的面扬言要逃跑,为的是激怒将尉,惹他当众来侮辱自己,借以挑起众戍卒的义愤。将尉果然鞭打吴广,将尉拔出佩剑,吴广奋起,夺过剑来杀死了将尉。陈胜在一旁帮助他,一起杀死了两个将尉。随即他们召集了所有戍卒说道:“大家都在这里遇上大雨,误了期限,按规定是要杀头的。即使不被杀头,将来肯定也有十之六七为守边而死去。何况大丈夫不豁出命来便罢了,要豁出命就应该名扬后世,王侯将相难道只有贵族才能当吗!”众戍卒听了后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甘愿听凭您差遣。”于是他们就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举事起义,以顺应民众的意愿。大家都袒露右臂宣誓,号称大楚。他们筑起高台,用将尉的头做祭品来祭天。陈胜自命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首先攻打大泽乡,攻克大泽乡后又攻打蕲县。攻克蕲县后,就让符离人葛婴率兵去攻取蕲县以东的地盘。而他和吴广则西进一连攻克了铚、酂、苦、柘、谯几个地方。他们一边进军,一边不断扩大队伍。等行进到了陈县之时,已拥有六七百辆兵车,一千多骑兵,好几万士兵了。攻打陈县的时候,正好那里的郡守、县令都不在城内,只有留守的郡丞率领军队与陈胜的起义军在城门下作战。结果起义军赢了,郡丞兵败身死,于是起义军就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德高望重的掌管教化的三老和当地豪杰开会议事。三老、豪杰都说:“将军您身披铠甲,手执利刃,为民众讨伐并诛灭了无道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起楚国的政权,论功劳您应该称王。”于是陈涉自立为王,国号为张楚。

就在这个时候,各郡县不堪忍受秦朝暴政之苦的人,都逮捕他们的官吏,宣判官吏们的罪状,杀死他们以响应陈涉。

陈胜称王前后共六个月的时间。称王之后,便建都陈县。过去一位曾经与他一起扛长活的老朋友听说他做了王,就来陈县找他,敲着宫门说:“我想见陈涉。”守宫门的官吏见他如此无礼,要把他绑起来。经他反复解说自己是陈涉的老朋友后,才放开他,但还是不肯为他通报。等陈王出来时,他过去拦路大声呼喊陈涉的名子。被陈王听到了,才召见他,并与他同乘一辆车子回宫。进了宫门,看见宫殿陈设之后,客人说:“夥颐!陈涉你这个大王当得真是阔气啊!”楚人方言里在惊讶时把“多”称为“夥”,所以天下人流传着将草头王称为“夥涉为王”的俗语,就是源自这个故事。这位客人在宫里宫外讲话越来越随便放肆,常常逢人就讲陈涉的一些不体面的旧事。有人就劝告陈王说:“您的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言乱语,这有损您的威严。”陈王就把那个客人杀死了。从此之后,陈王的老朋友都纷纷主动离去,没有再来亲近陈王的人了。陈王任命朱房为中正官,胡武为司过官,专门考核群臣的修为,纠察群臣的过失。诸位将领攻占了土地后回到陈县来,稍不服从朱房、胡武的命令,就抓起来治罪,以对群臣吹毛求疵来向陈王表达忠心。凡是他俩不喜欢的人,根本不交给下面负责司法的官吏审理,而是自己擅自治罪。陈王却偏偏很信任他们。因为这些缘故,众位将领们就不再亲近依附陈王了。这就是陈王失败的原因。

虽然陈胜已经死了,但他所封立派遣的众位侯王将相终于灭了秦王朝,这是陈涉首先起义来反秦的结果。汉高祖统治时,为陈涉在砀县安置了三十户人家守墓,到现在仍按时杀牲畜来祭祀他。

外戚世家

窦太后是赵国清河观津人。吕太后尚在世时,窦姬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被选入宫中服侍太后。后来太后将一些宫女遣送出宫,赐给各位侯王,每王五人,窦姬就在这批出宫的宫女之列。窦姬家在清河,想到赵国离家比较近,就请求主管遣送这些宫女的宦官:“拜托您一定把我的名册放进派往赵国的宫女队伍里。”宦官忘了这件事,错将她的名册放进派往代国的队伍里了。名册呈上去后,吕后下诏说可以,应当起程了。窦姬痛哭流涕,怨恨那个宦官糊涂,不想去代国,经过逼迫,没有办法了她才肯动身。到了代国后,偏偏代王特别宠爱窦姬,先是生下女儿名嫖,后来又生了两个儿子。代王的王后生了四个儿子。在代王尚未登基做皇帝之前,王后就死了,等到代王做了皇帝之后,王后所生的四个儿子都接连病死。在孝文帝即位几个月后,公卿大臣请求孝文帝立太子的时候,窦姬的大儿子就成了所有公子中年龄最大的了,于是被立为太子。窦姬被立为皇后,女儿刘嫖为长公主。第二年,又立窦姬的小儿子刘武为代王,不久后又改封到梁国,这就是梁孝王。

窦皇后的双亲早亡,安葬在观津。这时薄太后就向有关官员下诏,追封窦皇后的父亲为安成侯,母亲为安成夫人。在清河设置园邑二百户,由长丞侍奉看守陵墓,一切都按照灵文园(薄太后父亲的陵园)的规格和礼仪办。

窦皇后的哥哥是窦长君,弟弟叫窦广国,字少君。少君在四五岁的时候,家境贫寒,被人拐走后卖了,家里人都不知道他被卖到哪里。他被转卖了十几家,最后被卖到宜阳。少君为他的主人进山烧炭,晚上共有一百多人睡在山崖下,结果山崖崩塌了,其他人全都压死了,只有少君一人脱险。他为自己算了一卦,算出几天之内他将要被封侯,就找了个机会跟从主人去了长安。听说刚被封立的皇后姓窦,她的家乡在观津。虽然广国离家时年龄还小,也还记得自己老家的县名和自家的姓,还记得曾与姐姐一起采桑时从树上掉下来,把这些记忆当作证据,广国上书陈述了自己的经历,说自己是皇后的弟弟。窦皇后向文帝禀告了这件事,广国即被召见,问了他一些问题,他一一详细地说明了情况,果然是他。又问他还能提供什么证据,广国回答说:“姐姐离开我往西去的时候,我们是在驿站的屋子里诀别的,姐姐乞来米汤给我洗头,又讨来食物给我吃,然后我们才分别的。”于是窦皇后就抱住弟弟痛哭了起来,泪如雨下。左右侍从的太监、宫女们也都伏在地上哭泣,一起陪着皇后悲伤。于是皇上赏赐给他很多田地、房舍和金钱,给窦氏兄弟以封赏,让他们迁居长安。

绛侯周勃、将军灌婴等人都说:“我们这些人还活着,可是我们的命都悬在窦氏兄弟的手里。他们两人出身低微,不可以不给他们选择好的师傅和宾客,否则,他们又会再次效法吕氏闹出大事来。”于是就让年长而又品行端正的先生和他俩在一起。由此窦长君、窦少君都成为谦恭礼让的君子,不敢凭借他们尊贵的地位而对人傲慢骄横。

卫皇后字子夫,出身微贱。可能是她家号称卫氏,她的家位于平阳侯的封邑里。子夫是平阳公主的歌姬。武帝刚刚即位的时候,好几年都没有儿子。平阳公主找到了十几个良家女子,精心地打扮她们并把她们都安置在自己家里。武帝在霸上举行除灾求福的祭祀礼仪回来时,顺便去看望平阳公主。公主让美人都出来见武帝,这些美人武帝都不喜欢。饮完酒之后,歌姬进来了,武帝看见这些歌姬后,只相中了卫子夫。这天,武帝起身换衣服,子夫侍奉他,于是她在皇帝的衣车中得到亲幸。武帝回到座位后,非常高兴,赐黄金千斤给平阳公主。公主顺势奏请皇上把卫子夫带入宫中。子夫上车前,平阳公主抚着她的背说道:“走吧,好好吃饭!努力吧!如果哪天尊贵了,别忘了我。”子夫入宫一年多,竟然没有再次得到皇上的亲幸。武帝挑出一些不中用的宫人,打发她们出宫回家。因而卫子夫得以再次见到武帝,她哭泣着请求皇上让她出宫。皇上对她产生怜爱之情,就再次亲幸她,于是子夫有了身孕,受到的尊宠一天比一天多。武帝召见了她的哥哥卫长君以及弟弟卫青,让他们担任侍中。后来卫子夫长期得到皇上的亲幸,备受宠爱,她共生了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名叫据。

当初,当今皇上还是太子的时候,娶了大长公主的女儿为妃,他登基为皇帝,妃子就立为皇后了,姓陈,一直没有生孩子。皇上之所以能够继承帝位,有大长公主的功劳,所以陈皇后骄横高傲。听说卫子夫经常得到皇上的亲幸,陈皇后非常气愤,好几次要去寻死。皇上也因此而更生气。陈皇后施用妇人惑人取悦的邪术,此事后来被武帝觉察,于是便废了陈皇后,立卫子夫为皇后。

陈皇后的母亲大长公主是孝景帝的姐姐,她曾多次责备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道:“没有我的功劳,皇帝就登不了基,即位以后竟然就抛弃了我的女儿,他怎么能这样不自爱而忘本了呢!”平阳公主道:“是陈皇后没有生儿子的缘故才被废的。”陈皇后非常渴望能生个孩子,请医生所花费的钱达到九千万之多,然而终究未能生子。

卫子夫当上皇后的时候,卫长君已经死了,皇上就让卫青当将军,因他抗击胡人立下战功,所以封他为长平侯。卫青的三个儿子尚在襁褓之中,都被封为列侯。至于卫皇后的姐姐卫少儿的儿子霍去病,也因立下战功而被封为冠军侯,号称骠骑将军。卫青则号称大将军。立卫皇后的儿子刘据为太子。卫氏家族以军功起家,有五人被封为侯。

齐王世家

朱虚侯刘章二十岁的时候,充满了年轻人的血气魄力,他因刘氏得不到职位而感到愤愤不平。刘章曾侍奉吕后宴饮,吕后让他当酒吏。刘章亲自请求吕后道:“我是武将的后代,请您允许我按军法行酒令吧。”吕后说:“可以。”酒兴正浓的时候,刘章献上歌舞以助兴。过了一会儿又说:“请让我为太后唱首耕田歌吧。”吕后把他当作小孩子一样看待,笑着对他说:“想来应该是你的父亲知道种田的事,你生下来就是一个王子,怎么会知道有关种田的事呢?”刘章对吕后说:“我知道种田的事。”太后说:“那你试着跟我说说种田的事吧。”刘章说:“深耕密种,留苗要稀疏,不是同类,坚决要铲锄。”吕后听了他的话之后,默默不语。又过了一会儿,吕氏家族中有一人喝醉了,就逃离了酒席,刘章追上前去,拔剑将他杀了,然后回来向太后禀报说:“有一个人擅自逃离酒席,我谨按军法把他给杀了。”太后和左右大臣都感到大大地惊愕,既然已经允许他按军法行酒令,也就没有办法治他的罪。酒宴也因此而结束了。自此以后,吕氏家族的人都十分惧怕朱虚侯,即使是同朝的大臣,也都依从朱虚侯。刘氏的声势又逐渐强盛了起来。

齐厉王的母亲是纪太后。纪太后把她弟弟的女儿嫁给厉王为后,厉王不喜欢他的表妹纪氏女。太后打算让纪氏家族世世代代在王宫受宠,就让她的长女纪翁主到王宫来整顿后宫的秩序,不准其他妃嫔宫女接近齐王,想让厉王喜爱纪氏女。而厉王却趁机和他自己的亲姐姐翁主通奸。

有个来自齐国的宦官叫徐甲,他进入汉宫去侍奉汉皇太后。皇太后有一个爱女叫修成君,修成君不是刘氏家族的人,太后更为怜爱她。修成君有个女儿叫娥,太后想把她的外孙女娥嫁给诸侯,于是宦官徐甲就主动请求出使齐国,保证自己一定让齐王上书请求娶娥为后。皇太后听后非常高兴,就派徐甲去齐国传话。当时,齐国人主父偃得知徐甲出使齐国的目的是为了齐王娶王后的事,就趁机对徐甲说:“如果事情办成了,希望您替我说一说好话,我的女儿愿意去齐王的后宫服侍齐王。”徐甲到齐国以后,先把此事向外透露了一番。纪太后听后大怒,说:“齐王已经有了王后,后宫嫔妃也足够了。况且徐甲原本就是齐国的一个贫民,穷困至极才去做宦官,入朝侍奉汉皇室,没做过什么好事,又想来祸害我们的家庭!那个主父偃算是什么东西?竟然也想让他的女儿进后宫!”徐甲非常尴尬,回京却禀报皇太后说:“齐王已经同意娶娥为后了,可是有一种后患,恐怕落得像燕王一样的下场。”燕王就是由于和他的女儿、姐妹们通奸,最近才被论罪处死的,封国也被废,因此徐甲故意用燕王的事来暗示太后。太后便说:“以后不准再提把外孙女娥嫁到齐国的事了。”这件事渐渐传到天子的耳中。主父偃也由此与齐国产生了嫌隙。

主父偃那时正是天子身边的红人,专断政事,趁机对天子进言:“齐国的临淄有十万户人家,贸易税收每天能达到千金,人口多而且生活富足,生活水平超过了长安,到这种地方做王的,如果不是天子的亲兄弟,就应该是天子的爱子。如今齐王和皇族的关系日益疏远了。”接着他又不慌不忙地怂恿道:“吕太后在世的时候,齐国就想谋反,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孝王差一点也参与叛乱。现在又听说齐王和他的姐姐发生了乱伦的事。”于是天子就拜主父偃为齐国丞相,并且要他查办这件事。主父偃到齐国之后,就抓紧盘问齐王后宫的宦官中曾经帮助齐王和他姐姐翁主私通的人,命令他们在供词和证据中都要牵涉到齐王。齐王年纪尚小,害怕因此获大罪被官吏逮捕诛杀,就饮毒自杀了。他子嗣断绝,没有留下后代。

这时赵王害怕主父偃如同废除齐国那般废除赵国,担心他要渐渐地离间汉家骨肉,于是就向天子上书,告发主父偃是因为收取了贿赂以及因与齐国解下私怨,所以才对齐国说长道短。天子也就在不久之后囚禁了主父偃。公孙弘说:“齐王因忧愁而死,没有留下后代,封国的领土已归入朝廷,若不诛杀主父偃,就无法平息天下人对他的怨恨。”天子最终杀死了主父偃。

萧相国世家

相国萧何是沛县丰邑人。由于他通晓法律且有无与伦比的公正处事的才能,所以曾经担任沛县县令手下的功曹掾。

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老百姓的时候,萧何曾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护着他。高祖当了亭长后,萧何也常常帮助他。高祖以一名小官吏的身份去咸阳服役,其他官员们都送他三个大钱,唯独萧何送他五个大钱。

秦朝的御史奉命督察郡政,萧何经常跟着他的上司办事,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清清楚楚。于是就让萧何担任泗水卒史,萧何在公务考评中名列第一。秦朝的御史打算回朝后进言把萧何调回身边,萧何一再坚决辞谢,才没有被调走。

等到高祖刘邦起事做了沛公后,萧何做他的县丞,常常督办公务。沛公进入咸阳后,将领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向府库,瓜分那些金帛财物,唯独萧何入宫首先收集秦朝丞相、御史掌管的律令条文、图书等文献资料,并珍藏起来。沛公做了汉王后,任命萧何为丞相。项王军队和各诸侯军队在咸阳屠杀焚烧了一番后就离去了。汉王之所以能够全面详尽地了解天下各地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哪个地方穷,哪个地方富,百姓的疾苦等,都是由于萧何完好地保存了秦朝的文献资料的缘故。萧何向汉王推荐韩信,于是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这件事的详细经过都记载在《淮阴侯列传》一文里。

汉王率兵东进,前去平定三秦,萧何作为丞相则留守治理巴蜀,安抚民众,劝导百姓安心生产以供给军队粮草。汉二年,汉王与各诸侯一起攻打楚军,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治理栎阳。萧何制定了各种法令规章,为汉朝建立了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萧何每做一件事之前总是先禀报汉王,得到汉王的允许后,才施行这些政事;如果有些事来不及禀报汉王,就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处理,等到汉王回来时再向他当面汇报。萧何在关中按照户籍人口征集粮草,经水路运送给前方军队。汉王曾多次打败仗,狼狈逃回来,萧何总是及时征发关中士兵,填充军队的缺额。汉王也因此把关中政事全部委托给萧何处理。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之间长期对峙,这时汉王多次派人回关中慰劳丞相萧何。鲍生对丞相说:“汉王自己在战场上风餐露宿,却多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对您有了怀疑之心。为了您考虑,不如把您的儿孙兄弟中能打仗的人都派到前方去效力,汉王必定会更为信任您。”于是萧何采纳了他的建议,汉王非常高兴。

汉五年,项羽兵败身死,高祖平定了天下,于是论功封赏。由于群臣纷纷争功,所以历时一年多,也没能决定下来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将他封为酂侯,给予他的食邑是最多的。功臣们都说:“我们一个个身披战甲、手执利器,多的身经百战,少的也经过几十次战斗,我们攻占城池,夺取土地,都立下了大小不等的战功。而如今萧何并没有立下这样的汗马功劳,他不过是靠着舞文弄墨耍耍嘴皮子,也不参加战斗,为什么他的封赏反倒在我们之上呢?”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群臣答道:“懂得。”高祖又问:“知道猎狗吗?”群臣说:“知道。”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咬野兽的是猎狗,可是发现野兽的踪迹,指出野兽所在的是猎人。而今你们诸位仅是能捉到野兽而已,你们所做的是猎狗的事情。至于萧何,他发现野兽的踪迹,并指明野兽所在,他所做的是猎人的事情。再说诸位大多只是一个人追随我,多的也不过一家两三个人。而萧何发动自己本族的几十个人都来追随我打天下,这份功劳是我永远不能忘怀的。”于是群臣都不敢再说什么了。

列侯全都已经受到封赏后,等到向高祖奏请排列位次的时候,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参出生入死攻城夺地,身上的伤口有七十处,他的功劳最多,应该排在第一。”高祖已经在封赏上委屈了功臣们,较多地封赏了萧何,现在到排列位次时,就不好意思再反驳大家的意见,但在他的心中仍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关内侯鄂千秋进言道:“各位大臣的主张都是错的。曹参虽然南征北战,有夺取地盘的功劳,但这只不过是一时之间的事情。汉军与楚军相持五年,常常损兵折将,大王也独身逃走好几次了。然而萧何常常及时从关中派遣新兵来补充前线汉军的缺额,而这些都不用大王下令,他自己就做了,正值大王最危急的时刻将几万大军送来以解燃眉之急,这种情况已经有很多次了。汉军与楚军在荥阳对峙数年,军中没有粮草,萧何从关中通过水路运来粮食,使得军粮供应从不缺乏。虽然陛下曾多次失掉山东地区,而萧何却一直牢牢地守住关中以等待陛下回来,这是万世不朽的功劳啊。如今即使失去几百个像曹参这样的人,对汉室又能有什么损失?汉室不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才得以保全的。怎么可以让一时之功凌驾在万世之功之上呢!应该是萧何排第一,曹参居次。”高祖说:“好。”于是便确定将萧何排到第一位,特别恩许他可以带剑穿鞋上殿,上朝见皇帝时不必行小步快走的礼仪。

高祖说:“我听说,举荐贤才的人应该受到上等的封赏。萧何的功劳虽然很高,但是经过鄂君的讲说后才显得更为显赫。”于是根据鄂君原来就受封的关内侯食邑,加封他为安平侯。当天,萧何父子兄弟十几个人全都得到了食邑。后来又加封萧何两千户,这是由于高祖过去到咸阳服役的时候,萧何曾多送给他两个大钱的缘故。

汉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率领军队到了邯郸。平叛还没结束,淮阴侯韩信又在关中谋反了,吕后采用了萧何的计策,杀了淮阴侯,这件事在《淮阴侯列传》中有记载。高祖在听说淮阴侯被杀之后,就派人拜丞相萧何做相国,加封五千户,并命令五百名士卒以及一名都尉做相国的护卫队。大家都来前来祝贺,只有召平来表示哀悼。召平原本是秦朝的东陵侯。秦灭以后,他就沦为平民,过着贫穷的日子,在长安城东种瓜。他种出来的的瓜味道甜美,所以大家都称其为“东陵瓜”,这是根据召平原来的封号来命名的。召平对相国萧何说:“您的灾祸从此就开始了。皇上统军在外风餐露宿,而您留守朝中,没有遭遇到战事之险,皇上反而增加您的封邑,还派了护卫队,这是由于淮阴侯刚刚在关中谋反,皇上对您也有所怀疑。所以派个卫队来监视您,并不是因为宠信您才这样做的,希望您不要接受封赏,然后把全部的家产、资财都拿来捐助军队,那么皇上就会高兴了。”萧相国听从了他的建议。高帝果然非常高兴。

汉十二年的秋天,黥布反叛,高祖亲自率军讨伐他,多次派人回来询问萧相国的情况。萧相国考虑到皇上率军在外,就在后方安抚民心,勉励百姓助战,并把自己的家财全都拿出来捐助军队,就像平息陈豨的叛乱时一样。有一个门客对萧相国说:“您再这样的话,离被灭族的日子就不远了。您位居相国,论功劳又是第一,您的功劳还能够再多吗?当初您进入关中时就深得民心,至今已有十多年了,百姓都亲附于您,您依旧那么勤勉地治理政务,受到百姓的爱戴。皇上之所以屡次派人来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的威信震慑关中,功高盖主。如今您为何不多买点田地,采取低价买进、高价赊借等手段来破坏自己的声誉?只有这样做,皇上才会放心。”于是萧相国听从了这位客人的计谋,高祖才感到非常高兴。

高祖剿灭黥布的叛军后回来,有百姓拦路上书,说相国用低价强买田地房屋达到数千万。皇上回到京城后,相国进见。皇上笑着对他说:“你这个相国竟然是这样‘利民’的!”高祖把百姓的诉状都交给相国,对他说:“你自己向百姓谢罪吧。”相国趁此机会为百姓请求道:“长安一带地方狭窄,然而上林苑中有很多空地,早就因废弃而变得荒芜了,希望您能让百姓们进去开垦种田,让他们只收走粮食,留下禾秆作为禽兽的食料。”高祖大怒道:“相国你大量地收取了商人的贿赂,然后就替他们说话,要来占用我的上林苑!”于是把相国交给廷尉处治,用镣铐将其拘禁了起来。过了几天,王卫尉侍奉高祖时,上前问高祖道:“相国究竟犯了什么弥天大罪,陛下您要这么严厉地把他拘禁起来?”高祖说:“我听说李斯做秦始皇的相国时,有了成绩就归功于主上,出了差错则都由自己来承担。如今相国收取奸商的一大笔钱财,而替他们请求占用我的苑林,以此来讨好民众,所以我要把他铐起来治罪。”王卫尉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如果因为这件事有利于百姓而为他们请求,这的确是宰相分内的事,陛下为什么会怀疑相国是收取了商人的钱财才这样做呢!况且陛下您与楚军相持数年,陈豨、黥布反叛的时候,陛下您又亲自率兵前往平叛,那时相国留守关中,他只要跺一跺脚,那么函谷关以西的地盘就不再归陛下您所有了。相国不趁着那时为己谋利,如今反而会贪图那些商人的钱财吗?再说秦始皇正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才失去了天下,那是李斯替他分担过错的结果,又哪有值得效法之处呢?陛下您为什么会怀疑宰相到如此浅薄的地步!”高祖听了他的话后不太高兴。这天,高祖派人持节赦免了相国。相国上了年纪,平时一向谦恭谨慎,他入宫拜见高祖,赤脚步行谢罪。高祖对他说:“相国算了吧!相国为百姓请求苑林这块地,我却不答应,我不过是像桀、纣那样的暴君,而你则是一个贤相。我之所以用镣铐把你拘禁起来,是想让百姓了解我的过错。”

萧何一向与曹参不和,到萧何病重的时候,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趁机便问道:“如果您故去了,谁能够接替您呢?”萧何回答说:“最了解臣下的才德的,莫过于君主了。”孝惠帝说:“您觉得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您得到合适的人选了!我死而无憾了!”

萧何购置田宅必定会选在贫苦偏僻的地方,盖房子也不修筑围墙。他说:“如果我的后代有贤德的话,就会学习我的俭朴;后代没有贤德,这样的房子也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家所强夺。”

孝惠二年,相国萧何去世,其谥号为文终侯。萧何的后代,因犯罪而失去侯爵封号的共有四世,每次没有继承人的时候,天子总是再寻找萧何的后代,续封为酂侯,其他功臣的待遇没有谁能够跟萧何相比。

太史公说:萧相国在秦朝时只是个从事文职的小官吏,碌碌无为,没有什么惊人的业绩。等到汉室兴盛,仰仗皇上的余光,萧何谨慎地守卫关中,趁着百姓痛恨秦朝严苛的法律,顺应历史潮流,更改旧法颁布新律。韩信、黥布等人都已被诛灭,而萧何的功勋显得更为卓著。他的地位居于群臣之首,声望延续到后世,能够与闳夭、散宜生等人媲美了。

曹相国世家

孝惠帝元年,废除了为诸侯国设立相国一职的法令,改封曹参为齐国丞相。曹参当齐国丞相的时候,齐国有七十座城邑。当时天下刚刚太平,悼惠王年龄尚小,曹参把齐国的长老、读书人全都召来,询问他们安抚百姓的办法,但齐国原有的那些数以百计的读书人,众说纷纭,曹参不知该如何定夺。他听说胶西有一位叫盖公的人,精通黄老学说,就派人用厚礼去把他请来。曹参见到盖公后,盖公对他说,治理国家贵在清净无为,百姓们自然就安定了。以此类推,详细而具体地讲述了这方面的道理。于是曹参让出了自己办公的正堂,给盖公住。此后,曹参治理国家的方针都是采用黄老的学说,所以他在齐国做了九年的丞相,齐国百姓安居乐业,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位贤明的丞相。

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说这个消息后,就对他的门客说:“赶紧整理行装,我将要入朝当相国了。”不久之后,朝廷果然派人来召曹参入朝。曹参离开齐国时,嘱咐接替他的齐国丞相:“要保留齐国的诉讼狱和交易市,要慎重对待,不要轻易干涉。”后任丞相说:“难道这件事比治理国家更重要吗?”曹参说:“不能这样说。狱市这些行为,能使善恶并容,如果您对其严加干涉,那坏人要去哪里容身呢?因此我把这件事放在前面说。”

当初曹参贫贱的时候,跟萧何的关系很好;等到他们各自做了将军和相国的时候,便有了隔阂。到萧何临终的时候,萧何推荐的贤臣只有曹参一个。曹参接替萧何做了相国,治理朝政没有任何变更,一切遵循萧何当初制定的法度。曹参从各郡和各诸侯国中选出一些不善于文辞的厚道人,立即将他们召来,任命为丞相史。对那些苛求言辞上的细微末节,一味只想追求名誉的人,就把他们斥退撵走。曹参自己日夜痛饮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以及宾客们,见曹参不理政事,纷纷前来拜访,有言相劝。可是这些客人一到,曹参就立即拿出美酒来给他们喝,过了一会儿稍有空隙时,有的人想开口说些什么,曹参又请他们喝酒,直到酒醉后离去,这些人始终没有开口劝谏的机会,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萧相国住宅的后园靠近一些官吏的住所,这些官吏的住所里整天传来醉酒歌唱、大呼小叫的声音。曹参的随从官员们非常厌恶这些人,但对此又无可奈何,于是就请曹参到后园游玩,曹参也听到那些官吏们醉酒高歌、大呼小叫的声音,随从官员们希望相国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制止。不过曹参反而叫人取来美酒,摆好座位痛饮起来,也高歌喊叫,与那些官吏们应和。

曹参看到别人有微小的过失,总是一味隐瞒遮盖,因此相国府中一直平安无事。

曹参的儿子曹窋做了中大夫。孝惠帝责怪曹相国不理政事,皇上觉得,“相国难道是看不起我吗”,于是对曹窋说:“你回家后,私下随便问问你父亲:‘高帝刚刚去世,皇上又很年轻,您身为相国,每天喝酒,没有任何事情向皇上奏请,怎么去为天下大事担忧呢?’但不要说这些话是我让你说的。”曹窋休假回家,闲暇时抽空侍奉父亲的时候,把惠帝告诉他的话变成自己的话来规劝曹参。曹参听了之后大怒,打了曹窋二百鞭,对他说:“赶快回宫侍奉皇上去,天下大事不是你应当说的。”等到上朝的时候,惠帝责备曹参道:“为什么要惩罚曹窋?是我让他去规劝您的。”曹参摘下帽子谢罪道:“请陛下您仔细考虑一下,您与高帝谁更圣明英武?”惠帝说:“我怎么敢与先帝相比呢!”曹参说:“那陛下您觉得我与萧何谁更贤能?”惠帝说:“您好像不及萧何。”曹参说:“陛下您说得很对。高帝与萧何使天下平定了,法令已经制定得非常明确了,如今陛下您垂衣拱手,我等臣下各自谨守职责,遵循已有的法度而不随意更改它,不就行了吗?”惠帝说:“好吧。您回去休息吧!”

曹参当汉相国前后有三年的时间。他去世之后,谥号为懿侯。曹参之子曹窋继承了侯位。百姓们是这样歌颂曹参的事迹的:“萧何制定法令,明确得如同在地上画一;曹参接替萧何做相国,遵守萧何制定的法度而没有改变。在他那清净无为的做法下,百姓安宁不乱归于一统。”

平阳侯曹窋,在吕后执政时担任御史大夫。孝文帝即位后,免去御史大夫一职,仍为侯。曹窋做了二十九年的侯后去世,谥号为静侯。曹窋的儿子曹奇继承侯位,做了七年的侯后去世,谥号为简侯。曹奇的儿子曹时继承侯位。曹时娶了平阳公主,儿子为曹襄。曹时得了恶病,回到封国,他做了二十三年的侯后去世,谥号为夷侯。曹时的儿子曹襄继承侯位。曹襄娶了卫长公主,儿子为曹宗。曹襄做了十六年的侯后去世,谥号为共侯。曹襄的儿子曹宗继承侯位。征和二年时,曹宗因被武帝的太子发动兵变一事牵连,获罪而死,封国被废。

太史公说:相国曹参之所以立了这么多的战功,其实是他与淮阴侯韩信共事的缘故。等到韩信被消灭之后,成就战功的列侯中,只有曹参据有其名。曹参作为汉相国,极力主张清净无为的做法,这完全符合道家的学说。百姓摆脱了秦朝的严苛统治以后,曹参无为而治,给了他们休养生息的时机,因此天下人都在称颂他的美德。

留侯世家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张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国。父亲张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国。悼惠王二十三年,张平去世。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把韩国灭了。张良当时年纪还小,没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中有三百名奴仆,张良的弟弟死了都没有以礼厚葬,而是用全部的财产买通勇士去刺杀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由于他的祖父、父亲当过五代韩相国的缘故。

张良曾在淮阳学习礼法。去东方拜见了仓海君。他找到一位大力士,为他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秦始皇去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埋伏在一个叫博浪沙的地方袭击秦始皇,结果误中了副车。始皇大怒,在全国范围内非常急迫地搜捕刺客,就是由于张良的缘故。于是张良改名换姓,逃到下邳躲了起来。

张良曾在闲暇时从容地在下邳桥上徜徉,有一个穿着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自己的鞋子甩到桥下,回过头来看着张良说:“小子,下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有些惊讶,想打他,但见他是老年人,就勉强忍住怒火,下桥去把鞋子捡起来了。老人说:“给我穿上鞋!”张良心想既然已经帮他把鞋捡上来了,就顺便跪着替他穿上鞋吧。老人把脚伸出来让张良给他穿上鞋,笑着离去了。张良特别惊讶,看着老人的身影离去。老人走出去约有一里路,又返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小子可以教导教导。五天以后天刚刚亮的时候,与我在这里会面。”张良觉得这件事非常奇怪,就跪下来对老人说:“好。”五天后的拂晓,张良来到那里。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对他说:“与老年人约会,反而晚到,这是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并对张良说:“五天以后再早一点来会面。”五天后听到鸡一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到了那里,又生气地对张良说:“你又来晚了,这是为什么?”老人离开时又说:“五天后再早一点儿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起来去那里了。不到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道:“应当像这样才行。”老人拿出一部书,对张良说:“读完这部书就可以当帝王的老师了。十年以后你就会发迹的。十三年后你小子到济北来见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这番话后老人便走了,没有留下别的话,从此张良也没有再见到这位老人。天亮时一看老人送的这部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感到这部书非同寻常,时常学习、诵读它。

张良住在下邳的时候常常行侠仗义。项伯曾经在杀人之后跟随张良躲起来。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事反秦,张良也召集了一百多个年轻人准备起事。这时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在留县驻扎。张良打算前去追随他,结果在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着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土地,张良便跟随了沛公。沛公任命张良为厩将。张良多次凭着《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非常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策。张良对别人讲兵法,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的才智大概是天授予他的。”从此之后就一直追随着他了。

于是汉王得到了汉中地区。汉王去了封国,张良将他送到褒中,汉王打发张良返回韩国。张良便趁机劝告汉王说:“大王为何不烧断所过的栈道,向天下人表示您不再东回的决心,以此来稳住项王的心。”汉王于是便让张良回韩国。汉王在前行过程中,烧断了所过的栈道。

张良到了韩国后,由于张良跟随汉王的缘故,项王不派韩王到封国去,而是让他跟随自己东去。张良劝说项王道:“汉王已经烧断了栈道,没有返回的意思了。”张良便将齐王田荣反叛的事上书报告给项王。从此项王不再担忧西边的汉王,而是起兵北上攻打齐国。

项王终究不肯派韩王回韩国,于是把他改封为侯,后来又在彭城杀了他。张良逃跑,抄小路回到汉王那里,这时汉王也已经平定三秦了。又封张良为成信侯,跟着汉王东征楚国。到了彭城后,汉军战败而西归。行军到下邑,汉王下马后倚着马鞍问道:“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的一些地方作为封赏之地,谁能够和我一起建功立业呢?”张良进言:“九江王黥布是楚王的猛将,但与项王有嫌隙;彭越与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当即就可以利用。而汉王的将领中,唯有韩信一人可以托付大事,能独当一面。如果要把这些地方送出去,就送给黥布、彭越以及韩信这三个人,那么就可以打败楚军了。”于是汉王派随何游说九江王黥布,又派人游说彭越。等到魏王豹背叛汉王,汉王派韩信率兵平叛,并顺势攻占了燕、代、齐、赵等国。而最终击溃楚国大军,果然就是靠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从未单独带兵作战,他一直作为出谋划策的大臣,时时跟从着汉王。

汉六年正月,高帝为功臣封赏。张良不曾立下战功,高帝说:“在营帐之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这便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将我交给了陛下。陛下您采用了我的计谋,侥幸的是这些计谋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心满意足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皇上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同受封。

留侯天生体弱多病,便修炼道引之术,他不食五谷,闭门不出达一年多。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与戚夫人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许多大臣进谏劝阻,都无法改变高帝坚决的想法。吕后感到非常惊恐,不知道该怎么办。有人给吕后献策:“留侯善于出谋划策,皇上非常信任他。”吕后就派建成侯吕泽威胁留侯道:“您一直做皇上的谋臣,如今皇上打算换太子,您怎么能安心地枕着高枕睡大觉呢?”留侯说:“当初皇上多次处于危急之中,侥幸采用了我的计谋得以脱险。如今天下安定,由于偏爱如意而想更换太子,这是至亲骨肉之间的事,即便有一百多个像我这样的人进谏,又能有什么益处呢。”吕泽竭力要挟道:“请您一定为我出个主意。”留侯说:“此事是很难用口舌来进谏的。回想皇上不能招致而来的,全天下有四个人。这四个人都已经老了,觉得皇上对人傲慢无礼,所以逃走了躲在山中,他们守着道义不肯做汉朝的大臣。但是皇上很敬重这四位老人。现在您若能不惜金玉璧帛,让太子给他们写一封信,措辞要谦恭,再派能言善道的人驾着安车恳切地去请他们出山,他们应当会来。他们来了以后,要把他们当成贵宾,让他们时常入朝,让皇上见到他们,那么皇上一定会感到惊奇并询问他们。一问他们,皇上便知道这四位老人是贤者,那么这对太子就是一种帮助。”于是吕后让吕泽派人献上太子的书信,用谦恭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迎请这四位老人。四位老人来了,就作为贵宾住在建成侯的府中。

汉十二年,高祖随着击败黥布的军队归来,病势更为沉重,越发想要更换太子。留侯劝谏,高祖也不听,因此留侯就托病不再打理政事。叔孙太傅引证古今之事对皇上进行劝说,死命争取要保住太子。皇上假装答应了他,但还是想换太子。等到皇上安闲的时候,设置酒席,太子在一旁侍侯。那四位老人跟着太子,他们都有八十多岁,须眉皓白,衣帽非常奇特。皇上感到很奇怪,便问道:“他们是做什么的?”四个人上前对答,各自说出姓名,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于是皇上大惊说:“我访求各位先生好几年了,各位都躲着我,如今你们为何自愿与我的儿子来往呢?”四人都说:“陛下生性傲慢,喜欢骂人,我们遵循义理,不愿受辱,所以仓皇地逃走躲了起来。我们暗地里听说太子为人仁义孝顺,礼贤下士,天下人没有谁不愿意伸长脖子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们才肯来了。”皇上说:“烦劳诸位先生始终如一地调教保护着太子吧。”

四位老人敬酒祝福已毕,便小步快走离去了。皇上目送他们,将戚夫人召唤过来,指着那四个人对她说道:“我想换太子,但是有他们四个人辅佐太子,太子的羽翼已经长成,难以变动了。吕后真的成了你的主人了。”戚夫人哭了起来,皇上对她说:“你来为我跳一支楚舞,我要为你唱一首楚歌。”皇上唱道:“鸿鹄振翅高飞,一飞千里。羽翼已经长成,翱翔四海。任凭东西南北,谁能奈何!虽有强弓硬弩,又有何用!”皇上一连唱了几遍,戚夫人抽泣,皇上起身离去,酒宴结束了。皇上最终没能更换太子,根本原因就是留侯招来的这四个人发生了效力。

留侯于是说道:“我家世代做韩相国,等到韩国灭亡,我不惜万贯家财,为韩国找强大的秦国报仇,全天下都为此震动。如今我凭着三寸之舌当了帝王的老师,封邑万户,位居列侯,这对于一个平民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我已经非常满足了。我愿意舍弃人世间的富贵,随着赤松子去云游。”于是张良学辟谷术,锻炼轻身之道。正逢高帝驾崩,吕后对留侯怀有感恩之心,便竭力劝他进食,对他说:“人活一世,时光有如白驹过隙那么迅速,何必自找苦吃到这种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强听太后之命而进食。

八年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他的儿子张不疑继承侯位。

当初张子房在下邳桥上遇到的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丈,在与其别后十三年,张良随高帝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那块黄石,便将其取回,奉若至宝般祭祀它。留侯去世后,黄石也随之埋葬。以后每逢冬夏节日扫墓祭祀张良的时候,也同时祭祀这块黄石。

太史公说:大多数学者都说没有鬼神,然而却又说有精怪。至于像留侯遇到的老丈赠书的事,也真够神奇的了。高祖多次遭遇困厄,而留侯常在这种危急关头出力建功,难道能说这不是天意吗?皇上说:“论在营帐之中出谋划策,在千里之外决定胜负的才能,我比不过子房。”我原本以为此人大概是高大奇伟的样子,等到看过他的画像后,却发现他的相貌就像一个美丽的女子。孔子说过:“以相貌来评判人,我在对待子羽上就有失误。”对于留侯也可以这样说。

陈丞相世家

丞相陈平是阳武县户牖乡人。小时候家里贫穷,他喜欢读书,有三十亩田地,仅与哥哥陈伯住在一起。陈伯平日里在家种地,承担了家中的一切劳动,支持陈平出外求学。陈平身材高大,相貌堂堂,有人对陈平说:“你家里那么穷,吃了什么让你长得如此魁梧呢?”陈平的嫂子怨恨陈平不顾家计,不从事劳动生产,就说:“也不过是吃糠咽菜罢了,有个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呢。”陈伯听到这些话后,就赶走了他的妻子并休了她。

等到陈平长大成年,该娶媳妇了,没有哪个富有人家肯把女儿嫁给他,娶穷人家的女儿又让陈平感到羞耻。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户牖乡有个叫张负的富人,他的孙女嫁过五次人,而每个丈夫都死了,没有谁再敢娶她。陈平却想娶她。乡里有人办丧事,陈平家贫,就去帮人家料理丧事,靠着早去晚回多得些报酬来贴补家用。张负在丧家见到陈平,相中了这个高大魁梧的年轻人,陈平也因为想要讨好张负,所以很晚才离开丧家。张负跟着陈平去了陈家,陈家在靠着城墙的一个偏僻小巷子里,拿一条破席就当门了,但门外却有很多德高长者留下的车辙印。张负回去后,对他的儿子张仲说:“我想要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说:“陈平贫穷,又不从事生产劳动,全县的人都在耻笑他的所作所为,为何偏把我的女儿嫁给他呢?”张负说:“哪有像陈平这样仪表堂堂的人会长久地贫寒卑贱呢?”张负终于将孙女嫁给了陈平。因为陈平很穷,张家就借钱给他让他行聘,还给他置办酒席的钱让他来娶亲。张负告诫他的孙女:“不要因为陈家穷,就不谨慎地侍奉人家。侍奉兄长陈伯要像侍奉自己的父亲一样,侍奉嫂嫂要像侍奉自己的母亲一样。”陈平娶了张氏女子后,资财更为宽裕,交游也越来越广了。

乡下的神社祭祀土地神,陈平做社宰,主持割肉,他每次都将祭肉分配得很均匀。父老乡亲们说:“好,陈家小子分割祭肉公平!”陈平说:“唉,假使我陈平能够主宰天下,也会像这次分祭肉一样合理公平!”

孝文帝即位后,觉得太尉周勃亲自领兵诛灭了吕氏宗族,功劳很大;陈平想将右丞相的尊位让给周勃,于是称病引退。孝文帝刚即位,觉得陈平病得很奇怪,就去探望并询问他。陈平说:“高祖的时候,周勃的功劳不如我多。等到诛灭吕氏宗族的时候,我的功劳又不如周勃了。我愿意把右丞相的尊位让给周勃。”于是孝文帝就让绛侯周勃当右丞相,位次名列第一;陈平降职为左丞相,位次名列第二。赏陈平黄金千斤,加封食邑三千户。

过了一段时间后,孝文帝已经渐渐熟悉国家大事,在一次临朝时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中要判决多少起案件?”周勃谢罪道:“不知道。”皇帝又问:“全国一年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急得他汗流浃背,惭愧自己不能应答。于是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官吏。”皇上说:“主管的官吏又是谁?”陈平说:“陛下若想知道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如果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皇上说:“如果各自有主管的官吏,那么您主管的是什么呢?”陈平谢罪说:“为臣诚惶诚恐得很!陛下不觉我才智低劣,让我勉强担任宰相一职。宰相的职责,对上是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的变化,对下是养育万物使其适时生长,对外是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是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担当他们的职责。”于是孝文帝称赞他回答得好。右丞相周勃极为惭愧,退朝后埋怨陈平道:“您怎么不在平时教我如何回答这些话呢!”陈平笑着说:“您身居相位,难道不知道丞相的职责所在吗?倘若陛下问起长安城中盗贼的数目是多少,您也想勉强来对答吗?”这时,绛侯周勃自知自己的才能远不及陈平了。过了一段时间后,绛侯周勃借病请求皇上免去右丞相的职务,让陈平独自担任丞相的职务。

孝文帝二年,丞相陈平去世,谥号为献侯。他的儿子共侯陈买继承了侯位。陈买当侯两年后去世,他的儿子简侯陈恢继承侯位。陈恢当侯二十三年后去世,他的儿子陈何继承侯位。陈何当侯二十三年时,由于犯了抢占他人妻子的罪过,被处以死刑,封国也被废除了。

当初陈平曾说:“我经常使用诡计,这是道家所禁忌的。倘若我的后代被废黜,也就完了,终归不能再兴起了,这是我暗中积下来的很多祸因造成的。”此后陈平的曾孙陈掌曾靠着是卫家亲戚的关系而显贵,希望可以接续陈家原来的封号,但终究没能如愿。

太史公说:丞相陈平年少时,本来喜欢黄帝、老子的学说。当他还在神社的砧板上分割祭肉之时,志向就已经非常远大了。他彷徨于楚、魏之间,最终归附了高帝。他屡出妙计,解救众人于纷繁的危难之中,消除了国家的祸患。到了吕后执政的时候,诸事多有变故,然而陈平仍能逃脱灾祸,安定汉室的宗庙社稷,终身保持显赫的地位和名声,被人们称为贤相,难道这不是善始善终吗!倘若没有才智谋略,谁能做到这一步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